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仍处于江山易主的非常时期,各个方面的势力都在蠢蠢欲动,这洛阳自然是离不得的。于是她将高宗的丧事交与皇帝李旦主办,让他护送高宗的灵柩西返长安。一来,李旦是李家的后代,他到了长安之后,应该不会受到同亲宗族的刁难。二来,也可以试探试探李旦,看看他是否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恭顺。所以,武则天继续坐镇洛阳处理国事,朝廷中的主要人员也留在洛阳,协同她一同理政。
李旦遵照母亲的旨意,没有半点拖沓之意,尽心尽责地扶着父亲的灵柩,一路向长安进发。不久之后,高宗的灵柩下葬,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永世的安宁。
高宗的下葬,一并带走了武则天的往昔记忆。抛开了回忆的武则天,变得信心坚定,意志饱满,清醒而果断,她要用自己的双手来雕塑自己。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武则天接下来改革了各种重要的名号。首先就是年号。在公元684年,武则天就改了三个年号。从“嗣圣”到“文明”再到“光宅”。其次是改革旗帜,将所有旗帜的颜色改为金色。再就是改都号,把东者B洛阳改称“神都”。最后就是改朝廷衙门及官职名称。这在古代是很典型的改朝换代的标志。武则天下一步准备做什么,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将各种名号更换一新之后,武则天又开始追尊武氏先人,追封自己五代之内的祖先为王,夫人为王妃。提拔武家子弟,侄子武承嗣正式拜相,另一侄子武三思也由将军擢升为兵部尚书。同时武则天还开始着手建武氏七庙。根据礼法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不容僭越。而武则天给自己的祖先建七庙,等于公然向传统发出挑战,把自己当皇帝了。
经管真谛“说”
在武则天的魔爪下,手足情深的李弘、李贤和李显先后遭遇横祸,新近登基的皇帝李旦也是忌惮不已。在准确评估了自己与母后的实力强弱后,李旦没有像三位兄长一样试图与武则天一较高下,而是理智地选择了明哲保身,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傀儡皇帝。
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李旦不甘心大权落入他人之手,选择去和武则天斗争,会是个什么下场?想必也是身死人手,且会连累妻子儿女。以卵击石,螳臂当车,这些行为听上去是英勇无畏,实际上却愚蠢之极。我们可以称李旦为懦夫,可以不吝笔墨地嘲讽他,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旦作出了最明智的选择,那就是明哲保身。
如何明哲保身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学会敬畏。
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商战中,除非我们能坐稳同行业的头把交椅,否则必然有我们无力抵挡的强敌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贸然与之抗争,很可能会落得个万劫不复,被对手碾在脚下。于是,带着对敌人的敬畏选择明哲保身,无疑是智者的选择。
一个成功的领导,不仅要学会激流勇进,也要学会明哲保身。明哲保身,是为了当下能够保全自己,也是为了日后能蓄势待发。
明哲保身,是李旦的英明之举。在现代的企业竞争中,明哲保身也是企业管理者在面对无法战胜的强敢时,应当作出的明智选择。从下面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明哲保身”的重要性。
朱元璋天性多猜忌,在他上台后,昔日与他并肩打天下的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人接连被诛杀,唯一幸免于难的只有一个人——信国公汤和。而汤和之所以能虎口脱生,正是因为他懂得明哲保身。
汤和的资格本来要老于朱元璋。在朱元璋称帝后,他只落了个封侯,却没能加爵。在这样的对待下,汤和依然任劳任怨地辅佐着朱元璋,而没有半点怨言。正是因为对官位和财富没有过分苛求,他才能在几年后被封为信国公。之后,朱元璋又开始对位高权重的老臣们不放心,汤和就在这个时候主动提出告老还乡,终于落得个颐享天年。洪武二十八年,终年七十岁的汤和寿终正寝,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得以善始善终的重臣。
创业过程中,需要英勇无畏的开拓精神,同时也需要在窘境下明哲保身的处世智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之前的辛劳付之一炬,才能在艰难处境中求得生存。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扬州之乱,诛杀裴炎:领导的智慧体现在灵活用人上
