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学生经典必读:一生必读的名家小品
20315500000123

第123章 在鲁佛尔博物馆

[法国]罗丹口述(葛赛尔记录)

……此刻来到了米开朗基罗的《奴隶》前面。我们看右边的一个,先见侧面。

(略)

随后他转向另一个《奴隶》。他说:

这里的支柱形,不是由缩进的胸部,而是由向前高举的臂肘所形成。

这种非常特殊的侧影,我已经向你说过,是中世纪雕像的普遍形式。

为人类赎罪的圣母坐着,俯首看她的儿子,是支柱形;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双腿弯着,俯视这些人,是支柱形;苦痛的圣母,弯身在儿子的尸首上,也是支柱形。

米开朗基罗,我再说一次,无非是最后和最伟大的哥特式艺术的雕塑家。

内心的反省,苦痛,厌恶人生,反抗物质的锁链!这些就是他的灵感的因素。

这些奴隶是用很细的绳子捆绑的,似乎很容易断,但是雕塑家要指出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束缚,因为这些形象是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被教皇朱理二世压迫的人。他所塑的每个囚徒,都是表现人类的灵魂,想冲破自己的躯壳,以期获得无限的自由。

你瞧右边的那个奴隶,相貌像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早已猜到了最沉痛的、伟大的音乐家的容貌。

米开朗基罗自己,沉郁、悲痛折磨他的一生。

“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生活和欢乐呢?人间的欢乐愈是诱惑我们,愈是对我们有害。”他的一首美好的十四行诗里这样写。

在另一首诗中,米开朗基罗又说:“一生下来便死去,是最幸福的人。”

他所作的雕像,都是被这种焦痛束缚着,似乎要扭断自己的身体。然而内心的失望,压力那样大,似乎只好屈服。米开朗基罗到了老年,真想把这些像都毁了!艺术再也不能满足他了;他需要“无限”。

他写道:“绘画、雕塑再也不会迷惑我,使我不转向在十字架上张着两臂迎接我们的神圣的基督。”

《耶稣基督的仿效》这本书的伟大的神秘的作家说得好;

“最高的智慧是:抛弃尘世,趋向天国。

抛弃俗念,再不依恋易逝的事物和阻碍人类走向无限之路的欢乐。”

罗丹说了以上的感想之后,补充道:记得在佛罗伦萨的圆顶教堂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悼基督》的雕刻时,我深受感动。这个杰作,平常是在黑暗中,此刻为银白的火光照耀着!一个唱诗班的孩子,长得很好看,走近和他身材一样高的火把,拿到嘴边,吹灭了;于是再也看不见这座神奇的雕像。而这个孩子,就像是熄灭生命的死亡之神。在我的心里珍贵地留着这个强烈的印象。

他继续说:

……米开朗基罗最珍爱的主题,如人类灵魂的深奥,努力和苦痛的神圣,的确是庄严伟大。

但是我不同意他蔑视人生。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至于我,我要不断训练自己更加冷静地去观察自然。我们应该走的宁静。基督教的神秘的焦痛,相当程度地还在我们身上存在着。

(沈淇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