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气不如争气
2033900000025

第25章 追寻生命的快乐(3)

人生就像是登山,在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美丽的小花、可口的果子、可爱的动物和精美的石头,如果我们把所有喜欢的东西都负在背上,爬不到半山腰就气喘吁吁了。我们应该明白,花儿虽然美丽,我们只能观看,摘下来就会枯萎;果子虽然可口,但采多了吃不了,它会烂掉。

得与失是互为辩证的,往往我们得到一些东西,相应地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老的俄国,有一个非常贫穷而又贪婪自私的猎人,他养了两只猎狗,大猎狗已与他一起生活了十多年,而小猎狗还不会扑击猎物。

一天,猎人带着他的两只猎狗在齐腰深的雪地里撞到了一只极为珍贵的动物。因为大雪封了半个月的山,人和狗已几天都没吃上东西了,因此见到猎物,饿极了的大猎狗便箭一般地向前扑去。猎人当然明白,猎物一死自然它的价值也比活着时便宜了许多。

猎人情急之下向天鸣一枪,企图让猎狗返回,饿急了的猎狗怎会理解主人的枪声呢?就在大猎狗刚扑到猎物跟前时,突然又一声枪响,大猎狗只感到屁股上一阵疼痛,就倒在地上,满含泪水地死去了。

两年后,小猎狗早已长大,会扑击猎物了。小猎狗吸取了大猎狗的教训,没有猎人的指示,从不主动扑击任何猎物,等猎人察觉时,所有珍贵或不珍贵的猎物往往已经逃跑了。

又是一连月余的大雪天,猎人准备的食粮快要吃完了,于是放猎狗出去自己寻找猎物。拥有自由的猎狗每天都能扑到足够填饱肚子的兔子等动物,并且都会给主人叼一只两只回来,这让猎人感到很奇怪。一天,猎人悄悄跟在猎狗后面。在雪里,他们又碰到了一只非常珍贵的动物,当猎狗准备向猎物扑击时,它的灵性突然感觉身后笼罩过来一股浓浓的杀机。一看,是主人黑洞洞的枪口正对着它。聪明的猎狗对着主人一个屈膝,两行泪水从眼眶滑落下来,而后一个转身,疾速地向林中逃逸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猎人高兴地抱着那只珍贵的动物,准备等到雪化了下山去卖。过了六七天,雪不但没融化,反而结了冰。他的粮食早吃完了。无奈之下,他忍痛将那只珍贵的动物杀了充饥,又勉强熬过了两天。

当猎人在自己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才醒悟自己对两只猎狗所犯下的错误。

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贪婪是由无休止的欲望引起的。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难以满足。贪欲太多,就会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你的身上,使你身心崩溃、不能翻身,人生也变得疲惫不堪。因此靠自己成功,无论做什么,都应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这样才不会徒增烦恼与压力,才能轻松享受生活,稳步取得成功。

知足才能常乐

知足常乐,是一种安于平凡而又随遇而安的心境,是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一种自然的挥洒。机遇来时,及时抓住;机遇未到时,淡然处之而不失乐趣。不管别人如何飞黄腾达,自己不侧目,粗茶淡饭照样健康美好,快乐就存在于自己知足的感觉中。

一对清贫的乡村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一些更有用的东西。于是老头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换了一只羊,再用这只羊换来一只鹅,然后又用鹅换来一只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大袋苹果。

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了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唠叨。而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子金币打赌,三人于是一起回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次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子的钦佩。

她嘴里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了!”

“哦,羊奶同样好喝!”

“哦,鹅毛多漂亮!”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讲到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急不恼,大声说:“哦,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这是丹麦着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讲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老夫妇是多么和美、快乐。他们不会为失去一匹马惋惜与埋怨,虽然最后手里只有一袋开始腐烂的苹果,但他们也为能做苹果馅饼而感到高兴。这则故事看似老夫妇失了东西也傻呵呵的,但生活随和、乐观、满足,确实可以让我们感到快乐。

其实,想要获得快乐很简单,它只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你真诚地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真诚地对待你;如果你糊弄你的生活,你的生活也会糊弄你;如果你对生活存有感激,同样,生活也会对你存有感激。因此,获得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有一个富翁因为实在太富有了,所以凡事他都要求最好的。一天,他喉咙发炎,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毛病,任何一位大夫都可以看得好,但是他求好心切,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医生来为他诊治。

