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翠微史略:翠微寺与严福寺
20261600000015

第15章 天台宗在翠微寺的弘传(1)

§§§第一节 护法僧法琳承传天台宗法脉略考

继梁代慧皎法师的《高僧传》之后,唐代道宣法师又作《续高僧传》,著录从南北朝至唐麟德间高僧凡正传四百九十八人,附见二百二十九人,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等十科。有关法琳法师的传记,则收录于第二十四卷“护法”一科中,题为《唐终南山龙田寺释法琳传》。无疑,道宣正是出于法琳在唐初对于维护佛教权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种种言行等方面的考虑,才将法琳的传记归纳为“护法”一科。在彦惊法师撰写的《法琳别传》中,亦称他为“护法沙门”,并将法琳弱冠求学、清溪隐居、假被黄巾、护法制论、栖身终南、直言纳谏、流放西蜀的事迹介绍得淋漓尽致。但是,关于法琳的师资传承以及学修理论,在两书中却记述甚微,这不能不说是一非常大的遗憾。

本书旨在探讨翠微与严福两寺的历史概貌,为溯流探源,使大家更为细致地了解祖师的理论言行,有关初祖法琳的传承修学情况,则有必要考证一下。

法琳出家的年代与地点,记载不详。《续高僧传》卷二十四与《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一均以“少而出家”一笔带过,《法琳别传》也只提到了“幼齿抽簪”一说。并且,这三部书籍都将法琳出家的地点略去未提。《全唐文》卷九百三中明确记载:“(法琳)出家荆州青溪玉泉寺”。由张力、黄修明等人主编的《中国历代高僧》一书中,描述了法琳出家的情况:“大约在十四五岁年纪,法琳披剃落发,离家出走,到荆州青溪山玉泉寺当了一名和尚。”

显然,《中国历代高僧》中的说法,是受到了以上几书的影响。但是,法琳出生于陈宣帝太建四年(572),荆州玉泉寺却是在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由晋王杨广应智者大师奏请而建,所以说,玉泉寺建立之时法琳也已经二十岁。如果法琳是在玉泉寺落发为僧的话,则与“幼齿抽簪”一说不符。究其原因,则是《全唐文》一书忽略了法琳“少出家”之后随即于“金陵、楚郢,负帙问津:孔肆、释筵,横经访道”的历程。然而,法琳即便不是在荆州玉泉寺披剃出家,但是他曾于玉泉寺依止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顗禅师受学的事迹却是有迹可循的。

据南宋僧人士衡所编《天台九祖传·四祖智者大师》中记载:

章安侍奉多年,历其景行,可二十余纸,又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夙预宗门,亲传戒法,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这段文字最早见于唐代道宣所撰《续高僧传》卷十七的《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中,士衡则是将它引用于《天台九祖传》。文中描述的是天台宗智者大师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日圆寂之后的事情。章安灌顶禅师曾侍奉智者大师多年,遂在智者圆寂之后将其景行叙写成传,同时,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也为智者大师立传,并广流于世。这里提到了法琳于智者大师座下“亲传戒法”一说。

有关法琳师承的明确记载,是在宋代僧人志磬所撰《佛祖统纪》卷九中,谓为“智者大禅师旁出世家二世”。书中虽然没有对法琳本人专门立传,却将玉泉法论、会稽智果、国清智寂以及法琳法师四人为智者大师叙写传记的事情记载下来:

禅师法论,依玉泉学,与会稽智果、终南龙田法琳,皆同学智者,并与智者作传,皆不复存,章安所撰《别传》,用国清智寂禅师本,稍加增益,遂行于世。此四师虽无事迹可寻,亦皆当时得道英器,见《百录序》及《别传注》。

依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法琳曾在荆州玉泉寺依止智者大师受学的事迹确为事实,不仅如此,法琳同时还学有所成,为当时的“得道英器”。除《佛祖统纪》外,宋代僧人昙照撰写的《智者大师别传注》中,对于众弟子为智者大师立传的事迹亦有记载,其中也提到了法琳法师:

所言别者,对总得名,总则南山续传三十卷列成十科,今于总出别,四本不同,一、章安所记,二、玉泉法论所记,三、会稽智果所记,四、终南山龙田寺法琳所记,此四人皆大师弟子,唯章安所述流行于世,余三绝闻,惜哉亡矣!

