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工作禅
2055700000002

第2章 认识自己 冲破囚笼(2)

因此,在现代公司里,一个员工要学会推销自己、展示自己,才能精心雕刻好自己的“佛”。

那么,一个员工如何在公司中展现自己呢?

展示自己的能力。

适度渲染自己。

避免被小事拖垮。

“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不要过分谦虚。

保持最佳心态。

不断地创新。

总之,在工作中,员工要主动争取机会,引起公司对自己的注意和重视,才能适时展现自我。

小和尚轻生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不知是受不了梵言的寂寞、寺院的冷清,还是六根未净、心有旁骛,他患了一种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

这一天,他独自一人走上了寺院后面的一个悬崖险峰,就在他紧闭双眼,准备纵身跳下时,一只大手按住了他的肩膀。他转身一看,原来是老方丈。小和尚的眼泪马上就出来了,他如实告诉方丈,他已经万念俱灰,真想一死了之。

老方丈异常关切地说:“你这是误导你自己,你拥有的东西还很多很多,你先看看你手背上有什么?”

小和尚抬手看了看,嗫嚅地说:“没什么呀?”

“那不满是眼泪吗?”老方丈语气沉重地说。

小和尚眨巴眨巴眼睛,又是串串热泪。

老方丈又说:“再看看你的手心。”

小和尚又摊开双手,看自己的手心。看了一阵,不无疑惑地说:“没什么呀?”

老方丈呵呵一笑说:“那不满是阳光吗?”

小和尚愣怔了一下,脸上也泛起丝丝的笑容。

老方丈又循循善诱地说:“你再抬头看看。”

这回小和尚开窍了,没等方丈开导,就心悦诚服地说:“还有蓝天,我还有蓝天!”

老方丈舒心地叹了口气,对小和尚说:“其实,你除了眼泪、阳光和蓝天,还有烦恼和痛苦、还有经书和木鱼、还有一颗勇敢顽强的心。”

小和尚顿悟,急忙叩头拜谢方丈救命之恩。

【智慧小语】

享受孤独,超越寂寞

孤独是人生的难题,寂寞是人生的常客。

在现代社会,许多职场中人之所以会寂寞、孤独,是因为他们过分专注自己,心灵与外界隔绝。久而久之,自己便脱离了团队、脱离了他人,从而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要想不寂寞的关键,在于关心别人、关心身边的一切。在工作之余,你要经常抬头看看蓝天和阳光,这会让你拥有一份广阔的胸怀,使你不再感到寂寞。

在工作中,一个员工既要能享受孤独,又要能超越寂寞,这样才能在职场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真谛与俗谛

一日,一个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代大禅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被认为是邪说,信仰的人被认为是不可思议,怎样理解才算正确呢?”

慧忠国师回答道:“这是文殊普贤等祖师的境界,不是那些修习小乘佛教的凡夫俗子所能信仰接受的,所以《华严经》说: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不明白这些高深的理论,再问道:“这些说法相信它们是对的呢,还是不信是对的?”

慧忠国师言简意赅地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失色,疑惑地问道:“不信者被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慧忠国师做总结道:“不信的自己不信,真谛仍然是真谛。正因为是真谛,凡夫俗子难以理解,扩之为邪见。对于邪见者,怎么能够对他们说真谛呢?”

【智慧小语】

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佛陀刚刚领悟佛法时,就慨叹自己的“悟”与众生完全不一样,众生认为欲望、享乐是真的,佛陀则认为欲望、享乐都是假的;众生认为佛性真如是虚幻的,佛陀则认为那都是真正永恒实在的。

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并且被不能领悟的人斥为“邪见”。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那么你就要大胆地坚持你的正确意见而不要随波逐流。

如果你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一百个人说你是错误的又有什么关系?最终的决定者是实践、是时间,就让它们来盖棺定论,评判一切吧!

