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翠微史略:翠微寺与严福寺
20261600000029

第29章 翠微古诗集注(3)

屦下苍苔雪,龛前瀑布风。

相寻未有计,只是礼虚空。

(1)见《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七。

(2)屦:音ju,麻草鞋,白居易《香山寺石楼潭夜浴》:“绡巾薄露顶,草屦轻束足。”

(3)龛:小窟或小屋,此处指以石龛为居,南唐李建勋《怀赠操禅师》诗:“尝忆曹溪子,龛居面碧嵩。”

原诗末后附录注解为:“师无名,常居白石谷中,因为号。”清代毛凤枝撰《陕西南山谷口考》:“又西为白石谷,又西为太和谷。均在长安县南五十五里。有小水二,注交水,汇丰入渭。”白石谷,即今终南山白石峪,严福寺所在地。

寄翠微无可上人

唐·李洞

远近众心归,居然占翠微。

展经猿识字,听法虎知非。

泉注城池梦,霞生侍卫衣。

玄机不可学,何似总无机。

(1)见《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一。

(2)寄:寄怀,寄意。

(3)居然:安然,安稳,陈子昂《夏日晖上人别李参军序》:“江汉浩浩而长流,天地居然而不动。”

(4)泉:此处指终南山太和峪内的金沙泉。

(5)城池:指翠微宫。

(6)霞:云霞,翠微宫正门为云霞门。

原诗题为《寄翠微无可上人·一作无学禅师》,诗僧无可与禅师无学均曾在终南山翠微寺挂锡,据笔者考证,此诗应为寄赠无可上人之作,可参考本书第五章。李洞追慕贾岛的苦吟诗风,无可正是贾岛的堂弟。在本诗的尾联,李洞将无可的名字嵌入在内,虽为冥搜苦思而成句,却未失去整体诗性的自然美感。

宿无可上人房·一作宿翠微寺

唐·马戴

稀逢息心侣,细话远山期。

河汉秋深夜,杉梧露滴时。

风传林磬久,月掩草堂迟。

坐卧禅心在,浮生皆不知。

(1)见《全唐诗》卷五百五十五。

(2)稀逢:很难相遇,方干《陪胡中丞泛湖》:“仙舟仙乐醉行春,上界稀逢下界人。”

(3)细话:详细谈论,项斯《暮上瞿唐峡》:“何年面骨肉,细话苦辛行。”

(4)河汉:银河,《文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前文第八首录马戴的《宿翠微寺》,主要描写了翠微山、寺的美景,此诗则描述了作者在翠微寺时夜宿无可上人房间的事情。马戴与无可的交际颇深,二人相互酬唱的诗作也很多。由于无可是一名“寻山无定居”的僧人,马戴在《集宿姚殿中宅期僧无可不至》诗中也曾感叹到:“积雪阻僧期……人谒去难追”,二人此次在翠微寺的相逢,则留下了千古佳话。

题故翠微宫

唐·刘禹锡

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

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

(1)见《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四。

(2)诗题:《全唐诗》作《题故翠微宫》,《全宋诗》作《翠微寺》,《类编长安志》作《翠微寺有感》。

(3)去:《全宋诗》一作“死”。

(4)株:一作棵。

关于本诗的作者,说法不同。《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四与宋代杨忆《杨文公谈苑》称“骊山游人”作。《全宋诗》称宋代“张俞”作。南宋程大昌《雍录》与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称“刘禹锡”作。

刘禹锡的怀古诗常作兴亡之叹,吊古伤今,以比拟的手法,寓意人事变迁。从本诗的诗风来看,颇类似他的《再游玄都观》。所以,如若说这首诗是刘禹锡所作,更为恰当。

翠微寺诗二首

金·赵秉文

其一

南山常爱退之诗,未说云烟润色之。

要见山光如泼黛,更须留待雨晴时。

其二

南山深锁翠微宫,寺有山南十里东。

只怪朝来衫袖湿,不知身在翠微中。

(1)见《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九。

(2)退之:韩愈,字退之。

(3)黛:青黑色。

赵秉文,金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字周臣,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历仕五朝,官至六卿。赵秉文的字画功夫最深,曾手书佛教《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诗风常效法唐代诸家,多描写自然景物。此二首诗,正是作者朝拜《心经》翻译故地,时所写。

