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很多读者来自教育培训界,我再来谈谈关于教育培训的可能性。我在2012年见过当时还很新鲜的3D录像机和投影仪——今天的技术已经能够把这样一套系统做到10000元以下,如果配以相应的编码技术和网速,通过网络的两地3D同投变得非常可能。
培训界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几年之内,只要有一两台投影仪,我们就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栩栩如生的3D效果,看到最好的一个老师站在你身边同步讲课,而不需要邀请他到现场!更好玩的是,如果听课的学生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一个提问的App(应用),就可以随时与老师或者同学互动互通,比举手都方便。只要网速够快,与真实的课堂没有什么区别——相比10年前那种巨大的500人教室,效果甚至还要好。
这又意味着什首先意味着讲课的成本越来越低——想想企业省去的差旅、接待、吃饭的费用,还有老师本人来回的时间成本,以及可以多个子公司或者不同公司分摊的费用。其次意味着在未来的培训市场,每一科目都会慢慢洗牌,成为只剩几个巨人和一群“侏儒”的世界——如果在本地能轻松廉价地听到顶级老师的课,还会有人以高价去听一个不那么好的老师的面授
如果只剩第一名,其他人的机会在哪第二名的机会在于与第一名完全不同,第三名的机会也许在于服务比较好,而其他人的机会则在于更细分的市场,或者让那些无法取代的、针对个体的服务或咨询必须出现。这是我看到的趋势,也是新精英现在努力的方向。
回到关于复制成功的主题,即使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也无法通过模仿对方获得成功,因为这个时代变化太快。那些当年让你成功的因素,也许会让你在10年后的社会惨败。
成功无法复制
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爆发IT革命的初期,又有个与IBM董事长共事于同一家基金会的妈妈;巴菲特的职业生涯正好横跨美国百年不遇的经济大腾飞30年,如果换到现在这个时代,即使他本人向天再借500年,也未必能保持恒定的回报率;林书豪爆红于姚明离开NBA、以此为生的媒体焦虑地寻找下一个华人明星时期;李宇春等超女蹿红在唱片业尴尬时期——由于MP3盗版泛滥,推出的唱片无人购买,而粉丝当然支持自己选的偶像,音乐从唱片经济转为粉丝经济。而出于某种阴暗的集体潜意识,国内的互联网每隔段时间,就要集体嘲弄一个女性供大家消遣,芙蓉姐姐、凤姐等的出名正属此列。
大部分人的耀眼成功,都是汇聚了天时地利人和。即使他本尊亲临,也无法复盘。不管如何努力,再造一个乔布斯的计划,一定会全盘失败。
如果有人问围棋大师,哪一步是你下出的最好一大师也只能摇头无语——最好的一步只有在那盘棋局中才能显现,脱离棋局去说“最好”毫无意义。成功人士的巨大成功,也许就是那个年代的棋局里最好的一步。
你与成功者经历不同、内在才干不同,最后即使你能搞定前两者,能让你成功的环境和时代也早已改变。所以成功无法复制。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方式一定不能成功,那就是模仿别人的成功。
成功的道理,追忆起来头头是道,面对未来如履薄冰。
9成功漏斗模型——成功人士看不见
难道那些名人说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是假的他们好像没有必要骗我
我想你说得对,主张这个观点的人,虽然不乏欺世盗名居心不良者,但还是有相当多的成功人士是发自内心的,他们依然坚信“只要做你热爱的工作”或“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事实上,成功人士有自己的视觉盲区。他们往往会陷入一种叫“成功漏斗”的心智模式。
什么叫“成功漏斗从前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知道,成功事件虽然不太可能完全复制,却有各自的模式。
第一步:看到趋势,朝传球的方向跑
在我还没有发育到完全展现出不适合打篮球的少年时代,我参加了年级篮球队,并且学到了篮球第一课:第一,打篮球不光是投篮,重要的是要跑位;第二,不要朝球的位置跑,要朝传球的方向跑。
职业生涯规划多年,我深深理解这个道理。尤其对于“体力”不好的职场新人,不要向现在的职业最高点方向走,要向未来的职业方向走;不要做现在能兑换价值的事情,要做未来能兑换价值的事情。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没有生存问题,30岁前,不要想着赚钱,而是要赚本钱。
