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20379400000018

第18章 最有趣的丧葬文化(1)

1、死都有哪些别称

中国人通常都是比较含蓄的,不直接说人死了,而是根据这人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等因素给这个“死”一们,J致的称谓。

常见的经常有这几个词语:去世、过世、逝世、长眠、安息。

为国为民而死称做牺牲、捐躯、殉国、殉职。

对待敌人则说他见阎王、上西天、完蛋、一命呜呼、翘辫子等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

皇帝死了更忌讳说“死”字,要说驾崩、大行、大薨、山陵崩。

和尚死了则要说是圆寂了、坐化了等具有宗教意味的词语。

古书中更是把“死”说的文绉绉的:卒、殁、溘逝、作古等。

《礼记》对死亡的规定更为精辟: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为“卒”、士为“不禄”、平民百姓为“死”。

还有其他非正常死亡的,意外而死叫做遇难、丧生,未成年而死的称做“夭折”等。

3、“九泉”是泉水的名字吗

“九泉”原指地下深处,表示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中国人把死后对人生没有遗憾称为“含笑九泉”,这大概是最理想的死亡境界。

“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在中国文化里有多、大、深、极等意思,“泉水”通常要打很深的井才会冒出来,古人认为人死后要到很深的“阴曹地府”去,囚此就把“九”和“泉”字联结起来称为“九泉”。

3、墓志是为死人写的文章吗

墓志是埋人墓中的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官衔、生平事迹的文字。一般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通常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体叙述死者生平事迹,“铭”多用韵文表达对死者的悼念、赞扬或安慰,也有将两者一起用的,称为“墓志铭”。中国墓志约起源于东汉时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比较有名的墓志有《柳子厚墓志铭》。

墓志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简洁,语言温和。墓志一般是死者死后由别人撰写,也有死者本人生前写好的,亲属遵照遗嘱或嘱托刻上去。墓志其实就是一篇关于死者生平事迹的简介,伟大的人、有突出贡献的人、值得纪念的人死后,其墓碑上经常有墓志,古代人通常都有写墓志的习惯,唐代的韩愈所写的墓志有u卷之多,但是近代人已不流行写墓志。

4、何谓“白喜事”

葬礼上有两大功能:一是处理死者遗体,二是宣泄活人的情感。办丧事应该悲哀,但是很多民族的葬礼上却有欢歌狂舞的场面出现,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把葬礼称做“白喜事”。

面对着亲人的遗体,人们的情感是复杂的,为亲人的离去而痛哭、哀嚎。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子子孙孙还将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再多想一下,相信死者只不过是从“阳间”进入“阴间”,走进另一个世界,也许“阴间”一样有人间这么繁华热闹、物资丰盛,那就应该欢欢喜喜为死者送行了,葬礼上就出现了欢歌狂舞的场面,寓意是为死者进入极乐世界而庆祝。这就是“白喜事”的由来。

5、招魂丧俗是如何来的

招魂丧俗起源很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盛行。如在当时的古书《仪礼》中就记载有士招魂礼:招魂者头戴官帽,身穿朝服,从正屋东边的檐角登上屋顶,手里持着死者生前所穿衣服,一手执领,一手执腰,拉长声音,向北方呼喊死者名字,云:“某某,你回来呀!”招呼亡魂归来,连喊三遍。然后把衣服卷起从屋顶投下,下面有人接过衣服,将其盖到死者身上。招魂以后,亲属要再次观察死者鼻孔,摸其心脏脉搏,确认是否死亡。这种仪式表达生者对亡者的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更多的是叫魂不来,只好面对亲友已亡的悲苦现实了。于是招魂礼之后,主人就可以正式办丧事了。如沐浴、饭含、人殓、报丧、吊唁等。

从古至今,民间丧礼中也有招魂仪式,与上述的士招魂礼大同小异。

7、何谓“白喜事”

