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20379400000027

第27章 最有趣的民谚俗语(1)

1、为何说“房上没安插花兽.别想攀那高门楼”

插花兽是坐落在屋脊两端的饰物,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只有富贵学识人家的屋脊上才装饰有此种饰物,一般平民百姓家的房子上是没有的。插花兽分“张嘴兽”和“闭嘴兽”两种式样。“张嘴兽”表示该户人家有功名,而没有功名的人家即使家里再富也只能使用“闭嘴兽”。

高门楼同样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住高门楼、阔院墙的宅第,一般平民百姓家不可能住高门楼的房子。

“房上没安插花兽,别想攀那高门楼”是说婚姻当中讲究门当户对人家找富贵人家结亲,平民百姓找平民百姓结亲。

3、“门当户对”原是指的什么

我们常用“门当户对”来表示男婚女嫁条件相当。但您知道吗,这个词理解起来,并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门户”条件“相当”或“对等”的意思。因为“门当”、“户对”原来是两个词,而且都是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门当”原本是指在大门前左右两侧放置的扁形的雕有花纹图案的石鼓,如果石鼓上面镌刻花卉图案,说明该户人家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表明此为官宦府第,书香人家。

“户对”则是指位于门楣上方或门楣两侧的圆柱形木雕或雕砖--由于它总是位于门户之上,而且总是双数而得名。

一般而言,在中国的建筑学原理中,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所以常被合起来并称大门外的门饰。在古代,门当、户对的大小、数量和所雕图案,都与主人的家境财势直接相关,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所以,慢慢地,这个成语就作为家庭条件的代称,专门用在男女婚嫁领域中了。

3、八字没一撇指的是书法吗

“八字没一撇”原指没门儿,现在演变为没办法,没眉目,没头绪,不沾它的由来是有一个典故的。南宋理学家朱熹18岁登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等职。在哲学思想上,他发展了程颐、程颢的学说,为理学之集大成者。在他写的《与刘子澄书》一文中说了这样几句话:“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这段文字的意思是,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门,反而朝外走。这句话的主题虽说是让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却流露出朱熹对这些不认门的人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是,他绝不会想到这句话竟是俗语“八字没一撇”之源。问题就出在他的那个“八”字上,

“八”字形似两扇门,朱熹在这里以八喻门无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

4、“照葫芦画瓢”源于一个什么典故

“照葫芦画瓢”的俗语来源于《宋史》中的一个小典故。北宋年间,一位名叫陶谷的翰林学士,想到外地去做官,便托人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推荐自己。不料,赵匡盾[一听说是陶谷,便笑着说:“这位老先生起草文件时总是照抄前人的旧本,只不过改头换面地编编而已。”于是,陶谷没有被任用。这些话后来传到陶谷的耳朵里,他不禁大失所望,原以为皇上很器重自己,为报知遇之恩,他兢兢业业,勉力工作。谁知自己辛辛苦苦地起草文告,费尽心机地把一项枯燥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他深刻体会到了帝王的薄情,不觉心灰意懒,于是写了一首诗自嘲。

其诗道:“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哪管用时无;堪矣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他以此来悲叹自己缺少独创精神。

后来,“依样画葫芦”这句诗,逐渐演变成了“照葫芦画瓢”的俗语。“照葫芦画瓢”常被用来指一些人只知模仿别人,缺乏创新精神,而一直沿用至今,成了“毫无创见”的同义语。

5、“女大十八变”中“十八”是指年龄吗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对这话一般的解释就是,女子正值18岁妙龄,容貌会变得越来越美。其实并非如此,这里的“18”,不是专指年龄,而是指变化之数,意思是少女面貌多变。那么多变为何以18称之呢?

这与《易经》上所述的爻卦有关:“十有八变而成卦。”传说周文王被囚获里时发奋钻研,将八卦中的两卦相叠,进行组合排列,演为64卦,384爻,并依此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说明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由于爻卦的相互组合,变化多端,64卦中,每卦都有18次变化,故胡朴安《俗语典》云:“凡事物之多变者,俗并以18言之。”18便成为一种套数。

在《法华经·提婆晶》中有这样的故事:有一个龙女在法华会上现身,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见后说女身污秽难以成佛。这个龙女当即向释迦牟尼敬献宝珠,忽然间变为男身,并现出种种庄严微妙的形象,后到南方无垢世界成佛。于是18变”便指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所示现的18种神变,经常见于佛教典籍之中。

6、嫁出去的女儿和泼出去的水有何关系

传统社会中把出嫁的女子,比喻成泼出门的水。从子嗣承继的关系来说,女孩予虽然是父母的亲生骨肉,但终究在长大成人之后,要出嫁而成为外姓人家的人。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女子一生的归宿,尽管表面上还保留着固有的血缘关系,实际上却是由十分亲密渐渐地走向疏远,像水一样已经泼出门外了。