我的一位朋友被邀请参加奥运会的演播,但是他正参与汶川地震的一个救灾活动,所以婉言谢绝,回来以后,失去了电视台的编制。我告诉他未来的趋势在互联网,如果你想重新赶超同事,现在可以去视频网站应聘,他们肯定稀罕死你了。时值2009年,优酷土豆等网站并不算太火,而且也远不及电视台的气势。最后基于很多理由,他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几天后的课堂上,我举例子提到这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其中一位听众暗暗做出一个决定。他几个月后从地方电台离职,进入视频网站,三年后该网站上市,前段时间又收购了另外一家门户网站,而那位同学,早已位列总监仙班,职业收益也颇丰。
所以,刚进入职场,体力和能力不是最强时,记得向传球的方向跑。也许对行业趋势的分析能帮你看到前景。如果你期待更大的成功,则需要看到更大的格局与趋势,耐心下一盘更大的棋。
第二步:拥有才干与能力
仅仅看到趋势与定位,绝不会让你成功。
我爸有段时间总在抱怨,说我们家曾经有过买房的机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甚是可惜。我告诉他这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没有赶上那个高潮的原因不是没有好的房子,而是没有投资的意识——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把房子作为投资手段,大部分人只是为了给自己准备个好的住所。
所以第一,不是你错过了那个房子,事实上你从2000年开始买什么狗屁房子都能涨N倍。第二,这机会甚至到今天一直都有——如果我们那个时候买个深发展股票,现在也长了几十倍,难道不比房子值关键还是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和眼光啊。
不过我们家用这么多年来投资幸福和安心,倒也值得。
趋势与机会到处都有,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就仅仅是观众。而决定参与和投身其中,则需要极强的判断力。二者差异巨大,看到趋势那叫视力,而投入趋势,才叫眼光。
看到趋势,决定参与,就一定能够成其实也不一定,你还需要拥有参与的能力与才干。就好比当年三国,天下大乱,各地枭雄辈出,谁都知道赢了就是皇帝,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剑锋所指、人心所曹操把着天子,孙权占着江东,刘备流着皇叔血统,这都是才干与资源。
几年前的北京房市,谁都知道会继续涨价,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得去,有人缺钱,有人缺意识。现在的电子书、移动互联、手机制作,也是人人都看到的趋势,但是能玩得好的又有几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现金储备一度超过了世界四大银行的总值。当我们雄心万丈地准备“买几家国际大企业玩玩”的时候,却发现国内能够领导跨国企业的领导人才寥寥——能够流畅地讲英语的倒是很多,能够多元文化管理的就很稀少,而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的,几乎没有。
所以,比错过趋势更加闹心的,是看到趋势却发现自己完全插不上手——以此献给刚刚进入职场,忙于思考公司战略、时代机遇、商业模式、定位等的职场新人,当我们眼光越来越高,手越来越低的时候,我们会慢慢变成一只长颈鹿。
也以此提醒“吸引力法则”的盲从者,我觉得比吸引不到机会更闹心的情况是,机会吸引来了,你却Hold(把控)不住。我觉得吸引力法则的真意应该是,如果要吸引外界,先吸引自己。
总之,需要拥有能力,你才能成为竞争者,而不是观众。
第三步:坚持与机遇
如果你能过前两关,恭喜你,从炮灰升级为游戏玩家,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高手过招,除了各自的内力招式,往往还需要一些机遇与运气。
《异类》一书中提到,大部分的IT英雄出生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如果你出生太早,则IT革命来临时,你已经年过三十,家庭负担太大,机会成本提高,不敢放手一搏;如果太年轻,则无力积累足够的才干与资源。所以前者更多成为“观众”,而后者更多成为“跟随者”或者“炮灰”。
前面也提到过,福布斯排行榜的财富英雄们,各有各的机遇。大陆的借着互联网起飞,台湾的借着加工制造业腾飞,而香港的则遇到了地产大潮。周密的计划以及计划外的机遇,都是成功的不二因素。
作为70后,我热爱《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周润发凭这部电影一举从票房毒药晋升影帝,把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影视圈变成“周润发时代”。当他回顾自己的演艺生涯时,他认为《英雄本色》是一个关键:“我在香港拍了70部电影,只有《英雄本色》是一生难得遇上一次的好片。1/70的机会!我现在在美国一年只拍一部,就算拍20年也只有20部,而我可能再也碰不到另一个《英雄本色》了。”
1/70,这也许就是机遇和坚持最好的注脚。
第四步:成功了!
