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20379400000004

第4章 最有趣的节日文化(4)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个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34、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吗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国自商代以来,就非常相信鬼神。虽然在人们的信仰中,除了人鬼之外,还有天神和地神的存在,但是却以“人鬼”作为中心信仰。中元节,即是和人鬼有密切关系的节庆。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除了称中元节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并与清明、十月一合称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独特的色彩。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民间民俗活动。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称为盂兰盆会。盂兰盆会的意义是倒悬,寓意人生的痛苦犹如倒挂在树上的蝙蝠,被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和中国的鬼日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盆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35、中元节为何要放河灯呢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鬼魂就在水里出没。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日放河灯,是民俗,但已失去原有的内容和意识。

佛教传说,目莲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人口化为烈火,目莲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做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虽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莲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人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

36、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古老、传统的节日。节日这天,有拜月、赏月、祭月、吃月饼之俗。每当此时,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还有人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37、中秋节吃月饼是如何来的

在中国,饼的历史如果从武王伐纣时的太师饼算起,已有三千多年。传说月饼是杨贵妃命名的,但有文字记载的月饼从南宋始,那时的饼是笼蒸的面饼。

起初,月饼只是作为祭品,但心到神知,祭品人吃,慢慢的就变成一种节日的食品。明田汝成记载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就是说,吃月饼、送月饼本身已成为中秋节的重要习俗,并且,其中的含义就是团圆,所以,月饼又称团圆饼。

早在宋代,月饼的制作就十分讲究,而且有“荷叶”、“芙蓉”、“金花”等好听的名字,但只是在宫中流行,所以又称“小饼”、“宫饼”。至明清,月饼才在民间盛行,坊间有许多店铺制作和出售,品种越来越多,不仅讲求用料和口味,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与中秋故事传说有关的图案。

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有许多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进献给李世民一盒胡饼。唐太宗李世民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贺饼分给了文武臣官。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兔儿爷即是民间神话传说中月宫中的玉兔,与中秋节人们对月神的崇拜有关。玉兔在月中的神话流传很广,以至于有时兔予成为月亮的象征。旧俗民间中秋祭月,要供奉太阴星牌位,即“月光码儿”。星君下面都有一只捣药的玉兔。“兔儿爷”大的有一米左右,小的不足3厘米。花色品种很丰富。一般人形长着两只大兔耳朵,顶盔束甲,有的还戴着靠旗,有的则身着红袍。有的骑虎,有的骑鹿,有的骑马,有的骑麒麟。骑在猛虎身上,有如将军,有的背后还要插上一把宝盖式的伞。

旧俗,每年中秋节前夕,北京街巷出现许多专售兔儿爷的摊点,市民们纷纷购回家,供于家中,摆上西瓜、月饼之类,让孩子们像成年人祭月一样跪拜。然后就成了孩子们节日的玩具,称之“摆佛佛儿”玩。

38、重阳节为何要赏菊呢

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南北朝时期的着作中就已经提到了。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还不是指九九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写下的《九日与钟繇书》有这样的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民间流传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习俗,始于东晋着名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

陶渊明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赏菊。他就摊煎饼,烧菊花茶款待亲朋,大家走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

到了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古时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39、重阳节采茱萸源于何时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季节。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走向野外,到山里去采茱萸。采茱萸的习俗可能源于汉代。据说,采茱萸能够消灾避邪,保佑平安。

据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年间,汝南汝河一带流行瘟疫,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有个叫桓景的人历尽艰险入山,拜道士费长房为师,学习消灾救人的法术。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赶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九月九日这天要人们登高,把茱萸装在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再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祸。”桓崇回到家乡遍告乡亲。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顿觉菊花气味刺鼻,茱萸异香刺心而不能靠近。这时,桓景挥剑激战,把瘟魔斩死在山下,为百姓消除了祸害。傍晚,人们返回家里,发现家里的鸡、狗、羊、牛等家禽、家畜都死掉了,免除了灾祸。每年的九月九日,大家都登高采茱萸避祸,这个习俗一直延。

40、下元节是何月何日

农历十月十五为传统的下元节,也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认为,三元之气生成人伦,并滋养万物;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太上三官经》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分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是水官解厄畅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启奏天庭,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历代又有朝廷在节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记:“(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此外,下元节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此说源于道教用炉炼丹的活动。另外,三官被尊为大帝,分别对应于尧、

舜、禹。所以,下元水官对应因治水而闻名的大禹。

41、为何要在冬至祭天

冬至祭天,是古老的习俗。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大汶口文化、良渚氏文化时代。如根据考古发掘良渚文化遗址中就有高大的祭坛,这可算是后世天坛的源头之-,祭天之礼俗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古代,许多自然现象人们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看做是由天神在操纵。特别是皇帝,君王自认为是天神的传人后,祭祀天神就作为一种重要仪式举行,由于冬至那天太阳角度最低,距地平线最近,因此古人认为在这一天地面最靠近上天,所以将冬至定为祭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