古时有个女子,17岁出嫁,婚后三年仍未有孩子,于是婆婆、丈夫就对她百般刁难,后来又对她朝打暮骂,这名女子求告无门只得苦忍着。一年之后,婆婆又给儿子新娶了房妾室,喜新厌旧的丈夫就以“无子”之名将这个女子休弃了。当她哭哭啼啼回到娘家时,娘家人又将她推出了门,理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已经不是你的家了!”最后这个走投无路的女子只得投江自尽。

7、为什么把占人便宜叫做“吃豆腐”“吃豆腐”是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词“性骚扰”在民间的说法。

以前江浙一带农民家里有了丧事,要把一具尸体从家里移到坟地去埋葬,是需要邀些人来帮手的。到吃饭的时候,主人就在院里或门前空地上摆上几张桌子,端上饭莱请帮忙的乡亲们吃。但此时也会有个别游手好闲之徒,忙倒没有帮,却也坐上饭桌吃开了。即使被主人发现,也不便撵他。办丧事的饭菜比较简拙,以豆腐为主,盖白色乃丧事之主色也。有些去帮忙的老乡,因忌说去丧家帮忙,而说是去吃豆腐饭的。对那种不干活而去蹭饭吃的家伙,也说他是吃豆腐的。这大概就是“吃豆腐”一词的根源了。

还有一说。’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丈夫半夜起来磨豆腐,白天由妻子卖豆腐。豆腐店老板娘以豆腐为常食,自然生得细皮嫩肉,同时为招徕顾客来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8、家丑不可外扬是怎么来的

家丑不可外扬,意即家里的丑事,不要往外传。现在常用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单位出了丑事捂盖子,不让外面知道。词典上称这是一句旧时俗语。

那么这是怎么来的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口589年)特别重视家庭血统,门第尊卑。官位高低,社会地位上下全由此决定。所以,门阀观念相当浓厚。另一方面“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也越来越严。由于一些名门望族的男女,享受世袭,不愁衣食,不免饱暖思淫欲,常有不婚而孕、叔嫂相好、翁媳私通等丑事发生。这些事一旦传扬出去,就会受到褫夺官职爵位,沦为平民的惩罚。所以,一些名门大家一旦出丑,便捂着盖着,并制订家规:家中丑事不可向外张扬。时间一长,这种家规不仅上层社会普遍采纳,一些平民也相袭而行故形成俗语。流传至今,算起来这句俗语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了。

10、为何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这是一句古俗语,它深刻地道出了人们“喜传恶,厌扬善”的人性阴暗的一面。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以及《水浒传》都引用这句话。

这里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赵匡胤年轻时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个好管闲事的祖宗,闯没头祸的太岁。这日,他在太原清油观发现锁着个哭哭啼啼的年轻貌荚的姑娘,一问才知她名叫赵京娘,被强盗所掳,寄顿在此,清油观道士慑于盗威,不敢放她。赵匡胤一听大怒,一棒把菱花窗格都打下来,说道:“强人若再来时,只说赵某打开殿门抢去了。”便让马给京娘骑,千里迢迢送京娘回蒲州家乡。一路上两人兄妹相称,历尽艰险,斗杀歹徒,棒打匪首,悉心照料京娘疾病。那京娘想起公子之恩,c中情动,自此,京娘愈加尊敬公予,公予亦愈加怜悯京娘。

到了蒲州,京娘父母忽见女儿回来,喜出望外,杀猪设宴款待公子。千里送京娘本为好事,可赵公予回到太原后,太原却遍传公子劫掠京娘的事。年轻的赵匡胤有口难辩,哀叹:“真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何况我之作为并非恶事呢?可见人心不古。”

后人用“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个典故比喻世风不好,专喜传恶,不愿扬善。

10、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指何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句谚语,也是一句格言。《增广贤文》、《吴下谚联》中都收有此句。常见搭配是“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饶人处且饶人。”宋代俞文豹《常谈出处》则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蔡州褒信县有个道士,非常善于下围棋,开始只在本县下棋,日久竟无敌手,于是便离开本县向京城走去。走一城赢一城,走一县赢一县。走到京城,和当时的着名国手对弈,竟又赢了。逐年下来,下棋所赢的银子,使他成了富翁,年纪也逐渐老了,深悔过去下棋过于认真,损伤了很多人的面子。因此,他写了首诗,最后两句是:“自出门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此后下棋便心存容让,有意给人家留点面子,不让别人输得太厉害,他也得了个“国手”的称号。

后人用“得饶人处且饶人”比喻,凡是能原谅别人时,就宽宏大量别把事做绝了。

11、为什么“天打五雷轰”常成为赌咒起誓语

“天打五雷轰”意思是说赌咒发誓要遭到应有的报应。有些人为洗清自己,常起誓说:“如果是我,就天打五雷轰。”有些泼妇骂街也常骂:“干缺德事不得好死,会遭天打五雷轰。”

