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好:这一章我说的成功,全部都是世俗的成功、赚钱的成功、上市的成功、功成名就的成功。不感兴趣的人可以不看,但是我依然想把这个事情讲明白。我还觉得,如果你期待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好,或者希望亲爱的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或者你就是那种人生为做一件大事而来的人,你都应该好好研究这章。
1扎克伯格的成功之道:修炼内职业生涯
为什么有些人会默默无闻,却一飞冲
比如说facebook(脸谱网)的创始人扎克伯格,2004年从哈佛退学,创办facebook,在2012年5月18日,他28岁生日后的第三天,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身家192亿美金。而在这之前,已经有一部好莱坞的电影以他为主角了。
扎克伯格的创业路
1984年5月,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富人区。父亲爱德华是一名牙医,母亲则是精神病医师。同比尔·盖茨一样,扎克伯格在很小的时候便对计算机技术痴迷。10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台电脑作为生日礼物。
11岁时,他找了一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大卫·纽曼(DavidNewman)做家庭电脑教师,每周上一天课。很快,扎克伯格显现出的编程天分让纽曼感到吃力:“扎克是个神童,想要难倒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12岁那年,父亲向他抱怨接待员通报病人来就诊的方式:他们往往只喊一句,来病人啦!医生坐在里面,不知道到底是谁、第几次复诊。扎克伯格为父亲开发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款软件ZuckNet,解决了通报病人情况的问题。
自从难倒自己的家庭教师后,扎克伯格开始每周四在附近的默西学院与计算机的研究生一起上课。这对他的计算机技能是一个提升。在高中时,他和朋友一起创建了Synapse,这个插件能收集用户的音乐爱好,然后为用户选择适合的歌,就如你今天在豆瓣音乐听到的那样。
好程序和好文字一样,需要天赋和努力,但是一旦功成,美感就无法隐藏。Synapse获得技术界一片盛赞。AOL(美国在线)与微软也注意到这个天才,他们希望高价购买此插件,但扎克伯格坚持免费共享。微软收购不成,于是抛出95万年薪“招安”。扎克伯格不接招,一年后,到哈佛心理系上学去了。
选择读哈佛而非年薪,我想这是扎克伯格职业生涯道路上第一个明智的选择。他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准以及对于需求的理解和实现,已让他跃身最佳技术高手之列。但这时候的他离创业者尚远,除了技术,好的创业者需要人的部分——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未来用户:最精英的一群年轻人需要些什真正理解人们的需求,需要和他们泡在一起、混在一起,甚至成为其中一员——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恰恰给了他这个机会。
在哈佛的扎克伯格也没闲着——2003年他破解了学校的档案库,把里面学生的照片调出来,做成Facemash网站,内容就是你在女生宿舍楼下等人时曾经千百次干过的事情:随机找两个女生的照片比对,大家投票哪一个更hot(热辣)。一周以后,这个软件被学校关停,一方面有人投诉隐私权被侵犯,一方面因为其火到服务器几乎瘫痪了。扎克伯格因此在校园内名声大震,两个高年级的同学找到他,邀请他参与编写一个叫作Harvardconnection的社交网站。
2004年,Harvardconnection项目还未结束,扎克伯格自己的网站facebook就正式上线了。吸取了前两个网站的精华,网站火爆了!
因为起先并不准备把网站商业化,上线头几个月,这网站仅供哈佛学生使用。直到半年后,有一半以上的哈佛学生都注册了这个网站,脸谱网开始向全国大学生开放。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超过100万,扎克伯格从哈佛退学,全职管理网站。2005年,facebook逐渐开放给高中生。(在我看来,互联网能力最强的是处于叛逆期又需要同辈认同的大中学生,而抓住了高中生,等于抓住了源头。)一直到2006年,网站建立两年后,全美几乎60%的大中学生都有了自己的ID(账户),这个网站才迟迟地对全社会开放,之后势不可当。
2007年,微软以2.4亿美元赢得脸谱网1.6%的股份(终于买到了啊!微软都是泪)。2012年5月18日,脸谱网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扎克伯格也被《福布斯》评为“史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假如创业也需要投简历,那么回到扎克伯格建立facebook的2004年,他的简历应该这么写:
超过10年的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开发经验
