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的智慧
2052500000001

第1章 做领导的基本素质(1)

要有一颗公正的心

《新书·道术》说:“无私谓之公,反公为私。”韩愈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可见,公平之说,占已有之。公平之人,公平之事,在史籍典册中,更是不计其数。就说唐代的大理寺少卿戴胄吧,此人办事就颇为公平。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带刀进入皇宫,在官门口站岗的监门校尉未发现,按照唐律,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便都犯了法。可是,当朝宰相封德彝却说,无忌是一时疏忽,不能算犯法,校尉麻痹大意,应该杀头。唐太宗居然点头同意这么办。这时,戴胄挺身而出,明确表示:这样量刑不公平。他说:无忌带刀入宫,校尉没有发觉,两方面都是由于一时疏忽,如果量刑,应一视同仁,怎么能重此轻彼呢?戴胄说的理直气壮,有根有据,唐太宗只好答应重新商议。而再次商议时,封德彝仍是力主原判,戴胄便据理辩驳,寸步不让。指出,无忌和校尉,论其过误,情况相同,而枝尉是由无忌带刀入宫的缘故而致罪的,“于法当轻”。现在,轻罪反而重判,重罪反而轻判,“生死顿殊”,很不合理。坚决要求据法重新判决。唐太宗觉得戴胄说得有理,终于接受了他的意见,把无忌和校尉都免罪了。

这里的几个人物,长孙无忌是“国舅爷”,又是卓著功劳的开国元勋;封德彝是当朝宰相,大权在握,更有皇帝偏袒;监门校尉则不过是在官门口站岗放哨的小官,戴胄自己也不过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可是他居然禀公直言,坚持公平断案,这是很不容易的。然而,惟其公平合理,才得到了李世民的首肯。除了戴胄,象包拯、海瑞这些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也都是办过一些公平事的。人们口碑流传,同样说明了公平之可贵。

历览古今多少事,公平之心,人人都不可缺少,这不仅是处事的必需,做人的起码道德,也是对一个人是为公还是为私,是高尚还是低下的一个严肃考验,同时是搞好群众关系,搞好工作的一个起码条件。你办事公平,说明你大公无私,大家就敬重佩服你、信任你。尤其是担负领导工作的同志,更要办事公平。如果办事不公平,搞邪门歪道,你那个单位就会出现歪风邪气。比方说,两个人发生了纠纷,让你去处理,是实事求是公半处理,还是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评奖评级时,是按照条件公平合理,还是不顾规定条件,只凭个人好恶亲疏,任意宽严;分配工作,是量才为用,选贤任能,还是任用亲信,排斥异己;批评表扬,是合情合理,一视同仁,还是不顾事实,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等等。对这类问题,你公平处理了,大家看得很清楚,自然信服了;你不公不平,假公济私,自以为很聪明,很得计,大家却看得明白。结果是,人们不仅对你不信服,甚至当众戳穿谜底,让你下不了台;而奸邪小人,则可能利用你的不公平,投你所好,乘你之隙,从你的不公平中捞到好处。这样,矛盾就多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工作就难开展了,所以,公平是待人处世的一个重要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

当然,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也不那么容易。有时候,虽然主观上想公平,由于人的认识局限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客观效果不一定那么公平。加上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要求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早晚东西各不同”,你即使公平了,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人认为不够公平。有道是:“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暖和麦要寒,采桑娘子要晴天,种田哥哥要雨天”,正是说的公平难。有鉴于此,周恩来同志就曾引用上述谚语说:“我们不要资产阶级的公平,要无产阶级的公平。要平不那么容易,只要公就行了。”出以公心,就可能把事情处理得公道些,而如果有私心杂念,那就难免不平,就会“木匠的斧子一边砍”了!

此外,对人对事要公平,不可偏袒偏护,而当别人处理与己有关的问题时,则不宜过分计较公平不公平。韩愈在《劝学解》中说得好:“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整天斤斤于公平不公平,老想着“但余自发无公道,只恐东风亦世情”,就会患得出失,甚至把本来公平的事情也看作不公平,从而积郁不平之气,影响思想情绪,以致影响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妨害工作。

“豆麻些事无须计,但祝黄河捷报来。”沈钧儒先生在《杂诗》中抒发的情怀,对于爱事计较的同志,当是一剂良药,不妨记之座右,时时自勉。

“白发惟公道,春风不世情。”一个公平的人,一定是一个群众信任的人!