到现在你回头四顾,才发现身边当年的同行者已经七零八落,一直能走到今天的没剩几个。你们拥抱,拍着肩膀互相感叹人生不易。
好的,这个时候,镜头打过来,闪光灯亮起来,话筒伸过来,大家围过来问你:为什么会成
正如右图所示,从漏斗底部向上看,你能总结的就是:“我看到了一个趋势,然后就坚持一直走下去,最后成功了。”或者说得再文艺一些,“发现心中热爱,坚持追随,不要放弃,就是成功”。
这于你是实话,你看到了趋势(时代机遇),且心中热爱(兴趣匹配),然后一直坚持(有达到生存底线的能力与才干,并且不断提升),不言放弃——长生才能救世——一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机遇。
但是如果你走回去看看,会发现很多发现趋势、内心热爱却缺乏能力资源的人,只沦为了观众(为考公务员又被刷下来的人们默哀一下吧)。很多看到趋势、拥有才干却在竞争中被刷下来的人,成了炮灰(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还有一些死在最后一关的人,他们也许比成功者坚持得更久,却还是没有等到机遇,他们没有成为先驱,反成先烈,音容宛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团购网站)。
坚持与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成功的条件有很多,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幸运。
10上帝开的努力银行
成功无法复制,我已经讲述得很清楚了,你做何感
我最担心的一种观点是破罐子破摔:你恍然大悟,醍醐灌顶,哦,原来是这样!原来我的不成功、活得不好,一怪老天没有给我天时,二怪国家不给我地利,三怪我妈没有生出我的才干!至于那些告诉我成功道路的人,他们全都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然后给我闭嘴。
这本书的广告应该这样打:“只需五分钟,释然自己的平庸——人生不可不读之书。”
但是事实不是这样,即使环境在变,那些传奇故事里面依然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有着闪光的共同点,有着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智慧招数。
我推崇的是踏实前行型:原来成功与能力不完全相关——成功不能证明你真的有价值,当龙卷风袭来,猪都会飞;不成功也不能证明你很糟糕,那只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关键是走在路上的状态。我们慢慢明白,成功就是用自己的节奏越走越近。
我最喜欢的是创造型:既然我们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干,拥有一个能够改变的未来,为什么我们不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成功故
从那些传奇的成功故事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智慧,在全新的世界,搭建一个有无穷可能的未来。
就是这些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在慢慢改变世界。
行文至此,我想对职业的成功做一个总结:
1努力必有收获。小付出小收获,大努力至少定有小成;
2成功=眼光+能力+坚持,巨大的成功=成功+机遇;
3内职业生涯发展是外职业生涯发展之源;
4通过生涯的学习,掌握规划、技能迁移、竞争力组合等手段,可以加快成功;
5求快不配做高手;
6成功的故事可多听,但是别全信。成功的建议要少听,用自己的方式做就好。
那么,到底努力重要还是机遇重
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问你这个问题的人,你不妨反问他,H2O(水)中是H(氢原子)重要还是O(氧原子)重缺一个就不能叫水了。
我想,总有一天,我要和我的孩子再聊聊这个关于成功的话题。我就给他讲这个故事:
有个叫上帝的人,他开了一家努力银行。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名下的努力账户。每个人每天都在往里面存自己的努力。有的人存得多,有的人存得少。有人存了第二天就取,有的人则在很多年以后一次性取出来。
上帝在干什么
上帝要保证每个人账目公平,不能有错账。上帝还要标注那些存努力存得最多的金卡客户,给他们分配更多的回报。上帝很忙很忙。
但事实总是这样,总是那么几个最努力的人有最多的回报,这工作也太不好玩啦。
所以每隔10年,上帝就调出所有的金卡客户,抽一次奖,然后随机把一个巨大的成功分给中奖的那个幸运的家伙。
所以,宝宝,只要努力,就会有合理的回报。而那些巨大的成功,往往来自幸运——但是请先确定,你努力地拿到了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