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幽默口才是怎样练成的
20472600000006

第6章 能言善辩的幽默技巧(1)

以正导反:幽默地表现别出心裁

正导反是指一方用正面的前提作反面的解释,向另一方发起突然的攻击,使另一方来不及反应,在斗智的游戏中失败。

通常情况下,在斗智性的辩论中,这种以正导反式的幽默最难防守,但作为进攻却是比较容易使用的。在正常心理的顺序上,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反面的动机、原因,造成了正面的行为、结果。而在幽默和程式中则相反,正面的结果在前,反面的动机在后,这样才可能造成对方预期的失落和发现的惊异。

一位画家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度假写生,他和一个农夫住在一起,假期结束时,画家想送给农夫一些钱,但农夫说:“不,我不要钱,你给我一张你画的画吧!钱有什么用?一个星期之内就花完了,但你的画将会永世长存。”

这对于画家来说自然是好事,是一个积极的有利于自己的要求,是很难不接受的。画家非常高兴,并感谢农夫称赞他的画。

农夫笑着答道:“我并非为了别的,我有个儿子在伦敦,他想成为一名画家。他下个月来这里的时候,我要把你的画拿给他看。我想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想成为画家了。”

幽默的奥秘都在出人意外似真而谬的解释中,在这里农夫的要求是正面的,而解释却是反面的。提出正面的要求是为了引导出反面动机。

以正导反的幽默关键在于:导向反面时,其理由要十分奇特。它必须别出心裁,它必须发人之所未发。在构思这种类型的幽默时,切忌拘泥,最要不得的是过分的实,放不开想象的翅膀。幽默感是一种情感的自由,是从现实的压迫中获得的一种解放,而解放的极致往往就进入了某种假定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个境界,才够味。

声东击西:幽默地表现风趣诙谐

声东击西幽默口才,是一种更加含蓄迂回的幽默技巧。目标向东而先向西,欲要进击先后退。在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回击或反驳一些错误观点的时候,这种技巧的运用特别有力。

但是,声东击西幽默口才要取得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的静心默思,反复品味。因为这种幽默技巧的特点是:你想表达的思想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以迂为直,被埋藏在所说出来的话的后面,听众在听完话之后,必须有个回味的时间,才能体会出个中的奥妙,产生幽默风趣的情绪。

因此,一个真正有幽默感的人,不但要自己善于说,而且还要善于领悟别人的幽默。善于领会别人的幽默,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一个工人到厂长办公室要求调到外厂工作。厂长问他:“你在这里不幸福吗?”

“我不为这点抱怨。”

“你的工作使你不满意吗?”

“我不为这点抱怨。”

“你对你的生活条件不满意吗?”

“我不为这点抱怨。”

“那你为什么要调到外厂呢?”

“因为在那里我可以抱怨。”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耐韦正在筹备他的公司创建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他对代理人说:“您听着:我打算为我的公司创建五十周年举行庆典。这个庆祝活动应当引人注目,所有的职员都应当感到高兴,但不许花一文钱。”

代理人说:“那就请您上吊吧!这样既引人注目,又不花钱,而且您的雇员将会感到非常高兴。”

声东击西幽默口才在不少场合都可以见到:明是说罪,暗里摆功;明是说愚,暗里表忠;明说张三,实指李四;欲东而西,欲是而非;敲山震虎,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当然,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声东击西法的幽默技巧也可以诙谐地加以运用,以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临场发挥:幽默地表现角色转移

这种幽默技法也许用不着解释,临场发挥是在发挥中实现幽默角色的自然转移。

在美国的一家大饭店里,当侍女为一位顾客端上来一份芥末土豆糊时,顺便问道:

“您是干什么的?”

“我是葡萄牙国王。”

“噢,这个工作倒不错!”

这位侍女的幽默,就在于使用临场发挥法,把自己上升到和国王平起平坐的地位。

有个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看到这样的一段话:

“那天早上刚开门,就看见一只被毒死的老鼠,使我大吃一惊!”

