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工作禅
2055700000009

第9章 禅机涌现 不断创新(2)

禅师就意味深长地说:“你想想看,我们若是在原有的山道上散步,还会有自己踩出的路吗?”

【智慧小语】

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禅者不执著,把自己置于“无知”、“无欲”、“无路可走”的境界,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故而使自己的思想意识能够自由驰骋,圆融通达,只有这种人才能充满智慧,不受迷惑,走出适合他自己的人生路。

人在有路的地方行走,往往只能循规蹈矩,失去自我:人只有在没有路的地方行走,才会随心所欲地到达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进而走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人生之路,充满荆棘与坎坷。每个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当无人喝彩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点一首快乐的歌曲,为自己鼓掌;暴风雨来临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勇敢地面对它,超越它;如果你发现前面没有路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过去,踩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奇特的C字桌

有一个寺院的饭桌很特别——它不是圆桌、不是方桌,也不是长条桌,而是一个c字形的圆弧形的饭桌。

僧人们吃饭时不是围拢在c字桌的外面吃,而是鱼贯进入c字桌的入口,一个一个间隔半米地排着坐。结果,他们进餐时就都对着外面,互相之间,只要不故意侧转身,就看不到别人吃喝的饭碗。

有一个新来的小和尚感到新鲜和奇怪,就悄悄地问一位法师,怎么想起设计制作了这么一个奇特的饭桌。

法师说:“你没听凡间有句‘老看着别人碗里有肉’的俗语吗?这样排着坐,谁也看不见别人的碗,只能看到自己的碗,就不会发生那个俗语里所说的事了。另外,这样也有‘吃不言’的好处,有利于每个人的咀嚼、回味和思考,更有利于每个人的意念和开悟。要知道,人在吃饭的时候,大脑最兴奋、思维最活跃、精神最饱满……”

小和尚若有所悟。

【智慧小语】

以禅思考,不落俗套

禅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禅讲究虚无,不居有,考虑问题往往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而且十分轻松自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思维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谁要想使自己的工作产生越凡出众的效果,谁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就应该有勇气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并在工作中以禅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劈佛生火

丹霞禅师年轻悟道的时候,就骑在寺院大雄宝殿的佛祖头上,周围的和尚都骂他对佛祖不敬!马祖老祖师却非常高兴地说:“我子天然!”认为丹霞已经悟道了。

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冷。一天,天降暴雪,大家没有柴烧,冻得挤在一起取暖,浑身打冷战。

丹霞禅师就把寺里的木头佛拖来劈了,并生火取暖,和尚们都目瞪口呆。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你怎么可以烧佛像烤火呢?真是对佛祖大不敬!”

“我不是在烤火,我是在烧舍利子。”

“木头佛像里面怎么会有舍利子?”

“既然你都说是木头了,那又如何烧不得?”

丹霞禅师行事总是这么出人意料。

【智慧小语】

让自己的脑袋跑起来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要想改变整个世界,很难;而改变自己的思维,则较为容易。

做一件复杂的工作也一样,与其如此麻烦地改变整体,不如让自己的脑袋跑起来!改变自己墨守成规的思维!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当自己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后,眼前一切烦琐的事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在职场中,守一步,山穷水尽;变一步,海阔天空。随机应变、八面玲珑,就肯定能在职场中生存、发展、壮大。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法无定法。做一件工作也并没有固定的方法,那么,作为职场中人就应该随机应变,寻找最适合的最能创造价值的那种方法。

紫柏尊者

真可禅师原名达观,号紫柏,晚年,他自己改名为“真可”。而世人根据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事迹,认为他是圣僧再来,所以称他为“紫柏尊者”。

青年的真可,从相貌到性格都卓尔不群,意气风发,壮怀激烈,但是他却在虎丘僧人明觉座下出了家。为了参究明白生与死的本来面目,他开始了涉百川、越千山、行万里的云水生涯。

有一次,在一座深山古寺,真可听到一个无名禅僧吟诵张拙秀才(石霜庆诸大师的俗家弟子)的悟道偈:“断除妄想重增病,移向真如亦是邪。”曾经闭关研究教理数年的真可,自以为精通了佛法,开口说道:“错了,这偈子有违佛理,应该改成‘断除妄想方无病,移向真如不是邪’。”

“你错,他不错!”无名禅僧高深莫测地一笑,不屑一顾地扬长而去,把一个硕大的疑团留给了真可。

他百思不得其解:佛教本来就是要断除妄想的,为何是“重增病”?真如即是佛性、即是觉悟,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要证得真如,怎么“移向真如亦是邪”呢?要知道,张拙可是大彻大悟的人,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真可将这两句偈子抄写在僧房的墙上,废寝忘食,昼夜参究。直参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懵懵懂懂、傻傻乎乎,头昏脑胀、精神恍惚……

一次斋罢,痴痴呆呆的他端着瓦钵忘了放下,直到手腕发酸,他才发现自己的荒唐。由此,他豁然大悟!

