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吴佩孚
2036000000034

第34章 附:吴佩孚部被歼灭情况分条补充如下(1)

刘维黄于1924年2月间,任江西督办军务公署交际处上校处长,同年11月调任淞沪护使署中校宪兵营长;张允明前湖北第五混成旅旅长,在沪扩编为师,兼上海淞沪护军使。当日军阀混战,割据称雄,各霸地盘,因此淞沪战事发生。失败后,刘维黄回汉向联军总部报到,派在军官团将校队,由上校学员起充班长、分队长、中队长等职,张席珍任大队长。

1925年8月间,军官团移驻河南洛阳西宫,加速整训,联军总部由汉口移驻保定驻防,路过洛阳,顺便检阅。当日军队的学员精神振奋,操法整齐,成绩颇优,影响很好,如是张席珍以检阅的精神向吴保荐外。当晚调刘维黄为总部上校承启官,随吴出发,有八大处、警卫团,及第八师刘玉春一部分,官兵同车同往。但前行的官兵到达保定车站附近,站外的扬旗未起,军车不能冒险进站,吴佩孚另起武装徒步前进。而靳云鹗的军队,已撤在城内戒备,不来迎接。吴立即召集各处长及上校以上的官佐开紧急会议,决定将靳云鹗撤职。命令已下,应派处长送达,在半小时内,气氛极为紧张,无人应允。刘维黄此时立起,自愿送达命令。吴此时转为笑容,向刘暗示,你有勇气,靳将军是杀人不眨眼的(吴佩孚从来重用直鲁豫省人,而不重用南七省的人,认为是不可靠的),你是南方人,有胆量去吗?可将家庭情况住址写上,并令参谋处晋升刘维黄为少将。他又说,大家知道,你们随我数十年,贪生怕死,没有勇气。刘维黄随我的很短,胆敢应声送达命令,忠勇可嘉。

第二日晨,刘随带侍从副官卫士各一人,坐吴的汽车进城。先以电话与靳云鹗的参谋长联系(姓名忘了,不记得),说明奉吴帅命令,闻靳将军有病,派刘维黄代表前来慰问,并陈述移防保定和撤职命令等情。那时刘维黄极力要求帮助,但他虽未表示,面带惊慌、恐惧的状态,事无可解,亦有关自己,所以不得不同意刘的要求。此时就与参谋长同去谒见靳云鹗,说明代表吴帅前来慰问,并无他意。而参谋长应声说道,吴帅既然派代表问候,必须也要报告作战布置情况,回见才好。那靳云鹗躺在床上,吞云吐雾之间,说“也好”。即时整装同往,并随带卫士一排。刚到车站,刘早有计划,由警卫团将随来的卫士排缴械,刘将撤职命令递交靳看,扣留总部。吴又令前敌指挥部参谋长代行职权。于是第八师刘玉春部及总部警卫团等,安全进城布防。此时冯玉祥退至南口(保定经过京汉线北京至平张铁路线退到南口),当日靳云鹗之兄靳云鹏,素与冯玉祥有很密切的友谊,其中有莫大的关系。而靳云鹗又不是吴的嫡系,其中有些隔阂,所以靳按兵不动,不服调遣,想向冯靠拢倒吴,但吴意在消灭冯玉祥,稳定北方为目的,回头再来消灭革命军。

1926年6月间,湖南局势紧张,赵恒惕所属唐福山、谢文炳部,已被革命军消灭。叶开鑫一个师、方殿甲一个团,因赵垮台后,叶开鑫仰靠吴的接济,吴是置若罔闻,所以在作战中,为保全实力,不肯牺牲,而又与北方部队少联系,互不合作,因此另图出路,径向江西方向而逃。董政国是一个空杆,虽是吴的嫡系但没有实力。宋大霈有一个师之兵力,曾数次要求补充粮饷,未能如愿,以致怀恨在心。李倬章掌握两湖督办之权,手中亦无实力,董、宋归他指挥,但不服从调遣。其原因是其目中只有吴没有李,吴自赏给董政国部10万现洋后,欲图挽回败局,反遭各个军阀首脑痛恨。在汀泗桥猛烈战斗中,吴来不及调遣,那时刘玉春、张席珍部,尚未全部调到,仅有张席珍之一部分和娄云鹤为汀泗桥之总预备队。但吴内部的矛盾,不胜枚举,终致将帅不和,自骄自尊,各想升官发财,各怀意见,各自埋怨。尤其是在汀泗桥战役指挥中,只有宋大霈、张席珍,其余董、叶、李已是先挂车逃遁。这就是最大的失败的因素。

