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的智慧
2052500000002

第2章 做领导的基本素质(2)

他常常为将士的吃住穿等担忧,或感茶饭不香,或则睡卧不眠。他每遇事都是想到部属的困境疾苦,并将朝廷赏给他个人的钱财物品,全部分给部下的官兵。所以,他部下的将士每次出征作战,都奋勇冲锋向前,为其效力舍命。他所指挥的部队一直是北宋的一支劲旅。由于他的带头垂范作用,在他手下成长起来的诸如狄青、钟世衡这样许多有勇有谋的将领,都能与士兵同饥共寒,身先士卒,廉洁奉公,起表率作用。

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他个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他平常的饭菜大多是主食加一个菜。有一次,岳飞吃到一种名叫“酸馅”的食品,他觉得味道不错,尝了几个以后,就叫随从收起来留到下顿再吃,以免浪费。岳飞在16岁时娶的一位刘姓夫人,因他从军远离,家乡沦陷后,生活无着,被迫转嫁。南渡以后,岳飞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间的感情甚笃。他的部属同事们曾出于对岳飞这位主帅的尊敬,出钱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给他做姬妻。岳飞未曾见面就婉言谢绝了。在当时的南宋士大夫社会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临安作汴京”的环境中,岳飞能如此洁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洁为镜,高风亮节,实在难得。

正己才能正人

正己才能正人。这是领导智慧的魅力体现。行动是无声的命令。

康熙是历史上执政最长、政绩最突出的一个皇帝。他之所以在群众中拥有威望,是他以正己为方略治理国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带头行动。他从不饮酒,尤其反对抽烟。在《家训格言》中,康熙告诉子女说:“我当皇上的人想让法令行得通,惟有本身带头执行,他人自然就会服从。”康熙幼时在乳母家学会抽烟,而后深感吸烟有害无益,自己带头戒了烟。民间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治国必然有得有失,有喜有忧,有成功有失败。当遇到失误和失败时,历代国君均感棘手不好处理,一般是功归自己,过施他人。康熙却提出“倘有失误,君臣共之”的思想,是他治理国家和道德修养的总结。康熙认为,君臣一心图治,天下无患不治,为政之道以君为主,大权独揽,小权下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皇上也会有错误。每一个错误,皇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失也不能诿过于臣下。康熙四十二年,他为明吏作文一篇,文中说:“朕四十余年孜孜求治,凡一事不妥,即归罪于朕,未曾一时不自责呀。清夜自问,移风易俗未能做到,躬行实践未能做到,言行一致未能做到,如此等等,朕自觉惭愧。”

不争功,不诿过。这是现代领导得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正己正人必须遵守的原则。领导要经常自警、自省,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势,经常表扬员工的优点,并与大家同甘共苦,多为他人着想,保持亲密的接触,充分信任员工,这样的领导威望才高。尤其不要当众斥责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员工。当众斥责他,使他有失面子,无地自容,会造成领导不尊重、不信任他的错觉。只能采取适当的方式,个别向他指出错误,让他能够改过自新。

喜怒不形于色

中国的领导者大多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因而养成稳重熟虑的心思,“喜怒不形于色”也是他们必有的修养。

距今1600年前,东晋偏安江左,建都建康(今南京),当时北方民族势力强盛,不断地以武力压迫东晋,司马王朝深受其苦。

当时东晋由谢安担任宰相。有一次,北方前秦大举南侵,以号称百万的大军渡江南来,而东晋迎敌者只有数万人,以寡敌众的例子,古来即多,但如此悬殊的兵力,却教东晋人民失去信心,人人准备再度逃难。

惟有宰相谢安,虽处于非常局势中,却仍冷静沉着。当他一切准备妥当后,便悠闲自在地饮酒下棋,好似不知前方有战事一般。

在谢安的运筹帷幄下,加上天时、地利、人和,东晋艰苦地打赢了这场战争,获胜的消息很快地传回京城的宰相府邸,这时谢安正与人对弈,看完捷报后,谢安仍若无其事地下棋。“有何要事吗?”客人好奇地问着。谢安答道:“没什么,只是前方的战士击败了敌人而已。”

在客人面前,即使是大军获胜,谢安也不改其沉着的态度。送走客人后,谢安返回屋内时,一不小心踢到门槛,撞断了木履齿,但谢安竟毫无所觉,喜悦之情竟硬生生地压抑下来。

凡夫俗子,遇喜则兴奋,遇悲则哀伤不已,内心的情感硬是难以控制,然而一位领导者却无法纵情悲喜,单独一人时或许尚可以发泄感情,但是面对他人或部下时,却得时时维持着稳重的形象,这岂是一件简单的事。