吃过了饭,还端着饭碗便是累赘!同样,妄想本空,刻意断除妄想之念,也是妄念;禅心空灵,真如无形,刻意趋向,即是乖张,即是邪道!

真可无限感慨地说:“禅,是这样平常!倘若我是在古代,临济、德山大师座下,只要一巴掌就能醒悟,何必如此纠缠不清!”

【智慧小语】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禅宗祖师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美国许多大公司把“怀疑”当成员工成材的第一要素。过分听话的员工,往往就是无个性、无创造力的平庸之才。

爱因斯坦指出:“每一个人都应有机会来发展他们的潜在天赋。这是高于一切的要求,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得到他所应当得到的满足;而且只有这样,社会才会达到它最大的繁荣。”

在一个现代企业中,要是没有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员工,公司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社会的向上发展也就不可想像。

如果个人“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社会是“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那么这种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性的社会”。

祖师西来意

香岩智闲禅师开悟后,住持香岩禅院。弟子们经常讨论达摩祖师为何西来中国这样的话题。

有一天,他对弟子们说:“你们谁也不要讨论了,我来告诉你们。”

弟子们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于是香岩禅师让其中的一位弟子爬上一棵菩提树,然后脚不踩树枝,手也不攀树枝,而是让他悬空用嘴咬住拴在树枝上的一根绳子。众弟子看到师父这样做,心中好生纳闷:这样怎能知道祖师西来意?

弟子们正在嘀咕,这时师父站在树下开口了:“现在我来问你,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在树上的那位弟子,现在已经是胆战心惊,哪还顾得回答师父的问题。但他如果不回答师父,显得没有礼貌;假如回答他,一张口便会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摔死。

他正在犯难时,又听到师父说话了:“你们说,正当这时他该怎么办才是?”众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这时上座虎头站出来回答说:“他在树上时我便不问,未上树时请他回答。”香岩智闲禅师听后哈哈大笑。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对此公案评道:

即使有口若悬河的辩才,也用不着;即使能讲解一部大藏经,也没有用。如果参这禅机,必使过去走不通的路能够走通,这就需要抛开从前自以为是活路的想法。如果这样做还不行的话,那就只有去问如来佛了!

【智慧小语】

别钻“牛角尖”

我们习惯于那种思维的定式,遇到问题喜欢钻“牛角尖”,从来不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使我们走了多少的弯路呀。

在公司中,当一个员工深陷“牛角尖”的时候,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入死胡同,他还可能标榜顽强和百折不挠,假如在这种情形下,他还觉得快乐的话,似乎这样的行为无可厚非。

但是,大多数在工作中钻“牛角尖”的员工都有一种心理:自暴自弃,不成功便成仁。殊不知,这一念之差自毁了多少员工的大好前程啊!

不辜负先师

洞山良价禅师原来从师于云岩昙晟禅师,后来恩师去世后,他又转到南泉普愿禅师座下悟道。

一日,洞山为云岩禅师设斋上供。有一学僧问道:“禅师于令师云岩处,得到什么开示?”

洞山答:“虽在云岩座下,但不曾垂蒙指示。”

学僧疑惑地问:“既然不蒙指示,为何还要设斋供奉他?”

洞山说:“我怎敢违背他呢?”

学僧又说:“我真不懂,你来南泉普愿禅师处悟道,为什么却为云岩设斋?”

洞山平和地回答:“我不尊先师的道德佛法,只尊重他不为我说破——单凭这一点恩惠就胜过父母。”

学僧接着又问:“禅师既然为你的先师设斋,那么是肯定他的宗风了?”

洞山答:“半肯定半不肯定。”

学僧问:“为什么不全部肯定呢?”

洞山答:“因为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负先师了。”

学僧对洞山禅师大为佩服。

【智慧小语】

自信,不笃信;崇拜,不膜拜

参禅若是完全依赖师长,将会失去自己;若是全靠自己,没有指引,也难以得窥真禅。这大概就是洞山禅师所讲的真意了吧!

在公司中,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无论何时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做别人意见的傀儡,否则你不但会在左右摇摆不知所措中身心疲惫,失去了许多可贵的成功机会,有时还会失去自我。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成自己想成的人,无论成败与否,你都会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自我归属感。

所以,人可以自信,但不可笃信;他人可以崇拜,但最好不要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