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珍拾羽
2069300000013

第13章 料器小小鸟

有些东西,不在乎是否珍贵,而是取决于你是否喜欢,就像是爱一个人,你爱的是这个人的品质,与钱无关。

记得小时候家家夏天都点蚊香。那时候买蚊香,蚊香盒里都会赠送一个料器的香托,多是小鸟造型,每回盒里的小鸟还不一样,那时候,孩子们也没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兼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料器小鸟香托就成了我最初的收藏。因为家里的香一天使不了两根,使得不快,一盒香里才一个香托,有时候买回香来发现香托的造型还是重的,所以,我最初的这项收藏进展不是很快。后来,到上海上大学,回北京后结婚、搬家,我的几只料器小鸟早已飞得不见了踪影,但我会时不常的想到它们。

几年前的一天,我到金漆镶嵌厂看大漆家具展,歇脚的时候在厂区院子里的一张桌子上,看到摆着几个料器小鸟,我高兴地走过去,就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问人家家具厂里哪来的料器,人家说,料器厂倒闭了,这是库底子,人家放在这儿寄卖的。喜出望外的我尽量不动声色,其实,我估计即使我喜形于色也没人跟我争这些没人看得上眼的玩意儿。我问一个多少钱,人家说不单卖,一盒里一打小鸟三十块钱,我惊着了,然后尽量装得漫不经心的样子跟人家说,那我挑点吧,瘸腿断脑袋的不要,人家说,没关系,您慢慢挑。然后,把我从八十年代跑工艺美术时就常看见的包装工艺美术品用的几个黄绿色的纸盒子放到桌子上来,我打开一个纸盒子,里面码放着十二个小纸盒子,再打开,里面还有一层塑料泡沫软包装,打开来,一个料器小鸟蹦到我的眼前。

料器古称“琉璃”、“玻璃”,是以一种熔点较低的玻璃为原料制作的,有说最早由西域地区(今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传入中国。汉魏时的大月氏国有商人能采矿烧铸琉璃。《魏书·大月氏传》载:“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即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至唐,“今俗所用,皆销冶石汁,加以众药,灌而为之。”自此,玻璃又称“药王”、“罐子玉”、“罐玉”。《格古要论》云:“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明代有称其为料者:“以煮料为丝,以丝做器。”料器之称沿用至今。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种料器始于明代,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博山的料器制作已十分繁荣兴盛,博山料器透明度高,光泽晶莹。《青州府志》中介绍:“琉璃器,出颜神镇(今山东博山),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剪成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类,光莹可爱。”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博山的料器流传到北京,这样算来料器在北京生存了六百多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北京出现大规模的“琉璃厂”,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料器早先是宫廷艺术,后来成为了民间美术。最初的北京料器以小型装饰物为主,如串珠、耳坠、胸饰纽扣等,也有灯具、鱼缸等大件物品。据明代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王景物略》记载:“向夕而张灯,灯则烧球,料丝则夹画、堆墨等。”由此可见,那时北京正月十五灯节上就有了烧制的料器圆球灯,并已有经过彩绘的料丝灯。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制造料器供奉内廷,时称“官料”、“御琉璃”。此时,料器的制作工艺已越发精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鼻烟壶,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年代北京料鼻烟壶较负盛名,当时有专门制作鼻烟壶的店家。清末在鼻烟壶内彩绘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图画,又称内画壶。北京原无直接烧造玻璃料的行业,所用材料采自山东淄博博山。北京料器清代时用“京料”(即博山料)加工;民国后改用“洋料”(洋行提供)加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艺人们才开始自己化料。最早,料器艺人干活时,用食用植物油和灯芯草油灯,为了让灯火着得旺并改为横向燃烧,做活时必须嘴里叼个细玻璃管,从侧面向火苗吹气,来加温烧烤料棍,所以料器艺人得了个“吹料活儿的”俗称。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改为用气筒子打气,生产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浪费植物油。直到1965年,北京料器厂新的生产大楼建成以后,才改用煤气喷灯进行生产。