微软95万年薪的offer(纳贤帖)
名校人脉(Harvardconnection让他手上有近七成的哈佛学生资料)
两次创业“失败”经历(被关闭的Facemash和退出的Harvardconnection)
这样的人创办一个伟大的网站,绝非偶然。而专门报道人咬狗的媒体基本上不会说这些,他们只会告诉你:“哈佛大二学生”辍学创办facebook,28岁身家192亿美元。而大众的归因是:技术天才、哈佛辍学、他爸有钱能让他学电脑和搞互联网肯定发达。
扎克伯格的内功和外功
大众很难看到扎克伯格的第二个最明智的决定:稳扎稳打,小步前进。我觉得扎克伯格创业中最聪明的一步,就是让内功大于外功,先关起门来,完全搞定一小群最高端人士,然后以过人的小心,慢慢展开。他通过Facemash了解到学生的喜好,通过参与Harvardconnection项目学习(模剽外人永远不知真相)社交网站的思路。当自己能力还不太强的时候,先研究哈佛大学学生的需求,然后才慢慢开放给波士顿其他大学,等到这群最精英的大学生已经稳固,再延展到其他大学,并进一步将用户扩展到高中生、美国、全世界。
跟今天很多互联网一上来就要“做行业平台”“颠覆产业”的叫嚣不同(但愿互联网思维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服务,而不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忽悠),扎克伯格展现了跟他年龄极其不相称的稳重。他以惊人的更新速度不断地修改产品,一直到手上这批最高端的用户成为脑残粉(哈佛大学学生一半以上的注册率啊),才开始小心翼翼地开放给另外一小群客户,然后是下一群。但正是这样的永远让内功高于名声的策略,使其在推向世界(不包括中国)时,令新用户一见倾心。脸谱网大器晚成。
从生涯规划的角度看来,扎克伯格的案例很好地解释了内外职业生涯的关系。
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取决于两样东西:内职业生涯发展和外职业生涯发展。外职业生涯意味着从事某种职业的时间、地点、单位、内容、职位、工资等外显因素的发展和变化。而内职业生涯则意味着从事某种职位时的知识、观念、技能、才干、经验和资源等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我常常把它们比作武术里的招式和内功。
如果用红色来表示外职业生涯,用灰色表示内职业生涯,扎尔伯克的职业生涯发展能用右页上方的图来表示。
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人外功(外职业生涯)的飞跃——拿出某个成果、职位升迁、成功上市,却很难看到内功(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从哪里积累到的知识、如何识别机会、怎样获取资源……我们被闪亮的红色高度线闪瞎了眼睛,却看不见灰色苦涩的深度线。
扎克伯格管理下的脸谱网,也有类似的商业逻辑(见右页下图):先深刻地满足最高端的客户,然后逐渐放开,小步尝试。首站必胜,在有绝对把握的积累时,才扩大范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讲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需要过人的耐心和定见。
从内外生涯的关系,你能看出成功的某些规律——红色的外职业生涯有两个特点:
1跳跃前进:外职业生涯的上升是跳跃性的r型,往往是一鸣惊人,八方震惊。看上去得来全不费功夫。
2迭代效用:这意味着成功最慢的是前面几步,越到后面,资源越密集,发展越快。
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得成功人士的履历(外职业生涯线)往往很容易给人飞黄腾达、连升三级的感觉。
而内功(内职业生涯)则恰恰相反:
1稳重潜行:内职业生涯呈现U型,这意味着在上升之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期,才有可能跃升一个台阶。这期间需要巨大的耐心与毅力,才能量变引发质变。
2主要靠前期积累:内功越靠前越重要,越到后面,跳跃的周期越短,越缺少机会积累。主要靠职业前期的能力的微调,后期很难再积累。
这两个特性结合,使成功人士的内功修炼(内职业生涯线)故事往往显得厚重而无趣、理所应当。
回想一下你听广播练听力,第一周没有提升,第二周没有提升,第三周还没有提升,很多人就此放弃,认为自己“没有英语细胞”;而有些人不小心坚持到第四周,突然有一天早上,发现自己很多词语“不知不觉”地听懂了!真正的英语学习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坚持很久,突然上了一台阶。你不是没有英语细胞,而是不懂得生涯发展的规律。
演讲、太极、咨询、冥想、看财报……大部分内职业生涯的高手,都体会过这种漫长的平台期后,突然跃升的快乐。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成功学”故事只会告诉你这个人遇到什么机遇,不告诉你为什么机遇只垂青他;只告诉你他有多激扬潇洒,不告诉你他有多厚重坚实;只告诉你他收获多少,不告诉你他付出更多——一种可能是,如果告诉你,你就不上他的课了,这过程可真比“努力就能成功”难一万倍,也不好玩一万倍!另一种可能是他们也把自己催眠了,无法透过闪闪发光的外职业生涯线,看到背后那条真正坚实有力的内职业生涯线。
