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加入WTO如何经营私营公司
2041900000002

第2章 中国,准备好了吗?(2)

经济全球化会带来风险与动荡,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也似乎表明,发展中国家不宜采用经济全球化政策,因为存在经济全球化的“陷阱”,但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应摒弃经济全球化,重新回归“闭关锁国”呢?否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要客观全面,毕竟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在世界上已被运用了近两个世纪,纵然在经济全球化初期仍存在“闭关锁国”的路径依赖,但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已冲突“闭关锁国”的制度惯性制约,是经济运行的高级形态。

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的“陷阱”更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原因所致,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不顾自身现实,错误采用经济全球政策所致。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往往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产业结构素质低下、抗风险能力弱;经济规模相对弱小,具有易受操纵性;等等。

发展中国家的这些特点决定,在经济起飞阶段,发展中国家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而应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同时注重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放开国内市场时要注重策略性,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循序渐进地确定适合自身的制度安排,比如:可先实行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时,可参照发达国家早期成功的经验,设置相对高的关税水平、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稚嫩产业的发展;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说明经济全球化“陷阱”的存在,并不是是否经济全球化,其重要用意在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与动荡的认识,强调制定政策特别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政策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因为只有切合实际的政策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推动经济飞跃成长,而不至于冒高额风险成本,最终功亏一篑。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各个领域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领域,它是国际生产力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各国制度安排的结果。全球性的贸易往来,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进步,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超越了各国的经济壁垒,使得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扩大了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促使各国经济更加开放和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全球化经济。

政治家认为,全球化是现代国家的某些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或某一制度对其他制度的吞噬;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化是指商品、技术、信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形成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一种发展状态、过程和趋势;哲学家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各种文化、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未来文明存在的文化模式或是某种文化文明对其他文化、文明的同化;社会学家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疾病蔓延等共同问题面前达成的共识;科学家认为、全球化是人类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克服时空限制,实现各种信息的快速和自由传递。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经济生活层面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并且日益凸现。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翰·H·邓宁所言:“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技术进步的趋势本身不可逆转。”

◆加入WTO,绝无退路可言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带来现实的或潜在诸多挑战,但其不可逆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赶发达国家。中国今天在面临经济全球化严峻挑战时,只能勇往直前地应付,绝无后退可言。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中国只要能够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参与程度与自己经济的实际需要,承受能力,吸纳能力相适应,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发展特色,充分利用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清醒地认识防范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与风险,不断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经济全球化不但不会危及自己的经济安全,反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真正实现。但作为一种趋势将会继续发展下去。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因为如果不参加全球化,就没有出路,相反,如果无条件地参与全球化,也同样没有出路。

1、承认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主抓经济增长,按照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分阶段开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但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实际人均收入正处于美国1897年左右的水平,农业劳动所占比重相当于美国1880年的水平,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则为美国1890年的水平,差距均在百年以上。即使一些社会发展指标差距较小,但也在50年上下。因此,中国仍须进一步扩展经济规模,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仍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来拉动。吸引外资是扩大投资的手段之一,到目前为止,累计流入中国的外资还不到同口径GDP的0.5%,而16个吸引外资较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比率为2%。尽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几乎占到了流入发展中国家总额的40%,中国的投资仍然要遵循“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原则,增发国债,拉动投资。1999年的国债投入拉动当年GDP7.1%增幅中的2个百分点,国家决定2001年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是明智之举。我国贸易的对外依存度(进出口贸易额/GDP)已由70年代末的13%提高到了目前的33.7%,贸易对经济的带动是有目共睹的。刺激内需仍是我们保持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除继续进行价格、税收及收入政策的调整外,尽快调整解决消费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会放慢脚步。你不开放和发展,就必然被排除在该进程之外,同样也就失去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分享全球化好处的机会。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未经精心设计的本国市场开放,往往会加剧国内的就业困难和国际收支危机,从而激化社会政治矛盾。有资料显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有23个发展中国家平均GDP呈下降趋势。因此,在主抓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渐进地、有选择地开放市场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金融自由化应当在贸易自由化基本完成后开始实施,相应地,资本账户开放在经常账户开放后进行。在贸易管制的解除过程中,要有保护措施,充分认识我们的比较优势所在,借鉴“田忌赛马”的经验,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力争受益最大,或者说损失最小的方案。要本着以时间换取空间的原则,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全球化。