由此看来,法琳法师为天台宗玉泉一系的僧人,已是毋庸置疑的了。

天台宗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由于它的实际创宗者智顗禅师长期驻锡浙江天台山修行弘法,故依山而名,号为天台宗,又因此宗是依《妙法莲华经》的教旨而建立思想体系,所以又称为法华宗。论及天台宗的历史传承及思想渊源,应远溯自印度龙树菩萨所撰的《大智度论》和《中论》。此二论传入汉地之后,经鸠摩罗什三藏翻译弘传,又得北齐慧文、南岳慧思两大师的传承,及至智者大师的发扬,从而创立了教观双美体系,成为天台教学的基础。天台宗的创立,适应了当时汉传佛教的发展趋势,并将中国的大乘佛学推向了高峰。它所提出的教观总持、解行并进的宗旨,融合了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家宗派也多有影响,并在9世纪初,由日僧最澄传到日本,发展至今。天台宗的理论教义,不仅对中国古代佛学甚至是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影响,并且在今天的世界佛教界及佛学界都仍是首屈一指的研究对象。

智顗禅师(538—597),字德安,世称天台大师,由于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曾赐号“智者”,所以后世佛教徒都称他为智者大师。禅师俗姓陈,原籍颍川(今河南许昌),后寓居荆州华容。其父名陈起祖,为梁朝的朝臣,官拜使持节、散骑常侍,曾被封为益阳县开国侯。禅师自幼喜佛,十八岁时投湘州(今湖南长沙)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并受十戒。后依慧旷律师禀具足戒,潜大贤山诵经修行。二十三岁前往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从慧思禅师受业,学习“一心三观”之法。三十岁前往金陵瓦官寺宣讲《法华经》与《大智度论》等经典,备受陈朝王公以及僧俗两界的推崇。三十八岁时,禅师前往浙江天台山创立道场,一住十年。此后,禅师又在陈后主的邀请之下重返金陵,并于光宅寺宣讲《法华经》,完成了“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法华文句》。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禅师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由此受到“智者大师”的称号。次年(592),禅师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玉泉山建造寺院,隋文帝敕赐寺额为“玉泉寺”,作为他的弘法道场。此后两年(593—594),智者大师在玉泉寺宣讲了“天台三大部”的另外两部《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每天都有数千人听讲,从其学禅者也有三百多人。开皇十五年(595),禅师重归天台,后于开皇十七年(597)圆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

从智者大师的生平来看,他晚年回到荆州,创玉泉寺,虽然只在玉泉寺住了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但却在此处讲述了对于法华经的成熟理解,完成了《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两书。天台宗的基本理论框架,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止观并重”“五时八教”等都是在这两部书中完整地体现出来,天台宗也因此成立。从《佛祖统纪》卷六的“道俗禀戒听讲者,至五千余人”的记载来看,智者大师在玉泉寺的两年也正是他弘法事业的最高峰。

隋开皇十三年(593),智者大师在荆州玉泉寺讲说《法华玄义》,时年二十一岁的法琳法师也列席听讲,并领受了天台宗对于整个佛教的概论。令人惋惜的是,在第二年(594)夏五月,也就是智者大师开讲《摩诃止观》之初,法琳却选择了在玉泉寺附近的清溪山鬼谷洞隐居修行。按常理来讲,值遇良师传法,弟子是不会贸然离开的,除非是有不可抗拒的违缘。究其原因,则可以从当时的隋朝统治者对于智者大师的控制政策看出一些端倪。由于智者大师曾受陈朝两代君主的供养,隋朝统治者则对他一直心怀疑虑,荆州地方官认为他的“聚众授徒”有乖国式、不合世法,所以智者大师只好让学众朝聚暮散,而法琳法师也正是在迫于统治阶级压力的情况下离开了玉泉寺。也就是说,法琳在智者大师座下能够完整承接的只有“天台三大部”其中的《法华玄义》一部。开皇十五年(595),智者大师东归,法琳并没有追随,而是在清溪山继续住了七年之久。或许,青年时代的法琳,在学习了《法华玄义》之后,切身感悟到这一经典的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巩固所学功课,毅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而是选择隐居来“精勤诵习”。如前章所述,法琳在隐居清溪山之前曾经发愿:“为大丈夫,不能立正摧邪、纲维至理,岂直远惭龙树,抑亦遥愧马鸣,未若隐遁岩阿、栖心丘壑。”这里提到的“龙树”,正是被天台宗奉为初祖的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法琳在隐居期间,不仅备览了各家典籍,还将当初在玉泉寺跟随智者大师所学的天台宗义系统地巩固了一番。

法琳法师早在弱冠求学之时,足迹就已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在这一地区之内,学识最博、声望最高的莫过于智者大师。所以说,法琳早在玉泉寺之前就已跟随智者大师受学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从两位祖师的生平事迹来看,两人的出家因缘也是极其相似,祖籍同是颍川,同样寓居湖北,同是官宦人家出身,又同样的早发求真,这也确是一种因缘巧合。正是因为法琳受学于智者,继而发愿潜修的历程,才奠定了他日后成为一代高僧的基础。