老师看后,忍不住笑,便在这段话的一旁写下批语:

“千万不能大吃一惊,小吃一两也使不得。”教师临场发挥,当然错别字还得更正罗!

写错别字闹出笑话的,当然不是这位学生的“专利”,而是自古有之。下面一则笑话也有同工异曲之妙。

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却也去赴京应考,想得个一官半职。

试卷到手,他却一个字也答不上来,只知道瞪着眼睛咬笔杆子。最后,勉强写了几句,总算是不交白卷。可是,这样的卷子又怎么能考中呢?焦急中,他想起了自己和李鸿章的亲戚关系,便连忙在卷末写上了:“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几个字,想让考官大人看在李鸿章的面子上取他。无奈他连“戚”字也不会写,竟写成了“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

这年的主考官为人耿介,看了他那狗屁不通的答卷,正要弃之一旁,忽然发现了卷末的这行文字,一看,不禁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提起笔在卷旁批道:

“所以,我不敢取(娶)!”

这位主考官的临场发挥似乎更为绝妙,他巧用谐音,一语双关,成了一时佳话。

如果说前面侍女临场发挥的幽默属于高攀法,那么,那位老师的幽默就是一种低就法了。然而,不管高攀也好,低就也罢,只要把临场发挥幽默口才运用得当,幽默角色也就自然而然地转移了。

可见,临场发挥幽默口才不仅是寻找幽默感觉的一种方法:可以说,也是探索幽默、形成幽默的一种技巧。

假戏真做:幽默地诱人上钩

假戏真做的幽默语言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感情隐藏起来,把虚情假意表达得十分真切,从而产生幽默的方法。

林肯总统为了打发一位不速之客,也演过一出假戏真做的小品,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天,林肯总统身体不适,不想接见前来白宫唠唠叨叨要求一官半职的人。

但一个令人讨厌的家伙赖在林肯身旁,准备坐下来长谈。林肯非常厌烦,但出于礼貌不能直接把他赶走。

这时,正好有总统的医生走进房里。林肯急忙向他伸出双手,问道:“医生,我手上的斑点到底是些什么东西?”

“那是假天花,就是轻度的天花。”医生说。

“我全身都有。”林肯说,“我看它是会传染的,对吗?”

那位来客听了这番话,马上站了起来,大声喊道:“好吧,我现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没有什么事,只是来探望你的。”

“呀,不必这么急急忙忙嘛,先生。”林肯轻快地说。

“谢谢你,先生,我下次再来看你。”说罢他朝门外头也不回地走了。

林肯先生的假戏真做,还有赖于总统的医生的配合协助。他的“假天花”,吓走了不速之客,足见他善于急中生智,并显示出的名人幽默感。

假戏真做法就是将计就计,在对方的圈套外再设一圈套,接着演戏是要佯顺敌意,诱使对方上钩,这样才能以谬制谬,以恶还恶。

假戏真做,演得是假戏,但如果演得不真、不像,被人看出了破绽,那么就会失去幽默的效果。

指鹿为马:幽默地为人解困

指鹿为马幽默口才就是用双方心照不宣的名实不符,把白的说成黑的,从而产生反差,传达另外一层真正要表示的意思,达到幽默交流的目的。

人们之所以能心照不宣,原因是语言表层含义的不同,从字面上看,你是指鹿为马,指白说黑,从深层意思上说你传达了另外一层意思,这层意思虽不明言,但已了然于心,而其了然的程度比明白讲出来更深,更能表现出幽默感。

尽管指鹿为马这个词是贬义的,不科学的,但是如果不是有意欺骗,双方心照不宣地名实不符,那么,幽默也就会从中产生。

英军总司令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凯旋伦敦,当时举办了一个相当隆重而盛大的庆祝晚宴,参加这次宴会的有各界社会名流,贵族绅士,还有许多参加过战斗的军官和士兵。

