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位民国文化大师的阅世心得
20365800000044

第44章 列国志--风物长宜放眼量(2)(2)

许地山(1894--1941),基督徒。笔名落花生(落华生)。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

郁达夫(1896--1945)字达夫,幼名阿风。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1913年随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1940年郁达夫成为新加坡南洋学会创建人之一。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避难至苏门答腊。1945年,日军已发现他的真正身分。日本投降后不久的某个晚上,郁达夫突然神秘失踪,怀疑他被日本宪兵杀人灭口,享年五十岁。日本评论者对他的作品高度关注。大江健三郎认为郁达夫是“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坊,后改字志摩。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人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失事,因而遇难。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叔同(1880--1942),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他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圆寂。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人。代表作有《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梁遇春(1906--1932),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1930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朱湘(1904--1933),自幼天资聪颖,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拮据,只发行了两期。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于1929年8月回国,任安徽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飘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朱湘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

刘半农(1891-1934),名复,字半农。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一生着作甚丰,其《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1920年9月,时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着名情诗,首创了“她”字,并第一次将“她”字人诗。1934年刘半农在北京病逝。他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石评梅(1902--1928),中国着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开始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着名女诗人”之誉。1925年3月,她的爱人高君宇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亦死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她死后,友人们根据其生前曾表示的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

萧红(1911--1942)。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严复(1854--1921),出生于名医世家。1877--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衔。1905年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着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在《天演论》中,严复的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他还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1921年10月27日殁于福建,终年68岁。着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

钱玄同(1887--1939),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他所着的《文字学音篇》是中国高等学校最早的音韵学教科书。数十年来,影响颇大,迄今仍为音韵学家所称引。1935年他抱病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宇表》,为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简化字”立下先例。

傅斯年(1896--1950),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1919年五四运动中,为学生领袖之一。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做出不少成绩。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1950年12月20日因脑溢血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