现代学者在研究唐初天台宗玉泉系于京师长安的教学动向之时,普遍会提到法盛、恒景、惠真等禅师的事迹,往往会忽略法琳法师的地位,原因便是在法琳的诸多本传中没有他曾经嗣法天台宗的明确记载。事实上,在唐朝初年,玉泉法盛禅师入京弘法,口出光明,并被朝廷赐号悟真禅师之时,法琳法师也正住在长安布政坊的济法寺。然而此时的法琳已无暇顾及弘法的事业,却是忙于跟傅奕等人辩论有关“废佛”之事的妄伪,以维护佛教在新王朝的统治下得以生存发展的机会。其实,法琳法师在废佛之事渐渐平息下来,并于贞观初年(627)移居终南山的龙田寺之后,也渐渐萌发了弘扬天台教法的志向。法琳也成为现存史料记载的,第一位入住终南山中段的天台宗僧人。与此同时,蓝谷慧超一系在终南山东段的悟真寺弘扬慧思禅师的三观法门,使得悟真寺与龙田寺遥相呼应,为天台宗在终南山的弘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琳法师在龙田寺时曾给慧净法师一封回信,其中说到:

盖以生灭破彼断常之迷,寄因果示其中观之路,断常见息,则弱丧同归;中观理融,则真如自显。或谈业理,以明熏习,乍开报分,以释自然,意出情端,旨超文外,报分有在,凫鹤自忘其短长;业理相因,草蜂各任其飞化,可谓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体真会俗,岂不然欤?

在这段话中,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与“三谛圆融”的思想表露无疑。

如前文所述,智者大师的传记共有四个版本,作者均是天台宗的嗣法门徒。而在隋代灌顶禅师的《国清百录序》中只提到了三个版本,分别为渚宫法论写本、会稽智果写本以及章安灌顶依据智寂禅师所述的增益本。终南山龙田寺法琳所写的传记,则在后来的《续高僧传》、《佛祖统纪》以及《天台九祖传》中才有所提及。由此看来,法琳并没有在智者大师圆寂之后立即为他立传,而是在三十年后居龙田寺时才执笔撰写。值得一提的是,既然已经有了三个版本的传记,法琳又重新再写,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笔者认为,法琳为智者大师立传的动机,莫过于两种。第一,前面三个版本所述智者大师的生平事迹肯定有一些不尽完善甚至是遗漏的地方,不然,法琳法师断不会照章全搬,冠述己名,惹天下人所笑。第二,晚年居于终南山龙田寺的法琳法师已有弘宗演教的志愿,而为智者大师立传,则是首先表明了自己“嗣法天台”的身份,从而确立了弘法的轨范。然而,法琳法师所写传记没有流传下来,使我们无法更多地了解法琳法师与智者大师之间的因缘,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贞观十三年(639),法琳法师遭到道士秦世英的诬告,惹上了官司,并于次年流放益州,患病而死,在终南山龙田寺刚有起色的弘法事业也随即告终。近百年后,终南山龙田寺已经并入翠微寺,楚金国师的到来,使得此地重树天台教法的旗帜,翠微寺也就真正成为了天台宗的真正道场。

§§§第二节 天台宗僧楚金国师略考

继唐初护法菩萨法琳法师之后,翠微寺陆续留下了玄奘、道莹、空上人等高僧大德的足迹,他们或在此处翻译经典,或是行持闭关隐居的法门,却都没有留下聚众传法的事迹。由于翠微宫曾一度是唐初政治活动的重要场地,僧人在此聚居肯定是被限制的,位于翠微南宫正院的龙田寺(大和寺)自然很少有僧人常住,玄奘法师也仅仅是在陪侍唐太宗的情况下才在此处居住了四十多天。僧众的数量不能达到规模,也就无法形成“大弘权教”的局面。

后来,翠微宫被完全舍为皇家功德寺,又因为地理条件的制约,也只是受到了某些喜好隐居潜修的僧人青睐。直到唐代中期,随着楚金国师的到来,翠微寺成为了天台宗的道场,即将沉寂于终南山深处的古寺,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楚金国师的生平简介

楚金(698~759),唐代中期玄宗与肃宗两帝国师。俗姓程,祖籍广平(今河北宛平),年幼时移居京兆整屋(今陕西周至)。据飞锡法师所撰《楚金禅师碑记》载,他的母亲是渤海国的高氏,因夜梦诸佛,遂生楚金。楚金自幼笃信佛教,而且行止素雅、颜面如玉、气质清和,七岁就能背诵《妙法莲华经》,九岁时落发出家,住西京龙兴寺,十八岁即可升座宣讲《法华经》的义旨。楚金每天都于深夜寂静之时讽诵《法华经》,有一次,当他诵至《见宝塔品》的时候,忽觉“身心泊然,如入禅定,多宝佛塔,宛在目前,释迦分身,遍满空界”。于是信心大增,感悟良深,遂发愿禅坐六年,以报佛恩。在这六年里,楚金一直是日中一食、足不出户、不衣绢缯、寒加艾纳,正是这样的苦行,奠定了他日后成为一代高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