九日游翠微

日本·雪村友梅

一迳盘回登翠微,千林红叶正纷飞。

废宫秋草庭前菊,犹看寒花媚晚晖。

(1)见日本《五山文学全集》。

(2)迳:通“径”,小路。

(3)废宫:指翠微宫。

(4)媚:迎合,映衬,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雪村友梅,入元日僧,曾任终南山翠微寺住持,日本五山文学始祖。

此诗为九月九日重阳节登翠微山时所作。诗人以。一径盘回”来隐喻自己蒙冤流放但最终得以平反的坎坷经历。“千林”、“红叶”、“废宫”、“秋草”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烘托出一幅禅境。而庭前绽放的一束菊花,在夕阳的照耀下,成为了点睛之笔。

吊翠微宫

明·朱诚泳

翠微深处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

吊古不须增感慨,凭高聊复得从容。

千章古木苍烟合,数尺残碑碧藓封。

独喜满岭吟兴好,参天万朵玉芙蓉。

(1)收录于清代林一铭撰修《宁陕厅志》。

(2)吊:凭吊。

(3)聊复:姑且,叶梦得《浣溪沙·送卢停》:“一欢聊复记他年。”

朱诚泳,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封号秦简王,《明史》卷一百一十六《列传第四》有传,著有《经进小鸣集》。

明代中叶,秦简王朱诚泳登翠微寺吊古时,此地已显荒凉落寞。与刘禹锡不同的是,诗人并未于此引发感慨。废宫不存,却仍有另一番美景;一切唯心,心中喜悦,不免吟兴大发。

黄谷寻翠微寺遗迹

清·慧禅

金沙河连金沙泉,几户人家几炊烟。

青苔埋没柱石基,牧儿时拾残玉环。

忽见旌旗满山谷,凝看金阙高九天。

一代君王今何处,依稀绿水伴青山。

(1)收录于《长安县地名志》。

(2)黄古:即太和峪,今称皇峪或黄峪。

(3)金阙:金子搭成的天宫,引申为皇帝所居宫殿,此处喻翠微官。

(4)依稀:另作依旧。

慧禅,清代长安灵感寺僧,着有《闲嚼集》。

如题,清代时的翠微寺已成为遗迹。诗文的前两联描写翠微遗迹的景物,可知此地留下来的珍贵遗物还有很多;后两联借遐想盛唐宫殿之景,以抒发追古之情。岁月无常、青山依旧,正是佛家的境界。

除上文所录,在其他文人的诗作中,亦不乏翠微宫的记载。如唐代储嗣宗《宿玉箫宫》“尘飞不到空,露湿翠微宫。”刘得仁《游崔监丞城南别业》:“雪融皇子岸,春泡翠微峰。”宋代晁补之《游栖岩寺呈提刑学士毅夫兄》“翠微宫里亦如此,依然古殿对乔松。”梅尧臣《黄莺二首》“内家初上翠微宫,树里窥人在半空。”李觏《俞秀才山风亭小饮》“地是梦魂无所得,人间岂少翠微宫。”明代谢肇制《登泰山》“回首天边翠微寺,却惊身自白云来。”《东坡志林》录有苏轼“百叠漪漪水皱,六铢縰縰云轻;植立含风广殿,微闻环佩摇声”句,此处“含风殿”即是翠微宫寝殿。《培风楼诗》录有近代邵祖平“翠微寺静深藏雨,皇子坡清不见沙”与“尘埃野马翠微寺,土芥神龙荐福碑”句。等等。

§§§第二节 初祖法琳法师诗五首

别毛明素

叔夜嗟幽愤,陈思苦责躬。

在余今失候,枉与古人同。

草深难见日,松迥易来风。

因言得意者,谁复免穷通?