刘维黄在汀泗桥布置前进阵地,于铁路之左余家湾小高地,前面地形呈波浪式,射界宽阔,配置由第一营营长郭勋担任,其阵地为掩护后古铜角之主要阵地,易于出击反攻,又能固守。铁路右翼丘陵,为夹击据点,下面湖沼河流,不能通行,配置第二营营长曹金标。此据点是与余家湾小高地对峙,中间只有一条铁路构成交叉火网,排列机枪。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于26日拂晓向余家湾小高地猛烈进攻,冲锋四次约4小时之久都未能取得进展,双方伤亡颇重。直至下午2时,第四军又开始攻击,经2小时的冲锋,因受丘陵据点夹击,官兵伤亡很多。到了黄昏的时候,双方炮击一夜,未能停火。27日拂晓,第四军独立团,猛击猛冲,另从铁路线伏击进攻。独立团官兵勇敢善战,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亦未能夺得阵地。因受敌之密集火网夹击,双方伤亡很多,敌营连排长亦阵亡5人,受伤更多。不到2小时,独立团又来冲锋,仍未夺得阵地。两天来冲锋夺阵约在13次之多,在下午双方炮火猛击,均未停止片刻。这时刘维黄在古铜角阵地,用电话请示总部增援并报告战斗情况。总司令部驻扎咸宁,当时总司令宋大霈和张席珍以电话口头指示,坚决固守,沉着应战,须用强大火力猛击,使革命军不能抬头,不易接近阵地。并调娄云鹤部两个营和第三师两个营增援阵地,而张席珍前来督战视察,认为凭险扼守,不足顾虑,必须谨慎防守。午后双方炮击,尤以黄昏火力更炽,似有冲锋夺阵现象。到了夜间9时,白墩阵地第二团电话不通,断绝联系,不明真相。第四军因攻击受挫,绕回铁路之右,将白墩高地敌之军官第二团和炮兵阵地包围,于28日晨将其缴械。这时刘维黄所率领军官第一团各阵地尚未变更,同时闻之右翼第二团被包围,刘维黄即抽调步炮两个营,很迅速地布置于汀泗桥车站和汀泗桥之街市,准备应战。不料叶挺将军闻刘某在此,有同学关系,即派人与刘说合缴械投降。如此娄云鹤、陈冲参谋长和军官一、二团全部投降。汀泗桥这一大战役,就在此间告一结束。

刘维黄被俘时,十二师司令部设在咸宁,刘维黄第一次与叶挺将军见面彼此寒暄几句(在座有张发奎),说明张发奎在汀泗桥失败之间,官兵抛弃军械枪炮等很多,请派人到湖中捞起。那时贺胜桥还未攻下,第二次到独立团与叶团长见面,说曾在古铜角阵地埋藏地图,请派人同往取出,作为作战之参考,取回后,亲交叶团长。因他忙于布置,无暇闲谈。第三次见面,战事已告一段落。接见时,是在汉口太平洋饭店谈了围城和外围作战情况(见编的围城之战和外围的经过情形,就是叶将军所谈的过程)。

第八军在嘉义和长寿击溃敌军后,全部汇合南江桥(即南林桥)分向蒲圻一带前进。但第四军是不分昼夜穷追猛进,攻下了汀泗桥。第八军由此沿江而下,经簰州、白沙洲渡江,向鹦鹉洲、梅子山、龟山进军。这时,军阀高汝桐部尚在汉阳所属之锅山、黑山一带,敌闻风向河南而逃。革命军在战略上取得了一个大包围的形势,而唐生智与河南樊钟秀联合夹击武胜关和信阳之间。那时,围攻武昌城有第八军两个师、一个独立团、一个教导团、一个炮兵团及第五期入伍生队工炮两营,还有其他直属部队,足够应付。敌人固守孤城,把打垮的残余官兵凑合成军,不足三师之兵,是如瓮中之鳖,有何能挽救。然而唐生智虽未有直接担任攻城任务,其外围更为重要,一则断敌的归路,二则堵截敌军支援,决不能使敌中央突破,压制其早日投降,并且第八军与第四军彼此随时互相呼应。在这样精伟的战略上,是有利于围攻武昌城的胜利的。(城内的情况是刘玉春被俘时,在武昌文华大学与他见面所谈出的经过的情形。汉口及汉阳商会办理善后事务的经过情况,是商会会长周星堂、赵典之来我家所谈。)

