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将江山托付与武则天,实际上也是将权力与信任托付给了武则天。看着高宗的健康每况愈下,武则天知道高宗寿限将至,没几天可活了。悲伤之余,也难免会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再三。一旦高宗驾崩,太子即位,那么武则天将成为太后,从此与朝政、外廷无缘,只能深居后宫,孤单冷寂,老死宫中。一生追求权力的武则天,必然不愿接受这种命运。命运是握在自己手中的,她想要改变天命当皇帝。可当皇帝不是武则天的一个想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她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坚实的政治支撑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身份的转换。
一般来说,一个人若想培养自己的势力,最好的选择就是依托自己的同门父兄,还有以自己妻子为核心的外戚集团。但是对女流之辈的武则天来说,要依靠自己的丈夫为代表的李氏家族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唐江山代表着李氏家族的荣耀以及特权,他们自然不会将大唐江山与王室地位随便拱手相让给外人。所以武则天能信任和依赖的就只能是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外戚了。
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只生下武则天姐妹三人,而且小女儿早死,没有留下半个子嗣。武则天倒是生了几个儿子,但偏偏他们又姓李,还是自己漫漫皇帝路上的竞争对手。剩下的就只有自己的姐姐韩国夫人了。她膝下尚有一子唤作贺兰敏之,武则天决定将其好好培养。不但将其赐姓武,还让他继承了外公武士彟周国公的爵位,并将其提拔为三品之官。但是这个外甥很不争气,仗着武则天的袒护中饱私囊、为非作歹,使武则天非常失望。在对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后,武则天决定消灭掉这个处处惹是生非的培养对象。在她的周密布置下,贺兰敏之被流放到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市),并收回赐姓,恢复他的本姓。行至韶州的时候,他被人用马缰勒死,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朝中曾与他交好之人也大都被流放。这时武则天不得不启用武氏族人,她将流放在外的几个侄子召回了长安,并委以重要官职。
虽然武则天在朝廷里有了自己的势力,但是她还需要得到官僚集团和广大人民的拥护。古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便是对统治者做出的最精辟阐述。这就要求武则天要先做出一些实事,让天下人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他们知道武则天有能力来领导这个国家,并使他们过得更好,他们才会愿意与她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所以,武则天向高宗提出了十二条改革措施,向全天下公布了她的施政纲领。这些措施归结起来就是给百姓减税、给官员加薪。武则天能够为普通百姓和中下级官员争权益的做法,赢得了广大人民包括官员在内的高度赞誉。这些改革措施实施后,她赢得了广泛的人心,也奠定了日后执政的基础。
在获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后,武则天便开始着手处理自己的家事。高宗皇帝虽然一副病态,但他毕竟还在龙椅上坐着。只要他一息尚存,权利就不会转移,武则天就要不断取悦皇帝,不能让高宗对她起了疑心。所以她提出要全民一起学《老子》,并将《老子》纳入科举考试中。唐朝建立之初,就将老子奉为他们的先祖。所以武则天的这一提议,马上就得到了李治的双手赞成。
随着势力的日渐增强,武则天心中的目标越来越明确,皇冠已经在她的心中闪耀。高宗的身体一天天衰弱,这让武则天意识到,高宗的死会为他们俩十几年的权力之争画上句号。而她以后要面对的劲敌,恐怕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了。大儿子李弘已成年,并且在成亨四年成了婚,
旦高宗驾崩,太子就要继承大统,而这是武则天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李弘当年是武则天争夺皇后的重要筹码,随着武则天成为皇后,李弘子以母贵,也晋位为太子。李弘从小备受武则天和高宗的宠爱,八岁就开始监国听政,积累行政经验。而且李弘天资聪颖,为了将他培养为自己的接班人,高宗在李弘的早教上抓得很紧,不但让他学习儒家经典,还多次给他监目的机会,让他尽早熟悉政治运作规则。但是李弘性格上敏感纤弱,而且承袭了李治的多病之身,虽然频频受命监国,却无法真正亲理朝政。因为身体欠佳,与自己太子府属下接触的机会也很少。
李弘像极了他的父亲高宗皇帝,从常理上来说,这种性格和武则天的刚毅正好互补。如果相处得宜的话,母子间不至于引发太大的冲突。但是,冲突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引起冲突的原因是萧淑妃留下的两个女儿。有一天,李弘因为身体不适,没有上朝,静极思动,便开始四处转转。他不知不觉就转到了掖庭中,看见了被幽禁此地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这两位姐姐长时间与世人隔绝,乍一见李弘几乎忘了该如何说话,只是傻乎乎地站在原地瑟瑟发抖。看见如此凄凉的场面,李弘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刺痛了。回到寝宫后,他立即上表奏请让两位姐姐出嫁,让她们过上正常的生活。
