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走上权力的顶峰成为总统时,他依然在使用技能迁移大法,演技、演讲能力、煽动力、奋斗史,足以弥补他的其他缺陷——最后顺带说一句,里根是美国历史上五个被刺杀的总统中唯一没有身亡的总统,其中三位——林肯、麦金莱和肯尼迪——当场死亡,加菲尔德卧床79天后因感染并发症一命呜呼,只有里根歇了12天,起来伸个懒腰,拍拍屁股又上班去了——这,你敢说和他的七年救生员生涯无
里根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与我们父辈终身从事一项工作的情况不同,我们很难一开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棵树,并且一爬到顶。这个时候,找到自己最有可能进入的领域,在其中积累新的能力,在恰当的时候迁移到“更适合”的新的工作中去,通过不断地修炼、迁移和组合,找到你最适合的领域,同时也就拥有了你独特的竞争力。这是在今天这个多变的职场中发展的最好策略。
里根不是一个天资过人的人,作为播音员,他不算太出名;作为演员,他的演技三流;作为主持人,他后来被《GE剧场》主动放弃;而作为政治家,甚至连盟国的首脑也认为他智商不高,知识有限。撒切尔夫人1986年在英国会见他之后曾评论道:“在他的两耳之间空无一物。”(指他没有脑子。)
他不是一个拿着一手好牌的天才,但是他把这手牌打到了极致。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RonaldReagan”词条http://en.wikipedia.org/wiki/Ronald_Reagan;部分图片来源:李文波博客)
6功不唐捐卡梅隆——《阿凡达》为什么这么牛
“功不唐捐”出自《法华经》。意思是:你付出的努力和功德,从来不会白白地付出,终有一天,会回到你身上来。胡适先生给人题字,除了喜欢写“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另一个就是“功不唐捐”。
在职场中,这需要定力——当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捐”给职业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获得迅速的回报。越年轻,越浮躁,这个忍耐期越短。在这个昨天播种今天就要挖开来看是否发芽的社会,要相信功不唐捐,真的需要很好的案例。
《阿凡达》导演卡梅隆的故事就是个好例子。我想试试看倒叙,一方面挑战自己的写作功力,另一方面,我想只有倒叙才能说明白这个传奇导演独特的工作原理。
2009年,《阿凡达》横空出世。39天后,全球票房18.59亿美元,打破《泰坦尼克号》保持13年的全球总票房第一的纪录。我记得那年的春节前后,北京一票难求。放小众电影的电影博物馆第一次排起长队,只因为这里的IMAX屏可以看3D的《阿凡达》。
《阿凡达》在全球的成功绝非偶然,卡梅隆自上一部电影后沉寂八年,一直在为它做准备。为了让故事真实可信,在拍摄之前,他先带领设计团队描绘出整个潘多拉星球的生态环境:卡梅隆亲自手绘了30多张外星动物的效果图,由动物学家修正不符合科学的细节,然后反复修改定稿。他找来语言学家,专门为这个星球的人创造出一种语言,并要求配音人员学会。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卡梅隆电影主创团队甚至出了一本200页的书《阿凡达:潘多拉星生物和社会史机密报告》为你解释。
他在世界各地寻找景点——登上张家界的山,潜入深海观海沟(发光的大地、飞翔的神树种子,其实都是他在深海海沟里面的灵感)。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那场烧掉母树的大火——为了抓住这个画面,这“老疯子”放火点着了自己在加州的别墅,搬个凳子坐在后院,看火焰慢慢燃尽自己心爱的房子、生活用品和收藏品,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当时的景象和心情——这些记录变成了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火焰余烬漫天飘舞的画面。
即使是这种近八年疯狂的努力,也依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卡梅隆这么牛——他怎么能够拿到像管理那么多的投资(一共花费近五亿美元他怎么可能做出那么好的3D特他脑子里怎么可能有对整个外星世界的细微想法,这些到底是从哪里来
答案的线索可能在他的上一部电影——《泰坦尼克号》里。43岁的卡梅隆让这部电影成为史上投资最大,且最成功的电影。14项奥斯卡提名,赢得11项大奖。正是《泰坦尼克号》的商业成功,让他证明了自己有使用特技与资本的能力,才让《阿凡达》爆出五亿投资,还有足够疯狂的人肯陪他玩——疯子不要紧,只要是能赚钱的疯子就行。
