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做事最得体
20525600000016

第16章 “高帽”要规格得当

人人都需要一顶“高帽”,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帽”都是一种形式。只有既好看又不会被风刮倒的“高帽”,才能有市场。

在现实的交往中,大凡向别人敬献谄媚之辞的人,总是抱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他们自信不足而自卑有余,无法通过名正言顺的方式博取对方的赏识,表现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好采取一种不花力气而又有效果的途径——谄媚。

谁知,恭维别人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谓的“拍马屁”、“阿谀”、“谄媚”,都是技艺拙劣的“高帽工厂”加工的“伪劣产品”,因为它们不符合赞美和恭维的标准。

运用“多送高帽子”的办法不是没有风险的:送的时机、“帽子”大小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晚唐时,沙陀部落酋长李克用,出生时即瞎了一只眼睛,他生性残酷,人称“独眼龙”。一天,他叫一位名叫孙源的画家替他画一幅肖像。画家想了想,画成一幅右臂执弓,左手捻箭,歪着头,闭着一只眼,好像正在检查箭杆弯直的样子。这张画一则表现了他威武的神情,二则掩盖了他一只瞎眼的缺陷。由此可见,送高帽者必须学会脑筋急转弯,必须有应变之才。只有这种人才能把“多送高帽子”的计策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人认为送高帽子不嫌多,但厚黑学家李宗吾认为这只说对了一半。这样做是在进行一种人情铺垫,在为说话办事埋设伏笔,所以说才可能“终得马骑”。但是使用这一计策还有一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即在关键时刻对症下药地送上一顶规格得当的“高帽子”,可以获得立杆见影的效果。

过分粗浅地使用溢美之辞就成为阿谀谄媚,它会毁坏你的名声,降低你的品位。不论从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交际眼光看,阿谀谄媚都是一种卑鄙的行为。正人君子鄙弃它,小人之辈也不便明火执仗应用它,即使“拍马行家”或“马屁精”也会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孔老夫子有话: “巧言令色鲜矣仁。”毛泽东生前也多次批评过“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风。可见,阿谀谄媚者,无仁无义、俗不可耐。

如何制作好的“高帽”呢?

恭维话要有坦诚得体的态度,而且要找准对方得意之事入手。

人总是喜欢奉承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奉承别人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及认真的态度。言辞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恭维话不是廉价的商品可以随时随地乱扔,因为人们对一些廉价的东西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你找出他喜欢的是哪一种赞扬,才可进一步交谈。更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有的人根本不吃这一套。

“高帽”就是美丽的谎言,你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要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这就要求不能把傻孩子说成是天才,那样会让人感到离谱。

②要美丽高雅。不能俗不可耐、低三下四,那样会糟蹋自己,也让别人倒胃口。

③不可过白过滥,毫无特点,让人一眼识破。

宁肯不去恭维,也不要夸大无边。

“高帽”尽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

恭维话要有坦诚得体的态度,而且要找准对方得意之事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