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识一个时代,首先要认识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如何生存。
对于艺术来说,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称为艺术家的时代,到选秀的舞台上走一遭,将随口说的话排成诗行,乃至脱得一丝不挂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的,都标榜自己是艺术家,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上电视都被尊为“德艺双馨”。然而,这又是一个缺少艺术家的时代,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了,或者即将没有了。
笔者有点悲观地认为,相对于民国,我们的时代终将只剩下技术,而失去艺术,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文化传统的断裂。
我们这个时代生产效率提高了,读书效率却降低了,以前的人读三五年的书,就能够做到温文尔雅、出口成章,现在很多人从小读到大,还只是一个识字的“文盲”,人文修养一塌糊涂,此乃传统断代之恶果。
在民国,人们评判一个艺术家品格高下的重要标志是看他有没有“书卷气”,齐白石、梅兰芳在各自的领域内已经是一览众山小,但仍然每天手不释卷,他们读书之多、学养之厚,足以让彼此领域的后继者自惭形秽。
反观当下,人文精神的堕落以艺术领域为最,看看学校里去学艺术的学生几乎都是文化课不行、读书读得差的就知道了。以前的人是因为文化修养高才去搞艺术,现在则相反。于是,两个时代的艺术境界高下立判。
第二,天地自然的疏远。
民国的艺术家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他们的艺术中蕴含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李瑞清“黄山看云,泰山观日”,齐白石“五出五归”,张大千“老夫足迹半天下”,梅兰芳在四合院中养鸽子来锻炼自己的眼神,他们的艺术能入化境,正是做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却不然,大家都生活在一个个“火柴盒”里,上不见天下不着地,难沐天光,不接地气,作品中缺少天地之灵气,怎一个俗字了得!
纵有名山大川,不是被圈起来收钱,就是被雾霾笼罩而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况且现在哪里都人满为患,原本清净修身之地到处是一派喧嚣与嘈杂,五音五色使人耳聋目盲,哪里还能有所得。
第三,生命体验的弱化。
民国的艺术家普遍历经磨难、饱受忧患,他们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曲线,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大多生活在直线的生命模式当中,缺乏深刻丰富的生命体验,使得艺术家的作品越来越苍白。
在齐白石七十八岁这一年,他的老婆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也在这一年,他最喜爱的聪明伶俐、年仅五岁的幼子因病去世了。与之类似的是,1938年,丰子恺携家带口在日本人的炮火中逃难,难关重重,随时有转于沟壑的危险,他的妻子却在这个时候又给他添了一个儿子。在同样的时刻,有战乱别离的苦痛,也有新生命诞生的喜悦,这在那个兵荒马乱、医疗落后的时代并不算什么新鲜事。如此强烈而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恐怕现在的人很难感受得到。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传统的断裂,自然的疏远,生命体验的淡化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致命的缺陷。我认为,从艺者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曰匠,二曰家,三曰师。匠者,只知一味地模仿与因袭,作品里面没有自己的灵魂;家者,在某一方面卓然有成,且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师者,戛然独造,且道德技艺皆可为后世师表。无疑,民国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而我们的时代,师则无,家很少,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匠的地步。
让我惊讶的是,生活在乱世中的艺术家每每为生活所迫,却常常具备一颗超乎功利之心,我在他们的人生和作品中可以寻找到大爱、大美、大自由、大从容、大解脱。而生活在我们这个“几千年来未有之盛世”中的艺术家们,我只在他们的人生和作品中感受到了匠气、浊气、俗气、烟火气、市侩气、铜臭气,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普遍气象的一种表现。在一个本应现实的时代中,艺术家们却浪漫地活着;而在一个本应浪漫的时代中,艺术家们却现实地活着,其可怪也欤!
于是,我常常怀念民国,怀念那个艺术还可以存在的时代。那样的时代,可以歌、可以笑、可以哭、可以疯癫、可以玩味。
从广义上来说,艺术也包括文学,但是在这个讲究细分的时代,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者分开来看,正如在大学中艺术系与文学系是彼此独立的。因此本书中所涉及的艺术家主要是在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篆刻、收藏、金石赏鉴等方面具有突出造诣与贡献的人物。当然,其中一些人比如吴稚晖、于右任、闻一多、赵元任在世人眼中的主要面目并非艺术家,而是政治家、文学家、学者,等等,但是由于他们的艺术成就已经获得世人公认,因此艺术家这样的名号即使是附加品也绝不像现在某些名人的学位一样徒有其名。他们绝非艺术票友,而是视艺术如生命。而本书的主要阐述目标在于人物艺术与人生的“人剑合一”,以这些人物的生平而言,他们当之无愧。
本书作为《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的姐妹篇,在体例上两者也保持一致,分成四个板块,每个板块一个主题。事实上,这样的划分不过是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因为每个主题之间并非孤立的,这个主题的人物放在另外一个主题同样可以成立。笔者认为,四个方面合起来其实正好概括了民国精神的实质,自然通脱、不为礼教束缚的赤子之心;尚未远去的高雅气息与士大夫气质,穷途不改大家之风的气度;勇猛精进、心怀家国,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走出小我的格局,走向大我的境界;重情重义、敢爱敢恨,始终以温情怜悯的眼光来丈量这个世界。这些品质合起来不就是民国风流、民国风度、民国风范的表现吗?
一个太功利的时代,一个不艺术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我们要回头看民国、看民国艺术家的意义。
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里,赫然立着一块石碑,上书“自由不死”四个字。自由不死,这也正是拙着《民国课堂:大先生也挺逗》和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