有人说,这段时间也许是沙里利一生中最难过的时期之一。1791年10月的一个晚上,在一次演出后,沙里利盛情邀请莫扎特到自己家里共进晚餐。据记载,那天晚上莫扎特是沙里利邀请的唯一客人,同时在座的只有沙里利的女友。据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考证,那天沙里利实际上什么都没吃,但他一个劲地要莫扎特吃完所有的菜,而他的女友也只吃了一点点。当天夜里,莫扎特一回家就觉得头晕眼花,接着是呕吐和剧烈的胃疼,后来还出现了昏厥。据说从那以后,莫扎特的身体始终没有恢复,而且每况愈下。有记载说,莫扎特曾问过医生:在沙里利家吃东西是否有中毒的可能?但医生没有深入检查,只是说他的病是由劳累过度、体质下降所致。莫扎特也问过另外一个医生同样的问题,可见他对自己是否中毒是有怀疑的。1791年12月5日凌晨,这位著名的音乐家离开人世,身边放着尚未写完的《安魂曲》。据说在死前,他还喊出了一句颇令人费解的话:“世界对它的孩子们干了什么?”
莫扎特的葬礼是在他去世的当天下午匆忙举行的。虽然当时就流传莫扎特遭人暗算而死的说法,但这均被斥为无稽之谈。“病死说”成了盖棺定论,就连权威的《牛津音乐指南》也承认这一点,然而近两百年来,一直有不少人怀疑莫扎特并非死于疾病,而是被人蓄意谋杀。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还曾就此写过一首长诗。但这些都是推测,没有实际证据。
事隔近两百年后,英国剧作家雪佛在其剧本《阿麦丢斯》中,又重新提起莫扎特之死,引起人们对这一沉沦两个世纪的悬案的注意。据以往说法,莫扎特葬礼那天有一场暴风雨,因此参加葬礼的亲友无法陪着灵柩去墓地。就这样,莫扎特的遗体在没有一个亲友在场的情况下入土。但雪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篇文章,该作者声称他看过1791年维也纳全年的气象记录,记录显示莫扎特下葬那天维也纳并没有暴风雨,根据维也纳的降水情况来看,12月的维也纳有暴风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雪佛经过进一步调查还证实:“莫扎特葬礼遇暴风雨”的说法不是当时就有的,完全是后来以讹传讹的结果;在莫扎特死后50年,也就是1840年代左右,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这就引起了雪佛对莫扎特死因的怀疑。前西德一位著名内科医生用现代医学技术,分析了莫扎特死亡的症状,认为他是死于二氯化汞慢性中毒。如果此论能得以证实,其中奥妙大概就是出自沙里利请的那顿饭了。但由于莫扎特墓地至今无法确认,这也只能是个猜想。
有人伪造莎士比亚的作品
1796年4月2日,英国文化界恭逢盛事:戏剧《沃蒂杰恩》在伦敦上演。
据说,这是莎士比亚的遗作,一直未曾与世人谋面;此次剧院根据被人发现的莎翁剧本,排练公演,以飨研究者和广大观众。一时之间,人们趋之若鹜,但该剧拙劣的台词,使人很难相信是莎士比亚本人所作。事态的不断发展,也逐步向人们揭示出了事实的真相……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他一生为世人贡献了许多不朽剧作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等。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人们知之甚少,以致后来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不少人甚至认为,也许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莎士比亚”其人,“莎士比亚”只是培根或伊丽莎白一世等人的一个笔名。但是更多的人乐于相信:戏剧家莎士比亚确有其人,他留下传世之作(其中有些、甚至大部分遗失),只是反映他生平的历史资料太少。
揭开莎士比亚生平之谜,固然是人们期待的。然而,有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始大做文章,制造了不少“谜中之谜”。1796年初,年轻的英国人艾尔兰自称发现了大批莎士比亚的手稿以及有关莎士比亚的文件,使世人大为震惊和激动。
艾尔兰宣称,他所发现的有关莎士比亚的文件,是他所结识的一位富绅朋友提供的。这些文件包括莎翁亲笔写的特许证、备忘录、收条、诗句片段,甚至同演员签订的合同。尽管人们多次要求认识这位“富绅”,但一直都未能如愿。与此同时,艾尔兰的父亲汇集了他儿子的“发现”,并以《威廉?莎士比亚亲笔签署并封缄的各种文件和法律证书》为名予以出版。一时间艾尔兰父子声名大噪,而艾尔兰时年才18岁。
不久,艾尔兰又声称:通过他的绅士朋友他能够获得完整而未发表和上演过的莎翁剧本。《沃蒂杰恩》便是他在这次声明后“发现”的。该剧本发表后,伦敦几乎所有剧院都争着要上演这部莎翁的“遗作”。最后,理查德?布伦斯?雪利敦以300英镑的现款和上演该剧所获利润一半的承诺,获得了演出权。
但此时,一些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已经对艾尔兰的“发现”提出了怀疑。其中爱德蒙?马隆在他的著作《对认为是莎士比亚、伊丽莎白女王和南安普敦伯爵亨利所写的某些文件的可靠性质疑》中,揭发了艾尔兰的“发现”。该书1796年年底出版,而其中的观点此前就广为流传了。
