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气场修炼术
2064800000033

第33章 角色修炼(2)

第六,要动脑筋想出一种对每个人都好的方法,而不要顽固地认为,自己确立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能适合每一个人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要广纳意见。

一个有感召力的老板、上司,无往而不利;而一个没有感召力的老板、上司,则寸步难行。一句话,领导要有人格魅力!失去人格魅力的领导,谁还会尊敬他、信服他、听他的号令?美国耶鲁大学卡尔·杰克在《领导驭人的魅力》一书中认为:“良好的人格本身就是驭人的魅力。”可见,企业领导应当在下属面前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完善人格魅力,充分展示聪明才智和管理能力,赢得下属的尊重,切忌用不光彩的东西损害自我形象,受到下属的冷落。

保持勇气和耐力

除了你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你的精神和肉体的忍耐力也都要超越所有的下属,为他们树立榜样。

耐力是身体健康的一部分,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你都必须具有坚持把工作做到底的能力。耐力是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的一种象征。这也是你成为别人的领导并获得卓越的驾驭人的能力所必需的一种个人品质。

实际上,忍耐力是与勇气紧密相关的,它是当事态真正严重时,你所必备的一种坚持到底的能力,是跑上几公里后还具有百米冲刺的决心的能力。忍耐力也可以被认为是需要忍受疼痛、疲劳、艰苦乃至批评的体力上和精神上的持久力。

正如一个电影明星所说的:“忍耐和勇气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忍耐力就近乎缺乏勇气。要从事演艺事业,你就必须有体力上的坚持力和精神上的坚持力以发展你的忍耐力。有时候,一个人由于体力不佳又缺乏忍耐力,就可能被误认为是一个胆小鬼和一个不争气的人。”说实在的,有时你可能不需要在体力上像某些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那样富有耐力,然而,你是表现出也好,不表现出也好,工作还是需要你付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和血糖去坚持,不管你碰到什么障碍和困难,你都得把它坚持进行到底。

为了获得精神和肉体上的忍耐力,你必须遵循下面这些指导原则。

第一,不要沉湎于会影响你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活动。比如说吸烟和饮酒,即使不能肯定地说它们会影响你的健康,至少也可以说会影响你身体某些系统的正常运行。科学研究证明,吸烟和饮酒过量会降低身体的忍耐力和清晰思考的能力,也会影响大脑发挥正常作用的能力,最终会导致体力和脑力的剧烈恶化,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几乎没有哪个吸烟或喝酒过量的人会成为成功的管理人员。事实上,有不少已经获得了成功的管理人员由于嗜酒成癖,最后遭受其害,从很高的领导或负责人的位置上跌落下来。

我们认为,当你身体的忍耐力、你的健康乃至你的生活都失去常态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不可能进行正常的思维和发挥正常的作用,不管这种失常是由吸烟或饮酒,还是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你不妨尝试一下,看看在你觉得身体不适时,能否作出一个正确的决策。

第二,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助于增强你的体质。对于坐办公室的人员,进行有氧运动,似乎是最适合不过的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体育锻炼,只要你能持之以恒,都会增强你的体质,而且运用超负荷的原则还可以增加你的忍耐力。超负荷的原则早已被实践证明,肌肉的发达与改善是根据你增加给肌肉的压力而定的,如果你期望不断地改善,随着能力的不断增加,给肌肉的这种压力也必须不断地增加。

第三,学会一种你自己一个人能玩,到了老年时也能享受其乐趣的运动项目。像篮球、网球、排球,虽然是很好的运动项目,但一个人没法玩,年纪大了也不便玩。可是,保龄球、钓鱼,却是既能与其他人共同分享,又能自己单独享受的运动项目。

你能单独从事的最好的一种运动项目是散步,尤其是当你年老的时候。许多有关保健方面的权威人士推荐说,用力地快步走比悠闲地慢步走对保持体形更有效,应每次至少行走20分钟,每周不少于三次。

第四,通过不断地强迫自己去做一些紧张的脑力劳动来考验你的精神忍耐力。当你疲劳至极,而且你的精力也已殆尽时,你还要强迫自己工作,这是唯一学会在极大压力下继续进行工作的方法。学会这个也得运用超负荷的原则,以你最佳的体力和智力状态完成各项工作,通常是对你的忍耐力的最好考验,也是保持勇气、保持耐力的一种方法。

始终保持勇气和耐力,这样,即使是那些年轻力壮的下属,也不敢对你小视,反而会从心底里佩服你宝刀不老。

表现你的领袖气质

不论是突出个性还是打造细节,都是在为一个大目标努力:从人群中杀出来,成为一个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人。

在任何一个团体中,总会有一个人具有说服他人、引导他人的能力,他可能并不掌握实权,但是身上已经有了一种主导者的气度。比如,那些乱世枭雄从来都是人群里的核心。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便小时候玩过家家,他也是一群孩子里的“王”。清末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出身并不高贵,是自己从底层奋斗出来的,但是他的合作者,统统唯他是从。

这种力量从何而来呢?

