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客观分析,克服感情用事,避免先入为主小王对李老师有两点看法:一是认为语文课上李老师有意识地丢他面子;二是认为李老师“记仇”,对他打招呼不答理。事实上这两条起因都是小王主观犯疑的,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小王与李老师的矛盾越来越深,引起了家长的重视。小王的妈妈到学校找李老师谈了小王的委屈与苦闷,老师这才弄清了事实真相。在那堂课上,李老师只看到小王把纸条递给邻座的同学,嘴里还在讲话,就误认为小王不遵守课堂纪律,所以就当场批评了小王。李老师根本就没想到小王没交作业的事,更谈不上报复了。另外,小王与李老师打招呼时,因为当时人太多,李老师根本就没听清。李老师对小王本来就没有“仇”,更谈不上“记仇”而不理小王。可见,由于小王不了解以上情况,没有客观地分析问题,而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主观地联系在一起,是先入为主,结果和李老师产生了矛盾,造成了烦恼。成天忧心忡忡,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当然,作为教师,批评学生也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令人心服的批评,避免误会,避免对学生的伤害。作为学生要能够摒弃产生矛盾的主观因素,这样,师生之间的矛盾是就容易解决了。
2.要心理相容,多一点宽容
社会群体中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心理相容,即做到协调一致,相互体谅,学会替对方着想,做到宽容大度,团结合作。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每天都要接触一些人,在交际中绝对的统一是少有的,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小摩擦处理得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当老师在课堂上错怪小王同学时,如果小王能做到心理相容,设身处地从老师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课堂上那么多同学,老师兴致勃勃地讲课,不可能看清传纸条的经过,因而没有看到谁先传纸条。这样,就不会得出批评是报复的错误结论。在师生交往中,如果发生了分歧和摩擦,要想一想对方是不是故意的,是不是自己的言行有误导,自己应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就是说虚心点。这样,你就会心平气和,做到得理也让人,无理便认错。同时设身处地为老师想一想,互换位置去理解,这样就会做到宽容,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师生就会建立起更为密切的关系。
3.要坦诚相待,多做思想交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倡“立诚为本”,他认为“诚”是为人的根本,他有三个子女,分别取名为“至诚”、“至善”、“至美”,这反映了叶圣陶对子女的期望和对人生的追求。确实在人际关系中,必须有“至诚”之心,有“至善”之态,才会有“至美”之果。青年人敢想敢说,心直口快,这种好的品质和作风应该提倡,但要注意交谈的方式。小王同学与老师合不来,如果能诚恳地向老师汇报自己的想法,坦率地直言,当初的分歧很快就能解决,后来的隔阂也就不会再发生。态度诚恳,与人为善,及时交流思想,是促进师生间友好相处的重要途径。
(三)对老师有意见怎么办
作为学生,我们应当尊敬老师,作为朋友,我们应当协助老师。对老师恭恭敬敬,唯命是从未必就是尊敬老师,向老师直抒己见,表达不同观点未必就是不尊敬老师。关键是怎样给老师提意见,下面就这方面谈几点看法。
1.把握时机,分清场合
不论在学习与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际中,我们与人谈话都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自然,给老师提意见和建议也是如此。一般来说,老师在全神贯注地讲课或讲话时不要打断,如果不是讨论课上的问题,最好不要当时提。因为这样做容易打断老师的思路,干扰教学进度,甚至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如果在听讲时发现老师讲话有误或有不当之处,也不要马上就发表意见。应该等老师讲课结束之后,让同学们看书做练习之时,再举手发问。如果你提的问题有分量,有代表性,老师会把你的意见公布于众,让全体同学注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果怕忘了,可先记在笔记本上,课上如果没时间发问,下课以后私下找老师交换意见。
虽然如此,这并不是说同学在听课时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反馈,需要做出会心的呼应。有时,对老师讲的没理解,或有些疑问,抓住时机提问题,老师是乐意以更清楚的语言来解释一番的,直到使你听明白为止,同时,从老师的心理上,也会觉得你听课很专心,问题提得好,提得有水平。
2.语气平和,注意方法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交谈的内容固然重要,但交谈的语气和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交谈方式和谈话语气直接影响谈话的效果和相互间情感的沟通。
老师与学生谈话要十分讲究艺术,同样,学生向老师提意见,也要注意语气和方式,否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容易引起误解和反感。因此,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交换意见的口气进行。
例如:有一次考试,王四同学的分数搞错了。这是因为他和李二同学之间有矛盾,在课代表登分时,李二偷偷地将王四的选择题对的改成错的,分数少了十几分。事情发生后,老师找李二谈话,批评了她,让她亲手把王四的分数改过来,并再三叮嘱她要实事求是,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老师对此事保密,一来是免得矛盾激化,二来避免在同学中造成坏影响,使同学关系不好处。李二向老师保证,一定按老师要求做。经过更改之后,老师把卷子发给王四。王四一看,仍然不是他应得的成绩,情绪激动,于是在教室里大发雷霆,大声喊叫:“冤啊!真冤!”当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惊呆了,没想到他会这样。其实,如果他在私下跟老师交换意见,老师会理解他,支持他,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老师和同学也都会佩服他的理智态度,可是,他在教室里大发脾气,做得太过分,就容易引起误会,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3.坦诚以待,言有分寸
坦诚以待,言有分寸是学生在和老师交谈讨论问题时应当遵守的原则。
所谓坦诚直言,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是批评者的态度,而接受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怎样对待别人的批评,又如何批评别人,道理上谁都会说,可真正做到实在不容易。
如班上的部分同学对某某老师有意见,上课时与老师有些“顶牛”。据说是因为老师对某件事处理不公,偏袒了几位学习好的同学造成的。作为课代表、班干部,出于对老师的关心,能及时地把这些情况反馈给老师吗?你能毫无保留地与老师交换意见吗?如果话到嘴边留半句,似是而非,老师不能了解实情,那么就难以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因而也就达不到提意见的目的,反而会给老师产生错觉,觉得你是非不分,而错怪了你。