这样,他便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走遍各地寻找医病高手。他一地一区地走,每个地方的人们都告诉他当地有名医,但他总是认为别的地方一定还有更好的医生,所以他马不停蹄地继续寻找。

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时,他的病情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了,恶化成脓的扁桃腺需要马上开刀,否则性命难保,但是当地却没有一个能动手术的医生。结果,这个家财万贯的富翁,居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扁桃腺炎而一命呜呼了。

这位富翁死了,与其说他死于扁桃腺炎,还不如说他死于心理上的不知足。他在物资上是富有的,但是他在心理上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

人生仅仅数十年,像什么财物、虚名和高位等等,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即使无刻不在追逐它,对于贪心的人来说,永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另外还会给你带来无穷的烦恼。有时,我们之所以活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不知足。

学会知足,自己以一颗超然的心去面对一切,得之不惊,失之不怒。不被功利牵累,不被凡尘侵扰,不被烦恼左右。使自己不断得以升华,实实在在靠自己走向成功。

放弃多多益善的想法

年轻的猎人设计了一个捕捉野鸡的装置。他在一个大箱子里面和外面撒了一些玉米,大箱子上有一道门,门上系了一根绳子,他抓着绳子的另一端躲在暗处,只要野鸡进入箱子,他就可以通过拉扯绳子把门关上。

布下装置的第一天,就飞来了一群野鸡。猎人数了数,共26只。有一只野鸡发现了大箱子里的玉米,进入箱子,紧接着又陆续进入了10只。猎人想将箱子的门关上,但转念一想,还是再等一等吧,说不定还会有更多的野鸡进入箱子呢。他正为自己的想法陶醉,不巧有1只野鸡溜了出来,他想还是把箱子的门关上算了,但一想到本来属于自己的11只野鸡现在只剩下了10只又不甘心。他决定等箱子里有11只野鸡后就关上门。然而就在他等第11只野鸡的时候,又有2只野鸡跑出来了。他想等箱子里有10只野鸡,就拉绳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时候,又有3只野鸡溜出来了。最后,箱子里1只野鸡也没有剩。真正是“捉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都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却很少有人说该收手时就收手。整天忙忙碌碌,东索西取,生活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乐趣何在?

只要你拥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认为物质生活“越多越好”,你就永远不会满足。

每当我们得到什么或达到了某一目标,我们大部分人都会立即转到下一件事上。这限制了我们对生活和许多幸福的享受。

学会满足并不是说你不能、不会,或不该想得到比你的财产更多的东西,只是说你的幸福不要依赖于它。你可以通过着眼于现实,而不是太注重你想得到的东西来学会满足于现有的一切。

你可以建起一种新的思维来享受你已享有的幸福,以新的眼光看待你的生活,就像是第一次看到它。当你建起这一新的意识,你将会发现,当新的财产或成就进入你的生活时,你的欣赏程度将被提高,而生活也将会变得更加快乐。

即使在西方,也有这样一种凡事皆不可过贪的思想。因此,古希腊神话总是充满寓意的。伊卡罗斯凭借着装在身上的蜡翼飞得很高,但是在接近太阳时,炽热的阳光烤化了他的翅膀,他坠海而死。而他的父亲却飞得很低,安全抵家。一个人往往会随年龄之变化而使自己的思想更为成熟,同时也会更多地减少人生中因为贪婪而造成的错误。

追求淡泊恬静的境界

人生在世,主观上追求什么,就能从根本上决定一生的命运。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整天考虑的是他人对自己如何如何评价,他们必然活得很累。自觉追求淡泊恬静的人,毫不在乎荣辱毁誉,而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人,做个古人所说的“没事汉,清闲人”。

个人在与社会、与群体相处的时候要和谐,尽量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必要时甚至需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是,在自然之“我”与精神之“我”这对关系中,又应强调后者,即物质生活可以清贫,精神生活却应富有。不管外界有多少有形无形的枷锁,精神意志却应是自由的。“泽雉十步一喙,百步一饮,不蕲畜平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山鸡宁愿走十步或百步去寻找吃的、喝的,也不愿被关在笼子里做一只家鸡;帝王虽然神圣,却也没有什么好的。这一点,与西方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似乎不谋而合。萨特在他的《苍蝇》一剧中,借众神之王朱庇特之口说:“神与国王都有难言的痛苦,那就是——他们羡慕人类是自由的。”