领导者要增强个人修养

公元前336年,孟子来到了魏国,受到了魏国君臣的热烈欢迎。魏惠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想必是对我们魏国奉献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说:“国君何必把利益挂在嘴上,应该以仁义为重。如果君王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族,下官与百姓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身,上下互相为了谋求利益而争斗,国家就危难了,这样也就没有仁德遗留给亲朋了,也就没有忠义去追随国君了。”魏惠王听了称赞说:“好极了!”

起初,孟轲曾拜子思为师,孟轲问子思治理百姓的办法哪一种应放在前边,子思说:“先给百姓以利益。”孟子又问:“君子教育百姓只讲仁义二字,又何必再讲利益呢?”子思说:“仁义本来也是为了利益,因为上边不仁下边就会不得其所,上边不义下边就会热衷于欺诈,这样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说:‘利是义的总和’。《周易》还说:‘利益用来安定民心,而后才能使人崇尚道德’,这都是在讲利益是个大前提。”司马光评论说:子思和孟子的话是一致的。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是如何成为利益的,不讲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对魏惠王只讲仁义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讲的对象不同的缘故。

以上的两位哲人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正是有了君王的仁政,才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也是因为有了百姓的安居乐业才又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可见,优秀的领导才能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增强个人的领导修养是日常交际中的重要手段,他的功效不逊于你投入的资金。因此,现在的领导技能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中的关键就是,领导人能否从被领导人的位置出发来考虑问题。

其身正,不令而行

历代著名将帅都深深懂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因此,他们身为将帅,却处处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提倡为官清廉,奉公守法,这样,他们在领导

别人,多以“厚”收买人心,或以“黑”严明法纪的时候,才能够收放自如,赢得手下人的理解和支持。战国时期魏国的军事理论家尉缭子在《兵谈?第二》中提出:“清不可事以财”,就是说为将帅的要清正廉洁,不可被金钱财物所诱惑。凡是为国、为民的中外将帅,无不以廉洁奉公的美好名声赢得广大官兵的敬佩。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他身为赵军统帅,又负责治理整顿全国赋税,但他却廉洁奉公,国王和宗室赏赐他的金银财物,赵春都分赏给部下,自己一点不留,而且,“受命之日,不问家事”。注意团结部属,体察士兵的疾苦,自己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表率。因此,赵奢深得将士之心,指挥千军万马,行如风,止如山,每战必胜。赵奢的儿子赵括由于太爱钱财了。

赵括刚刚受命为将时,不但作威作福,到处摆臭架子,使他的部下都惧怕他,而且把赵孝成

王赏赐给他的金银财物,全部拿回家里收藏起来,或者购置田产,结果,刚一出师就身首异处。

飞将军李广,他廉洁奉公,从不贪财。他每次得到朝廷赏赐,都分给部下。李广一生做禄秩两千石这一级的官职有40余年,家中却没有多余的钱财,他也从不谈论置办家产的事。

李广还与士卒共进饮食,每逢遇到饮食缺乏,或到断烟缺粮时,发现可饮用的水,士兵中只

要有一个人还没有喝到,他就不会靠前先喝上一口;有了食物,若不是每个士兵都吃到了,他是连尝都不会尝的。他对士兵宽厚和蔼,不加苛扰,因此,士兵都爱戴他,乐于听他指挥,勇于杀敌。

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祭遵官至征虏将军,一生为人廉洁谨慎,克己奉公,每当因战功得到朝廷赏赐时,他都全部分给士卒,而自己却“家无私财,身衣韦奇’,甚至连夫人“裳不加缘”,异常勤俭节约。他认为,一个将帅更应该经常严加约束自己,一心一意做国家的事。

直至他垂危之际,仍然遗诫要“牛车载丧,薄葬洛阳”。正由于他治军治家有方,使得他“清名闻于海内,廉白著于世间”。

北宋名将兼文学家范仲淹,不仅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为后人所崇敬,而且也以深知兵略,治军有道为兵家所佩服。他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到官至枢密使掌握全国军事大权,都要求部将做到:“士未饮而不敢言渴,士未食而不敢言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