所谓言有分寸,是说在提意见时,不要说得太满,太肯定。双方都把话摆到桌面上来,意见不统一也不要紧。不要固执己见,要谦虚谨慎;不要强加于人,要客观表示自己的态度。具体讲,可以这样说:“老师,这个问题我认为怎么样……”而不要说:“老师,你肯定错了,我的意见是绝对正确的!”对于教学中某些有争议的但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定论的提法或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4.口头难言,以“书”表达
有的问题当面不好说;有些同学不善于面对面提意见;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当面谈容易头绪乱,丢三落四说不清楚,或表达不全面;有些话当面不好意思讲,临时斟词酌句很令人难堪。这些情况,都可以书面形式反映自己的意见。
如某某男同学曾给一女同学写条子,放学后还经常缠着她不让回家,她自己非常苦闷,不知如何摆脱,然而,班主任又很年轻,不好当面谈。为了取得老师的帮助,就可以用书信形式说明情况。
又如:你对老师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感到不深刻,有不同观点时,因这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你不妨用书面语言表达,就可以做到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观点鲜明,从而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提意见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提意见、批评都要讲究艺术,如果懂得批评的艺术,学会进行艺术地提意见,不仅不会伤害师生感情,而且能帮助老师改进工作,还会大大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使师生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三、与同学相处的礼仪
学生在学校里来往最频繁的是同学相互之间在学习、生活上的交流,尤其是住校生,不仅在一起学习上课,而且还整天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玩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正由于如此,有的同学就忽视了与同学相处的礼仪,轻者影响了同学间的关系,重者则有碍于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同学之间也要十分重视礼仪修养。同学之间相处的礼仪主要有下面这些:处处要注意团结同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
和同学相处一定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嘴里说的,就是行动上干的,能做到的就说能做到,做不到的就说做不到,实实在在,不搞虚假的那一套。
说话要注意场合,注意分寸,即使开玩笑,也要注意这两点,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一定不能说,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管住自己的嘴巴十分重要,很多同学不重视这一点,一高兴就信口开河,逮住什么说什么,求得一时的痛快,全然不顾后果;一生气就暴跳如雷,骂不绝耳,什么难听就骂什么,不仅造成很坏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无教养,无礼仪修养的充分表现。古人说,“盛喜时,勿许人物;盛怒时,勿誉人言;盛喜之时,多失信;盛怒之时,多失体。”所以,特别是在高兴和生气的时候,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
经常在一起,免不了相互之间借用东西,但是必须做到有借有还,即使随便要用一下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打个招呼,告诉一声,不要拿起来就用,根本不问主人是谁。
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遵守规章制度,要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做事,千万不可我行我素。例如,宿舍里都熄灯就寝了,自己才回去,这时就应该尽可能静地开门、上床、休息,以免打扰别人的睡眠。相反,有的同学回来得很晚,来了以后还要洗洗涮涮,弄得声响很大,也很影响别人的休息。这些做法已经不仅仅是缺乏礼仪修养的问题了,而是缺乏公共道德的表现,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把自己的方便建立在对别人权益侵害的基础上是很不应该的,缺乏起码的品德修养。
平时遇见同学一定要打招呼。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问好、点头、微笑、招手或喊一声等,总的要求是要做到热情、诚恳。
同学需要帮助时,一定要尽最大的可能助其一臂之力,不要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很重要的美德之一,也是礼仪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帮助别人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但是,另一方面,有困难的同学也不要强求别人帮助,给别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麻烦。有困难自己多克服,有痛苦自己多承受,有危险自己多承担,尽可能避免打扰别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美德之一。
和同学相处要谨防传话,在背地里说别人长道别人短,这是同学间最忌讳的东西。正确的做法是,自己不传,不说。听到别人说,要认真分析真伪,不要轻信,不要盲从,处处养成勤动脑、多观察的好习惯。
要正确地对待同学,就必须正确地评价自己,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妄自尊大,妄自菲薄,忘乎所以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是不足取的。不论你是一般同学,还是学生干部;不论你在学习上或其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还是遭到了失败;不论你是领导干部家庭出身,还是工人、农民家庭出身,都要做到头脑冷静。自知,自尊,自制,即在人格上要自尊自重,顶天立地,品德上能伸能屈,能上能下,与人交往上要不卑不亢。一定要做到有自知自明。俗话说,“人人心中有杆秤”。自己心里的这杆秤,一定要把自己称准确,如果称轻了,就会产生自卑;如果称重了,就会产生自满;如果称得正好,就是自知。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有的人经常把自己称轻了,有的人常把自己称重了,而且这后一种人数量相当多,很多人在情况顺利时,或者取得了一些成绩时,胜利冲昏了头脑,沾沾自喜,自不量力;而一旦出现什么波折,困难,遭到一些失败,就立刻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因此,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不断进取,人生的道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自重、自强、自尊、自爱、自知、自制的六自基础上,恰当地、热情地、诚恳地对待同学,对待别人,和同学相处得水乳交融,亲同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