事实也在逐步证实马隆的质疑。随着《沃蒂杰恩》的上演,广大观众的怀疑也进一步加深;直到最后,就连台上的演员们,也由于台词的拙劣而出现怠工和诅咒。随着这场闹剧落下帷幕,艾尔兰“要完成从征服者威廉第一王朝到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一系列剧本”的宏大计划也落空了。
“戏法”被戳穿后,受到愚弄的人们无法相信,这些伪造出自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之手。他们都纷纷谴责艾尔兰的老父亲,认为他犯了伪造罪。为替父亲说清罪名,艾尔兰写了《莎士比亚手稿真实情况的说明》,对自己伪造莎翁文件的罪行供认不讳。1805年,艾尔兰又写了更为详细的《威廉?亨利?艾尔兰的自白》,披露自己伪造莎士比亚手迹的经过。后来,他还编写了一本莎士比亚著作的真实目录,以“将功补过”,其中自然未有“《沃蒂杰恩》”。
根据艾尔兰的自白书,人们终于了解了这位年轻的“造假天才”的底细。威廉?艾尔兰1777年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他父亲是伦敦当时有名的雕刻家,同时也从事珍本书籍和古董的买卖。所以,艾尔兰从小便受到历史知识和文化艺术的熏陶。有一天,艾尔兰在他父亲的收集品中,发现了一卷印有王室家族纹饰的古书。出于好奇,他在这本书的衬页上开玩笑地代作者写了给早已去世的女王伊丽莎白的献词。事后他见父亲并未看出任何破绽,便意识到自己具有某种从事伪造的“天才”。
艾尔兰后来访问过莎翁故居斯特拉特福,他了解到莎士比亚的手稿和有关其生平的文件稀缺,遂产生了伪造莎翁手迹的奇想。后来他受雇为一位证书制造者工作,掌握了一些英国早期历史文件,这为其造假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伪造第一份莎翁材料时,他首先在一本伊丽莎白时期的地租账簿中找到一张空白的羊皮纸,接着将订书用的溶液冲淡,使之像褪了色的棕色墨水。然后,他根据一本书上印有的莎士比亚的签名用心描摹,直到能流利地写出。于是,一份十六世纪的房地产租约伪造出来了,其末尾便是花体字的签名“威廉?莎士比亚”。他兴冲冲拿着这份“租约”给父亲看,并谎称是从他在咖啡馆里结识的一位富绅那里得到的。老艾尔兰认真研究了这份“租约”:古代的纸、干裂的旧火漆、褪了色的墨水及签字本身。最后,他断定这份租约是真品,并立即将此事通知了全国的学者和新闻机构。
人们将信将疑。而此后艾尔兰的“发现”也源源不断,并汇集成书,出版流传。在这一过程中,艾尔兰几乎是“随心所欲”:为证明他崇拜的偶像、诗人厄尔生前是一位社会要人,他“发现”莎翁与厄尔之间的通信;为证明莎翁是一个虔诚的圣公会教徒,他“发现”莎翁的一份三百字的“信仰基督教的声明”;他甚至还“发现”了几件莎翁与女王伊丽莎白之间的日常函件。在一些人的赞叹和鼓励声中,艾尔兰继续“发现”了《李尔王》的完整手稿和《哈姆雷特》的部分原文。
假的终究真不了。艾尔兰频繁地“伪造莎士比亚”,从“签名”直到“原著手稿”,后来干脆自己杜撰“莎翁作品”,终于露了马脚。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使自己从“声名鹊起”到“身败名裂”。他造假的技巧也许并不高明,但无疑迎合了人们“欲知莎翁生平”的心理。其实,不管“莎士比亚”如何,那些不朽的作品早已经在英国人和世界人心目中牢牢扎根,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正是在这一点上,造假者们多少有些不自量力。
安徒生的身份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民公园的海边,有一尊美丽的人身鱼尾雕像。
她面对浩瀚的大海,似乎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她就是安徒生著名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主人公——举世闻名的“美人鱼”公主。每当人们看到她,很自然也就想起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于丹麦富恩岛上欧登塞城中一间低矮破旧的平房中。他的父亲汉斯?安徒生是一个迫于生计、整日奔波的鞋匠,他的母亲玛利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勤苦的洗衣工。
安徒生从小便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这也使得他在后来酷爱旅行。14岁时,他便只身离开家乡,来到了喧闹的哥本哈根寻找自己的理想。从此,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在艰难和困苦中与命运抗争。他梦想当演员、歌唱家、舞蹈家,并为此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这些理想都像肥皂泡那样在无情的现实活生中破灭了。最终他选择了文学,他要在作品中为孩子们创造幸福和快乐。在许多人的不解和嘲笑声中,他埋头写作。
1833年春,安徒生从丹麦国王那里得到了一笔津贴。开始了他一生中很重要的漫游。除俄国、芬兰和荷兰外,他的足迹遍及欧洲各国。旅行开阔了他的视野,并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旅行剪影》《即兴诗人》等都是他旅行中的产物。
