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加入WTO如何经营私营公司
2041900000015

第15章 腾飞中的私营公司(5)

创业阶段的管理,往往是一张写满规定时间和操作规程的纸,或是采取原始感情号召的管理方式,即对得起你的薪水,别做越格的事就可以,凡事大不见小不见的,没有太大的过错就可以了。企业并没有行动的准则。试想,如果这种管理方式被规模企业所继承,那后果又会怎样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微软、福特、麦当劳等国际著名的公司,如果没有完整的管理制度,他们能在世界市场立足吗?再看中国的海尔、康佳等知名企业,如果它们只是完善了市场营销体系,而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还能在彩电行业崭露头角吗?所以说完善企业的制度,是企业的根本,是促使企业发展一切活动的开端。有的企业老板认为,制度随时制定,可没什么效果。这时我们就要探讨:你制定的制度合不合理,完不完善,假如合理、完善,执没执行,执行的方式有没有反馈。而最关键的是,你的企业是制度大,还是权力大的问题。

所以,老板不但要把制定看成是约束行为的标准,并且要把制度设定为成员间相互对比的准绳,是激励、鼓舞员工奋进的措施。

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把握市场动向,按市场规律运行,避免盲目行为。

拍脑袋,想主意,似乎是考虑出问题的最原始的一个动作,在决定事情时,谁都可能用过,但细想一下,这一动作大都是对我们平时记在头脑中素材的一种再确定,即一种猜测,而决不是预测。何谓猜测?何谓预测?

猜测即对所拥有的素材未加以分析、整理、研究的一种判断。也就是说,你没有素材就连猜测都无法实行。预测正好相反,是对所拥有的素材进行了分析、研究、整理后的一种判断。

市场的需求是有数量限制的,但市场的需求又有可能凭企业的营销活动可以扩大的。好的营销活动不但可以刺激本身市场需求量的上升,并可暂时抢占、瓜分其他市场份额。

要想抓住这些机会,就需要老板了解、掌握现代营销理论和技巧,才能指导或理解你的下属的工作意图。

中国龙腾入世,中国私营老板的责任更重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在强者上、弱者下的现实当中,优秀的管理会使企业蒸蒸日上,每个老板都应该运用优秀的管理人才,武装好自己,使自己登上事业的顶峰。

◆别踩“地雷”

作为企业“顶梁柱”的企业家,对本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企业的带头人。然而,随着中国加入WTO,竞争程度日趋激烈,这给企业家们带来更严峻的考验。私营企业家在做出成绩的同时,同样存在一些误区,私营企业家的误区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权独览。

许多私营公司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企业的老总,在私营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们的独领风骚确实对公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其它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私营公司的老总在领导公司时,将权力更多的集中在自己手中,而不愿放权。同样,许多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存在管理范围太宽的情况。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比较喜欢集权而不愿分权。同样,许多私营公司在实现股份制改造后,常常面临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人选问题。而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董事长与总经理两个职位由一人一肩挑,老板甚至恨不能将公司下属的二级子公司的总经理全部占据;另外一种情形是虽然在形式上,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不同的人员担任,公司引进职业经理人进行对公司的管理,但落到实处,重大决策都必须由董事长点头认可,总经理形同虚设。这些都反映了一部分私营公司领导者喜欢集权,愿意事必躬亲。但是,当企业规模较大、产品种类很多、外部环境变化很大时,集权式管理方式可能会妨碍公司的正常动作,宜更多采用适当分权的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既调动下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及正确性,又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研究企业战略管理问题。

第二,地主情结。

中国私营公司的老板们都有浓厚的地主情结,而这一点,可能他自己也能意识到。地主情结并不含有一般意义上的贬义,指的是农业文明,指的是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的眷恋,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里的企业家思维,则指的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传统的农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地主情结,在现代社会中时有表现,成为许多私营公司企业主挥之不去的心结。

那么,什么是我们这里所讲的地主情结,或对土地的暗恋呢?这首先表现在心灵深处对土地的认同和占有,对与土地的本质特征相近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痴情追求,以及炫耀式对“规模”的追求,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例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私营公司不关心产品生命周期,稍一发展就圈地、盖厂房、买机器,结果固定资产投入很多,流动资金难以为续,生产不能正常进行,有的成了半截子工程,有的产品生命周期很快衰弱,致使投入变成了沉淀资本,无法收回,而且由于技术刚性,难作它用。还有的盲目追求企业的规模和表面上的膨胀,把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和企业产值等指标,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不适当的地位。他们这样作的目的有时仅仅是为了炫耀和争胜斗勇,实际运行状况则捉襟见肘,有的甚至在拆东墙补西墙中进行金融诈骗。最后,对与土地相关的产业,例如房地产等传统产业情有独钟。上述种种现象的例证,在私营公司中,极为常见。

