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袁了凡的不凡事儿
20627600000009

第9章 栖霞山,一个疗伤的去处(2)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听进别人的话,不是在他最牛× 的时候,是在他最倒霉的时候。

最牛× 的时候,春风得意,左右逢源。这个时候的人最容易心高气傲,得意忘形,很少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不需要别人的劝告。

这时如果你非要不识时务去给他做心理咨询,只有一个结果:滚!你TM 才有心理问题呢!

但是,当一个人走投无路、穷极呼天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时他最想听别人的意见,最容易接受别人的心理咨询,他渴望获得帮助,也能听进逆耳的良言。

那么,袁学海接受心理咨询的时机成熟了吗?

这个时候,他是不是迫切需要别人的帮助?

这种心理咨询能起作用吗?

从表面上看,袁学海认了命,对自己的境遇表现得十分淡定,即使没考上举人,也能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更多的是一种玩世不恭、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他心里想,老子的命就这样了,谦虚也不进步了,骄傲也不落后了,谁还能把我咋的。(整个一个老油条)

才三十多岁的人,竟然有了这样老态龙钟的心理,这不是成熟,是对人生彻底的悲凉!

他所谓的飘,是交出了生命控制权之后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他所谓的坐,是一种画地为牢的自我封闭。

这就是说,此时此刻,袁学海的人生已经焦头烂额到了极致,无以复加,除了打坐,他已经无路可走了。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在走投无路之际,还可以通过垂钓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还可以做梦,还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希望。那么,袁学海有什么呢?他什么都没有了,连希望都没有了,除了打坐之外,他还能干什么呢?

当然,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来说,是绝对不会真正认命的,即使他在意识中坚信孔老先生算得很准,但他的潜意识也一定会反抗。

要不然,他怎么会不知不觉飘到栖霞山来呢?

谁能说这不是潜意识的一种指引呢?

飘到栖霞山本身说明在潜意识深处,他渴望获得帮助,渴望挣脱命运的束缚!

只不过,这是下意识的行为,他自己并不是很清楚。

袁学海现在的这种心理,恰恰符合孔子所说的那种“愤”和“悱”的状态。

所谓“愤”,就是事情令人搓火,在心中横亘很长时间一直得不到解决,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不解决这个问题,人就受不了,要爆炸了!

所谓“悱”,就是郁闷到了极点,不吐不快,但想说又说不出来,很拧巴,很难受,很别扭。

种种情形都传达出一条信息:火候到了,是时候捅破袁学海心中那层窗户纸,炸开堰塞湖了!

谁来干这件危险的事情呢?

非云谷禅师莫属!

用什么工具来干呢?

云谷禅师首战用的是——笑!

笑,相当于二炮,先隔空用导弹进行狂轰滥炸,摧毁那道横亘在他心河上的堤坝。

当袁学海说自己是因为孔老先生那张命运图才变得心如止水后(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云谷禅师笑了,他哈哈大笑了。

那笑声在茅屋中久久回荡,笑得袁学海手足无措,心里发毛。

那笑声,不是嬉笑,不是嘲笑,是有深意的。

心理咨询常常这样,乘对方没有防备的时候,迅速采取一个动作,突然袭击对方的痛处——病根,以图连根拔除,收到奇效。这种情况很像过去没有麻药时的拔牙,牙医说,嘿,你看那边谁来了,是不是你女朋友呀?当你仔细看那位美女是不是自己女朋友时,牙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拔掉了你的蛀牙。

当然,在禅宗心理学中,对此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当头棒喝。

注意,不一定用棒,也不一定用喝,根据具体情况,什么都可以用,不过,用得最多的还是——笑。

禅宗心理学的创立就源于一个笑——拈花一笑,以心传心!

