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邦传刘备传赵匡胤传朱元璋传(超值金版)
20234100000107

第107章 南征北伐(11)

至正十九年(1359年),孛罗帖木儿奉命移师山西大同,但随即与那里的察罕帖木儿发生冲突,双方谁也不肯服谁,就这样你来我往,打了起来。时至第二年,元帝妥欢贴睦尔实在看不下去了,责令他们立即停战,并下达这样一条指令:孛罗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两人以石岭关为界,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欢。可是没过多久,二人又打了起来。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察罕帖木儿派其养子扩廓帖木儿去大都贡粮,扩廓帖木儿趁此良机与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搭上了关系,两人互通友好,相互支持。这时,驻鹿台的张良弼倒向了孛罗帖木儿这边,察罕帖木儿就联合驻凤翔的李思齐合伙进攻张良弼等人。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初,元顺帝不得不再次出面,诏令张良弼立即进军襄汉,命李思齐出兵四川。可是他们谁都没把皇上的政令当回事,还是相互攻击拒不理会。同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在山东被起义军田丰、王士诚等人刺杀,其子扩廓帖木儿统领他的军队。朝外战事不断,朝内更是鸡飞狗跳。元顺帝与其皇后完者忽都,还有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之间的矛盾也已开始激化。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右丞相搠思监与皇后密谋,企图让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提前继位。御史大夫老的沙带领一些朝官一起弹劾了搠思监。爱猷识里达腊怀恨在心,进行了报复,他用计免掉了老的沙的官职,准备将其置于死地。老的沙连夜逃到孛罗帖木儿处,向他求援。孛罗帖木儿把他收留了下来。元廷立即下令解除孛罗帖木儿的兵权,并派扩廓帖木儿对孛罗帖木儿进行讨伐。孛罗帖木儿索性派兵造反,进攻大都。大军压境,太子爱猷识里达腊逃出了大都。这时,元顺帝万般无奈,只得把搠思监治罪,恢复了孛罗帖木儿的兵权,孛罗帖木儿这才退兵。爱猷识里达腊回到大都后,又加紧部署,调集人马准备对孛罗帖木儿进行讨伐。这样一来,又逼迫孛罗帖木儿再次进攻大都,兵临城下。爱猷识里达腊落荒而逃,一直跑到太原,依附了扩廓帖木儿。在大都城里,孛罗帖木儿逼迫元顺帝册封他为左丞相,命老的沙为平章政事。但是扩廓帖木儿和李思齐联合出兵,向大都逼近。见势不妙的元顺帝立即杀了孛罗帖木儿,企图讨好扩廓帖木儿。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又回到了大都,依仗扩廓帖木儿的势力,企图逼父逊位,但扩廓帖木儿坚决反对。他认为不能干出大逆不道、违背天理的事来,不肯支持他,两人就此彻底闹翻。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闰十月,太子爱猷识里达腊封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节制天下军马,趁机把他排挤出了京城。扩廓帖木儿奉命出京,以为大权在握,从此可以指挥天下的军事政权了。可是这只是一厢情愿,老将李思齐首先不服。李思齐是同察罕帖木儿一起出兵作战的,见扩廓帖木儿一个晚辈,反倒爬到自己的头上来,喝令自己,岂能忍受。当他接到扩廓帖木儿的调兵文书时,当然拒不服从。在他的带领之下,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等人也是联合起来,一概不听从扩廓帖木儿的调遣,他们还推举李思齐为盟主,双方在关中一带展开了较量,结果是多次争斗,各有胜负,分不出谁上谁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战争已是胜利在望,讨伐中原指日可待。元顺帝这时真是有些坐不住了,他恨自己与这些皇太后、皇太子及大臣武将纠缠的时间太长了,于是立即下令罢黜扩廓帖木儿的兵权,只给了他自己原先的兵部,去淮东抵制朱元璋的进攻,并令李思齐等人从凤翔出兵,拿下四川。但是,扩廓帖木儿哪能将刚刚到手的兵权再交他人之手呢?可是他的部将貂高、关保却不听他的命令,倒向了朝廷的一边。于是,扩廓帖木儿又开始与自己的人马较量了起来。

面对元朝的几员战将扩廓帖木儿、孛罗帖木儿和李思齐、张良弼等人的派系之争,朱元璋准备再进一步,果断决定进军北伐。可以说北伐中原的决策是在平定福建、进军两广的过程中做出的。随着江南等地区的平定,北伐中原只是个时间问题。可是,进攻中原此事非同小可,它意味着将与元朝政府正面作战,朱元璋深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面对这场直接关系到能否推翻元朝统治,赢得天下最高权力的决战,一向用兵持重、谨慎的朱元璋此时更加慎重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底,为了能打赢这场战争,为了能有十足的把握,朱元璋召开诸将联席会,讨论进攻中原,成就大业的作战方略。