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用宝库-校园礼仪实精选
20679200000011

第11章 教师语言表达礼仪(1)

(第一节)教师语言概述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形象表达,激发兴趣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给所教的知识赋予形象。

如在学习《小雨点》一课时,当爸爸发现受伤的鸽子,“他急忙向窗外探出身子,先伸出一只手,熟练地安抚住鸽子,然后踮着脚,敏捷而小心地把鸽子捧了过来。”学生通过读可以明白爸爸是如何把鸽子救起来的,可以抓住“探、伸、安抚、惦、捧”这些表示爸爸动作的字词来理解。如果只是让学生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读一读,并不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爸爸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爸爸为什么要把身子探到窗外只伸出一只手呢?”“爸爸是怎么样来安抚鸽子的?”“为什么还要踮着脚把鸽子‘捧’过来呢?”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们马上进行了讨论,看着他们一边做动作一边思考的样子,真感觉到他们就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一个学生说:“爸爸把身子探到窗外伸出一只手,是让受伤的鸽子落在爸爸伸出的手上。当各自站稳后,爸爸用手来安抚它是怕它害怕,使它平静下来。然后,爸爸踮着脚把鸽子捧在手里,是怕伤到它,同时也体现了爸爸心里很着急的样子。”这个学生边说边做出了这一系列的动作。通过他这样的表演和解说,不仅学生们能听得懂,而且也都从这些动作中体会到爸爸的心情。

二、激发情感,烘托气氛

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用语言进行渲染与烘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

如在语文学科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们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之外,还可以在歌声中这样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蔚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随风而动;一望无垠的绿色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舒畅;在这样的草地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像一条洁白的带子通向草原和天空的相接线;成群的羊儿悠闲地吃草,马儿四处狂奔,好像要向我们表达它那自由和欢快的心情。好客的主人给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大家互敬,共同饮下这欢快的美酒。热情的主人还为我们表演舞蹈、摔跤、赛马等好多节目。这样的美景,这样的好客,这样的表演,就好像自己的家一样!”教室内悠扬的歌曲回荡,一定会听得学生跃跃欲试。

三、体会意境,化难为易

教师的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如《鸟的天堂》里有一句话学生不好理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先让学生看看窗外校园里树上的叶子微风吹拂下显现出的多种姿态,然后作如下讲解:这些树叶有的在轻轻地摇摆,好像在缓缓地起舞;有的左旋右转,好像在抖动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和谁悄悄地说话;有的发出翠绿而明亮的光,好像要给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些树叶变得不仅会动,而且会说、会想,它们都有了生命,有了灵魂。这样将可以让学生在形象思维的活动中进入教材意境,深入领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化解了难点。

四、陶冶情操,入境感受

程颐曾说:“教而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如果教师的话缺乏表现力、感染力,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无味而怠学。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表达激情,寓理于情,那么学生必定热情高涨,入耳、入脑、入心灵。

在学习《顶碗少年》一文中,注重让学生体会顶碗少年那种坚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在课文将要结束时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当我们听到那一叠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时,在我们的心中不禁又为这个少年而担心,但是,当我们再次看到他重新鼓起勇气时,心里是多么地为他感到骄傲啊!就像课文中所说的‘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就能赢来温暖的春风。’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我们的学习中遇到难题,争取自己来把它克服;在生活中有了困难,争取自己来把它解决。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得到最大的成功!”

教师语言有什么特征呢?同其他行业和职业所使用的语言相比,教师语言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规范性

教师为人师表,在学生看来,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模范。普通话必须成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如果一位教师只会用方言、土语教学,那么即使他妙语连珠,也算不规范化语言。

例如,一位老师指着黑板的某一地方说:“同学们,请看这个地掌儿(地方),要看清亮(清楚),不能囫囵马约(马马虎虎)。”他的读音合乎普通话语音要求,但使用了普通话里没有的语汇,因而就不是规范的教学语言。要用普通话教学,就要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能讲流畅、准确的普通话。

规范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半截话、复义语、颠三倒四等语病。例如,一位教师批评女同学用了“妇女同学们”一语,一下子激化了师生的矛盾,引起强烈对抗。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不仅跟老师学习文化知识,也跟老师学习语言。教师语言规范,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也便能讲规范化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规范,则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学了不规范的语言尚不自知。

另外,只有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得清楚、明白,只有规范语言才能谈到语言美,才有可能使语言的魅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科学性

教师所教的各门学科,都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表达。教师所讲的概念、原理、规则、结论等,都必须符合各门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不能向学生传播无用信息,更不能传播错误信息。

不同学科的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系统。例如,符号“0”,数学教师把它讲成一个数值;语文教师把它讲成一个拼音字母;化学教师把它讲成氧原子;音乐教师把它讲成休止符。各自有别,含糊不得。讲授不同的学科,就要使用不同学科所规定的不同术语、概念。例如,不能用“橘子皮”代替中药学里的“陈皮”,不能用“钱”代替经济学里的“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从“商品”到“货币”,到“资本”,再到“剩余价值”,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用一系列经济学术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准确使用科学的专业术语,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

一位小学教师讲“天花板”一词,本来只要指着天花板,然后用科学的语言阐释一下即可,但这位老师却故弄玄虚,滥用启发式教学:师:你头上是什么?