云谷禅师的哈哈大笑,确实收到了奇效。

那道封闭心河的堤坝开始松动了,摇晃了,眼看就要垮塌了,云谷禅师并没有就此罢手,他还要补一刀——继续派飞机轰炸。

云谷禅师的轰炸机,不是轰6,是一句话——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这句话很厉害:“我还以为你是什么英雄豪杰,原来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先把袁学海捧到天上,后又把他摔到地上,这一捧一摔,明显含有嘲笑和讽刺的味道,但正好对症下药。

医生常常采取这样的手段,比如一个人总是疑神疑鬼,一会儿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心脏病,一会儿又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艾滋病,最后跑到一位当医生的朋友那里去检查。医生朋友忙活半天,发现什么病都没有,佯装生气,骂他一句:赶紧滚吧,我看你是有钱撑的,整个一神经病!

挨完骂后,这个人释然了,心里舒坦了,什么症状都消失了。

很多时候,骂和嘲笑,也是最好的医药。

云谷禅师用二炮(哈哈大笑)和轰炸机(嘲讽的话),三下五除二,彻底炸开了袁学海心中的堰塞湖,敞开了他的心扉。

当一个人终于打开自己封闭已久的心扉时,一定会有很多疑问。如果这些疑问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他很快又会重新关闭心扉。

以后再想打开,难度就更大了。

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云谷禅师当然不会让它白白溜走。

袁学海的疑问来了:“禅师,为什么您说我是凡夫呢?”

看来,袁学海很在意那个英雄豪杰的称谓,或许他自己本身就认为自己是英雄,只不过命不好而已。

云谷禅师说,命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命。

心不变,命也就不会变。

心变了,命也就变了。

那些凡夫俗子几十年来,用同样的心,重复同样的动作,当然只能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些人的命是很容易被孔先生这样的人算出来的。而他们自己也只能按照这一命运轨迹亦步亦趋。如此一来,命运就变成了一根结结实实的麻绳,捆住了他们的人生。

不过,这根命运的麻绳只能捆住凡夫俗子。

你看那些大善之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内心,不断让心智趋于成熟,由于心在不断变化,这根命运的绳子怎能捆住他们呢?

你再看那些大恶之人,没有信仰,没有道德底线,他们的良心不断泯灭,人格不断沦陷,什么事情都敢干,什么钱都敢拿,什么人都敢杀,这根命运的绳子也拘他不定。(相当于游戏中开了外挂,或者人打了鸡血,抑或像欧阳锋练功走火入魔一样,能力超强,人却废了)

袁施主,你二十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考功名。心不曾动一丝一毫,当然会被孔先生算定。你不是凡夫,是什么呢?

袁学海挨了云谷禅师的骂后,心松动了。他有些激动,有些怀疑,也有些不敢相信。

他惊讶地问道:“难道命运还可以改变?不是说人的命天注定吗(然则数可逃乎)?”

这个疑问在袁学海的心中发酵了很多年,到底命运可不可以改变呢?他由否定到肯定,又由肯定到否定,最后再由否定到肯定,令他备受折磨。

今天,这个问题又被提出来了。

他希望能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

云谷禅师抓住机会,引经据典,力证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是《诗经》说的,意思是,你自己完全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是《坛经》说的,意思是,一切荣华富贵,一切吉凶祸福,皆在心中,从心中去寻求,是很灵验的。

……

云谷禅师说得有理有据,袁学海有些相信了,不过,他还需要保证。

一个心中充满怀疑的人,是最需要保证的。

这种心理如同一位女生敞开心扉,在即将跟定男朋友,把一切都献给对方时,迫切希望男朋友能做出保证一样:“快说,说你只爱我一个,永不变心!”

云谷禅师对袁学海的内心洞若观火,在他迫切需要保证的时候,及时给予了他。云谷禅师说:“你就放心吧,难道这些流传千年的经典还会撒谎骗你不成?出家人是不打诳语的,佛祖不会骗你,菩萨也不会骗你,我更不会骗你,这都是真的(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云谷禅师的这一通保证够可以的,连佛祖、菩萨都用上了,相当于有些人说“向毛主席保证”云云。(电影《霍比特人》中的矮人喜欢用自己的大胡子做保证。)

听完云谷禅师的保证之后,袁学海踏实了很多,不过,由于多次受伤,他害怕了,害怕这是又一次忽悠。

还记得那位屠厅长吗?