顺着这条线索追溯,《泰坦尼克号》成功的资本又从何而最关键的三个因素是特技、沉船与爱情——它们共同打造了一个沉船悲剧爱情故事。而特技效果的应用则应该再往前追溯:归功于他10年前拍摄的《真实的谎言》,片中他成立的“数字领域”特技公司第一次在片中小试牛刀。还记得施瓦辛格在飞机上的一场打斗三年后,就是这个团队打造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场景。卡梅隆对特技细节的狂热在当年就有苗头——他几乎亲自操办了每一件事情,从给特技人员画受力分析图,解释大船沉没原理,到为杰克画素描。
有一个故事能佐证这种疯狂。为了节省开支,影片中的“泰坦尼克”号其实是一艘只有半边的道具船。等拍完船离港的画面后,卡梅隆才在历史调查中发现,当年船头离港是朝另外一个方向。于是他要求用特技让画面左右对调。这样一来,所有行李上面的字就变反了,于是剧组成员花了三天时间,把所有行李上面的字反过来写了一遍。这么宏大的镜头,哪个观众会注意这样的细卡梅隆不管,他就是要尽善尽美。投资方的冷言冷语、手下的怨声载道、酷寒的海水拍摄,这一切让卡梅隆团队吃尽苦头。
这种偏执让卡梅隆的预算大大超标,电影公司要求他削减开支,他放弃了800万美元的导演费、制片费以及日后所有的分红,只留下100美元的剧本费,就是不愿放弃特效开支。当然,后来《泰坦尼克号》卖座得惊人,电影公司实在不好意思,又分给他一亿美元。
“只要听到‘你不行’‘你不可能’‘你办不到’这样的字眼,他就会兴奋。”与卡梅隆相交多年的演员比尔·帕克斯顿说,“外界的质疑声一直是成就卡梅隆电影帝国的基础。”
水下拍摄的控制力来源于他35岁(1989年)拍摄的一部电影《深渊》,这部电影讲述了一艘潜水艇遇到外星生物的故事。《深渊》当年虽然一片叫好,却并不叫座。但两年后,《终结者Ⅱ》(1991年)红遍全球,揽得视觉效果、音响、化装、音效剪辑四项奥斯卡大奖。影迷后来发现,片中液体机器人的雏形就是当年《深渊》中的外星人水柱。有一次,《深渊》的制片人兰道被卡梅隆训斥:“为什么你的皮肤晒黑这里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一天在这里工作14个小时,只能在开车上班的路上和第二天早上看到太阳。”《深渊》中的水下拍摄也让卡梅隆在《泰坦尼克号》中对拍摄海难驾轻就熟。
卡梅隆本人对水下拍摄的热爱一发不可收,他耗费七年时间研发自己的私人潜水艇“深海挑战者”,并且在2012年成功地下潜到10912米,进入马里亚纳海沟。他在自述中说:“我经常一个人下潜到泰坦尼克号的海底残骸,在海底看着这艘沉船,想象当年船上会有什么故事。”
有人去山里寻找灵感,有人与人交谈寻找灵感,卡梅隆这种找灵感的方式,伟大而疯狂,让人望尘莫及。在安静的海底,他注视着泰坦尼克号的残骸,杰克和罗丝的爱情故事如海草般慢慢浮上来。
《深渊》+《终结者Ⅱ》+《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之前的所有积累=《阿凡达》
当然,这三部电影的成功,绝非凭空而来。它们从《终结者》开始。
卡梅隆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是你肯定记不起来的烂片《食人鱼Ⅱ,繁殖》,全程在意大利拍摄。卡梅隆与一口意大利语的工作人员相处得并不愉快,拍摄完毕,制片方因轻视这个导演,不让他参与影片的最终剪辑。
卡梅隆当年27岁,人不轻狂枉少年。他一气之下,用一张信用卡撬开了工作室的门,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学会了使用意大利语的剪辑机,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在晚上偷偷剪完了全部影片。
在意大利期间,身在异乡,语言不通又备受歧视。卡梅隆有段时间发高烧,躲在剧组安排的小旅馆里起不了床,有天他做了一个清晰的噩梦——一个来自未来的杀手追杀他。他以此作为灵感,写下剧本《终结者》。
回国后,这个才华横溢的剧本引起好莱坞的注意,但是他的“神马”《食人鱼Ⅱ:繁殖》实在没有为他赢得什么好名声,制片人高尔·安尼·赫特一开始不准备让他执导,一直到卡梅隆提出用一美元卖出剧本,但条件只有一个——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导演这部影片。高尔答应了他的要求。
卡梅隆得到的投资只有640万美元,没法儿找一线演员。于是他开车去找当年还未成名的施瓦辛格。1984年,施瓦辛格36岁,还是个顶着健美冠军头衔的非著名龙套,卡梅隆希望他主演这部电影。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两个落魄的家伙在一家破饭店里达成共识。施瓦辛格主演里面的未来战士。为了庆祝这次伟大的合作,卡梅隆忽悠施瓦辛格为这顿饭支付了饭钱。
《终结者》的成功拯救了两位难友——票房7800万美元,十大经典科幻电影之一——从此卡梅隆一炮而红,而施瓦辛格的身价上了千万级别。
卡梅隆也摸索出自己的导演风格:不用著名演员,把所有钱都花在特效上。《泰坦尼克号》中的两位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虽年少成名,但也不是商业巨星。而《阿凡达》里的澳大利亚人萨姆·沃辛顿,更是陌生脸孔,一般人闻所未闻。