(刘雏黄,时系直系军阀吴佩孚军总部少将;冯嶷)

溃退武昌始末

1925年10月吴佩孚到汉口,被推为讨贼联军总司令。12月湖北督办萧耀南亡故,陆军第二十五师师长陈嘉谟继任,我当时任二十五师参谋长。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唐生智的队伍)由湖南北伐,湖北蒲通镇守使陆熙(北洋第二十五师第五十旅旅长)被围自戕,继而孙建业的队伍又在咸宁败退,于是吴于8月令刘玉春第八师开到贺胜桥南方,第二十五师(师长陈嘉谟兼)由武昌开到贺胜桥,刘任前敌总指挥。

作战刚几天,两个师即动摇后退。吴在前线见队伍后退,即令他的大刀队砍了多人,然终不能制止。只要有少数敌人上来,队伍即慌乱后退,吴口中只说“自乱”,但看情形已无办法,遂上火车,陈刘两人及参谋等也均上车。开出10余里,见铁路两旁支有帐篷,询知是马济的队伍,吴下车和他谈话,大约令他拨部队上前援助,马则因大队已退,自己力量单弱,上去既无济于事,且恐被牵动,吴乃又上火车回武昌。陈刘两师长及其参谋等沿铁路步行。队伍离敌已稍远,秩序稍恢复,刘玉春自告奋勇断后,在后方担任掩护。

陈嘉谟素吸鸦片,烟瘾极大,退却时烟具全扔掉,体力不支,幸路上遇一马,遂骑马而行。太阳已没,武昌派火车头挂节闷子车车箱来接,于是众人登上火车,参谋等人员也都挤上。我随同吴佩孚等人一起撤退,当时没有挤上车,乃沿铁路步行一夜,第二天早晨始到武昌,队伍则在后且战且退。

吴佩孚回到武昌后,即计划守城待了一天即回汉口总司令部。

9月汉阳被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昌被围,吴佩孚即北去郑州,令陈嘉谟、刘玉春防守武昌。刘是守城司令,陈则督理重镇。

武昌守城期间,国民革命军白天在望山门外黏鱼套岸边民房等处隐蔽,这里是城上射击的死角,夜间则用梯爬城攻击。一连十几夜,都被击退,伤亡甚多,超过贺胜桥之战。然日久困守孤城,城内食物亦成问题。陈嘉谟,刘玉春屡次电吴告急,吴始即回电令守一个星期,继则令守三天,最后则并无回电。终于10月间被攻陷。

城破时,陈嘉谟换装装病人,派人抬到汉阳门,准备混出城,被守城的革命军查出俘虏,刘玉春则在教堂被俘。

武昌被围时,陈、刘打算派我到南京,请孙传芳出兵援助,未成行。继派与革命军议和,以为缓兵之计,往来武昌、汉口之间。城破前我由汉口英租界迁到日租界,以后即在日租界设法营救陈嘉谟。住半年,因营救无望,于1927年6月回北平家中。

湖北督署参谋长冯家祜(陈嘉谟的内兄)和张宗鲁,城破时均逃出至汉口日租界。冯住两天,马住十几天,即先后回到北方。

(蒋雁南)

谈吴佩孚的操守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秀才出身,经过现代军事学校培训,凭借其学识和军事才能,渐由士兵而将帅,成为直系军阀的实际首领。他虽然曾操纵政局,穷兵黩武,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但在北洋军阀之中,他却是少数值得后人纪念的人物之一。其中最值得后人称道就是他的操守。