晚宴的菜肴十分丰盛,末了,在每个人面前都摆上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竟大大方方地将这碗水端起来喝了一口,见此情形,在场的贵宾们都窃笑不已。

原来,这碗水是在吃点心之前用来洗手的。而这个农家出身的士兵哪里会懂得这种宫廷里的规矩,因而闹出了笑话。当时,那位士兵羞得满脸通红。

就在这个时候,威灵顿端起这碗洗手水站了起来: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共同举杯向这位英勇的战士干一杯吧!”一阵热烈的掌声后,大家举杯同饮。

那位士兵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威灵顿公爵的人品、作风而大为感动。

威灵顿公爵的指鹿为马,不仅为那位士兵解脱了困境,也表现了他崇高的人品和幽默感。

故弄玄虚:幽默地巧设悬念

故弄玄虚幽默口才就是利用对方预期转化的心理,巧设悬念,解释悬念,出奇制胜,但其解释在真理与歪理之间。

由于幽默通常有这样一个规律,它总有个对转,总是让你领悟到与你原来期待不同的东西。笑是在期待失落以后产生的。久而久之,一旦进入幽默的情境,人们总是期待十分出乎意外的谜底,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习惯,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叫“心理定势”。

这是幽默的正格,但是幽默不拘一格,像任何其他事物,有正格意味着必有破格,有预期的失落,必有预期失落的失落,故弄玄虚幽默口才就属于这种破格。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习惯于每天早上吃一个土豆。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餐厅的壁炉上凉一凉,可转眼之间却不翼而飞了。他不知道是谁拿走的。

于是,他大声叫喊起来:

“啊,我的上帝,请告诉我,是谁吃了我放在壁炉上的那个土豆?”

他的佣人匆匆走来说:“不是我。”

“那就太好了!”

“先生为什么这样说?”他的佣人问。

“因为我在土豆上放了砒霜,想用它毒老鼠。”

“啊,上帝!我中毒了!”那个佣人焦急地喊道。

拉封丹笑了:“放心吧,我不过想让你说真话罢了。”

这里,拉封丹用的正是故弄玄虚幽默口才,从心理预期来说是双重的失落。第一次是仆人说自己没有吃,而拉封丹说太好了,仆人有轻松的预期,结果却转化为非常严重的后果。接着又来了一个对转,预期的危险完全消失。这是双料的故弄玄虚幽默。

故弄玄虚的全部奥秘就是利用对方预期转化的心理。这种方法变化万千,有时不是给人一种双重转化,而是相反,故意给他一个没有转化的谜底,让他期待对转的心理落空,恢复到常态。

反向求因:幽默地否定原来因果

反向求因幽默口才就是要求在推理过程中善于钻空子,特别是往反面去钻空子,把极其微小的巧合的可能性当作立论的出发点。

在生活中有某种常态,在思维中有某种常理,人们的联想都为这种习惯了的常态和常理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致一个结果出来,便会自动地联想到通常的原因。

反向求因法的特点,就是把一个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成现实,虽并不能最后取消对方提出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比这种类型的方法更具有喜剧性的是另一种完全否定了原来因果关系的幽默方法。

一位叫约翰的病人问医生:“我能活到九十岁吗?”

医生检查了一下约翰的身体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啦?”

病人说:“四十岁。”

“你有什么嗜好吗?比如说,喜欢饮酒、吸烟、赌钱、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烟、喝酒,更讨厌女人。”

“天哪,那你还要活到九十岁干什么?”