李弘的做法让武则天勃然大怒,这让她想起了彼时的高宗在看见被废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后的反应。李弘的求情让她看到了自己的残忍和血腥,更让她觉得太子是在挑战她的权威性。而且随着太子年龄的增长,她迟早得和太子一分高下。唐朝的太子府其实就是一个小政府,官僚设置完全模仿朝廷。依据制度,如果皇帝亲政,当然由宰相辅佐,而如果太子监国,就应该由太子府的官员辅政。唐高宗时期,因为太子李弘频频监国,为了协调朝廷和太子的关系,太子府的重要官员就由朝廷的宰相兼职。这样一来宰相和太子就慢慢形成了一种势力,宰相就成了太子利益的维护者。太子是唐高宗的法定继承人,如果高宗去世,武则天就不能再控制政局。联想到在公主婚姻上的母矛;盾,武则天没有把握在太子登基后,她的话还能产生太大影响。既然没有把握控制他,就消灭他,这是武则大一贯的行事准则。
公元675年,太子李弘和高宗夫妇一起巡幸洛阳,四月死于洛阳行宫。关于李弘的死,史书上记载不一,是否被武则天鸩杀,成为了唐史上的一宗谜案。
太子李弘死后,弟弟李贤接替了太子的位置。李贤与李弘虽然是亲生兄弟,却是完全不同的性格。李贤体魄强健,文武双全,堪成大业,但是野心勃勃的武则天已经开始觊觎皇位,立这个太子并不是她心甘情愿的。而这个太子,也不是一个好惹的角色。在母亲悄悄培养势力的时候,他不甘示弱,也私下里扶持自己的势力,两人决定一较高下。
高宗在李弘之死的打击下,病情愈发严重。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愿远离权力中心,为了紧握住权力,他决定将朝廷的管理权交给武则天,让武则天代他行使决断的权力,等他病情好转之后,再将权力收回。高宗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宰相郝处俊的反驳。他认为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中国的传统,皇后自古只能负责内政。如果临朝,就是乱政,这决不能发生。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不是高宗一个人的天下,所以李冶没有权力将它传给武则天。如果皇帝身体不支,要传的人也应该是李唐的子孙,而不是一个不相干的外人。唐高宗无可辩驳,只好作罢。
大臣们的反对,让武则天意识到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尽管她在朝廷中的影响很大,但是高层官员显然对她并不感冒。如果要改变现状,现在的宰相就成为了重要的障碍;第二,高宗病体难支,已经是人所共知,在这种情况下,宰相们宁愿拥护太子成为他们下一任的主人。如此一来,太子和宰相就成了武则天的头号敌人。对付宰相,武则天早已有所准备。在她的心腹许敬宗去世后,她仿效唐太宗的做法,组建私人内阁,来扩充个人势力。名义上召他们进来编书,实则让他们参议朝政,暗中分割宰相的权力。而且这些人资历尚浅,易于控制。所以当他们走向高位后,就会对武则天死心塌地,感激涕零。
李贤像母亲一样聪明,也像母亲一样野心勃勃,而且在处理政事上有板有眼深得人心,也甚得高宗赏识。太子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前途无限光明。这使得武则天越来越不安。
武则天决定先从思想教育抓起。她命北门学士编《少阳政范》和《孝子传》送与太子诵读,李贤并不理会。武则天又亲自写了若干封信,指责李贤的种种失德行为,李贤照样没有在意。正在此时,公众开始流传一个谣言,说李贤并非武则天亲生,而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这让李贤更觉得自己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了,他跟武则天的关系也越发微妙。
恰在此时,明崇俨的死打破了这种僵局。明崇俨当时官至正五品上正谏大夫,通文学,懂医术,还经常假借神道,评论时政得失,深得高宗和武则天的赏识。明崇俨曾进密言,言太子李贤不堪承大位。这话传到李贤的耳朵里,他十分生气,于是派人将明崇俨暗杀了。
武则天马上立案调查,掘地三尺,始终不见凶手的踪影。于是武则天又派人秘密监控李贤。一次李贤被人告发与户奴赵道生等人关系暖昧,本来这件事只是简单的风化问题,武则天却认为这值得挖掘。她决定将此事上报给高宗,这样就有了一个调查太子的借口。
于是高宗下令命宰相裴炎、薛元超等人负责审理此案,兴师动众前往东宫搜查,在东宫马坊搜出甲胄数百具,赵道生也承认明崇俨是太子指使他实施刺杀的。按唐律私藏甲胄是谋反大罪,高宗素爱太子的才华,想不予追究。本来东富有自己的卫戍部队.存些甲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武则天执意要大义灭亲、依法从事。
李贤被废为庶人,押至长安囚禁。负责查案的官员都受到了武则天的嘉奖。既然是谋反,必然有党羽,属于太子一党的官吏大都被贬出京城。和李贤有关联的宗室也被流放各地,甚至被逼死。
经过这次清洗,太子李贤的势力基本被肃清,武则天的地位更是牢不可破了。废李贤的第二天,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便被立为太子。
经管真谛“说”
