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职业线,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有事业线——因为实现理想远远比职业发展得好还要难。首先,事业线不像职业线那样有生存的压力,时时提醒你不得不做,而是需要发自内心的价值观的持续提醒。其次,事业线没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养个梦想和养孩子一样,你需要有漫长的孕育期,孩子出生会哭、会闹、会半夜把你吵起来,只有等到他长大成人的那一天,他才开始真正值得你托付。第三,当你要离开职业进入事业时,原来的整个职业系统都会下意识地黏住你,如十八铜人不让你下山。
生涯如旅途
还记得前面那个关于理想与现实之路的比喻如果我们把镜头再拉近一些,你能看到更多细节:你在路口冲入现实之路,你不知道为什么要走,也不知道该去哪里。但是大家都在走,于是你也走起来。途中每段路都有给养站,如果你跑得够快,还能吃到更好的。这条路通往哪我对其他人有什么意你环顾四周,大家都脚步匆匆,没有人停下来想过这个问题。你挠挠头,觉得自己也许想多了。时间一长,你都害怕自己会忘记曾经有过的那个梦想。
还记得你的理想
有人一直都记得寻找那个交会的路口;有人则在行进中慢慢地意识到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新的理想逐渐浮现出来——好奇的发现、不计回报的投入的激情、突如其来的改变、突然有机会实现的童年梦想以各种暗示的方式出现。理想生活的入口其实一直都在,而且就在你走的现实之路旁边。
终于有一天,你找到了理想的入口,确定这就是自己要走的路。
一开始,这条理想之路仿佛行不通,和你常走的大路不同,它布满杂草,没有补给,一切都那么不明确。在这个阶段的初期,你往往需要用兼职、义务工作的方式进入,白天赶路,晚上开路。身体虽疲倦不堪,内心却激情满满,因为你越来越觉得这条路才是你心中所想,之前生活的种种历练当时看似毫无意义,此刻却全都合于一处,缺一不可。你奋斗,却并不艰苦。道路开始慢慢拓宽,给养慢慢出现,终点虽然远,却能看到方向。你在路上会发现同行者,发现村落——那里有很多像你一样的人。
一开始的时候,你还需要在两条路上往返跑——考虑到新开辟的道路并不长,这并不是什么难事。终于有一天,你发现新路越来越长、越来越吸引人,而往返跑也越来越累,此时你再也不想回去了。
终于有一天,你做了一个严肃的决定。你谢绝所有人的挽留,告诉他们:这儿很好,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你走到两条路的交会处,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全力奔向你的理想之路。
一旦你看到生涯的全貌,看到生存线、职业线与事业线在职业生涯中的全局,你就能清晰地看到生涯的三个阶段:
生存期:生存线与职业线相交之前形成了第一个阶段——生存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生存,求职以能力为导向。
发展期:生存期之后、职业自由点之前形成了第二个阶段——发展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现实中获取更多的能力和资源,扩大视野,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为自我实现做准备。
自我实现期:职业自由点之后。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全力奔向自己的天命。
职业阶段
阶段性任务
生存期
生存
1.经济独立
发展期
发展
2.发展职业能力和资源
探索
3.探索并发展职业可能、自我探索
自我实现期
切换
4.重心从职业线转移到事业线
实现
5.自我实现
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实现自己的理我想通过三个人真实的故事,叙述生涯三阶段的“理想现实主义法则”。他们分别在自己的领域实现了人生价值,你熟悉他们成名之后的故事,但是我要讲的,是他们成名前的故事——如何从当前现实走向自己想要的现实。
4鲁迅没开始写作之前,都在干
在中学时代课本里认识鲁迅的人,你一定拥有一个和我类似的记忆:一个很硬气的老头子,坐在扶手椅里面,抽烟、寸头、小胡子、瘦削、大褂,横眉冷对。他说的名言也印证了这一点: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他一直把文字当成匕首和投枪。
如果我也算在写作的话,那鲁迅就是我写作的导师之一,不是“院子里有两棵树……”这种。我喜欢《野火集》,喜欢鲁迅杂文中的犀利和幽默,喜欢他写东西淋漓尽致不骑墙。我看的那个版本,不仅收录了鲁迅的杂文,还附有当年对战文人的文字。这就让一场武术套路的演示,变成了文字肉搏,旁敲侧击,旁征博引,指桑骂槐,奥妙无穷。鲁迅先生笔法犀利,大开大合,只有多年后我看《笑傲江湖》的快感可以与之相比。
那鲁迅穷这在我看来几乎是一定的。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滩,在国民党特务的围剿下,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一定活得极清贫——要不他怎么那么瘦,还有严重的肺但是这一切,难道不是作为斗士、作为旗手、作为中国人的脊梁所必须的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下的学生,这应该是我和大部分中国人共享的鲁迅记忆。
