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珍拾羽
2069300000001

第1章 序

迹隋展子虔《游春图》等。最终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巨制被他视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都捐给了国家,张伯驹先生令我在高山下仰止。太好的东西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但看看总可以的,我愿意学习他的精神,仅此而已。我是一个懒散、倦怠且不太负责任的人,我承担不起所谓的责任。于是,任何不好辨别真伪的,任何怕跌落损毁的,任何超出我经济承受能力的,任何在我手中会让我吃不香,呆不住,寝不安的,任何在我的斗室中占用空间会影响到我在夜间起夜的,我都不会心动。我也喜欢斗彩的奢华,元青花的大气,喜欢就到故宫去转转吧。虽说南宋越窑的内敛,乾隆青花釉里红的华丽,咱踮起脚,甚至跳脚也能够上一够,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点灯熬蜡地苦心研读中国陶瓷史,花自己的血汗钱赞助造假贩假的文物贩子们,然后还让人家笑话我傻,我可不费那劲。

我有自己的座右铭。占地的不往家搬。很久以前在朋友的引荐下有幸到木器收藏家、《张说木器》的作者张德祥先生的货库中有过一面之缘。记得当时院子里的伙计正在拾掇一块瘿子木的桌面,很脏很旧的一块,伙计要把它洗净,泡透,再用重物将之压平。我只在一旁站着看了会儿,一块脏兮兮的圆桌面便在伙计的清理下渐渐变幻出它本来的风采,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瘿子便如一个个小生命慢慢鲜活起来。从此,我便可以在任何一个不懂木性的人面前假装内行地充当起瘿子木的专家来。看懂一样东西就这样简单,当然要真正修炼,当张先生那样的道行除外。张先生是个好人,对我这个外行加女人,简明扼要地告诉我,最好不要收大件家具,占地,收点好的红木小件,像海南黄花梨、紫檀的笔筒、多宝阁、梳妆盒什么的,收这几样东西,第一占地不大,第二占钱不多,第三和女人的气质相投,也很有意趣,而且专门玩这些小玩意儿的人当时也不多,属于真正玩红木的男人没那闲工夫闲钱染指的偏门。可惜的是我悟性太差,大9币早早告诉了我如今修炼了很久才悟出的秘籍,我却如风过耳,只记住了最好不收红木大件家具,却没有听从大师的教诲在寻觅小件老红木的道路上前行些许。假如有来生,我想,我一定会比今生聪明。

看不懂的就干脆不看。人的信心并不是很容易建立,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一旦遭遇打击便很容易房倒屋塌。我虚荣,我不愿意被打击,前途有荆棘,我一定绕路走,闹市中高屋建瓴需要高人的本领技能,本低能的一介草民在少人的山野搭个茅草屋同样可以自得其乐,聊以安身。我没买过一样瓷器,看也几乎不看。一来看不懂,万一遇上以假乱真的,以次充好的,还跟宝贝似的请回家,丢人,丢脸。二来次的看不上,好的买不起,于是不耽误时间,不浪费感情。我二十出头起因工作关系与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结缘,玉器、牙雕、景泰蓝、花丝镶嵌、雕漆、料器、绒鸟种种行当在我眼前二十余年间曾繁花似锦,也有的眼睁睁看着它花败叶落。南城宣内、夕照寺街里那昏暗、逼仄的如作坊似的小工厂宛如一座座传统工艺美术的宫殿在我涉世不深时便为我洞开。我懂它们。在我眼中,它们真的好,而且美。可那时我只是欣赏。恐怕天底下没有哪个妈妈在自己的孩子还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小床时就把一件曾经的宫廷艺术品请回家吧?我当然也不能免俗。眼看着它们在乡镇企业里被粗制滥造,眼看着它们在摊上被廉价地甩卖,眼看着它们厂子没了,工人回家了,我无能为力,我无语。这几年,正赶上太平盛世,恰好自己兜里的银子够,带一件回家,在我的眼中,它们无分贵贱,我那里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我有时也会偶尔地责怪自己不够有能力,但只是偶尔,因为我就是再有能力也不过如此而已。

买来卖去弄不好白忙一场,倒不如把个把好东西请回来只为欣赏。我有个朋友是北京最早开画廊的那批人。国内现在排名头五十位的写实派油画家的作品百分之九十他都经手过。冯法祀、靳尚谊、。艾轩、卫天霖、韦启美、陈逸飞、陈衍宁、曾浩……现在,他们当中的很多画家的一幅作品就可以换一处豪宅,我朋友如果留下三五幅好的作品如今绝对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相当富有的人,可惜……我也有琢玉的朋友。上好的和田玉籽料一公斤几百块钱的时候他就做,现在上好的羊脂玉一百万元一公斤了,他还在做。我常想,为谁辛苦为谁忙?要是当年买下一块几十公斤的上品和田白玉籽料什么也不做,那么现在放出去,就真的什么也不用做了。

人活一世,哪怕再久,放在历史和芸芸众生中,也是沧海一粟。你和你的一切,什么都不是。再者说吧,美且好的东西太多也不必执拗,无需坚持。我真的不崇尚为了所谓的收藏搭上万亩良田和华宅美院和天文数字的银两,除非你钱多得花不出去又另当别论。生活是第一位的,为了拥有某件器物而降低生活品质,我以为不值。潇洒大气精明如张宗宪先生的实在不多。有人将他称为收藏家,我以为不甚准确。说他是一位成功的文物经营者似乎更准确些。先人日:“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财。”古人玩儿古玩,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今人的玩儿古玩,为挣钱的多。张宗宪先生在这个行当有超前的意识、准确的判断,其藏追求“真、精、新”。张宗宪曾经说过,“不要怕买贵”,“关键要买对”。“好的艺术品,价低的时候只要压得住一定会再高的,等个五年十年后总会涨,因为好东西只会越来越少。好东西不是今年买了明年就卖出去的,你要藏个五年,等人家都忘记了,到时出来价钱就会比较高,今天买了就在等涨价是不行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和巴菲特很像——知道哪类中国传统的艺术品被低估了,他有足够的鉴赏力和经济实力提前把被市场低估的艺术品聚拢到一起。破落的名门闺秀毕竟系出名门,待它们从张先生这户名门“嫁”出去,便都成了身价不凡的“名媛”,张先生替它们寻到了好的归宿,同样大功大德。

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