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的智慧
2052500000010

第10章 如何统御下属(3)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韩信一走进刘邦的驻地,两边的武士就一拥而上,把他五花大绑起来,押到刘邦座前。韩信很不服气,他一边挣扎一边大叫:“皇上,我鞍前马后跟随您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才打下汉朝江山,臣下何罪之有?”此时,刘邦也看到给韩信以谋反定罪,确实证据不足,难以服人心。于是他就假惺惺地怒喝着武士,亲自下来为他松绑,然而,他还是借机解了韩信的军权。

至此,韩信终于心灰意冷。他后悔当初不听张良的劝告而至今日,不禁仰天长叹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现在天下大局已定,我也该遭殃了。”不久,又有人借机落井下石,诬告他要谋反,于是刘邦终于对他下了毒手,了却了一大心事。

中国历代君主,对那些在患难时生死与共、立有大功的谋臣将士,不但不加以高官厚禄,而且一旦江山打下、政局干稳之后,就害怕他们功高震主,怀有二心。于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就找各种借口来为之加罪,然后对他们或者杀死或者削职。古代这样,那今天呢?往日共同创业的好伙伴,现在成了仇人;往日同甘苦的朋友,现在成了敌人!很值得深思!

“使功不如使过”

约米尼曾经说过:“身为统帅的人,就应该认清楚这一点,凡是部下的光荣,实际都是他个人的光荣,愈是能够有容忍的大度,那么成功也就愈大。”凡是开明、有作为的将帅,都能大度待人,不但能够容下才干高于自己的人,而且对那些反对自己,或犯有过错的部属性僚,都能宽宏相信,团结任用。

东汉末年,出现了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混战。关西势力失败后,关东势力间的最大决战,是在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和割据势力相互争斗中,以曹氏、夏侯氏豪族及其佃客、部曲为骨干,又招纳其他豪强武装、收编部分义军,组成了他的“青州兵”,逐渐成为一个较有实力的军事集团。曹操是当时地主阶级中较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不断总结经验,很快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顺应潮流的政策。他善于用人,先后吸收了一大批名人贤士,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将汉献帝迎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还在许都一带屯田,保证了军需供应。所以,他抢先占据了富有战略意义的充、豫二州,成为中原惟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力量。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大族,并利用自己的优势,占据着冀、青、幽、并四州,号称”谋士如云,战将如雨”,精兵十几万,是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袁绍和曹操之间,最初实力悬殊极大。曹操手下的不少将佐士卒、文人谋士都与袁绍一方有秘密书信往来,以备万一曹操被袁绍兼并,能有个退身之地。对此情况,曹操心中明白,只不过迫于时局而不便挑明。不久,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利用奇计,首先突袭白马袁军,斩袁绍大将颜良。继而大败袁军于延津,随后偷袭乌巢,烧毁袁绍军粮,又一举在官渡全歼袁军,取得了彻底胜利。之后,曹军在清理战利品时,从袁军大营缴获一大筐书信,都是官渡之战以前曹操的部下写给袁绍的密件。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绍,贬低曹操,说自己身在曹营心在袁军;有的表示随时可以叛曹降袁。曹操的心腹们认为事关重大,即将书信交给了曹操。那些写了信的人见秘密败露,一个个胆战心惊,不知如何是好。正当人人紧张万分之际,曹操却接过信件,看也没看,就下令把它即刻全部烧掉,并笑着对众人说:这些信都是过去的东西。那时候袁军占的地盘比我们大,军队比我们强,粮草比我们多。我们和他争战,确如以卵击石,连我自己也曾考虑过败后的退路。我的属下们这么做,也迫于无奈。这本属常理,不足为怪!那些提心吊胆的人见丞相如此态度,又目睹那一大筐书信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如释重负,感到空前的轻松,同时,也都流下了无限感激的热泪。

此事迅速传遍了曹军大营,一度惊恐不安的军心,顿时稳定下来。尤其是那些写过“效忠信”的人,为报答丞相的大恩大德,在此后的一系列战役中,争相冲锋陷阵,杀敌立功,为曹操的争雄做出了很大贡献!