会上,朱元璋首先明确这次北伐的意义,他说:“诸位爱卿,已经看到了南方地区近已平定,但中原的百姓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就此止步,企图自守。我们应当果断进攻中原,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救人民于水火,夺取最后的胜利,统一天下。”然后,便与众人商讨进攻中原的作战方案。朱元璋首先向身边的谋士刘基征求意见,刘基说道:“明王政权现在已是地域广阔,百姓日众,实力甚是强大,席卷天下已经不在话下,我认为现在应该长驱直入,直接开赴中原与元军作战了。”此时,朱元璋摇了摇头说道:“刘爱卿,怎么忘了曾经劝我的话了呢?记得那时刘爱卿劝我,头脑要时刻保持冷静,持重行事,土不可以待广,人不可以恃众,凡事都应慎重行事,必须在战略上重视敌人。”刘基低头不语,这时部将常遇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擒贼先擒王,只要把那元顺帝捉住了,就什么都好办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中兵力,直捣元都。”朱元璋又是摇摇头。他认为这样的冒险有些大了,俗话说“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说元朝的势力也并不比我小啊。所以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主张。最后,朱元璋综合大家的意见,道出了自己对进攻中原的想法:“虽然现在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有麻痹的思想,更不能轻视元军的军事实力。直攻元朝大都的危险性是非常大的,试想元朝的都城已经经营了上百年的时间,战备防御工事肯定已经很坚固了。如果我们贸然深入,在都城下面长时间地消耗我们的战斗力,必将会使我们成为疲惫之师,再说由于补给线过长,万一敌人切断了我们的后路,我们岂不是反而被元军包围起来了吗?粮草一旦断绝,士兵必然会斗志全无,这样无疑给了元朝政府喘息的机会,到那时元朝援兵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我们岂不是到那里白白送死吗?”为了夺取这次战争的胜利,朱元璋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冥思苦想。一方面是大都的坚固,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实力有限,怎么才能回避敌人的长处,而尽量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呢?大堂之上,谁都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纷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朱元璋突然又开口说:“攻取中原的办法有了,我们应当采取侧面包抄的办法,将元军困在中原,叫他们无计可施。元大都为这次进攻的重点,因为那是元顺帝的栖身之地。我们何不先剪去他身边的枝叶,再对付这个老根呢?”众人仍疑惑不解地看着朱元璋。这时,朱元璋走到了一张巨大的地图前,一边指着地图,一边说道:“我们应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然后再挥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据守,据其户槛,将天下形势纳入我掌控之中,最后再进军元都,这样不仅万无一失,而且在攻下大都后,我们还可以乘胜追击,举兵西进,不久云中、九原还有关陇都会进我囊中了。这样,岂不是更好吗?”刘基这时又开始说话了:“看来,主公早已是胸有成竹了。”朱元璋说:“我也是听了大家的发言之后,才得此结论的。纵观天下历史,不知有多少次战争因主将考虑不周,用兵不当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所以我们讨论这次北伐并非只是走走形式。我也是受到大家的启发才产生这个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想法的,我的战争方针是我军前方与后方必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不能对敌人抱任何的幻想,必须把人员和粮饷的补给完完全全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样才能获得主动权,这样才能进可攻,退可守。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分散之旅,而后再消灭其主力。”