本来读者的期待是:戒绝烟酒女人得到肯定的评价,其结果则不但相反,而且把这一切当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否定了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九十岁的价值,那就是这一切的价值高出于长命的价值之上。

这种方法的好处并非重新另找一个相反的因果,而是由本身演绎出相反的因果线索来。

故卖关子:幽默地处理“揭”和“吊”的关系

“卖关子”是文学艺术用语,指说书人说长篇故事时,说到重要关节戛然而止,借以吸引听众继续听下去所采用的一种方法。

故卖关子幽默口才是说话者先故意提出一个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结论,然后再作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分析和解释,借以造成强烈的幽默效果。

请看一则《第二个福尔摩斯》的幽默:

《福尔摩斯探案集》一书的作者柯南·道尔在罗马时,叫了一辆出租马车。还没有等到他开口,赶车人说话了:“柯南·道尔先生,您上哪儿去?”

柯南·道尔先生奇怪极了,反问赶车人道:“你怎么知道我是柯南·道尔呢?”

“呵,这简单得很,你是在加列--罗马车站上车的;你的穿着是英国式的;你的口袋里露出一本侦探小说来。”

“太了不起啦!”柯南·道尔叫起来,他很惊奇在意大利会碰到第二个福尔摩斯。于是,他习惯地顺便再问一句:“你还看到其他什么痕迹没有?”

“没有,没有别的,除了在你的皮箱上我还看到你的名字外。”

赶车的人认出柯南·道尔先生,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皮箱上看到他的名字,而他开始并不言明,故意使人造成他是第二个福尔摩斯的误解,然后再作出人意料的解释,以造成强烈的幽默感。

故卖关子幽默口才要处理好“揭”和“吊”的关系。

所谓“揭”就是先揭示需求,使对方了解需求,明白需求的重要性;接下来就要“吊”,一直吊到对方如饥似渴的程度,如此内驱力就充分激发出来了。

随意成趣:幽默地表现耐人寻味

随意成趣幽默口才,是对产生幽默趣味的种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乍一听,是信口开河,再一想,却耐人寻味。

我们这里所说的随意,并不像海市蜃楼那样虚无缥缈,使人难以捉摸,而是贴近生活的。完全可以套用一句搓麻将的术语:自摸。

随意就是顺其自然,自然才能成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古典意趣;白天鹅宾馆、金三角企业家俱乐部、新空气艺术团、知了书屋、阿信小吃店、咪咪发廊……颇有现代气息。

要是来个无底洞夜总会、聊斋咖啡屋、野猪林舞厅,这样取名不伦不类不说,又有谁敢去问津光顾呢?

因此。运用随意成趣的幽默口才,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和谐,二是自然。

夏夜,你在朋友家小坐。

“啪”的一声,你打死一只蚊子,一摸胳膊上,已经鼓起一个大包。

“咦!这蚊子怎么专叮生人啊?”

“这是我们家的看家蚊子了!”男主人笑了。

“哼!”女主人却借题发挥说:“连我家的蚊子也学会喜新厌旧了。”

一时不知道这话里包的是什么馅,使你坐也不是,走也不是。这时,幽默趣味能不能救你呢?

“嗯……啊……明白明白……”你故意自言自语地念念有词。

“你在跟谁说话呢?”女主人惊异地问。

“你没看到你们家的看家蚊子在跟我咬耳朵吗?”

“那它跟你说什么?”女主人脸上的乌云松动了。

“它说哼哼哼,又说嗡嗡嗡,听懂了吧?”

“呸!我又不是蚊子!”女主人忍不住笑了。

“它对我说,我咬了你一口,才知道你是个男的。要不然,我还当你是第三者插足呢?”

大家都笑了。幽默趣味驱散了夫妻间即将发生的一场风波,这就是和谐。

幽默趣味的随意技巧发展到最高层次,就能达到随心所欲,出神入化了。

以谬还谬:幽默地让人去体悟

这种幽默口才的特点是回答的话不涉及正面意图,正面意图全由不着边际的荒诞来反衬。它一般用于亲近的人际关系之中,作为调笑之用,也有的用于关系疏远的人际关系之中作为反击之用。它的调笑功能和反击功能要严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