伴随着高宗的日薄西山,皇位的易主已是板上钉钉之事。按照传统,皇位的继承人将是身居太子之位的李弘。太子与高宗夫妇巡幸洛阳,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个机会。虽然李弘之死悬而未决,但武则天无疑是众矢之的,想必是她借此机会诛杀了登基之路的绊脚石。在面临惊才绝艳的皇子李贤的威胁后,武则天先发制人,用种种手段动摇着李贤的地位,并最终借明崇俨之死为契机,将李贤贬为庶人,她的登基之路已是一马平川。
在整个过程中,武则天抓住了一个又一个良机,并主动创造出了机会,消灭了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大敌人。如果武则天错失了洛阳的良机,诛杀太子的计划恐怕也很难实施;如果她没有创造种种机会去扳倒李贤,仅仅“明崇俨之死”一案只怕还不足以让李贤声名扫地,也不足以让他沦为草民。
抓住机会,并创造机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有的能力,会在企业家迈向光辉彼岸的行程中推波助澜。
抓住机会,能让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不落于人后,稳健前进:创造机会,能让企业在技术革新和抢占市场资源中先发制人,牢牢地稳定领头羊的位置。
创业者必读
武则天抓住了机会,得以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两个最大障碍。在现代职场中,学会抓住机会,也同样将使我们受益匪浅。关于“机会”,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故事。
在一家合资公司中,有甲、乙、丙三个白领,工作辛苦而报酬低微,都有些郁郁不得志。
面对窘境,甲心中很是不平,他心想:我这一身才华难以发挥,实在可惜。如果有一天遇见老板了,一定要好好展示展示,老板定会慧眼识英才的。
乙也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得到老板的赏识,不过他付诸了行动。在打听好老板每天的下班时间后,他会在固定的时间点在电梯口出现,希望能与老板不期而遇,借此与老板打个招呼。
丙的做法无疑是最明智的。他详细了解了老板的求学经历、奋斗经历、个人性格、生活习惯等诸多信息,投其所好地设计了几句简单而引入注意的对白,并在固定时间与老板简单交谈了几次。终于,丙得到了与老板促膝长谈的机会,并在不久后得到了升职。
在这三人中,甲没有付诸任何行动,浪费了本可以与老板打招呼的机会,于是从未被发掘;乙抓住了这一机会,在老板的心中留下了不深的印象;丙不仅抓住了机会,更是主动地创造了机会,终于获得了老板的赏识。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时刻希望能被机会垂青。俗话说得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解读“准备”二字?这其中,不光有对机会的搜寻,对机会的把握,更包含着对机会的创造。
错失机会的,是愚者;抓住机会的,是智者;创造出机会的,是成功者。
3.废黜新帝,再立新王:冲动永远是魔鬼
高宗李治走完了生命的第五十六个年头,于公元683年溘然长逝。太子李显继皇帝位,他就是命运多舛的唐中宗。高宗死前留下一份遗诏,遗诏中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皇太子可以在他灵柩前继位,确立了太子的继承人身份;二是太子的服丧制度可以参照汉朝的制度,“以日易月”,意思就是用一天来代替一个月。因为皇帝要管天下事,所以不像普通百姓,可以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服丧上;第三就是对皇帝如何处理政务的意见: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众所周知,军国大事乃事关君权,定当由皇帝亲自处理。而高宗却让李显去听武则天的意见,这就是确定了武则天参政议政的合法性。
高宗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出自他对李显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来自于李显在监国期间的不佳表现,李治非常担心他控制不了局面。他不愿意大唐江山在李显的手中覆没。而武则天的执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便放心地让武则天来辅佐李显。
另外,高宗对宰相也极其不信任。宰相集团中的一半,是武则天新近提拔上来的,资历浅,不堪担当大事。此外高宗吃过顾命大臣的亏,尝到了那种处处受人掣肘的滋味,他不愿自己的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
权衡利弊之后,高宗决定将这个任务托付给与自己风雨同舟二十多年的妻子。虽然高宗给了她这个权力,但是武则天在执行的时候却犯了难。因为高宗没有明确告诉她该如何行使这个权力。在高宗看来,什么样的事情需要去咨询武则天,这应该是由新皇帝自己来判断的。将武则天置于高级顾问的位置,实际上也是对武则天的一种限制。武则天对这个头衔是极其不满意的,但是怎么利用这份遗嘱,武则天还在思考着。
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有贵人相助,这一次也不例外。这人就是裴炎,他不仅在李贤案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唐高宗任命的顾命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