刘基道:“主公所言极是,如此一来我们必然会稳操胜券。”“稳操胜券不敢说,最起码能立于不败之地吧。”这时朱元璋和部下们一同笑道。看来,经过多年的战争实践,朱元璋已经成为一个既能细心大胆做事,又能统领全局的高明军事专家了。一次一次的战争,使得朱元璋的军事指挥能力不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还运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正因如此,他才能在很快地时间内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方针,并且还能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使文武群臣佩服得五体投地,一致同意了这个方针。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在命令胡廷瑞进攻福建的同时,北伐战事正式拉开。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命骁勇善战的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25万,由淮水入黄河,浩浩荡荡分师北伐。朱元璋对于这两人的分工还是经过一番论证的。他认为徐达用兵持重,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能做到军纪严明,戒骄戒躁,攻必克,战必胜,且得民心,所以任命他为征虏大将军再合适不过了。而部将常遇春勇往直前,即使面前有再多的敌人,他也敢于冲锋陷阵。只是担心他过于好斗而中敌人埋伏,所以把他任命为副将军。出征前朱元璋还特别向众将告诫:“各位将士,一路珍重的话,我也不多说了,只因大敌当前,行军作战,当以常遇春、冯胜(冯国胜现已改名为冯胜)二人分为左右翼,将精锐进击。右丞薛显、参将傅友德勇冠诸军,各领一军,独当一面。大将军徐达专主中原,责任是帷幄运筹,决胜千里。”朱元璋虽然曾经多次向众位将军再三强调过军律军纪的问题,但他还是不放心,出征这一天,他登上应天城北七里山设坛祭告神,向诸将们告诫:“此次北伐乃是奉上天的旨意,是为中原百姓平息祸乱的,重要的是平定中原,推翻元朝统治,解除民痛,安定民生。所以你们此次出师只能打仗,不可扰民。”朱元璋不愧为一名成熟的封建政治家、军事家。朱元璋能以爱民惜民为己任,说明他深知既然要坐江山,得天下,就不能像陈友谅、张士诚那样一味地以财色为重。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障生产力不会因战争遭受伤害,不仅深得人心,对日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也大有好处。北伐进军的第一站山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抵达淮安,准备与张兴会师。十一月,徐达下令开始进兵下邳、沂州,结果元朝沂州城破,守将王宣、王信父子统统被杀。在攻占沂州后,徐达命令一部分将士扼守黄河要地,以阻断山东元兵的增援部队。然后又派出一行人马由徐州沿大运河沿岸直攻东平、济宁,自己则亲率主力攻进益都,益都守将元宣抚使普颜不花最终抵挡不住明军的猛烈进攻,中箭身亡了。徐达顺势又拿下了临淄、昌乐等六州县。等到次年二月,大将常遇春已经攻下了东昌,到了三月末,整个山东地区基本都已归入了朱元璋的囊中了。山东的平定可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刚刚安排好山东地区的收尾工作,徐达和常遇春又按照原计划向河南方向进军了。为了能尽快地把粮食送到部队手中,朱元璋命汤和从福建北返明州建造海船,以便从海上为北伐军再提供一条后勤补给线。同时,派康茂才率兵北上,支援徐达等人。此外,为了牵制和分散元军,策应徐达西取河南等地,朱元璋还命令征戍将军邓愈率领襄阳、安陆等地的驻军攻取南阳以北的各个州郡。接下来的战斗就更是顺利了。各将领一路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元军部队纷纷弃城投降。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达率师自郓城乘船向黄河上游西进,直接逼近汴梁东北的陈桥地区,逼迫元军守将左君弼不得不率部投降。四月,徐达率兵进占河南府,又连克汝州、陈州、嵩州、钧州等诸州。与此同时,在战场的另一方,冯胜带兵攻略潼关地区,元军守将最后也是放弃陕州城,临阵逃跑了。潼关元将李思齐、张良弼相继放弃潼关,逃入关中,以求自保。潼关陷落后,华州的元军深感恐惧,纷纷落荒而逃。到了四月底,整个潼关以东的河南诸郡基本上都已平定。至此,朱元璋的北伐军已经完成了他所说“撤其屏蔽”、“断其羽翼”、“据其户槛”的作战任务了。此时,朱元璋的大军已经对元大都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夺取元大都简直易如反掌。五月底,朱元璋亲自从应天动身来到汴梁指挥战斗,部署进攻大都的作战方案,而且特别告谕各位将领:“中原百姓,久为群雄所苦,死亡流离遍于道路。前代革命之际,兵革相加,肆意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你们要引以为戒。克城之日,不要掳掠,不要焚荡,不要妄杀。要做到市不易肆,民安其业。对元朝的宗室,要妥善安置,加以保护,以实现朕伐罪救民的志愿。有不听命者,罚无赦。”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利用元军的内讧之机,趁机挥师渡河,在临清与诸将们会师,马步舟师齐沿运河北上,攻克了德州地区。徐达派人赶制了一座浮桥以便快速过河到达河西,再次击败元军的抵抗。七月下旬,势不可当的徐达大军攻克了通州。此时的元顺帝就像一只丧家犬似的,惶惶不可终日。七月二十八日夜里,元顺帝就带着自己的后妃和太子从建德门经居庸关逃往上都去了。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二日,徐达等人成功攻占了元大都。到齐化门后,将士们填壕登城而入,生擒元留守准王帖木尔不花等人。至此,元大都已经被攻破,元朝的统治被朱元璋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