自他1822年写出了《维森堡大盗》、《阿英索尔》等剧本后,《阿马格岛漫游记》等浪漫主义幻想游记和《卡尔里克?克里斯蒂安二世》等历史小说也相继问世。但最能代表他创作水平的是他的童话。183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童话集《写给孩子们听的故事》,以后几乎每个圣诞节,他都要为孩子们送上一本童话作为礼物。在这些特别礼物中,《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和《夜莺》等,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在近40年创作生涯中,安徒生为世界人民贡献了160多篇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儿童和少年。安徒生这个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户晓,他成为丹麦人民的骄傲。
安徒生一辈子写下了无数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然而关于他个人的身世,却有不同的看法。1990年,在安徒生的故乡欧塞登大学,几百名学者举行了听证会,共同探讨这位童话大师的身世。历史学家延斯?约根森还专门写了《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内称安徒生出身于贵族家庭,他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在他出生后,王室为了避人耳目便把他送到欧塞登一个鞋匠家中喂养。
另外,还有一位丹麦作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而且他还提供了一份比较有力的旁证。据说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亨丽艾特?吴尔夫在1848年写给安徒生的信中曾提到过,安徒生也曾发现自己是一位“王子”。据此有人认为。若非与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安徒生不可能在1833年轻易得到了国王的津贴;以他当时的出身和社会地位,能结交名流、往来于上层社会,必有某种神秘的“背景”。
但是这种说法也缺乏确凿的材料。就在这次听证会上,许多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安徒生在其自传《我一生的童话》中对此只字未提,或暗示一下呢?更有的学者专门查出180多年前安徒生教堂户口登记册的复印件,上面清楚地记有:(1805年)4月2日星期二凌晨一时,鞋匠汉斯?安徒生与其妻子安娜?安德斯达特得一贵子。
为了搞清这位世界著名大作家的身世,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曾被允许查阅大量的克里斯蒂安八世的档案,其中包括这位国王的大量信件和日记。但是他并没有发现关于此事的记载。不过,根据档案表明,当时的国王和贵族与一般平民妇女偷情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一般也都会有小孩的降生。这种情况发生后国王会将孩子送交给有关的妇女,并且寄钱给他们直至孩子长大成人。根据档案记载,有一位国王还为这样的孩子之一的福雷德里克?里德安排工作,让他掌管王室的狩猎活动。但是卡尔斯泰德并未在档案卷宗中发现有关安徒生的材料,也没有找到有关他母亲安德斯达特的材料。
因此,安徒生是王子的说法目前尚无有力的根据。或许有人真的希望安徒生的身世是一个完美的童话,不过这一点并不重要。人们看重的是,安徒生在童话故事中塑造了许许多多善良美丽的形象,表明安徒生对美好世界的憧憬、渴望。
拿破仑死亡之谜
1821年5月5日下午,曾经叱咤欧洲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在大西洋圣赫勒拿岛上度过了6年的流放生活,终于停止了呼吸。
对于这位身材矮小、意志如铁、威猛如雄狮的人,历来研究最多,而分歧最大。在一些人眼里,拿破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一位出类拔萃的伟人。
1837年司汤达在《拿破仑传》里评价他“是从恺撒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从亚历山大以来最令人震惊的人物的一生”;有人称他是“历史上最卓越的奇才之一”,“命运的支配者”,“世纪的巨人”;就其政治韬略而言,他是“西方之皇”、“拿破仑大帝”;就其军事天才而言,他是“战争之神”。
可另一方面,有些人对拿破仑嫉之如仇。他们认为拿破仑是摧残自由的暴君,是一个“以野心为法律,以蔑视他人为准则”的“无耻小人”;他诚然聪明过人,但“除了打仗以外只是一个低能儿”。他是“匪徒”,“科西嘉岛的吃人妖魔”,“头发弄得土里土气的科西嘉岛人”。
如此对立鲜明的赞誉和诽谤,自然使拿破仑身上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正像欧洲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拿破仑身后总与一系列问号相连。
其生也如此,其死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