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一次刘邦和项羽在两军阵前对话,刘邦历数项羽的罪过。项羽大怒,命令暗中潜伏的弓弩手几千人一齐向刘邦放箭,一支箭正好射中刘邦的胸口,伤势沉重,痛得他伏下身来,主将受伤,群龙无首。若楚军乘人心浮动发起进攻,汉军必然全军溃败。猛然间,刘邦突然镇静起来,他巧施妙计;在马上用手扪住自己的脚,喊道:“碰巧被你们射中了!幸好伤在脚趾,没有重伤。”军士听了,顿时稳定下来,终于抵住了楚军的进攻。

古代的中国民间生活,悠闲自在;但居上位者,却是激烈地竞争着,尤其是权力的争夺更是不择手段,勾心斗角,互相排斥。在这种争权夺利的环境中,人人尽量掩饰自己的本性,来迎合权势,如果任意表现出来,就容易被对方乘虚而入,甚至抓住把柄,说不定因而失势,遭致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养成“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情。

领导者必然得冷静沉着,才能做精确的判断,《孙子》书中曾言:“主不可怒以兴师,将不可愠以致战。”领导者一旦露出了真情,就容易为人所看穿,以至于受到拨弄,而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喜怒不形于色”,亦即尽量压抑个人的感情,而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应付事情,这种性格才配作为一位领导者。

这种性格至少有二大优点:当集体遭遇困难时,如果领导者露出不安的表情或慌乱的态度,便会影响到组织全体,一旦根基动摇,就会带来崩溃。这种情形下,如果能保持冷静、若无其事的态度,最能安抚民心。与对方交涉谈判时,应具有冷静、成竹在胸的泱泱大风。如果把持不住露出感情,如同自掀底牌一般,容易被对方控制,而屈居下风。

领导者就是要集合众人的智慧

大凡古今中外的领导者都非常善于“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清朝名臣曾国藩经常以各种形式向幕僚们征求意见,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

有时幕僚们也常常主动向曾国藩投递条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以供其采择。幕僚们的这些意见,无疑会对曾国藩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如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从此名闻天下,也受到清廷的重视,可以说是曾国藩初期成败之关键。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围困长沙,官绅求救,全赖湘军。而羽翼尚未丰满的湘军能否打好这一仗,事关存亡之大。曾国藩亲自召集各营官多次讨论战守,又在官署设建议箱,请幕僚出谋划策。曾国藩最终采纳陈士杰、李元度的意见,遂有湘潭大捷。咸丰十年秋,是湘军与太平军战事的关键时刻,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出逃前发谕旨令鲍超北援。曾国藩陷入极难境地。北上实属君国最大之事,万难辞推;但有虎将之称的鲍超一旦北上,兵力骤减,与太平军难以对峙,多年经营毁于一旦。曾国藩令幕僚各抒己见,最后采纳李鸿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的策略,渡过了一次危机。不久,下安庆、围天京,形成了对太平军作战的优势。那些闻旨而动的“勤王军”,劳民伤财,贻笑天下。

可以说,曾国藩是把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众人相助之益,也多次写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如法炮制。他说与左宗棠共事,因为他的气概和胆略过于常人,因而希望能与他一起共事,来帮助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他还劝曾国荃“早早提拔”下属,再三叮嘱:“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其后曾国荃屡遭弹劾,物议也多,曾国藩认为是他手下无好参谋所致。

与此相反,曾国藩拒绝幕僚的正确建议,而遭致失败或物议鼎沸的事例也不少。如天津教案的处理,大多数幕僚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直接对曾国藩提出尖锐批评,态度坚决,但曾国藩一意孤行,杀害无辜百姓以取悦洋人。其结果,“责问之书日数至”,全国一片声讨声,“汉奸”、“卖国贼”的徽号代替了“钟鼎世勋”,京师湖南同乡,将会馆中所悬曾国藩的“官爵匣额”砸毁在地,几十年以来积累的声望一日消失干净。曾国藩晚年对未听幕僚劝阻颇为后悔,“深用自疚”,“引为渐怍”。他在给曾国荃和曾国演的信中说:“天津之案物议沸腾,以后大事小事,部中皆有意吹求,微言讽刺”,“心绪不免悒悒”,回到江宁仅一年多即死去。

总体而言,曾国藩能够虚心纳言,鼓励幕僚直言敢谏,这与他在事业上取得一些成功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