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工作禅
2055700000004

第4章 惜情感恩 以心对心(1)

在工作当中。遇见任何事情,记住!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不管今天的问题、困难在哪里,不管这件事讨厌也好、喜欢也好,都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

一片菜叶

钦山和尚和雪峰禅师经常结伴四处参访、弘法。

有一天,二人经过一条河流,正计划着要到何处去化缘乞食,只见河里漂来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肯定有人家,我们就往上游走吧。”

雪峰说:“这么完好的一片菜叶,竟白白让它流走,实在可惜!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救化,我们还是到别的地方去乞化吧!”

当他们转身正要走时,忽然看到一个人匆匆地顺着河水飞跑下来,问道:“师父,请问你们有没有看到一片菜叶从上游漂下来?那是我刚才洗菜时不小心被水冲走的,要是找不回来就太可惜了。”

二人互相望了一眼,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向上游走去……

【智慧小语】

珍惜点滴才是福

惜财爱物,要法界悠游;惜福发心,要实践慈悲。

爱惜东西叫做惜福,唯有惜福的人才会拥有世间最大的幸福。

禅师从一片菜叶被冲走,就可断定上游的村民不知爱惜东西,也就是不知道惜福。幸好这里的村民还懂得惜福。

只有懂得爱惜才能领悟生命的奥秘,不知道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必将难以认清生命的本来面目。

一个知道爱惜公司每一件物品的员工,才会为公司的长远利益着想。只有这样的员工才会成为老板眼中的好员工。

从悦送荔枝

从悦禅师和清素禅师在同一寺院里参禅悟道,从悦禅师对清素禅师非常恭敬。

有一次有人送他荔枝,他正好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恭敬地停下来说:“长老!这是从家乡江西带来的水果,请你尝尝!”

清素接过荔枝,感慨地说:“自从先师圆寂后,已经很久没吃过这种水果了。”

从悦问道:“长老先师是何大德?”

清素答道:“慈明禅师,我在他座下恭为职事20年。”

从悦禅师非常惊讶地赞叹道:“20年来甘愿忍受职事这样的贱役,一定得到他的真传了。”

清素禅师看着手中的荔枝,感激地说道:“我因福薄,先师授记,不许传人。如今看你这般虔诚,为了荔枝之缘,我愿破例为你印证!”

从悦禅师具道所见。

清素禅师开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的。最后放下时,要能入佛,不能入魔。”

从悦大师得道之后,清素禅师对他说:“我今为你点破,让你得大自在,但切不可说是承传于我!你自有你的老师!”

【智慧小语】

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从悦禅师正是从对前辈的恭敬中得道的。其实,大凡做事,都离不开“恭敬”二字。

任何人都有值得别人尊重的地方。也许你会认为你的上司很无能,但他既然能做你的上司,那么肯定有别人所不及之处。因为能自居重任,一般不会是身无长处的。

当然,假如上司真的很无能,你就更应该施展才能,全力辅佐。因为你的作为等于及早具备了做上司的才能。

对同事也必须尊重,不要因为他有不及你的地方就对人家百般诋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许他业务上不如别人,可他却有好人缘或者解决事情果断等。

总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你要学会尊重你的老板和同事,你才会真正地融入到整个集体中。

割肉喂鹰

佛陀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

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条啊。”

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我也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

佛陀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放在怀里。

老鹰怒火中烧,只好跟佛陀理论说:“佛陀你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道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

佛陀说:“我不忍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于是佛陀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佛陀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

当佛陀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衡了!