从加工技法上来说,料鸟兽、料花等料器制作不是难点,行内人说,跟捏糖人差不多,主要在于艺人对各种动物形态的把握。其关键性的技术在于配料,也就是料棍的制作配方。料器和琉璃、玻璃一样都是硅酸盐及其他金属氧化物,但对于不同的作品,添加的金属氧化物是不同的,有时甚至要添加一些贵金属,如金、银等。料器厂的老艺人陈德海曾用料器材料仿制“唐三彩”、“青铜器”等文物,造型古朴质感逼真,能制作出这种作品的前提是其用料的配制。现在市面上很难见到的“古月轩”外画料器品种,就是因为现在从事料器制作的人不掌握其用料配方及加工工艺,做不出来了。有明确记载的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北京有料器艺人张昆和徒弟贾福来用山东产的“广料”和日本产的“洋料”烧制戒面石、尖石及麻花针等送首饰楼出口。民间料器行过去多集中在花市一带。北京民间艺人赵九皋1930年与人合伙在花市开设了“四义公号”化料作坊,专制料棍,结束了北京料器必须“广料”和“洋料”的历史。同年北京料器艺人蒋文亮(蒋二)在花市一带开设“志源号”料器作坊,汪福开设了“长丰号”料器作坊,并广收艺徒。经几十年的发展竞争,在花市一带逐渐形成了蒋、汪、赵、岳四大门派。以蒋文亮、蒋文魁为代表的蒋家门以做工细、活全著称,特别以做料花更技高一筹,据说蒋文亮是前边提到的贾福来的徒弟;汪家门的创始人汪福长,以做鸟兽最有名;赵家门的掌门人是赵九皋,以生产料石的花瓣为特长;后起之秀岳家门的岳子元,是集产销于一身的行家。在四大门派中,属蒋家门的徒弟最多。

料器产品的品种,开始时比较单一,仿制各种形状的首饰石头,供应首饰楼使用。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制作单件小工艺品。料器工艺是一种纯手工工艺,整个制作过程在高温中进行,其中没有模具、没有图稿,全凭艺人的双手和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次成形,中间不能停歇。料器制作,除了师傅言传身教,艺人手艺的长进得靠长期实践和天分。制作的高难度和学艺时间久,加之市场不好,致使现在从业人员少之又少。目前,北京料器技艺几近失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北京料器厂最辉煌的时候,产品大都出口国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许多国家。那时候北京料器厂有八百人,外面还有三千多商户帮着加工,北京料器产品达一千八百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人物、挂屏、烟具、盆景、花鸟鱼虫,还有帽花、料珠等,即使这样,订单都接不过来。1960年北京料器厂成立时,北京当时著名的料器老艺人陈德海、胡瑞成、田文元等都进了这个厂子。这些老艺人各有各的绝活,料器行业中唯一被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老艺人陈德海12岁起便随其姐夫、“蒋家门”出身的老艺人高延山学艺。20岁时便以“料器活儿精细”而在北京料器行中初露艺术才华,在东安市场自产自销十余种料器产品;胡瑞成以制作气宇轩昂的“八骏图”著称,他首创制作的小油鸡,精神饱满,形象可爱;田文元是“蒋家门”高徒,善做鸟兽,尤以制作料器珊瑚龙为特长,经他手做出的龙张口扬须,四爪挺劲、火翅飞展,“活灵活现”。

现在,北京料器厂没了,百工坊里似乎还有个把做料器的作坊。有人说,家庭作坊式的料器制作不利干北京料器的传承与发展,因为料器最鼎盛、最能出新的时期都是“官办”。清朝就因为设置御厂而出现了“宫料”和“御琉璃”。我也以为是,雕漆、景泰蓝、花丝镶嵌这类或慢工出细活或不惜工本的宫廷技艺看来只有皇上养得起。

话说那天我左挑右拣,终于凑齐了四盒四十八只活灵活现、花花绿绿的料器小鸡,高高兴兴打道回府。鄙人一介草民,能有幸觅来这样一群料器小鸡,已是大喜。敲下这点文字时,想起当时还有几条料器龙摆在一旁,没有被我带回来,想到此,小憾。檀香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