在一个团体中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具体到言谈举止上,有两点至关重要,这就是信心和热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一个建议,从你的口中说出与从他的口中说出所产生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呢?在有些情况下,为什么有着比他更出色才能的你,却无法像他那样得到众人的认可呢?

有些人,在工作中面对问题时,明明有自己的见解,却思前想后,犹犹豫豫,等到其他同事提出时才懊悔不已。一次一次地错过,使自己失去了很多表现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平时说话老是模棱两可,明明是一个正确的意见,却让他人产生模糊的感觉,这也会让他人对其权威性产生怀疑。

有一个企业的业务员,每当他与客户谈生意时,客户的反应都很冷淡,甚至当他介绍产品时,客户也显得心不在焉。对此,他很苦恼。一位朋友听了他的诉苦后,笑了笑,指出他的毛病就是过于谦逊,实际上是过于谦卑了。在客户眼中,他对自己没信心,更谈不上对产品有信心。他的举动像是在讨好客户,推销他的产品就如同求施舍一样。朋友告诉他:“你要让别人重视你,首先你必须重视自己。你要充满信心和热情,要让对方觉得你是个值得重视的人,你的产品对他非常重要,如果失去和你交易的机会,对他将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他认真考虑朋友的话后,努力改进,此后,工作也越做越好。

在实际生活中,小人物的低姿态已成了习惯,于是,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带着谦卑的烙印。我们不是说谦逊不合时宜,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不了解你实力的人眼里,过分的谦逊,使你永远都像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如果你始终在看别人的脸色,只能使他的头越仰越高。

世上最擅长自我推销的是政治家,在公众面前演讲是他们表现自己的主要手段。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分辨不清的事,甚至不可能有模棱两可的现象,他们总是言辞明确,充满自信。数以万计的听众被他们感染,成为他们强有力的支持者。

你有能力、有实力,但仅自己知道是没什么意义的,重要的是让公众认可,并给你一个发挥的平台。

2000年7月的《福布斯》杂志,它的封面故事里这样描写一个中国的企业家: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怪怪的人,在中国第一个对互联网的商业用途作出探索,并因此被国外媒体称为Mr.Internet(互联网先生)。他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交易网站,即使他在睡梦中,“阿里巴巴”每天也有100万元的收入。

他有一个普通的名字,他创造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他就是马云。

1995年,还是一个青年教师的马云,对自己的人生开始了深深的思考。他认为自己是那种敢于尝试、敢于冒险的人,而且自己善于言谈,沟通能力强,渴望做有挑战性的工作,不适合做工作平稳的教师,自我创业倒是更符合自己的性格。于是,他主动辞职了。

199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公司在杭州马云家中诞生。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建设后,www.alibaba.com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但马云知道,阿里巴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战略选择——国内电子商务尚不成熟,只有利用发达国家已深入人心的电子商务观念,为外贸服务,才可以获得丰厚利润。于是,马云决定用自己极具说服力的口才去征服全世界。

1999年至2000年,马云像一只大鸟一样不停息地在空中飞行,他参加了全球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所有商业论坛,去发表疯狂的演讲,用他那超人的演说天赋去宣传他全球首创的电子商务思想,宣传阿里巴巴。他相信自己就是一台永不停息的发动机,是一台促销机器。

他一个月内可以去三趟欧洲,一周可以跑七个国家。他每到一地,总是不停地演讲,他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做现场直播演讲,在全球著名高等学府麻省理工学院、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演讲,在“世界经济论坛”演讲,在亚洲商业协会演讲。他挥舞着他那干柴一样的手指,对台下的听众高声讲道:“电子商务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他在哈佛与诺基亚总裁同台辩论,赢得台下上千人起立鼓掌。怪异的长相、雄辩而煽动性极强的口才和超越全球的商业思想,竟然综合交融在这个看似枯瘦弱小的中国人身上,听众无不为之惊讶。

说起领袖气质、自信心、感染力这些美好的词句,我们容易将它们与那些身材挺拔、风度翩翩的人物联系在一起。马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个概念。因为相信自己做的是全球最具潜力的事业,马云是热情甚至狂妄的,这种热情感染了听众,大家一起热起来,把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事业推到了顶峰。

马云的能力再强,想必也有创业的窘迫,也有技术上的难题,但他有本事把这些问题统统按下去,只把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摆到桌面上来。这并非一种欺骗,事实上,成功者的注意力一向是集中在光明面上的,不把困难当成一回事儿的人,困难永远都是暂时的。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种信心足以激励自己,调动相关人员的热情。

你最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但是,如果你在说的时候就让人皱紧了眉头,不管你卖的是学识、技能还是某一种商品,别人都不会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