“没事汉,清闲人”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者,而是精神自由的人,自由是最宝贵的财富。诚如16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说:“在所有的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义务。”当然,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所谓“绝对的自由世界”纯属子虚乌有。

说到底,自由就是顺心尽兴,但顺心尽兴不是追求酒色财气,吃喝嫖赌,而是有高尚的追求。不贪心,心性不可太盛;要奉献,但不亏心;要顺和,但不违心,不同流合污。

所谓有追求,不贪心,心性不可太盛,就是说,人生的目标无论宏大还是微小,总要或总在追求什么,完全浑浑噩噩无所求的人几乎没有。人要生存,要生活,就要有一定的物质保证,以满足起码的生存需求。适当的物质追求也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即使是功名利禄,只要是付出所得,也应受之无愧。但若对于这些东西的需求,变成无止境的追求,并以此作为人格追求,价值追求,必然会贪心不足蛇吞象。即使一次评职称、一次调级、一次提升没能满足,甚至其中有明显不公,也不必耿耿于怀,伤心劳神而穷追不放,甚至于放肆撒泼。这样既无面子,又不利于身心健康。

要奉献,但不亏心。就是说,奉献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一种伦理道德精神,它本身是高尚的,也是每个人或多或少可以做到的,所以不仅社会应提倡这种精神,而且它作为个人道德修养,乃至于养生,个人都应努力去落实。

要顺和,但不违心,不同流合污。是说与人相处得理时,别咬住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尤其那些非原则的小事不要太认真,不要闹得不欢而散。如此日久天长,就会成为“有人缘”的好人。生活是复杂的,处处有矛盾,事事有原则。

经验告诉我们,愿望与现实常常阴差阳错,或事与愿违。你想当明星,各种因素却同时把你定在打工者的位置上,成不了明星。但只要肯努力,抱定希望,不断充实自己,“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天生我才必有用”。“哀莫大于心死”,只要不死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起码也落个精神充实自由,在精神世界里搏击风雨、自由腾飞。

还是卢梭说得对:“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做他不愿做的事”。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是指人的自我精神的自由,而非行为的自由。正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需要,精神的自由虽受到客观制约,但它相对行为自由,却拥有更大的天地,更辽阔遥远的时空。

淡泊恬静并非不求上进

物质世界给予人们的种种诱惑,会使人有许多欲望和野心。这些欲望和野心往往使人执迷不悟,心态封闭,一心只想夺取和获得,从而产生许多牵挂、忧虑、顾忌,心中的负荷也越来越重。一些先哲为了给世人排解烦恼和痛苦,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忠告,大意是讲人要获得真正的人生,就要大彻大悟,无欲望,无念头,化万念为无念,不被名利牵着鼻子走,这样才能放松自己的身心,永远快乐。可是这种高层次的境界,不但没有被人接受,反而被说成是心灰意冷,不求上进。有的人还就这个问题大发感慨:“什么无欲无求,全是那些文人吃饱了饭没事干,撑得慌;什么欲望和念头都不要了,那么人到世上来干什么?饭也不要吃了,觉也别睡了,学习、工作和结婚生子都没有必要了,还不如死了算啦!”这种感慨实际上没有真正领悟到先哲们大彻大悟的精髓,只是望文生义,是一种狭隘的心态,也是世俗的社会和日渐败坏的精神风貌的产物。

法国作家大仲马有一句名言:“人的脑袋是一座最坏的监狱。”落后的、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旧的思维方式,一旦在一个人的头脑里形成,就很难摆脱而形成思维障碍。

应该说名利并不完全是坏东西,那也是人们的正常欲望,每个人都想生活得更舒适和更轻松,对名利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完全用不着遮遮掩掩,羞羞答答。

如果这种正常的欲望引导得好,个人的自制力和秉性又较高,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作出贡献,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假如一个人对一切都满足了,对任何新鲜美好的事物都无动于衷,那么什么事也激发不起他的热情,更不用提为之行动了。如果人人都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境地,一天到晚什么事也不做,那么社会就会停滞不前,陷入瘫痪状态。但如果一个人名利思想过重,利欲熏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名利就会反过来束缚他,使他动弹不得,心境浮躁,成了地道的囚徒或奴隶。

我们所提倡的淡泊恬静,并不是鼓励大家无所事事、不求上进,而是强调做人时的一种心态。具体到做事来说,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搞学问、搞艺术,都要把眼前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得漂漂亮亮,从而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把眼光放到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上,从狭隘的自我享受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