唐高祖李渊既往不咎,两次赦免李靖,提出用将“使功不如使过”的论断。李渊和李靖,原先均是隋朝官员,李渊曾封为唐公,镇守太原。李靖任马邑郡丞吟山西朔县)。李靖在马邑觉察到太原留守李渊正在密谋起兵反隋,于是他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准备向正在那里巡视的隋炀帝告发。不料走到长安,道路阻塞不通,只好滞留长安。大业三十年(公元617年),李渊终于在太原起兵反隋,并乘势很快攻占了长安。这样,李靖在长安被李渊部所俘。李渊将李靖处斩时,李靖高呼:“唐公起兵陈暴安良,欲成大事,为何用私怨杀贤士!”李渊一听,知道李靖不是寻常人物,加上李世民站出来请求李渊免去死刑,李靖才免一死,并归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参加统一全国的战争。李靖在东征王世充时立了战功,获授开府(也称督抚)之职。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渊出兵讨伐肖铣,令李靖到四川奉节参加征讨。在进军途中,李靖用计救卢江王李援部获成功。由于李靖在死罪获释之后,连连取胜,一帆风顺,有些不够谨慎,在参加对四川奉节进攻肖铣部时,由于战役计划不周密,不详细,使进军不利,战况欠佳,并屯兵峡州不前。幸亏峡州刺史许绍两次率部相救,才使李靖部能在荆门、公安一线站稳脚跟,与敌方对峙。李渊得知后勃然大怒,严斥李靖贻误战机,遂令峡州(今湖北宜昌)刺史许绍就地处斩,以正军法,恰又是许绍为李靖上书求情,才幸获赦免。经过两次波折后,李靖便谨慎起来,并决心施展才华,争取戴罪立功。后李靖率部收复开州、通州。

不久又上书提出讨伐肖铣的十条计策,而使李渊喜不自胜,遂即新写诏书:“以前的过错朕早已置于脑后,将军不必介意,尽管专心致敌。”李靖见到圣谕,如释重负,决心继续立功报效。自此,李渊对朝臣说,他自己对使功不如使过的说法已深信不疑了。此后李靖在统一全国,以及征讨东突厥的战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

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战国时,惠施在魏国当相国,庄周跑去要与他会面。惠施听人说,庄周这次来魏国的目的,是想取他相国之位而代之,所以十分紧张,命令官兵在都城搜捕了三天三夜,但还没抓到庄周。正当惠施坐立不安而又无可奈何之时,庄周却自己找上门来了,还对他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一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到了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栖身,不是仙果它不会吃,不是清冽的甘泉它不会喝。猫头鹰弄到了一只死了好几天,身体都腐朽了的老鼠,正巧该鸟飞过,猫头鹰抬头看见了,以为这只鸟想吃它的老鼠,于是发出惊叫:"吓!"现在,你难道也要用魏国来"吓"我吗?”

在我们现代社会,像惠施与猫头鹰这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其实是大有人在的。比如,有的人害怕有才能的人调入自己的单位或部门,担心自己的地位保不住,被人取而代之,于是想方设法要去整这个人。

其实,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在是竞争的时代,巨石尚且压不住雨后春笋冒尖,你即使百般阻挠,能阻止新苗不脱颖而出吗?二是你现在的位子,在你眼里是宝座,人家是不是稀罕呢?

所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是要处心积虑地去压制你的属下,而是要想方设法,怎么让这些比你更优秀的人为你效忠。当然,在你海纳百川,择贤用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自身的学习与完善。

纵使千鸟掠过,我自岿然不动。

能把别人优点变成自己优点的人,一定能成为无往不胜的老大。

遣责过度吓走人

“水清无鱼”这句成语,主要取自《汉书》、《宋名臣言行录》里的“水过清则无鱼,人过察则无徒”。后段的意思就是指过于苛责,容易失去人缘的意思。

此成语原本用在政治上,是对政治有感而发的一句话。在《宋名臣言行录》就有这样一则故事:

宋太宗时代,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去卖,太宗听了问左右说:

“要将这些吸血鬼根绝,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好象用东西硬塞老鼠洞一样的无济于事,所以只要揭发那些太过份的人就可以了。船上若有类似的情形,只要不妨碍到公务,就不必过份追究。总之,仍要考虑到官方物资的运载不会因此而遭停滞。”

在太宗一侧的宰相吕蒙也深表赞同:

“水若过清则鱼不留,追究若过严则人不靠。君子大抵看不惯小人所做的事,但若以宽大胸襟处理之,自然能使一切顺利发展。以前汉的曹参对于狱(司法)和市(经济)的管理非常慎重,但也认为法律之执行在善恶之间应有弹性,只要慎重从事,必然使恶人无所遁形。今天,就如圣上所说,是不应该大小事都故意挑毛病。”

不要过份吹毛求庇,凡事皆有商量余地,微末小节不妨姑且放过,乃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看法。

《老子》一书中也有相同的看法。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烹煮小的鱼。不能不断地翻动,翻动得太多,小鱼就全碎了,治理大国,和烹煮小鱼一样道理,要清静无为,不能政令繁苛,政令过于繁苛,老百姓不堪其优,国家就要混乱了。

总之,宋太宗、吕蒙的话和《老子》中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认为不要太在乎一些琐细的杂事,而流于吹毛求庇,要保持温和与宽容的平衡。

另外,有一次宋太宗与吕蒙谈到政治时认为:

“治国之道在于宽猛中取得平衡,过宽则政令不成,过猛则民不知措手足。”

总之,不能过于宽容,也不可过于平衡,最好能两者合一,才真正是持平的政治。虽然将这点直接套在现代的政治上有点勉强,但仍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