为什么说五雷轰?难道天上还打五个雷吗?原来,古代人们把金木水火土五种死法谓之五雷。刀砍死谓之金雷,木棍打死谓之木雷,水淹死谓之水雷,火烧死谓之火雷,土墙压死谓之土雷。真正被雷击死,那就属罪大恶极了。

12、为什么杷没出息的人比做“癫狗扶不上墙”

“癞狗扶不上墙”比喻没出息的人,没办法扶助他长进。曹雪芹在《红楼梦》第68回风姐骂张华时就用了这句俗语:“怨不得俗语说:‘癞狗扶不上墙’的!”

相传,从前有一个叫杨勾的人,靠养狗发了财,成了当地的富翁。杨勾发财的秘诀在于他养狗不养观赏狗,也不养一般家犬,而是养善于追逐奔跑的优种狗,专门卖给那些玩鹰追兔的浪荡公子。由于这些人家中有钱,加上所好,价钱给的相当高。杨勾不仅善于养狗,还善于训狗。一是训练奔跑速度,二是训练窜越壕三是训练穿越障碍。尤其是他利用狗急能跳墙的特性,在训狗越障碍上相当有一套。先是用骨头引诱狗跳矮墙,后逼狗急了跳高墙。凡能跳过高墙的算作好狗,跳不过去的算作癞狗。为了训出更多的好狗,在癞狗跳墙时,他总是扶上一把,有的癞狗扶上多次也跳不过去。气得他说:“癞狗怎么扶也扶不上墙。”看他驯狗的人们记住了他这句话。后来,人们便把那些无论怎么帮助也没长进没出息的人骂作“癞狗扶不上墙”。

13、“丁是丁,卯是卯”指的是什么

“丁是丁,卯是卯”常用来形容做事情不马虎,精益求精的态度。有两种解释。

一种说法是,它源于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10干与12支循环相配可得到甲子、乙丑、丙寅……等60个组合,称为60花甲子。天干、地支的组合当然是“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出差错,否则纪年就会混乱。

另一种说法认为,丁和卯的原意是指木建筑和木器具制作中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即卯榫结构法。卯指“卯眼”,也称“凿”;丁是指“榫头”,也称“枘”或“钉”,卯眼和榫头大小形状必须完全一致,才能装配结实,“钉是钉,卯是卯”必须分清楚,不能有一点差错。由于“丁”“钉”同音,而且甲乙丙丁的丁比钉子的钉更简单易写,人们便用甲乙丙丁的丁代替了钉子的钉。‘本来的“钉是钉,卯是卯”,便成了“丁是丁,卯是卯”。

关于“丁是丁,卯是卯”的解释,两种说法虽然不同,却都说明了做事情要态度认真、准确无误的道理。

14、“一向三不知”从何而来

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的人,常被斥为“一问三不知”。这“三不知”是从何而来的呢?

“三不知”的说法最早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春秋时期,晋国苟瑶领兵围攻郑国。苟文子认为在对敌情不了解的情况下,最好不贸然行事,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荀瑶不听劝阻,最终失败。

所谓“三不知”,就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都不了解。明朝人姚福在《清溪暇笔》一书中的说法也印证道:“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后来,人们就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那些什么都不懂,又不好学上进的人。

蝴达卸:担扭血扭:蜘呈馘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指的是天地间只有你我两人才知道这个秘密,不能对别人说。关于这一说,还有一段典故呢!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深夜带着十斤黄金前来拜见,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人知道的,你就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予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

15、“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怎么来的

“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是不敢逾越一定的界限和范围。语出自《晋书?庾亮传》。

东晋时候,政局十分混乱,当时皇太后的哥哥庾亮担任中书令,掌握朝廷的行政大权,有好些大臣对庾亮不满。大将苏峻率兵攻打同都建业城(今南京),任江州都督的温峤是庚亮的亲信、挚友,他担心国都和庾亮的安全,就准备率部向东进发,援救庾亮。庾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认为西部边境更为重要,所以他急忙给温峤送去一封信,说:“你驻守的西部边陲更是不可疏忽的,我担心它胜过苏峻的历阳郡,你一定要坐镇原防,不要跨过雷水(古雷水自今湖北黄梅县界东,流经今安徽宿松,至望江县东南积而成池,故称“雷池”)到京都来,越过一步也不行啊!”

不久苏峻带兵攻人京都。皇帝命令庾亮征讨叛将,双方在京都城内的建阳门外厮杀起来,结果庾亮大败,只带着少数卫兵往西逃跑。后来,庾亮跑到温峤的防地,重新部署兵马,围剿叛军。

16、为何说人不可貌相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指不要以貌取人,而要客观、全面地衡量一个人。这一说法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