生:头发。

师:头发上面呢?

生:是帽子。

师:(有些急躁)帽子上面是什么?

生:(恐惧,用手摸帽顶)是老鼠咬的窟窿。

(众生哄堂大笑)

这位教师之所以弄巧成拙,闹出笑话,也是因为语言和方法都不科学。

(三)针对性

教师语言的又一特征是针对性。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语言。这便是常说的“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师的语言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例如,一位师范教师对三个不愿登台讲话的同学采用了不同的动员和激励方式。对一个胆小、借口“没准备”不愿上台的女同学,教师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登台,是一种自信;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敢于面对听众,是一种伟大;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不理想,可以理解;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很精彩,难能可贵。你愿意试一试吗?

对一个腼腆、扭捏、自认为“不善辞令”的男同学,教师说:内秀的人不靠辞令取胜,靠的是他的真诚。我相信你有比一般辞令更能打动大家的实际想法。对第三个性格倔强、冷冰冰抛出“我说不好”的男生,教师说:具有谦虚美德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决不会让大家失望。请你说几句并不至善至美,但又辞恳意切的心里话。

结果三个学生都登台发了言,有的还讲得很不错。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因人而异,突出了针对性。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如自尊心强的和自尊心差的,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骄傲的和谦虚的等等,都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以求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因教材内容而异,因环境场合而异,因时间变化而异……总之,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针对性。

(四)鼓励性

鼓励性也是教师语言的一个明显特征。教师语言的主导对象是学生。学生处于成长时期,由于未成年,更盼望别人把他们看成大人。一般说来,他们自尊心很强,也特别敏感。面对这样的谈话对象,教师必须爱护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时时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教师语言最忌讳“冷”、“硬”、“辣”。传授知识时,要忌讳“笨”、“傻”之类的埋怨;启发诱导时,要忌讳“呆”、“木”之类的挖苦;批评骄傲时,要忌讳“真行”、“真了不起”之类的冷嘲;批评错误时,要忌讳“没治了”、“看透了”之类的断言。教师对学生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

试比较两位教师分别对一位参赛准备不积极的学生的谈话:甲:这次智力竞赛的准备时间很紧,你没有感到太劳累吗?不过,你气色还好,有几个同学都瘦了。你们都是立志要夺标的。你认为时间还来得及吗?

乙:你怎么回事!别人都玩命地准备参赛,人也累瘦了,都觉得时间不够。你却“面不改色心不跳”。你不想参赛了吗?

乙的语言又“硬”又“冷”,刺激性很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破坏谈话时的和谐气氛。甲的语言采用了询问、商量的语气,显得和蔼亲切,使学生感到对自己的尊重,并明确提出“你们都是立志夺标的”,这与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相吻合,从而激发了这位同学维护集体荣誉的责任感。显然,甲的语言是符合教师语言的激励性原则的。

教师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力留给学生,自己只起点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教师要多几分耐心,多几分爱心。教师的语言应该像“雪中炭”、“三月雨”、“六月风”。

(五)教育性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教师的全部活动都贯穿着明确的教育目的,作为教师借以完成现实职责的主要手段的教师语言,当然也始终贯穿着教育性。教师在开口与学生讲话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任,要时时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人”。

教师语言的教育性特征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进步,禁绝粗俗、低级、反动。有些教师为了逗乐,爱用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土话、俚语,或讲些庸俗的笑料,带些粗鄙的口头禅,这是应当反对的。有些教师爱在学生面前大发牢骚,如一位教师公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考试作弊,还说这是社会风气逼我们这样做的,谁老实谁吃亏。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违背了教育性原则。

教师语言的教育性特征还要求教师无论在教育语言、教学语言,还是在交际语言中都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即把“德育”渗透在全部语言实践当中去。有位教师被聘请到少年劳教所讲课,不料刚一进门就跌了一跤,少年犯们立即大笑,起哄。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登上讲台说:人生谁能不跌跤,跌跤不要紧,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人生与社会”这一问题。这位教师把一个突发事件顺手拈入教育过程中,迅速组织了精彩的教师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再如,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生“打”字时,有学生说:“是打人的打。”老师立即纠正说:“应该说是不打人的打,少先队员还能打人吗?”还有位教师借谈打球对学生进行积极进取精神的教育,效果也很好。这些都是符合教育性原则的优秀的教师语言范例,值得学习和借鉴。

教师语言的教育性,从广义讲,包括文化知识教育、语言能力教育、德育、美育等许多方面;从狭义讲,一般指思想品德教育。这里是就后者来谈的。

(六)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