屠厅长一句话让袁学海的心腾空而起,而杨厅长一句话又让他从半空中跌下来,摔个半死。

真应验了股市中那句话:横着有多长,竖起有多高;爬得有多高,跌得有多惨!

现在,袁学海心中的堰塞湖已经被云谷禅师炸开,那一潭死水慢慢流动起来。

这是又一次忽悠吗?

这一次,他会不会摔得更惨?

云谷禅师搅动了一潭死水。

令心如死灰的袁学海有了一线生机,重新燃起对生命的热情。

但是,一个内心多次受伤的人,对于突然而至的好事,总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他还想把这件事扎得更瓷实些。

又问道:“你是说,举人进士什么的,我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求得?”

云谷禅师心想:好家伙,够顽固,够狠,病得真不轻,我都做了那样的保证,他还有疑虑。

不过,作为杰出的心理医生,他是有耐心的。

他又派出地面部队,坦克、装甲车一齐上,还有狙击手跟进,继续清理袁学海心中的疑虑。

云谷禅师说:“关于由改变心到改变命,我想你是一个读圣贤书的秀才,还是以圣人的话来说吧!你一定知道孟子这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云谷禅师不慌不忙,很有耐心。

对于孟子这段话,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但未必人人都能理解其中的精髓。

云谷禅师慢慢分析。

如果把考上举人进士当成是上天赋予你的任务,那么,你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与这个当举人进士的命相配。

什么心,配什么命。

如果你没有举人进士的心,也就没有举人进士的命。

如何来改变心呢?

先要吃苦受累,忍饥挨饿,承受很多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做是为何呢?比如你吧,寒窗苦读二十载,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这个“空乏其身”。

什么是“空乏其身”?就是清空内心,删除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念、幻想和妄想。

袁学海说,我以前不是没有幻想、没有妄想吗?

错!

云谷禅师说,你虽然没有了幻想和妄想,但是你也没有了生命的热情和激情,这与一块石头有什么两样,与死人又有什么区别?

这不是活着,是没死!

云谷禅师接着说,要改变心,必须先清空心。

清空心,不是心如死灰、无欲无求,是要让你看见自己最真实的心,并将它呈现出来。

一般人看不到自己最真实的心,是因为有太多的妄念。

这些妄念就像天空中的滚滚乌云,遮住了红红的日,蔚蓝的天,明亮的月。

如果经历一系列的“苦”、“劳”和“饿”之后,清空内心,你就能看见最真实的心,以及属于自己的朗朗乾坤。

如果你看见自己最真实的心,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叫“行拂乱其所为”。

如果你“行拂乱其所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就可以获得超越常人的定力。

你有了定力,也就有了智慧(定生慧)。

你有了智慧,也就有了能力。

这就叫“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没有外挂,没有打鸡血,本身具有的能力。

由于你改变了自己的心,能力也就随之增强,能够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承担以前不能承担的责任,这样一来,你的命运也就改变了。

……

袁学海因惊讶而张开的大嘴,半天合不拢,就像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O 一样,悬在鼻梁与下巴之间。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袁学海以前听说的皆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类大道理,耳朵都快听出老茧了。

而今天这些话,三十六年来,他闻所未闻。

虽然孟子那段话,从小就能背诵,却从来不知道里面还蕴含有那么深刻的道理。

他以前曾抱怨: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现在才知道:如果自己一直重复同一种错误的行为,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而这种错误的行为不是源自别处,正是源自内心。

袁学海所有的疑虑被彻底清除掉了,心中燃起熊熊烈火。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袁学海心想:靠,怕什么,把炉火烧得通红,让思想冲破牢笼,我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将是崭新的人生!

这一回,他豁出去,真的要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