(1)见唐代释彦悰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中,收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卷。

(2)毛明素:人名,《法琳别传》称他为“司空”,《法苑珠林》称他为“雍州司功”,司空一职在唐代与太尉,司徒同为“三公”之一,司功一职则为州、县佐官,据《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唐太宗曾遣毛明素与法琳法师论道,则知毛明素应任“司空”一职。

(3)叔夜:指嵇康,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

(4)幽愤:嵇康在蒙冤入狱时,曾作《幽愤诗》。

(5)陈思:指曹植,曹操之子,因最后封地在陈郡,后人称之为陈思王。

(6)责躬:曹植在曹丕的迫害下,曾作《责躬诗》。

(7)枉:受冤屈,枉陷,《论衡·问孔》:“恒人见枉。”

(8)迥:高大。

(9)得意:领会旨意,《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10)穷通: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署风雨之序矣。”

在前两联中,诗人以嵇康和曹植自诩,表明了自己的冤屈。“草深难见日”,暗指唐初某些道士鼓吹排佛,以及自己被道士秦世英诬陷而唐太宗等人却不能明察的事情。“松迥易来风”,喻树大招风,暗指自己撰写《破邪论》和《辩证论》以维护佛教,却被道士所嫉的事情。最后一联引《庄子》词,抒发了自己虽遭如此困境,却毫不低头,依旧会坚持自己言论的心情。

敕放迁益部临行赋诗

仆秉屈原操,不探渔父篇。

问言蓬转者,答言直如弦。

(1)见《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

(2)仆秉:尊敬地承受。

(3)操:品行,德行,《汉书·张汤传》:“虽贾人,有贤操。”

(4)渔父:指屈原的《楚辞·渔父》。

(5)蓬转:蓬草随风转动,比喻多变。

法琳法师为维护佛教在唐初的地位,直言抗旨,身遭流放。临行之际,佛教界有人传出流言,认为唐太宗嫌恶佛教是因他所起,希望他能收回曾经顶撞太宗的话语,屈从君命。法琳悲愤,作此诗以回应。谓有些人表面上提倡屈原的忠正操守,却不懂得他在《渔父》中所表达的清白高洁、不与浊世同污的精神。而一个品行如同弓弦一样正直的人,说过的话就像射出去的箭,怎能像蓬草一样随风而转呢?

辞诀友人诗

非意延非罪,离友复离亲。

山川万里隔,方劳七尺身。

游魂长去楚,分念独留秦。

自匪相知者,谁怜死别人?

(1)见《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

(2)诀:诀别,指永无会期的生死离别,《通俗文》:“与死者辞,曰诀。”

(3)非意:恶意,指秦世英的恶意诽谤,司马光《叙清河郡君》:“人虽以非意侵加,默而受之。”

(4)匪:《易经·比卦》:“比之匪人,”张九龄《初发曲江溪中》:“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流放之际,法琳法师预知了自己的死期,与友人赋诗诀别。此次南行,生命即将终结,却依旧挂念着唐太宗对于宗教的政策是否平等。魂魄终归故乡楚地,心愿却还留在秦地长安,读之令人垂泪。

言志

草命如悬露,轻生类转蓬。

所嗟明夜月,难与古人同。

(1)见《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

(2)悬露:悬浮的露水,比喻存在时间短促。

(3)转蓬:随风转动的蓬草,此处比喻无法主宰。

(4)嗟:感叹,叹息。

如题,言以足志,诗以足言。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生到死的过程,如同朝露日唏,又似蓬草随风,是短促无常的。法琳法师所嗟叹的,只是那明月依旧,圣风却已不存的无常世事罢了。

青溪野老诗

元淑世位卑,长卿宦情寡。

二顷且营田,三钱聊饮马。

悬峰白云上,挂月青山下。

中心欲有言,未得忘言者。

(1)见法琳《辩正论》卷七,收于《大正藏》。

(2)题从《续古文苑》卷四。

(3)元淑:指赵壹,东汉著名辞赋家,字元淑(叔)。

(4)长卿:指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字长卿。

此诗为法琳法师在其著作《辩正论·品藻众书篇》中假借“无名野老”所作。对于诗尾“中心欲有言,未得忘言者”一句,又假借“开士”之语对其诠释:“夫象以表意,得意则象忘;言以显理,入理则言息。故知以言得理,不待请而自谈;假象会意,必藉机而后动。彼以无言言之,此亦无听听之。言其不言,理自玄会;听无所听,归乎大通。所以口无择言,故天下则之;言不虚运。故世界仰之。”

因法琳欲在自己的著作中品藻各家众书,故借此诗首先确立“得意忘言”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