【智慧小语】

以慈悲之心做事

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慈悲心是阐释佛教和禅宗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人格是衡量个人素质高低的首要因素,有多大人格,办多大事情。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职场人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博大的胸怀、诚实的态度和公正的行为,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础上。

慈悲心之所以被禅宗所强调,因为它能带给人们极大的快乐。渴望被关爱是人类生存的原动力,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和他人都是相互依赖的。不论一个职场人士多么能干,如果让他独自生存,必然无法存活。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现代的职场人士不应着眼于自家的公司,只求自利而置他人利益于脑后。而是应有大慈大悲的心怀,以事业为功德,以责任为功德,以价值为功德,贡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群众、为社会谋福利。

工作的直接目的是赚钱,终极目的却是做功德,以所赚的钱财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来回报社会——这是一种真正的大慈悲心。做人、做事都应该具有慈悲心怀。

夜光忘恩

从前,蓟门有个和尚法号叫夜光。这个和尚聪明好学,通读了好多佛经,加之又有很好的辩论口才,因此,很受寺里和尚推崇。有个叫惠达的和尚,为人忠厚老实,家中有钱,因羡慕夜光的才能,便与其交了朋友。

当时的皇帝信佛崇仙,到处访求和尚和道士。夜光和尚非常想去京城活动,以期得到皇帝的赏识。无奈囊中羞涩,便整日长吁短叹,很不开心。惠达和尚理解夜光的心情,便送他60万钱,资助他去长安求见皇帝。

夜光到了京城,通过贿赂一位公主而很快见到了皇帝,并得到重用。惠达听到夜光被重用的消息,非常高兴,便带了很多礼物到京城去探望夜光,并向他表示祝贺。

夜光听说惠达来看他,心想惠达是来向他讨钱的,心中大为不悦,言谈十分冷落。惠达看出夜光的心思,只住了一天,便向他告辞回家。

夜光怕惠达再来,就给蓟门的驻军首领写封密信,说惠达来京告他谋反,让其小心。驻军首领接信后大怒,立即将惠达抓了起来,不由分说,就把惠达杀了。

当蓟门的和尚明白真相后,无不义愤填膺,纷纷斥责夜光的忘恩负义行为。不久,夜光也因梦中常梦见惠达前来索命,抑郁而亡。

【智慧小语】

知恩要图报

佛曰:恶有恶报。像夜光和尚这种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在职场中,公司是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员工与老板、员工与员工之间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各种戏剧,其中含有许多施恩与受恩的关系。

一旦得到了老板与同事的帮助,受了人家的恩惠,一定要知恩图报,心存感激之情。殊不知,这种施恩与报恩的关系,是现代公司中最纯真最崇高的关系。

一个不会感恩的人,就会像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说的那样:“一个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还要尖利。”而表现在工作上,则会产生《圣经》上所说的那种效果:“怀着爱心吃菜,也会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别忘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带作,这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

禅师施舍金箔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寺院附近的村子里有一个村民来找云峰禅师。

村民哀求说:“禅师!外面寒风刺骨,可我的妻儿却多目未进粒米,他们已经奄奄一息。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也无法给他们温饱。如果再这样下去,他们都会被冻死、饿死。禅师!请您开恩帮帮我们吧!”

云峰禅师听后非常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足够的食物,拿什么帮他们呢?想来想去,想到了用来装饰佛像的金箔,他于是拿出那些金箔对村民说:“你把这些金箔拿去换些钱物应急用吧!”

听到这话,许多弟子都纷纷抗议道:“老师!那些金箔是替佛陀装饰金身用的,您怎么这样轻易地就送给了别人呢?”

云峰禅师听后平静地对众弟子说:“我这样做正是因为尊敬佛陀。”

弟子们一时不解其意:“老师!您这么做还说是为了尊敬佛陀?那我们把佛陀圣像变卖成钱财用来布施,不是更能表达对佛陀的尊敬吗?”

云峰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也尊敬佛陀,即使要我下地狱,我也不会后悔这么做!”

众弟子还是议论纷纷,没完没了。

云峰禅师于是大声呵斥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都在所不惜,难道他还在乎施舍给信徒的这点金箔吗?”

【智慧小语】

做工作要有真正的佛心

佛陀不是让人瞻仰和供奉的偶像,而是拯救和鞭策世人的神明。如果真正具有佛心,不一定非要对着金身佛像烧香磕头。积德行善就是佛、就是禅、就是修行。

一个只知以身拜佛而不知以心拜佛的人是无法参透禅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