外职业生涯修炼犹如翅膀的上面一弧,内职业生涯修炼犹如翅膀的下面一弯,两者合围的生涯,才能成功起飞。
2好东西就是聪明人下的笨功夫
“我最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媒体都把我说成一夜暴富的主儿。”江南春,31岁,身家2.72亿美元。他积10年之功才打造出分众传媒。
从大三开始,他就创办自己的广告公司,做了11年的CEO和销售冠军,日夜冥思苦想,才捕捉到了给电梯旁边加上一块LED屏幕的创意。从想到到说服商家花了半年时间,从群雄割据到统一市场,又用了三年。“……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香港的陈奕迅是位天才歌手。之所以说他是天才,因为他演唱会时嬉笑耍宝,平时顶着各种搞怪发型服饰,没事还提个袋子下楼买菜,但只要开唱,声音便销魂入骨,直指人心。但是谁能看到他的内职业生涯他12岁被送往英国留学,因为寂寞开始学习乐器,一口气学会钢琴、小提琴、口琴、手风琴、吉他、鼓、萨克斯风、喇叭等,从金斯顿大学建筑学及正统音乐课程毕业。其间考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八级声乐证书。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陈奕迅从1996年出道到现在近18年,发行国语专辑9张、粤语专辑13张,演唱会92场次,共发行200多首歌。而你记得的畅销金曲《K歌之王》《你的背包》《浮夸》《十年》《因为爱情》……有多少占到百分之付出这样的努力,你说人家是天
职业生涯的成功犹如熔岩,在地下奔腾积累多时,一朝爆发,于是无可匹敌。而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走到山顶,在地上挖个洞,就火山爆发了。能不浮
只有他们才知道,需要多么努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
3职业生涯的内功与外功
当我们能看到辉煌背后的付出时,就可以把这个思考推进一步——内外职业生涯之间,到底是什么关
1内职业是外职业的前提,内职业生涯带动外职业生涯
假设有两个人,小明和小强。小强更关注内职业生涯,而小明这个永远的反派更关注外职业生涯。他们同时进入一家公司,接手同样难度的任务。
企业按照小强的职位,给他一个难度为10分的任务,由于小强的内职业发展快于外职业生涯,他能做到12分。企业尝到甜头,于是尝试给他20分的任务(外职业生涯上升),而他的能力发展到可以回馈24分,于是企业决定给他一个50分难度的职位。
而小强的外职业生涯比内职业发展得要快。当企业也给他一个10分的任务时,他觉得自己的能力被低估了,他应该做一些更大的事情,于是他心不在焉地做出来8分。企业看到10分的难度做不到,于是主动下调到6分,小明彻底觉得自己被愚弄了,于是回报4分。最后企业只好给他4分的职位了。
希望得到明确的职场目标和许诺才开始学习,这种“不主动”是职场新人常犯的毛病。无论是职业还是商业,都是一门先给后得的艺术,而越是大的跃升,需要给的就越多;越是完美的商业模式,就需要越长的回报。这需要源源不断的内职业发展来支持。
同样的问题出在大学生求职之中,大学生求职有个常见误区——太过于关注待遇:
“一个月多少多久会涨工”
“有员工宿舍有免费Wi-Fi”
“有带薪假期如果我工作不够一年,有探亲假”
很多HR隐隐约约地反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是注意力太放在外职业生涯的表现。一个过于关注外功的人,往往看不到内功的发展,即使刚开始能够胜任,也会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败下阵来。
相比之下,职场更加喜欢专注于内职业生涯的人——这些人更加关注的是:
“将来谁来带与谁共有什么项目可以”
“这个职位都需要什么能我能从哪里学”
持续关注这些问题,会让你的职场竞争力不断上升,发展力度坚挺,路途一帆风顺。即使这企业不给你机会,你也会像袋子里面的锥子,总有人会给你机会。
所以,在企业中,不管你处于何等职位,请务必保证你的内职业比外职业强一些,这样你才有持续上升的能力。
2外职业生涯超前
外职业生涯远远超前于内职业生涯,就如企业的支出常年远大于收入,这是件危险的事情。
当外生涯微微超前内生涯的时候,很多人感到的是明确的目标和动力。这一般会发生在进入新的职位半年之内。
当外生涯超前内生涯一大截的时候,很多人感到焦虑和压力大,急需学习和充电。
而当外生涯超前内生涯太多,这个时候你压力巨大,无力应对,处于崩溃边缘——很多快速成长的公司或部门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候你应该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外职业定位,或者停下来把提高内生涯作为首要大事来做。
3内职业生涯超前
是不是内职业生涯越超前越也不尽然。如果那样,大家应该坚持读到博士后才开始工作,这显然行不通。
原因有两个。
首先,内职业生涯需要外职业生涯的指导。只有定期了解企业和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方向正确地培养自己的内功。
其次,内职业生涯的套现往往会吸引来很多资源,而资源会重新导入内职业生涯,形成下一轮的职业发展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