(一)尊崇儒家之道

吴佩孚22考中秀才,受过系统传统文化教育,一生尊崇儒家之道,并用儒家的忠孝节义训练部属。吴佩孚本人也是知恩图报,值得称道。

吴佩孚认为,忠孝节义,“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共生死、共存亡者也”。在他所着的《循分新书》效忠章中称,“中心为忠,盖由心之诚实无伪,自中以发外,而外亦如其中也”,“臣之忠君,常则洁己奉公,变则致每报国,固本分所当循者也”,“若军人能遇为国为民之长官,能忠于长官,即是忠于国家。不幸遇有权利心得之长官,亦当曲进谏言,以挽救其失,万不可动辄谋叛,以陷入大不忠之地步”。并强调,“事君之忠,忠之一端也。由是而兄弟相待以忠厚,怜里相待以忠直,乡党相待以忠信,朋友相待以忠正,宾主相待以忠敬,师弟相待以忠挚,奴仆相待以忠爱,夫妇相待以忠贞,长幼相待以忠实,贫富相待以忠义,贵贱相待以忠诚。如是以推广之,而效忠之义,乃毫无所遗”。

吴佩孚是在保定武备学堂学习时,以精文习武,学业高等,受到教员靳云鹏的特别赏识,并把他推荐给时任北洋陆军第三镇统制(师)的曹锟。从此,吴佩孚以其聪明才智,竭力为曹锟参谋策划,赢得曹锟的信任和重用。从出兵湖南,到大败皖系,乃至直奉战争,吴佩孚都征战在第一线,为曹锟攒下了偌大的家业。尽管他和曹锟在有些问题上产生分歧,态度有时现出不恭,却是始终忠诚这位知遇恩公。对当初做勤务兵时赏识提拔他,并推荐他进武备学堂,才有日后起步基础的恩人郭梁丞也是最重恩义,吴佩孚发迹后保举这位郭恩兄做到了省长。

吴佩孚不但知恩图报,还以德报怨。当已握有兵权的吴佩孚遇到当年逼他远走他乡的生死冤家翁钦生,非但没有报当年之仇,还亲热得像同胞兄弟。一连留他住了好几天,最后还替他买了车票,备丁厚礼,亲自将他送上了火车。有人曾问吴佩孚为什么要仇将恩报,他笑着说:“如果没有翁钦生在家乡时对我迫害,就不会逃亡出来当兵,这一辈子也只能在蓬莱当个穷秀才,落拓一生,更不会有今天出头的日子。所以,正是他的压迫才成全了我。因此我就不能再把他当作仇人了。”可见吴佩孚的忠厚为人。

(二)保持廉洁,不积私产

吴佩孚在《循分新书》尚廉章指出,“贪之一字,最足坏事。故人之一生,莫如尚廉。使舍廉而不尚,事事有一贪字在,其弊即有不可胜言者。夫人之尚廉,非谓其仅廉于财也。凡百玩好,不知尚廉以清其源,则贪色者,必死于色;贪酒者,必死于酒;贪气者,必死于气。又岂有贪财而不死于财者哉?”“财为养命之本,无财则命何以养?自我言之,财之可贪不可贪,亦当有所分别。分所当取,即千驷万钟不为贪;分不当取,即箪食豆羹亦非廉。”

在当时的中国军界,位高于吴者,类皆克扣军饷,以饱私囊,广置姬妾、以娱晚景,位卑于吴者,无非竭力媚上,众缘千禄,狐假虎威,遇事生风,惟佩孚独不然。姑无论其今日威名鼎鼎,不肯阿附于人。即当日居张敬尧部下,亦未尝稍卑其志。若以利字言,他人之为师长旅长者,莫不腰缠万贯,骑鹤上扬州。花前买笑,月下征歌,以作娱乐计者,甚至桃叶迎归藏诸金屋,一之不足,继之二三,以克扣之资,供挥霍之用,若皖系中之人物,若此类者,不可胜数,而佩孚则对军饷,实支实付,全师兵额无一浮报,真可为军界之模范也。

吴佩孚驻军湘南时,得知贪得无厌的湖南督军张敬尧为了搜刮民脂民膏,想利用寿诞之日发一笔外财时,很是痛恨,致电张敬尧道:“大帅生辰之日,佩孚将率领本部官兵晋省祝寿!”张敬尧吓了一跳,倘若他当真率领数万人马闯进长沙,那还了得!只好传令下去:生辰之事不再筹备云云。民众闻之,愈发敬佩吴佩孚“为民做主”的侠义行为,称其为“吴清官”。

吴佩孚在兵败流寓四川后,一直是靠其朋友和部下接济,到北京后又靠张学良接济生活,没有留下私产。所以,在吴佩孚死后,当时的《中央日报》说他“治军严肃,持己俭约”,“足为我国军人之模范”。

(三)治军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