为何说上述种种现象,骨子里是一种地主情结呢?历史上,在农业社会中,土地是稀缺的,是枢纽性的生产资料,无论是农民,还是更多的土地拥有者,都视土地为生命,做生意的有了钱置办土地,农民起义也是均分土地,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就心里踏实。久而久之,这种以土地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成了深沉的心理积淀,形成了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潜意识。

与土地紧密结合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推崇经验、忽视理性、忽视科学决策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人把短缺经济下偶然的成功经验当成了无往不胜的武器,甚至把文化水平低,大老粗也当作了骄傲的资本。这在一些私营企业家身上特别突出。

在中国,传统土地情结仍未泯灭,许多私营公司发展、成功存在靠经验,靠偶然和靠权威的成分。土地情结所带来的经验式思维是一种封闭式思维,科学式思维是开放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后果。在当代西方的亿万富翁中,领西方风骚的是信息高技术产业的后起之秀,前途无量;而领导中国(甚至其他华裔众多的国家)先河的则多为传统行业,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大鳄”,富足中依稀可窥到对土地的主导观念。虽然结合了工业社会的运作手段,却难免显出夕阳产业的征兆。看来,这种地主情结,不仅是思维上的一点差别,更多带来的是经营模式和战略的不同。

第三,凭感觉治理公司。

有许多成功的私营公司老总,能够将公司规模发展的很大,在外人看来正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实际上他对于公司并没有什么整体的经营构想,常常只是觉得某项业务能挣到钱,就下力气去做,结果就挣到了。糊里糊涂地就发展到这么大。这几年,有不少私营公司往往依靠一个项目或机会,一下子发展起来了,有很多公司的管理或战略谈不上有什么水平,可是这几年照样发了财,而且发展得不慢。

不少私营公司当中,类似这样靠“感觉”从事经营的为数不少。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的老板或老总或是原来曾经做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及营销方面的工作,有较长时间的行业内业务经历背景,或是原来就是行业管理部门的官员,有较长时间的行业管理背景,因而他们事实上对相应的专业市场并不陌生。也就是说,他们在相应行业内的“感觉”,由于有上述经历的背景支持可能确实不差,因此在企业经营初期起到了连他们自己也没有完全想到的作用。“感觉”不仅带来财富,“充实”了他们,更有一种成就感陶醉了他们,也由此而形成了他们“跟着感觉走”的行为习惯。事实上,是专业背景和经验帮助了他们,与单纯的“感觉”无关。“糊涂的爱”——热衷于提炼“理论”、推广“模式”、宣传“经验”。

中国的企业似乎一直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被视为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或是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企业)总是在崭露头角时即忙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甚至上升为一种“理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销。但是,不幸的是又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企业在“成功”地推出其经验以至“理论”之后的几年甚至几个月之内就开始走向低谷,甚至走向衰亡,由“明星”变为“流星”,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在现今的经营环境下,企业经营状况好一些,常常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应该说,这是好现象。反映了整个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实效、求发展的思路。但也常出现一些“爱护”过度的现象。

一些企业原来没有想到的道理,有人替企业想到了;一些企业根本没有说过、没有总结过的东西,有人替企业说出并将之总结、上升为若干“理论”。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们也因此而大大风光起来。开始,某些企业的领导者可能还感觉不自然,时间长了,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将之据为己有,以此为荣,并在思维上因循这类(实际上是别人设计出的)模式,在行动上按此模式去处理经营中遇到的问题,直至大的错误出现。

事实上,企业还未达到被别人所提炼、提高的那个高度。但已是隔着墙头吹嗽叭名声在外。这种现象也使得一些未能享受这种关注的企业心理失衡,开始把精力投入到这些方面以争取市场上的“公平地位”。当企业家或者说企业经营者们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模式塑造和理论研究上的时候,事实上,他的角色意识已经改变了。因此而使企业失去迅速发展的机遇或在经营与发展方面遇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糊涂的爱”可能造就了一些“理论家”,也实实在在害了一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