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不可思议的流行风尚(青少年探索发现丛书)
20280100000011

第11章 让女人的腰像蜜蜂一样:欧洲持续三百年的束腰风尚(2)

每逢有重大活动之时,为了使自己的腰身看上去更加纤细,她们更是用小一号的胸衣拼命往身上勒。此举极大地阻碍了胸腹之间血液的正常流动,袒露的胸口往往可以看见青色的血管——而这也成为当时极具性感和诱惑力的重要美点之一(影片《加勒比海盗》里就有女主角曾经因为紧身胸衣而差点窒息的情节)。那些被胸衣勒得透不过气的夫人、小姐们,为了在心理上消除这种不快,一面把领口开大,一面用扇子煽风来取得一点心理安慰,因此精巧的折扇成为当时仕女们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批评家讥讽这是“系腰身于鲸骨囹圄”,或“将乳房压缩成饼,不久之后,连呼吸都发出臭味”。有人曾亲眼目睹当时英国网球俱乐部女更衣室栏杆上的斑斑血迹——那是打网球的淑女们将汗湿的紧身胸衣搭在上面后留下的。

当时上流社会的“淑女”们还有一样必备之物,那就是嗅盐。由于胸部被压迫得过紧,女性经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会昏厥过去,陷入危险的休克状态。因此,她们会经常随身携带嗅盐以备不时之需,甚至连警察也会将之作为必备用品。

知识链接:嗅盐

嗅盐,又叫“鹿角酒”,是一种由碳酸铵和香料配置而成的药品,给人闻后有恢复或刺激作用,特别用来减轻昏迷或头痛。其有效成分是碳酸铵,一种无色晶体。嗅盐所释放的氨气,会刺激人体的呼吸器官(鼻子、肺等)粘膜,使得呼吸运动加剧,从而使人苏醒。

随着女装逐渐从S形向直线形转化时,胸衣也随之改变,样式变长,拼接的片数减少,坚硬的嵌条也减少了,臀部插入弹性布。其下延也逐渐延伸,甚至出现腰围以下43厘米、把整个臀部都包裹起来的式样。穿上这样的胸衣之后,女人走起路来的样子极具诱惑性(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罗丝穿着直线形女装走下汽车时的妖娆身段),但却连坐都相当困难。但这种笔直的站姿却让她们看起来拥有了“遗世而独立”的华贵气质。

十九世纪中期,贵族女子在穿着上化费的时间,恐怕会让如今最时尚的女子都叹为观止:首先得穿上紧身胸衣,从后一节一节地系紧抽带,然后穿上内衣和贴身的长内裤、法兰绒衬裙、内衬裙,然后是膨胀如车轮的裙撑(一般用轻金属制成环型撑架,然后填塞或包覆马毛、麻等材料做成),再是上了浆的白衬裙,两层纱布的衬裙,最后才是由塔夫绸或透孔织物等轻薄面料做成的裙子。如此的行头单靠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至少由两人协助才能完成。

面对如此巨大的痛苦,当时的女人却依然对此趋之若鹜,将自己的身体禁锢在那令人窒息的紧身胸衣里长达300多年之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并不难找。就和中国古代的缠足一样,根本点就在于两性关系上。在西方文明史上,由于社会分的不同,也同样存在着男尊女卑的现象。自文艺复兴以后,禁欲主义的藩篱被突破,男女两性的差别开始得到正视。于是,女人的身体成为吸引男性的焦点。人们对自身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对第二性征的感知,强调第二性征的特点与美感,往往能够给人以很强烈的刺激和诱惑。所以,以女性的第二性征来吸引男性,本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然而在那个特定的男权社会中,这种吸引却走上了歧途。在这一点上,束腰与缠足这两种被废除了的审美观,使东西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交集。女性不得不使用外力使自己的身体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在服饰、道德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建立起一种以符合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规范的魅力,那些精心包缠的小脚和紧束的腰肢,极力炫耀的正是不同文化下女性的性感。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紧身胸衣收束腰肢,突出了胸部和下半身,充分强调了女性的第二性征,吸引了异性爱慕的目光,女性自己也因此倍感愉悦。在法式胸衣中间,一般都有一根以鲸骨、木头、象牙、兽角或金属制成的撑骨,以维持它的直挺。这种撑骨往往由专业工匠打造,上面甚至还雕刻着情爱诗文,其本身可以说就是男性爱欲的对象,也是闺房诗与大众戏剧歌咏的物品。紧身胸衣无疑已成为一种性的暗示。就这样,男性的欲望与女性对美的误解形成了一股愈演愈烈的合力,使紧身胸衣的系带越来越紧,以实现那令人迷醉的玲珑浮凸的 “魔鬼曲线”。