只有你大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并增强自己的信心,你就能在职场中更好地迎接每一次挑战。

观音拜观音

有一个佛教信徒走进一个庙里,跪在观音像前叩拜,他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个人也跪在那里,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他就忍不住问:“你怎么这么像观音啊?”

“我就是观音啊!”那个人回答。

这个信徒很奇怪:“既然你是观音,那你为什么还要拜观音呢?”

“因为我也遇到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观音笑道,“然而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智慧小语】

求人不如求己

如果我们都拥有遇事求己的那份坚强和自信,也许我们就会成为自己的“观音”。

在工作中,我们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于别人,但却忘记了自己。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出出路,自己多想办法才是正确的。自己身上有很多可开发潜力,为什么不去自己主宰命运,却要去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呢?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从前,有一个大师,一直潜心苦练,几十年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引来无数好事者向大师请教。

有一个人虔诚地请教这位大师:“大师用何神力,才得以移山?我如何才能练出如此神功呢?”

这位大师微微一笑:“其实,我练功很简单,点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智慧小语】

要让事情改变,先要改变自己

现实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就像“大山”一样,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至少是暂时无法改变的。就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一样。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能够让别人喜欢。如果无法说服别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让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才叮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所以,如果山不过来,那就让我们自己过去吧!这可以让我们工作中的困扰迎刃而解。

自信的佛陀

佛陀能够得道成佛,广度众生,取得如此大的功业与他的自信有很大的关系。

有一次,年轻的佛陀住在舍卫城郊的吉那林精舍,可撒拉国的巴谢那迪国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首次前往拜访佛陀。

国王看到佛陀年纪并不大,就漫不经心地说:“老师,听说你已经达到最高的悟境,这是不是真的?”

佛陀满怀信心地回答:“是的。如果世界上有人达到最高的悟境,那个人便是我。”

国王听了,更加轻视:“不过,像你这样拥有很多弟子并受人尊敬的沙门、婆罗门的人不计其数,但是,他们始终不敢说自己已经达到最高的悟境。何况,你的年纪还轻,出家也不久。”佛陀在29岁出家,35岁悟道,所以当时的年纪还没过40岁,故而国王怀有轻视之心。

佛陀却轻轻一笑:“国王,请不要以年纪轻来轻视别人。世界上有四种事情是不可小看它的:第一,不要以为太子年轻而轻视他;第二,不要以为蛇小而小看它;第三,不要以为火小而忽视它;第四,不可因为比丘年纪小而蔑视他。”

国王听了这些话后,深觉佩服,从此再也不轻视佛陀了。

【智慧小语】

自信决定成就高度

事业的成败,不是取决于年龄、出身,而是取决于他是否自信。

卓越的人物在成功之前,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深信自己必能成功。所以工作时,他们就能全力以赴,直到胜利。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你永远可以比现在更好,只要你敢于尝试,敢做决定,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你就能真正拥有自信,取得非凡的成就。

充分的自信,发出势不可挡的威力,可以影响别人,可以影响世界。

点亮心灯

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地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忍耐不住。

有一天,他跑来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啄破蛋壳,让我早一天破壳而出啊!”

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来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母鸡的羽翼只能提供让小鸡成熟和有破壳力量的环境,你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

德山听后,满脸迷惑,还想开口说些什么,龙潭说: “天不早了,你该回去休息了。”

德山往外走,看到外面很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

龙潭便给他一枝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就把蜡烛吹灭了,并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即使我不把蜡烛吹灭,说不定哪阵风也要将其吹灭啊。只有点亮心灯一盏,天地自然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如醍醐灌顶,后来果然青出于蓝,成了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

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其实,像德山禅师开悟成佛一样,一个人不管你想在哪方面获得成功,也不管你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环境有多么好,如果你不能突破自我,那么,最终你的梦想和追求也只能像龙潭禅师说的那样“胎死腹中”。

“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

在现代公司中,每个员工都应该永远记住这个道理。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员工,才是一个真正聪明的员工。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自己,不断地超越心灵的绊马索,你就不会忽略自己生命中的太阳,而湮没在他人的灯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