你看出来了《食人鱼Ⅱ:繁殖》带来了《终结者》,《终结者》则成了后面电影的台阶。
再往前
他父亲是电气工程师,母亲是艺术家,卡梅隆的生涯几乎是父母亲的结合。
12岁写科幻小说,被认为是《深渊》的原型
14岁看到电影《2001太空漫游》而迷上科幻电影,开始尝试拍短片
17岁上大学读物理系,然后辍学
23岁看到电影《星球大战》,决定从事电影制作
26岁为《星球大战》《杀出银河系》等影片制作模型与特技
27岁导演《食人鱼Ⅱ:繁殖》
我想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明白什么叫作功不唐捐了。我不相信卡梅隆能有一个神一般的职业规划——从小就有一个想拍《阿凡达》的梦想,冲着做了个有灵感的噩梦去意大利,然后在《终结者》积攒特技经验,用《深渊》积累水下经验,在《泰坦尼克号》学会捞钱,最后从《阿凡达》里大赚一笔,实现梦想。
我更加相信卡梅隆秉承这样的工作原理:什么都不想,全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做到更好,做到极致的好,然后总有一天会有回报。
或者回报也不重要——当你全心投入,这过程就值回票价,回报只是个惊喜。越是在遥远的未来,你越会发现当年所有的功夫都没有白费。不知道什么时候,以前的经历就派上了用场。这就是功不唐捐。
在真实的生活中,很多人即使有卡梅隆的天赋与机会,也会对自己说:“现在这么努力有什么等到有一天我有机会……”
等待一个确定的机会才开始投入的人,机会永远等不及你。卡梅隆的工作方式,就是把当下当道场,在任何时候做到极致,看似最笨,往往却是最聪明的。
洋葱、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成长。
——舒比格《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7新喜剧之王黄渤
黄渤第一次击中我,是从《上车,走吧》开始。那天下午,我在女友租的房子里看这部电影。她在上班,我则在封闭式的出国备考中。每当我恶心自己一分钱不赚还整天学习不专心时,我就开始给自己做宏伟的人生规划——考学,出国,去最好的大学读建筑学,三年后海归,结婚,努力工作,成为中国建筑大师。
人的确需要梦想,但是如果这个梦想没有让你想起来就起鸡皮疙瘩、汗毛倒竖,那梦想基本上只是个你编出来让自己安心地无所事事的华丽剧本——那时的我也在时常问自己,出国是一个梦想,还是一个逃
正当我百无聊赖地换台时,黄渤出现了。如果不是后来的大红大紫,我一直以为他就是个本色出演的群众演员——杀青以后,他会重新回去开小巴。当最后《和自己赛跑的人》歌声响起,我心里的什么东西被触动了。两个月后,我离开深圳,来到北京,也住在一个类似的院子里,成为一个“北漂”。后来在《天龙八部》里看到高虎,再很久以后,在《疯狂的石头》里看到黄渤。他们都比原来成熟很多,但我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那个票贩子黄渤。
等到再一次认真看黄渤,他都已经成为中国喜剧之王了。他的拥趸认为他是喜剧第一人,叫他25亿先生。影评人士认为他的表演“热烈张扬,形体有趣,与上任葛优风格迥异”。而这个时候,阴差阳错,我也从迷茫的青年(天,真感谢那段迷茫的日子)变成职业规划师,对于黄渤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了仔细研究的想法。
下面是我做的功课。
黄渤,1974年出生于青岛,父母是公务员。先天长着一副坏学生的样子+脑子。学习差,受歧视,唱歌成为他唯一的自尊来源。初中开始参加歌唱大赛,高中在餐厅做起了伴唱歌手。每天“下班”后偷偷溜回家,怕吵醒爸妈。一个高中生,每场能挣15块钱,一个月下来,收入已经是父母亲的好几倍。时间一长,上大学的想法,大家都打消了。
14~17唱歌、教跳舞、表演。
不以上大学为目的的高中,就是耍流氓。黄渤的高中基本算耍流氓。他的全部心思都投入了音乐和舞蹈上,“小时候那种痴迷,一首歌练一天”。电视上放的迈克尔·杰克逊、小虎队的舞蹈,他录下来一个个地学。青岛健力美学校的校长看到他的演出,邀请他去教课,这段舞蹈教学生涯持续了七年。
但歌手才是黄渤的梦想方向——他还一直认为自己挺帅挺柔美的,是未被发掘的蔡国庆。(可见在年轻时,人的自我认知能偏差到何种地步!)当时的歌手有两种,一种是做“驻场歌手”,在一个场地唱好几首歌;另一种叫“嘉宾”,需要不断串场,在场地不仅需要唱歌,还需要负责一个时间段的现场气氛。
“一场15~40分钟,要求气氛特别好,简单鼓掌不行,必须唱到沸腾。观众简单地鼓掌,这歌手就要走人了,必须全场欢呼,嗷嗷乱叫。”
嘉宾的收入是歌手的四五倍,但是难度也高很多,需要应付各种突发现状、插科打诨,甚至酗酒闹事。黄渤当然选择做嘉宾。其间黄渤还组织了一支“蓝色风沙”乐队,一边旅游一边演出。
他未来在演艺圈出名的主持与应变能力、表演能力、舞蹈和歌唱水平都在这个时候锻炼出来。2012年49届金马奖,黄渤顶着质疑去台湾做了次主持人,拿出当年舞厅那套,完胜。
17~191990年之后,广东的太平洋影音公司捧红了毛宁、杨钰莹。黄渤也从青岛南下寻找机会,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