当我开始研究生涯三阶段的模型,越来越理解社会与人性时,一个疑问却越来越挥之不去——一个无产、以斗争为主业的作者,到底可以在现实环境中撑多在鲁迅的文字中,他坐出租车,逛书店和琉璃厂,喜欢看电影,养活了太太许广平和孩子海婴,还雇佣了女工,这么大的支出,从何而写斗争的文章,谁来为之付如果今天的一个人,希望在当代也过上鲁迅的生活,他的道路又该如何我开始研究起鲁迅的生涯发展。
做研究就像用Google,当你提出正确的问题,答案就会慢慢浮现。我看过一本很有趣的书——《鲁迅时代何以为生——为文化名人算经济账》,里面提供了很翔实的鲁迅经济生活资料。作者陈明远本身就是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文化大革命”从中科院被下放成为知青,整个农场只有一本《鲁迅全集》能看——前面好玩的都被借去,剩下的就只有最后两本千页余的《鲁迅日记》。正好他的专业是学数理的,而鲁迅也有记录流水账的习惯。他突发奇想,何不把鲁迅一生的账目计算一在牛棚的五年时间里,陈明远计算出鲁迅一生的账目。“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核实,而后成书。以下关于财务方面的数据,都来自他的书中。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又找到了金融方面的专家,按照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部换算成2012年的人民币数目。你猜鲁迅先生的年薪几鲁迅的职业生涯,到底过得怎么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在绍兴,从《社戏》《三味书屋》就能看得出家境殷实。他小时聪明,喜读小说,不怎么用功,成绩却很不错。22岁公派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26岁回来结了趟婚,又回日本开始重新学习文艺。29岁学成,归国就业。
鲁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家的绍兴师范学院当老师,一年后升为校长。1912年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31岁的鲁迅应蔡元培的邀请,成为教育部公务员。这一干就干了14年,一直到45岁。当时的公务员收入还不错,任职期间,教育部的月薪从240圆(2万人民币)升到300圆(2.8万人民币)左右。如果你在1914年的北京遇到早上去教育部上班的鲁迅,他就和你遇到的大部分公务员一样,有点教员的傲气,也有公务员的平和。1917年张勋复辟的那一个月,他曾愤而辞职,第二个月平乱后,他又回来继续上班。
如果没有那场五四运动,周树人也许会沿着自己原来的职业路线一直走下去,画出一只不错的职业线蝴蝶。五四运动给鲁迅的职业发展带来一个巨大的转折,让他对自己当前的职业有所反思。在五四之后,他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线:教学与写作。
从1920年8月开始,鲁迅应蔡元培之邀在北大开始讲课,他的第一条事业线——教授生涯,在徐徐展开。鲁迅在北大的课酬不高,每周一小时,一月18圆(2300多)。他的讲课水平不错,几年下来,兼职的学校越来越多,最多时兼到八家。四年后(1924年),他大学授课的年收入达到了808.5圆(90000多)。1925年,他去西安讲课一周,就赚到了34000元。算下来课时费每天6000(大概相当于今天一个普通大学教授在外一天的培训费)。讲课还有个意外收获,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期间,鲁迅认识了许广平——他未来的妻子。
大概是从38岁(1918年)起,他对小说的童年爱好重新萌芽,公务员周树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第二条事业线:作家。这年四月,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鲁迅的笔名也正式启用。接下来这一年中,作者鲁迅发表了不少文字,谈爱情、谈如何做父母,还翻译了小说《一个青年的梦》《工人绥惠略夫》。鲁迅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40岁。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在他43岁时正式出版。从此作家这条事业线越走越强,逐渐成为鲁迅集大成、应天命的核心事业。
从职业生涯来说,鲁迅是个典型的冲动型规划的家伙——因为看到自己的父亲重病,他决定医治更多人,于是开始从医(很多人的大学专业都是这么选的吧)。在日本学医看到了一段中国人围观中国人被砍头的影片,又接触到哲学,引发他对国民性的思考,让他认为文字更能救国,于是他转投文艺(刚毕业的鲁迅却找不到和文学对口的职业)。公务员的14年生涯,帮助鲁迅慢慢积累了从事文艺的能力和平台,写作和教学都是呈现自己文字能力的方式。
就生涯三阶段的理论而言,1924年是43岁的鲁迅的重要逆转点,那一年他教书和撰稿的收入第一次超过公务员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59%。也就是说,在酝酿四年后,他作为自由文人的职业收入已经高于公务员的收入,他实现了“职业自由”,已经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本职工作,就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准了。
