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吴佩孚
2036000000033

第33章 旁人眼中的吴佩孚其人其事(8)

吴原定计划,想联合新直系孙传芳,并肩抵抗北伐军,特派他的参谋长蒋方震到孙传芳那里商谈联防。但孙传芳拒绝联防,以为自己兵多将广,实力强大,革命军不堪一击。9月6日,孙传芳还发表通电说:“革命军如果进攻江西,誓与周旋。”最后又发出通牒限蒋介石在24小时内,把进攻江西的部队撤出湖南。可见当时孙传芳气焰之嚣张。他对吴佩孚的要求,婉言谢绝,说:“自己地域过大,兵力不够分配,请吴帅好自为之。”吴的联络代表不得要领而回。孙传芳原定主意,是暂时采取观望态度,等吴佩孚失掉武汉后,再从革命军手中夺回也不为迟,且可以一举两得,只是此种“妙计”终属幻想。

吴系将领不和互相观望

革命军占领长沙后,吴佩孚调兵遣将,手忙脚乱。董政国原来是一个空名,手中没有实力,因为是吴佩孚的嫡系,所以给他大权,便于指挥其他的部队,称为第四路总司令。宋大霈称第三路总司令,部队是由原来第三混成旅扩充的,东拼西凑,仍感兵力不够,粮饷空虚,屡次向吴佩孚要求补充,无法兑现,因此彼此埋怨,互不合作。李倬章虽有两湖督办的名义,但无实力。董、宋心目中只有吴大帅,而不知李督办,不服调动。叶开鑫原属军阀赵恒惕部下的师长,及赵垮台后,依靠吴佩孚,称湘军总司令,其实包括鄂军团的一部(团长方殿甲),还不足一师兵力,且官兵都是湘鄂籍人,与北方军阀格格不入,意见颇深。这些部队中,有的军队整年不关全饷,有的欠三个月以上的饷,官兵连零用的钱都没有,发给军需品又少,士兵怨官长克扣军饷军粮,流露怨言说:“这次要到南边去打南蛮子的话,发一块袁大头,就打一块钱的,若是不关饷,干脆对不起,不打!”军心涣散可见一斑。吴佩孚为了要打大战,收买兵心,给第四路总司令董政国10万现洋,犒赏官兵,规定将官200元、校官100元至150元、尉官30元至60元,并令迅速发放,但董政国克扣不发。

财政枯竭,士兵怨恨

吴佩孚军饷无着,税收有限,不得已在西安、开封、汉口各处向商会筹饷筹粮。商民无力筹足,政治日渐腐败,民怨沸腾,招兵不易,这些也是加速促成其失败的原因。

汀泗桥之战

军阀宋大霈在汀泗桥的防御阵地及作战经过

革命军解决了湖南战事以后,进入湖北境内。这时,革命军在群众力量配合之下声势更为浩大。吴佩孚在这一带,仍然企图节节设防,顽强抵抗。两湖边防督办李倬章不战而逃,放弃了岳州。吴佩孚得知消息后,更为惊慌。不得不到前线亲自督战指挥,一面派人沿铁路南下收容溃窜官兵,一律在汀泗桥一带停止,不准后退。但董政国、宋大霈、叶开鑫三个总司令早已逃到后方。吴只得收容残兵败将,仓促编成队伍,约4000余人,编凑成为4个步兵团,一面选定最好防御阵地,在汀泗桥准备节节抵抗,以等待南调部队和孙传芳援军到来,企图作为最后挣扎。(吴佩孚早有急电催促孙传芳,把驻黄石港部队开到汀泗桥支援,但未实现。)并且把自己认为实力最强的王牌——联军总部的军官团(原驻洛阳西宫)调到汀泗桥占领阵地。又派最亲信第三师师长张席珍兼联军总部督战委员会委员长,克日到武昌,成立督战委员会。张席珍的任务:第一,组织强大有力执法总队,在汀泗桥以南地区收容退下来的溃兵,临时编组成军;第二,在汀泗桥以南选择形势险要的据点,布置主要阵地,在主要阵地的前面又布置前进阵地,防止革命军急进;第三,凡在战场上作战不力,不听指挥的官兵,就地正法,同时急电调保定的第八师刘玉春的部队星夜南下,开至汀泗桥一带布防。当时张席珍因在洛阳处理军务,不能立即南下,暂派总部少将刘维黄为督战委员会委员,临时负责,在汀泗桥筹备成立事宜。陆续到来汀泗桥军官团有军官军佐各队,共6000余人,临时编成两个军官团。团内以久经作战的下级军官为主体,把临时收编的几个营,也参加在内,第一团团长由刘维黄充任,编步兵三个营(都是下级军官编成)、炮兵一个营、手枪队一个营(附大刀队),共约3000余人,在粤汉铁路汀泗桥前面左翼古铜角高地防守阵地。阵地前面一片湖沼凹湿地带,居高临下,展望宽阔,人马很难接近,下面高地有四门野炮,机关枪有30余挺,摆列成线,并且日夜赶筑防御工事。军官第二团团长是董政国亲戚张大庆,这一个团的编组与第一团略同,这一团布置在第一团右翼,地形险要,就全盘地形看来,是三面环水,正面被绵延不断的高地挡着,中间一条铁路,是易守难攻的阵地。后面又配备了生力军娄永和(云鹤)第三混成旅全部,共约3000余人,作为汀泗桥阵地的总预备队。第二防备阵地,还有临时收容散兵编成约三个团。最后阵地是督战委员会,所设立的执法总队,内有手枪队、大刀队。整个汀泗桥战场,由总司令宋大霈全权指挥,作战人员共计26000余人。吴佩孚自以为凭险扼守,有如金城汤池之固,乃自鸣得意之作。