道士给死人超度时,都要在地上铺一张芦席。这里面有个原因。传说从前一个有钱有势的员外死了母亲,他出500两纹银请来西方的和尚、东方的道士给亡人开路送葬。道士与和尚都想赶走对方,好独吞钱财,各自都在的中暗打主意。

酒宴散后,两方摆好香炉,穿上袈裟道服,准备给亡人超度。道土对和尚说:“你念你的经,我开我的路,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但地方得分好。”和尚问道士如何分法,道士说:“各自用自己身边所带之物占地方。”和尚应一声:“请看厂使出法来,将袈裟撒出来,占满了整个屋子。道士一看,大叫一声不好,趁袈裟还未着地,慌忙使出道法,抓起一床芦席扔在地上,算是占了一席之地,和尚只好甘拜下风。

从此以后,道士每次给死人开路,都得先放一床芦席,站在芦席上给亡人开路超度。

为何要给死人烧纸钱纸钱,古人也称其为“寓钱”、“冥钱”、“楮币”等,是死者和鬼神专门所用的货币,在古人丧礼上,焚化纸钱是鬼神祭祀的重要仪式。

人们认为,“阴间”跟“阳间”一样,需要衣、食、住、行,死者到了“阴间”需要用那个世界的钱币来讨生活。因此,活着的人,为了死者在“阴间”更好的生活,便在祭奠他们的同时,送给他们大量的礼物、钱币。其中的钱币就是用纸制成人间钱的样子,通过烧化送给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亲友,以备生活之用,这就是烧纸钱。人们在烧纸钱时通常还点燃爆竹、烧香,呼唤自己的亲人前来取钱,不要被别的鬼神冒领了。

这种祭祀风俗开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唐代诗人对这种风俗也有描述,张籍的一首诗中写到“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到五代十国,民间烧纸钱的风俗更盛了,以后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7、冥寿是怎么回事

冥寿也叫“阴寿”,是指已经亡故的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寿日。按理说来,冥寿是不应该庆贺的,因为既然人已经亡故,寿命已经终结,那么继续举行具有鲜明祈寿色彩的祝寿、庆贺活动实际上也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十分奇怪的是,在中国社会,为已经亡故的父母与祖父母举行冥寿庆祝活动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徐珂在《清稗类钞》一书中云:“祝寿者,祝其人之长生不死也。乃有为已卒之祖父母、父母称觞祝寿者,曰冥寿,亦曰冥庆。”到了父母冥寿的日子,子女们便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各方亲友发出请帖,亲友们则也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其子女赠送寿礼。冥寿的正日,子女们个个都要身穿彩色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同走到寿堂上向亡故的父母牌位磕头庆贺。这种为父母做冥寿的子女自称“追庆子”,意思是“追思”、“追庆”父母寿诞的人。

规模较小的冥寿活动大都是在自己家中举办的,较为隆重的冥寿庆祝活动大都是在寺院、道观中举行。

在现代社会中,做冥寿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纪念,其二是满足自身在娱乐、餐饮以及交际方面的情趣。冥寿庆祝活动一般都是做到100岁为止,因为按照中国民间的说法,人到了100岁后,就要重新投胎,去做后一世人了。因此百岁的冥寿庆祝活动仪式最为隆重,规模最为宏大。

8、死人也可以婚配吗

为死了的人婚配,叫做冥婚。冥婚在我国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的商朝,就已存在冥婚。周代以后冥婚风俗没有被禁绝,反为一些封建上层统治者所提倡。到了清代,这种妇女殉葬冥合的习俗,随着贞节观的加强,仍很盛行,直到晚清封建仪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才逐渐消失。

清末的北京仍有冥婚现象,还有个别家庭办死人与死人结婚的“喜事”,这种“婚礼”的迎娶仪式多在夜间举行,有时,人们正在安睡之际,忽被街巷里的鼓乐声吵醒,这就是冥婚的“迎亲”队伍。“迎亲”的人抬着一顶纸轿子,由单鼓、单号、单唢呐吹奏前引。有的则不用这种形式,仍用八抬大轿,全份金灯执事,轿内却只是要娶的女人的一张照片。20世纪30年代以后,还有人仿照“文明结婚”仪式,用西乐队做前导,后边四个人抬着一个出殡用的影亭,内挂“新娘”照片。仪式一般包括通家状细帖、祈祷占制冥衣、至墓前备酒果、先奠后祝、合卺等。