1926年8月,鲁迅和许广平一起离开北京,分别前往厦门和广州。他们相约为社会服务两年再见面。这期间有过一段很“海角七号”的爱情故事,感兴趣的人可以移步《两地书》。鲁迅去厦门大学做中国文学史教授,开始自己的第一段正规教授生涯。不过鲁迅不算是个好员工,四个月以后,他离开厦大,前往中山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但这份工也并没有遵循HR一年之内不要乱跳槽的忠告,他做了10个月,又从广州离开,前往上海。说实话,让鲁迅这样的战斗者做教务主任,实在是个大错误。
一到上海,鲁迅彻底火了。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纷纷邀请他讲演,鲁迅从大学教授转身成为文化名人,但是一下子没有了固定收入。蔡元培(此公是近代史奇人之一,给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带来了巨变,也是鲁迅的超级大贵人)给他在上海谋了一份月薪近30000的特约著作员的工作,每月无须坐班,稿子也不多。趁着这段稳定的时光,鲁迅开始创办自己的文学刊物《语丝》《萌芽》,写作和翻译成为他主要的工作内容。以今天的观念来看,他成为一个“自媒体”。两年后,他自由撰稿的收入,达到每月500圆(近50000元)以上。至此,鲁迅彻底实现经济自由。从生涯三阶段来看,他顺利地完全跨入事业维持期阶段。
鲁迅46岁在上海安家,两年后有了儿子海婴,从此再未移居别地。从这个时候起,到他55岁去世的九年间,他的经济收入是平均每月60000元左右。但经济绝不是这段生涯的关键收益,作为文人的鲁迅,产量开始爆发:《野草》《朝花夕拾》《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九年内有25部作品结集出版。这些文字无论是对鲁迅本人,还是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响,都绝非他之前的任何职业可比。这也是生涯最后一个阶段的特质,当人们遇见天命,当兴趣、天赋、特质、渴望和时代需求最好地结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
鲁迅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标准范例。
在第一个职业发展阶段,他老老实实在北京干了14年公务员,这让他度过了自己的生存期和发展期,让他拥有了一段稳定的生涯,积累了可以写作与教书的知识、思想和名声。在发展期的后期,他开始探索和发展两条新的事业线——当教授和自由作者。
第二个阶段是职业线和事业线并行的阶段:在任公务员的同时,他兼职讲课和写作。历经六年兼职、两年的全职教师生涯后,他放弃了教师生涯,全情写作。
第三个阶段是事业期,他全力投入写作,逐渐创造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职业生涯。他在此中投入所有的兴趣(文艺)、才干(文字)、价值(正义感)与人格(斗争性),强烈地应和着那个时代的思想需求,终成一代名家。从这以后,他批判、他斗争、他死去,他被一个时代放大、被不停地建构,又慢慢地被遗忘,这些故事,你都很熟悉了。
给鲁迅的一生算笔账,你会发现大部分人对鲁迅的生活也有误解——他既非从小立志成为救国英雄,也并非在斗争中活得清苦。鲁迅的生活不比我们大部分人差——换算成2012年的购买力,鲁迅从31~55岁共24年的职业生涯中,总收入约为1109万元,平均年薪为48.2万元,平均月薪4万元。这让鲁迅能有一个让自己体体面面、养活三口之家、有闲钱买书买古玩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之上,斗士鲁迅才能从心而发,真正战斗起来。
真实的鲁迅不是个穷困潦倒、四处被迫害的家伙,恰恰相反,他是个金领——收入中上,经济稳定,是当时社会的中坚。他战斗,却并不窘迫;他理想,但也活得现实。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全集》第一集
鲁迅的生涯三阶段:钱是好的
鲁迅的生涯故事讲完了,你有什么感
真实的鲁迅让我们体会良多。
第一点,原来小学时代印象中那个贫困、顽强又不停斗争的鲁迅,不是个有血有肉的“活人”,只是一个被抽干、架空、化妆再架起来的铁血战士。而真实的鲁迅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良好范例。你没法从小就找到自己的终生愿景,也没法不经尝试就确定什么是自己的终身事业。即使是鲁迅这样的斗士和硬骨头,也需要遵循生涯发展的规律,先养活自己,照顾好家庭,然后慢慢地摸索自己生命的可能;这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败。鲁迅在46岁中年时渐入佳境,找到自我实现的最佳路径。一旦找到,则投入自己的全部生命。在文字上毫不妥协的他,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展现出来巨大的韧性,令人尊敬。
我尊敬穷困的理想主义者,但是搞理想不一定非要穷困。因为要找到一个生活稳定的理想主义者,远远比我一个穷困潦倒的绝地斗士,概率要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