3、革命解放了女人的腰

当然,面对这种变态的做法,反对之声也是一直存在的。十七世纪时,清教徒们是引领这项抵制运动的带头人,他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任何尝试着改变女性天生身体样态的做法,都是对上帝的冒犯。在1654年发表的文章中,约翰·布尔沃曾经极力谴责那些“危险的时尚,和不顾一切地想要改变腰部的举动”,他认为以勒紧腰部、凸显胸部为目标的紧身束腹是一种“损害力超乎想象的、不应有的时尚”,他向那些“把自己的腰部紧紧捆绑起来,想要让其变成细棍一般,在无法用自己的双手环抱住自己的纤腰之前永远不认为腰部已经足够细的女性”发出了可怕的警告,并指出如果女性们无视他所发出的告诫,那么“很快她们就会打开通向肺病的大门,带着腐臭的喘息永远沉沦”。

知识链接:清教徒

清教徒(Puritan),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源于拉丁文 的Purus,意为清洁。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的基督徒。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认为:“看见女人像黄蜂一样被束成两半,那可不是什么赏心悦目之事,”他甚至为法国革命设定了两个目标,即自由与自然。“ 腰部的纤细,跟其他所有东西一样,都有其自然的比例,有其尺寸,超出那个范围,那就一定会成为瑕疵了。这种瑕疵在光着身子的时候将非常触目惊心,因此,为什么必须是在穿着衣服时候的美呢?”

知识链接:让·雅克·卢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由于紧身胸衣代表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一度被革命者们视为腐朽生活和价值观念的象征,成为革命的对象之一。1856年,法国曾经上演了一出名为 《喧闹的衣裳》的讽刺剧,女演员穿上夸张的钢铁大伞裙登场,嘲笑它的笨拙、累赘和对女性身躯的禁锢,漫画家们也将克里诺林画成钢铁囚笼,对其大加讽刺。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紧身胸衣和所有的贵族生活及其用具一起成为了革命者所反对的目标。巴士底狱被攻克以后,巴黎到处都贴着这样一条标语:“Vous avez la liberte des cultes et celle du costume.”也就是说:“你可以自由崇拜,亦可自由着装。”美国20世 纪60年代的激进分子烧掉胸罩,几乎是法国的革命者烧掉紧身胸衣的翻版。

知识链接:克里诺林

克里诺林,一种裙撑的名称,最初马尾衬做的硬衬裙,后加入几个细铁丝圈,这种加入轮骨的衬裙就叫克里诺林。后来改用鲸须、鸟羽的茎骨、细铁丝或藤条做轮骨,用带子连接成的鸟笼子状的新型克里诺林,由过去的圆屋顶形变成金字塔形,前面局部没有轮骨,较平坦,后面向外扩张较大,从而质轻有弹性,更加方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众多男人战死疆场,他们留下的繁重工作转由女人们承担。累赘烦琐的传统女装严重阻碍了工作而被彻底抛弃,服装的机能性被强调了出来,出现了简洁、质朴,符合战争氛围的军服式女装,因此紧身胸衣遭到全面废弃。1913年,纽约社交界名媛柯劳丝比终于因为受不了束腹的拘束感,愤而丢掉它,另外叫侍女把两条手帕缝在一起,再用粉红色的带子连接起来,穿上之后果然轻松多了,并由此在社交界广为流传。

然而,战后的大萧条却使这个缠绕欧洲女性数百年的幽灵再次回归——紧身胸衣竟然在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颓废生活中得以复兴。不过,由于现代主义美学运动的蓬勃和左派思想的流行,以及战后女权运动的燎原之势,传统服装已经无法再取得全面复兴,束缚女性身体,影响女性健康四百年的紧身胸衣终于被扔进了储藏室,女子的腰围总算回到比较合乎生理健康的尺寸。

如今,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胸衣己在时装界独立成军、自由发展成为世界女性爱慕的新潮流。尤其采用新的质材后,内衣日渐轻如羽毛,触摸起来,穿戴起来,格外柔软舒适,将女性的曲线美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