北伐军第四军攻击汀泗桥概况

第四军自汨罗获胜后,不分昼夜兼程追击。探得敌人在汀泗桥企图抵抗。当先头部队到达汀泗桥南10余华里之处时,就地开始计划攻击部署。决定8月26日拂晓开始攻击,因敌军阵地正面不太宽,仅用两个团兵力就够了。革命军由独立团担任正面攻击,其余陆续到达在阵地后方休整等到拂晓,双方炮火均猛烈射击。独立团所占领的进攻阵地,不利于己,有利于敌,几次猛烈进攻,未能消灭敌人夺得阵地。独立团为了诱敌全部出击应战,以便全歼起见,表面战线上使官兵隐蔽起来,枪声很稀,表现气势衰退。直军认为革命军败退了,大举突出阵地反击,经独立团迎头痛击,直军死伤颇大,气焰大为减弱,但革命军牺牲亦很大。到8月28日早晨,由第四军第十师全部、第十二师一部,从远路迂回冲过铁路绕到白墩高地背后,从右翼包围直军的炮兵阵地,直军因疲劳又不知大军从何而来,官兵顿时混乱,其第一团官兵无法抵抗,同时四军派上校参谋到古铜角的第一团团部,劝说刘维黄投降。刘当时只提出了两个请求:第一,官兵身上都带有现洋不少,要求不要搜腰包;第二,官兵能留则留,不留的人请遣送回北方,以免流离。这两件都得到参谋应允,所以全团很顺利缴枪。娄永和(云鹤)的第三旅全部随之缴械,这样就结束了汀泗桥战役。直军除在汀泗桥以北,未参加作战的大部分官兵沿铁路北窜,一部分沿江边方向逃窜,总司令宋大霈仅以身免外,被俘虏的有第三旅旅长娄永和(云鹤)、第八师少将参谋陈冲、军官团少将团长刘维黄、上校团长张大庆等以下官兵1万余人。缴获野炮4门,山炮10余门,缴获步枪8000余枝,机关枪近百挺,及子弹粮秣很多。革命军将获得炮弹枪械粮秣及俘虏的伤兵人员押运到咸宁县,所有青年俘虏多愿意补充兵额,不愿参加的暂留在咸宁待运,处理完毕,第四军主力即日继续向北猛进。

贺胜桥之战概况

吴佩孚对于汀泗桥的失败还不甘心,仍力图作垂死的挣扎。8月27日,刘玉春第八师军队,陆续调运到贺胜桥,就在贺胜桥南面选择高地,仓促布置防御阵地,决心坚守。前面铁路两侧,及在主要道路和山凹等处,满布地雷。除主要阵地布置外,所有附近高地和主要两旁道路,都设置少数军队,并做了很多的工事,把战斗正面布置到10华里之宽,并不断发出机枪、步枪的冷枪声,作为疑兵虚张声势,同时禁止附近人员来往,违者枪杀。至8月28日下午,布置还未就绪。

29日拂晓,双方就已接触,开火整天整夜,机枪炮声不断,中间夹杂地雷爆炸声。第四军独立团攻击正面,其余两师部队分左右两翼迂回包围,从中央突破,敌前线陷于动摇。同日下午4时,吴佩孚、陈嘉谟仓促乘火车逃到武昌,吴军全部开始溃退。到8月30日晨,革命军克复贺胜桥车站。在吴佩孚逃走后,吴军开始炸毁铁路桥梁和涵洞,并烧毁枕木。第四军攻击贺胜桥前进时,因敌军在铁路两旁及主要交通要道都布有地雷,恐有误踏,因此前进的队伍,多从小路绕进。及占领贺胜桥后,沿途看见有敌军遗弃军用品很多,车站也堆积了大批军用物资。这次战役,第四军俘敌3000多人,缴获步枪1000余枝、山炮3门。附近老百姓一听说贺胜桥到了革命军,数十里的人民群众一个个喜形于色地说,革命军是搭救我们老百姓的。他们有送开水稀粥的,有带鸡鸭和蛋来卖的,有各地用竹床送伤兵到站的。铁路工人自动检修铁路,有的扑灭涵洞的残火,人民对革命军极为爱戴。在30日晚上,铁路已检修好了,当夜将车站所有伤兵完全转运岳州治疗,第四军主力次日向武昌的纸坊进发。

汀泗和贺胜桥两役之后,军阀吴佩孚在两湖作战的全部实力,总共不到10万人,已经被革命军消灭了70%以上,这样就奠定了革命军最后胜利的基础。在这几个战役中,第四军自入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尤其是叶挺将军所率独立团纪律严明,受命打先锋,勇敢善战,威名远播,湘鄂人民无不称赞,使整个第四军赢得“铁军”光荣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