一般说来,冥婚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放定多是一次性的,就无所谓大、小定之说。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放定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9、为什么要用棺材装殓死人

古时候,人到了快死的时候,事先用石头砌一个小墓叫“椁”。人死后,把尸体放人椁内,把门堵死,盖上土,叫做“封椁”。后来改用棺材装殓死人。为什么要改用棺材装殓死人,这还得从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的故事说起。

庞涓和孙膑是师兄弟,庞涓见孙膑比自己高明,就设计要害死孙膑。孙膑知道后,就逃走了。庞涓下令全国各关口严加盘查,还亲自带人马四处捉拿。

一天,孙膑逃到齐魏交界的地方,想到齐国避难,但无法出关,就到一个木匠家里躲避,求木匠送他出关。木匠叫孙膑换去衣帽,躲到睡柜里,用黄表纸盖上脸,装成一个死人的样子。然后,盖上睡柜的盖子,用绳子把睡柜绑好,叫来一群小伙子,抬的抬、扛的扛,号子喧天,把孙膑抬出了关外。一路上,男女老少成群结队跟在后面看稀奇,都说这个办法比“封椁”好,以后就改用睡柜装殓死人。睡柜也慢慢改成后来的棺材。后来人们就把抬死人出门叫做出殡,送死人安葬叫送殡。

11、孝子坐棺的习俗是如何来的

从前有个张丞相。一天傍晚,侍女给他洗脚时格格地笑了。丞相大怒,骂道:“大胆奴才,如此轻狂,成何体统?”侍女吓得跪在地上说:“奴婢只因看见老爷左脚的半,朱砂痣,蛮像奴婢右脚的半,朱砂痣,所以发笑,望老爷恕罪。”

张丞相听了,好生奇怪,当即叫侍女脱鞋袜看看。果然,那侍女右脚的朱砂痣跟丞相的一模一样,他想,这也许是前世的姻缘呢!从此,丞相与侍女明不明、暗不暗地同居了。

岂知好景不长,不到一年,丞相要死了。侍女淌着眼泪说:“有你在,府中上下对我不敢白目看,你走了,我怎么办?还有腹中孩子怎么办?”丞相道:“拿笔墨来。”侍女捧上白绫和朱笔。张丞相写道:“是妾原非妾,非妻却是妻。生男名天玉,生女叫天姬。”丞相写完搁笔就咽气了。

后来,侍女生了一个儿子,就叫张天玉。冬去春来18载,天玉考中新科状元了。母亲正在病中,听说儿子金榜题名,欢喜过度,便死了。

料理后事时,天玉与哥哥(同父异母)发生争吵。依那时风俗,只有正室夫人的棺材才能从大门出去,妾的棺材要走偏门。天玉要母亲的棺材从大门出,哥哥是一百个不答应。天王气不过,问:“我能否从大门出?”哥哥说:“你是状元,当然可以。”天玉一步跨到棺材上坐定,说:“那好,抬我状元出门!”哥哥无奈,只得让棺材从大门抬出。

从此,有了孝子坐棺材出门的习俗。

11、回煞包括那些礼仪

回煞,在绍兴多称为转煞。据说,一个人死后,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回家一次,看看家属的动静,叫做“转煞”。同来的一位解差,叫做煞神,相貌异常可怕,手脚像鸡爪一般,必须设筵供奉,否则它要凌辱鬼魂的。