公元683年唐高宗的去世和第二年中宗李显的被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一道分水岭,从此武则天开始了真正独断朝纲的时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当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品尝着登上政治高峰的胜利果实时,远在扬州一个酒馆里的一次聚会,竟然引发了一场唐朝前期最严重的内乱。这次内乱令武则天措手不及,也对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生叛乱的原因之一就是武则天的改革步伐太快,引起了部分官员的警觉和反感,朝野上下弥漫着一种紧张微妙的气氛。李显刚当上皇帝三十六天,就被武则天赶下了台。李显被废黜之后,武则天马上改立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帝,改年号为“文明”。如此急迫的进程让许多大臣都心生不满。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扬州城汇集了一批以李敬业为首的失意的文人政客。说起来李敬业和武则天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爷爷就是在废王立武的问题上帮了武则天大忙的名将李勣。当年李勣一句话,四两拨千斤,扭转了武则天的不利局面,李勣也因此成为武则天和李治最敬重的大臣,享尽了荣华富贵。李劫的儿子早死,所以在李勣死后,他的爵位就由他的孙子李敬业来承袭。李敬业本来担任眉州刺史,因失职被贬。他的弟弟仕途也不顺畅,在县令的位子上就被罢免了。两人一肚子的怨气,不知该向谁诉,于是决定寄情于山水,放松舒畅心情。他们决定去扬州逛一圈。
在扬州,他们遇见了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文学才华横溢。但是此人的人品却不怎么样,因为贪污,被贬为临海丞,也到了扬州。
此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即将出场,这就是魏思温。他本来是监察御史,但是因为接连犯事,接连被贬,最后直接被革职为民,此时也滞留在扬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几杯酒下肚后,众人就不由得开始替自己怜惜起来。满腹的牢骚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说起命运,都抱怨上头目不识珠,不该将自己这样的人才贬官。议论起朝政,又都说太后野心勃勃,皇帝前途莫测。最后不知是谁天才地将两件事融合在一起,说:
“现在太后临朝,人神共愤,我们打出匡扶唐室的旗号,肯定有人响应,得胜之后,天下就是我们的了。”这个主意让酒热耳酣之际的失意者热血沸腾。他们悄悄商定,决定造反。
造反岂是儿戏,要准备的工作实在太多。首先需要一个造反指挥中心。再次就是起义地点的选择,还有就是以什么方式造反。这都是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在一番决议之后,他们决定让李敬业来做首领,原因很简单,他的出身最好,爷爷是赫赫有名的李勣将军,所以让他做头儿是最合适不过的。魏思温因为足智多谋,被推举出来做了军师。骆宾王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自然秘书的工作非他莫属。
起义地点,择地不如撞地,就选在了扬州。扬州物产富饶,水路陆路交通都很发达,经济基础自然不错。而且离神都洛阳距离遥远,朝廷驻军不是太多。在这里起义,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势。
魏恩温不愧是个军师,他联系了自己旧日的一个同僚。此人也是一个野心家,他就是监察御史薛仲璋,是裴炎的外甥。在唐朝,监察御史的职责就是到地方上去视察工作。所以,魏思温对他如此这样一番,他心领神会。马上跑去对自己的舅舅说,他要到扬州去视察工作,裴炎就让他去了。去了之后,他以谋反罪将扬州长官抓了起来。这样扬州就缺了一位行政长官。李敬业就这样大摇大摆地骑了马去赴任,说是扬州的新任长官到任,因为有薛仲璋在,谁也没有怀疑这位长官的真实性。之后他谎称自己奉密诏讨伐南方的反叛势力,所以从监狱里放出囚犯,并分发给他们武器,就这样组织起几百人,将扬州给占领了。之后李敬业便打出匡扶皇室的旗号,说武则天专权,天地不容,我们要拥立被废的太子李贤为帝。这个口号的号召力还真不小,仅仅几天,就召集了十几万人。周围的几个县也都投降了。
叛乱已经开始,下一步就是扩充势力。他们决定制造舆论,发动群众。骆宾王起草了一篇千古绝唱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被后人改为《伐武矍檄》。檄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列数武则天的罪状。在这篇檄文中,他列出了武则天的三大罪状,一是通过狐媚手段,与高宗父子乱伦,而且迫害高宗的王皇后;二是武则天丧尽天良,杀兄杀姐杀高宗杀母亲;三是囚禁皇帝,提拔娘家人,想要自己当皇帝。第二部分就是介绍自己的领袖李敬业,辩白此人的正义性。第三部分是对天下人的期望,特别是对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弃暗投明,拥抱正义。制造舆论,争取主动的目的至此便达到了。