2、提高管理经济的能力,确保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都提出了经济安全问题。人们正生活在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发展和不稳定并存的时代。对中国而言,这种担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入WTO,可能会冲击我国一些产业部门,并由此发生失业等社会问题;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传染会增大国家经济的波动性;第三,外资的进一步涌入,可能会使我国的经济生活和某些经济部门受制于外国人等等,还有一些制度上的考虑。在这方面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的发展历程表明,仅仅依靠市场力量不能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带给民族国家权利弱化的今天,政府行为的定位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增强利用“后起国”优势的能力,保证经济安全方面,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与干预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地选择本国的经济战略和发展战略。在政治战略方面,许多国家采取的办法就是建立或加强权力联盟,即对外是在地区或国际层次上建立跨国联盟,对内是在国内市场上形成国家与产业界的联盟。在国有企业改革步步深入的今天,这种联盟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国家能力的真正核心。在发展战略方面,要把出口导向、进口替代、扩大内需三者结合起来。第二,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制定游戏规则,建立法律框架,防止破坏力量的产生和扩大。第三,为本国利用外部资源创立前提条件,包括对外开放政策、财政货币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各项监管措施。

显而易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如果没有政府对经济的合理管理与干预,也许部分人在消费方式或生活方式方面很快融入世界经济,但因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大多数人将会变得更加贫穷,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将难以提高。

3、重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高我国经济地位。

不论对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多少种说法,就经济地位而言,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为在衡量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时,除了首先要重视一系列数量指标反映的国家经济实力之外,还必须考察该国在世界经济科技中的先进度、对国际经济组织的影响力、对制定国际经济规则的参与力以及该国制度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吸引力等等。在所有这些方面,我国都需作出努力。

自二战结束以来,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TO为代表的多边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经济开放和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日子里,多边经济政策协调将把保证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放到首位,这一调整意味着加强国际监管领域的协调和合作已日益重要。以往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发言权过小,诚然与我们人才缺乏有关,更与我们采取的合作态度有关。中国应对国际经济合作采取积极参与的态度,关键是要在重大国际经济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建设性的方案。

4、利用国际援助机制,避免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援助,对于促进当时的全球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0年代以后,由于发达国家的财政困难和国际市场私人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发达国家的官方援助日益萎缩。然而,永恒的竞争和利益法则告诉我们,只有在与发达国家的财富差距基本消除之后,发展中国家才可能解除对贸易和国内企业的全面保护,从而最终有利于发展国家自身的利益。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1999年6月在德国隆重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在就保持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建立有效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采取广泛就业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达成不少共识外,特别是在加强富国与穷国的合作,以帮助提高穷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的能力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向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提供经济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第二,增加官方发展援助的数量,并优先考虑有效利用这些援助的国家;第三,为减轻未来的债务负担,增加官方发展援助中的赠款份额等等。我国应迅速反应,研究对策,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政策,以保证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与富国的差距逐步缩小,从而有利于我国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擦亮眼睛:抓住危机中的机会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发展趋势,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只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实际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全球进程中,抓住它所提供的发展机遇,防范它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增强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能力,那么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不会危及中国的经济安全,而且还有助于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越来越国际化,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被逐步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至之时,中国应当积极回应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后来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会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会构成某些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国际竞争力尚弱,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却相对较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国民经济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依存度逐步上升。这种不协调源于我国还在实行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因为这种发展战略要求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资源,亦即要求深度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其结果必然是在以对外开放的某种超前发展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十分强,这就使得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遇到以下一些挑战:

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会受到冲击。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里,中国仍然属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总体上还是低层次产业,与发达国家形成的主要还是垂直分工,其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国内科学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市场容易被跨国公司控制;而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控股与技术垄断,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的优惠对国内同行业企业发展的压抑,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产业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在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出口国分布结构和外资来源国结构等方面所存在的高度集中现象,使得我国在防御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能力上较弱。

中国的经济安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尤其是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和抗拒不被分割的一种经济状态。如果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本国经济事务和克服经济受外界影响与冲击的能力受到削弱,并进而引起经济主权受损,该国的经济安全就受到了威胁。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国际支付危机、产业安全和产品市场受到冲击等等。中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少,经济竞争力尚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其经济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容易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