在回煞的前一天晚上,死者的床上,装一个假人,所穿的衣服,必须是死者死的时候穿过的,头颅以大锡瓶做成,看去如其人卧着一般。

桌上供一桌菜,全是死者生前爱吃的东西。床前、桌边、椅边都放锡纸绸的锭(俗称银锭)。设供好,关上门,无论何人,不得入内。如若事后蔬菜有缺少,纸锭有移动,便是死者确已到过的证据。

又说,煞神等从烟囱而人,因之灶上也供一桌菜,给煞神享用。在灶下贮灰的地方把灰扒平,那是看有没有鸡瓜印,若有,可知煞神是到过的。

灵柩前又供一桌菜(如已安葬,则在堂上设供),雇道士坐着诵经。

先前送终的人,此刻当在座,不可缺少一人,实在不能来的,就将他穿的素衣悬挂壁上,表示人数齐全,叫做“接煞”。

交戌(或亥)时,房间和灶间里,点上香烛,道士进去忏念一通,家属依次叩拜,拜好举哀,因为死者已经到了。出来时,仍然将门关上。

到子时,道士又往两处地方一转,然后直出大门外,家属随行大哭,叫做“送煞”。同时要一人一手持一面团箕(竹制,簸米用的)和一只雄鸡,一手持棒,边走边在团箕上打,务使隔着的雄鸡大啼(相传鬼魂到来,要到天明才肯走,煞神是凶煞,怕它停留,故让鸡大啼,它以为天明了便回去)。焚帛后,家属止哭回转,回煞于是完毕。

关于回煞,有几种俗话:回煞的日期近,叫做煞短;日期远,叫做熬长。前者死者的魂非常厉害,后者是和善的。

12、“送终”就是给死人送行吗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其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的遗憾和内疚。对于死者的“走”,亲人是要“送一送”的,俗称“送终”。要求死者的亲人在其弥留之际的最后一息,都要在床前高声呼唤,直至其咽气。死者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其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送终”(所以在送人礼物时,禁忌“送钟”,因“钟”谐音为“终”)。死者咽气后,立即撤除床帐,以免亡魂笼罩在帐网之中不能超脱,并除去枕头,同时焚烧纸箔为其送行。

13、为死人送的纸扎有哪些

纸扎的种类很多。其中“引魂幡”头如公鸡(有红冠)的纯白纸,而高挑在杨柳杆上,为招魂所用。此幡剪扎简练,用色明快素洁,造型夸张大胆。“摇钱树”和“金山银山”都是成双成对的,前者如小树冠,围以小圆花,挂满钱串;后者则以金箔和银箔做成,小元宝垒叠成小山。“聚宝盆”为一圆形的纸扎,宝盆中堆积珍珠玛1目、珊瑚树株、白玉画卷、笙管剑器等,可谓琳琅满目,荚不胜收。“纸扎庭院”是为死者准备的住处,四合小院里应有尽有,门厅、楼阁、雕梁画栋、朱门铜饰,华羌庄严,引人人胜。各种纸扎盆花,根据死者的喜好,主人点题,艺人剪纸,迎风带雨,各尽其态。“金童玉女”,大概是为死者准备的奴仆,形象多恭顺善良,也有天真烂漫的,颇具匠心,形象各异。还有车、马、花轿等各种纸扎,也各具特色。

这些纸扎出殡后,或葬入死者的陵寝,或焚于死者的墓地。出殡时,全村老幼,出门观赏、品评,还有人把纸扎盆花抢回几枝带回家欣赏(抢花是一种乡俗,主人并不责怪)。其实每一次出殡,都看做是一次纸扎的展览呢。

14、烧七奠祭有哪些讲究

烧七奠祭亦称做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奠祭习俗。其大致内容是:在死者初亡后的49天内,亲属每隔七天开设-次斋会,奠祭亡魂,前后共七次。做七习俗源于何时何地何种观念,有一种说法认为其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即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皆备;相应的在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七日散尽而人最终归西,故有以七日为忌,每七烧纸祭奠的习俗,称作烧七。当然也有其他说法,如源于佛教说、道教说、周代“虞祭”等,都可作为参考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