在下一步的行动中,李敬业一营的内部却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主要是在作战方针上。占据扬州后,军师魏思温提出北上攻取洛阳。既然提出的是匡扶大唐的口号,自然该北上,攻打洛阳,这样天下的人才会相信我们,才会拥护我们。而且直接北上,可以打武则天一个措手不及,获胜的把握会大些。可是薛仲璋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思路。他认为应该南下,他说南京有王者之气,而且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就算是形势不妙,还可以和武则天划江而治。面对这条路,李敬业该如何选择呢?在苦苦思索后,他选择了薛仲璋的提议。
李敬业起兵毕竟是武则天亲政后第一次在腹心地区发生的暴乱,也是开国以来最大的叛乱。武则天自然很紧张。首先,扬州是唐朝的经济中心之一;其次武则天是女流之辈,本人从来没有打过仗,处理叛乱经验不足;再者就是此时正处于敏感期,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
虽然内心煎熬,但是武则天显示出了自己的王者风范。她在得知叛乱后,一是处乱不惊,给臣子们做了一个好的表率;二是调兵遣将,施展能力。武则天拿到骆宾王这篇揭了自己老底的檄文后,边看边笑,看完之后,她抬起头来对宰相说:“这样的人才,你竟然没有发现,真是你做宰相的失误。”举重若轻的一句话,马上稳住了局面。接着武则天调兵遣将,在短短的七天之内迅速调集了三十万人马投入战场。在统帅的安排上,武则天又是走了一步妙棋。她安排了李唐皇室中辈分和威望都很高的李孝逸做统帅。其实李孝逸不是一个会领兵打仗的人,武则天心里很清楚,所以她又派了监军魏元忠帮助他。既然武则天知道李孝逸不会打仗,为什么要派他去呢?这是有深意在里面的。李敬业打的是匡扶李唐皇室的口号。现在我就派一个李唐皇室的人过去收拾你们。这等于是在向天下人说明,李唐皇室和武则天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你们要打武则天,就是打我们李唐皇室。所以武则天使自己转变成了战争中的正义一方。而且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给李唐皇室的人吃了一个定心丸,武则天是信任你们的。
在安排好这两个人之后,武则天就在洛阳静等捷报频传了。魏元忠果然不负武则天的重托,在战场上给了李孝逸三个好主意。一是激励李孝逸勇往直前,因为没有打过仗,所以在第一战中,李孝逸战败。由于出师不利李孝逸产生了撤退的念头。这时魏元忠为他分析了撤退的后果。他对李孝逸说:“因为你是皇室宗亲,所以太后才派你前来。如果临阵脱逃,太后肯定怀疑你与叛军勾结,到时候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李孝逸一个激灵,只得下令三军只许进不许退。李敬业的军队本来就是一批杂牌军,没有受到过正规训练,所以在正规军队统一了思路、坚定了决心之后,两军对垒,正规军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二是先易后难。李敬业的军队分好几支。先挑容易的攻破。由于李敬业的部队是一群乌合之众,这样的部队心理不稳,只要打输一场战争,就会士气低落。李孝逸马上接受了魏元忠的建议,果然大获胜捷。
三是建议火攻。决战的主地点选在了阿溪(今安徽白塔河)。河岸上长满了芦苇,而此时恰逢寒冬腊月,西北风正紧。魏元忠对李孝逸说,此时正是火攻的好时候。李孝逸从善如流,顺风放火。很快,李敬业部队溃不成军,死亡无数,李敬业率残兵准备投身高丽,在半路上被部将杀死,骆宾王也在途中同时被杀。
武则天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扬州叛乱,再次顺利度过了人生中的难关。
就在扬州叛乱干钧一发之际,武则天却把顾命大臣裴炎送上了断头台,而裴炎此前还是她的得力助手,刚刚协助她废黜了中宗李显,深得她的信任。如此变故又是为何呢?
武则天之所以杀裴炎,关键是裴炎在对待李敬业叛乱的问题上与武则天产生了分歧。扬州叛乱一出,武则天心急如焚、寝食难安。裴炎作为顾命大臣,德高望重,有几十年的行政经验,按说在国家面临重大危险的时刻,他应该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安全付出自己的一份力。但是此时的裴炎并没有像武则天期望的那样,卖力去想如何将这场暴乱打压下去,而是放慢了工作脚步,根本不将此事放在心上。按捺不住的武则天,见裴炎不动,只好放低身段来找裴炎商量对策了。谁知裴炎竟说,这件事的起因在于太后,如果不是太后紧紧盯住皇帝的位子不放,这事情就根本不会发生。
武则天听了这话,暴怒不已。正值国家危难时刻,裴炎不帮着解决问题,竟然还拿战争来威逼武则天退位归政于皇帝。朝堂上的大臣被裴炎的话吓呆了,都哑口无言。突然,一个声音响起,打破了寂静。监察御史崔髻说,裴炎是高宗任命的顾命大臣,大权在握,若不是他有其他企图,怎么会突然要求太后归政。一语惊醒梦中人,武则天马上以谋反的罪名将裴炎斩首示众。
武则天杀裴炎出于两个原因。其一,裴炎是先帝高宗任命的顾命大臣,在朝中权重位高,是唯一可以与武则天相抗衡的政治力量,不管以后武则天想往哪条路上发展,裴炎的态度都有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在之前,裴炎帮着武则天扳倒了太子李贤,又帮她废黜了李显,但是从这次扬州叛乱以来,两人的关系已经从合作走向破裂了。
其二,扬州之患对武则天来说,是肢体之患,裴炎才是她的心腹之患。如果中央出现了反对派,它的危害远远大于一场地方叛乱。只有中央统一了思想,才能投入全部的精力去平定反叛。只有把裴炎治罪处决,朝廷才能上下一心,全力组织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