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沉思录活学活用
2019900000018

第18章 认识本性(1)

《沉思录》卷六的主旨是认识本性。作者是斯多亚派哲学的代表人物,斯多亚派的基本生活准则就是按照本性生活。本卷一开篇就告诉我们,是理性支配着宇宙,所有事物都是根据这一理性来创造和完善的。人也是这样,人的本性和宇宙的支配力量是一致的。在本卷快要结束时,作者又说:“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自己的理智本性去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按照本性生活,接受一切现实,才是循正道而行。

在任何环境和疾病中欢愉如常

从阿珀洛尼厄斯那里,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懂得了在失子和久病的剧烈痛苦中镇定如常。

从马克西默斯那里,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

每一件发生的事情都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样亲切且为人熟知,因为疾病、死亡、诽谤以及任何别的使愚蠢的人喜欢或烦恼的事情就是这样。

当你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而烦恼时,迅速地转向你自己,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

我履行我的义务,其他的事物不会使我苦恼,因为它们或者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或者是没有理性的事物,或者是误入歧途或不明道路的存在。

《沉思录》里时常强调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心灵状态,“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苦难并不可怕,受挫折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你的人生旅途就不会中断。

不要抱怨生活给了你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更不要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没有一片海域没有波澜,没有一片蓝天不会下雨,没有一种人生不会遭遇不幸。其实,人生的不幸就像海上波澜、天空中的阴霾一样自然。

19世纪的时候,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及在保费方面给他们带来的可观收益,从拍卖市场买下了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撞上138次冰山,116次触礁,13次火灾,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

但是,让这艘船名扬天下的并不是劳埃德保险公司,而是来此观光的一名律师。当时,他刚打输了一场官司,委托人自杀了。尽管他以前也有过失败的辩护,而且也不是第一次遭遇当事人因败诉而自杀的事件。但是遇到这样的事,他还是有一种负罪感。他不知道该如何安慰那些遭受了人生不幸的人,他们有的被骗得血本无归,有的被罚得倾家荡产,有的因输了官司而落得债务缠身。他看到了这艘船,忽然想为什么不让他们来参观这艘船呢?看看这艘遭遇了无数次磨难、却永不沉没的船,也许会对他们有一些启发。他就把这艘船的历史抄下来和这艘船的照片一起挂在他的律师事务所里,每当商界的委托人请他辩护,无论输赢,他都建议他们去看看这艘船。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截至1987年,已有1230万人次参观过这艘船,仅参观者的留言就有170多本。吸引人们观看的原因不是这艘船的辉煌历史,恰恰是它身上的累累伤痕。

这艘船告诉人们,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而在生活的海洋中航行的我们,受到伤害也是自然的。重要的不是纠缠于这些不幸,扩大伤口,直至沉沦,而是应该想办法摆脱过去的失败和痛楚,如此才能永远以最坚强的姿态搏击风雨。

一个小男孩出生的样子,让所有见到的人都伤心至极——他的身体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腿是畸形的,而且没有肛门,躺在观察室里奄奄一息。医生断言,这孩子几乎不可能活过24小时。可是他的父亲在为他准备好了小衣服、小棺材和墓地后,回到医院发现他居然还活着。医生又说,这孩子不能活过一周,但是他挣扎着活了一周又一周……父亲将他带回家,取名约翰·库缇斯。

小约翰实在太小了,在他眼里,周围的一切都是庞然大物,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恐惧,连家里的狗都欺负他。父亲对他说:“你必须自己面对一切恐惧,勇敢起来!”到了上学的年龄,当他背着比他个头还大的书包、坐在轮椅上靠近校门时,没想到更因个头矮小吃尽了苦头。

那些调皮的孩子把他当成了随意戏弄的玩具,他们故意掀翻他的轮椅,看他挣扎;他们弄坏他轮椅上的刹车,看他失控的样子;他们甚至用绳子绑住他的手,用胶纸封住他的嘴,把他扔进垃圾箱里,还在垃圾箱旁边点燃了火……有一次幻灯课上,约翰出来上厕所,可是,他在黑暗中每移动一步,都感到钻心的疼痛。当他来到光亮处,才发现自己手上扎满了图钉,鲜血直流。

约翰终于无法忍受了,回到家,望着镜中的自己,想着自己一次次被折磨、被侮辱的遭遇,他放声大哭。他想到了死亡,想到了自杀,只是舍不得疼爱他的双亲……

因为约翰的两条腿畸形,就像尾巴一样翘起来,不仅派不上用场,而且行动非常不方便。1987年,17岁的他做了腿部的切除手术,成了“半个人”,但行动却变得自如了。

高中毕业后,约翰渴望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每天早晨,他趴在滑板上敲开一家又一家的店门,问店主是否愿意雇用他。人家打开门,根本就没有发现几乎趴在地上的“半个”约翰,就又把门关上了。

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约翰终于在一家杂货铺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后来他又做过销售员、技术工人,还在一个仪表公司拧过螺丝钉。那时,他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赶火车到镇上,然后爬上他的滑板,从车站赶到几千米外的工厂。尽管生活艰辛,但是能够自食其力,他还是非常开心。

约翰虽然身体残疾,但是爱好体育运动,他从12岁就开始打轮椅橄榄球。由于他没有双腿,做事全靠双手的力量,使得他的手臂力量惊人。1994年,约翰·库缇斯成了澳大利亚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2000年,拿到澳大利亚体育机构的奖学金,并在全国健康举重比赛中排名第二。

一个偶然的演讲机会,开创了他人生的全新局面。那次他应邀对自己的经历做简短演讲,很多听众听了他的故事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一个女孩儿因此而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这让约翰决定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恐惧和忧伤,讲出自己的挣扎和拼搏,给他人以启迪。于是,他开始到世界各地演讲,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走出了阴暗,走出了泥泞。

约翰·库缇斯有句名言: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他可以开着经过改装的汽车周游世界,可以去潜水,可以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并赢得幸福和尊敬。

我们认为一帆风顺才是真正的人生,遇到一点挫折就感觉天塌地陷、世界末日到了,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是不幸的,只是你只看到了别人风光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不为人知的一面。

点石成金:

上天是公平的,给谁的都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那些取得了人生成就的人,并没有得到上天更多的馈赠,他们只是不善抱怨,善于奋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更没有谁的人生永远顺风顺水。哪怕我们的人生之路坎坷艰难,荆棘丛生,但只要我们坦然去面对,就一定能战胜苦难,取得最后的胜利。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受过伤,而是能够坚强地修复伤口,继续勇敢前进。

“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把“疾病、死亡、诽谤、背叛”看做“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样亲切并且为人熟知”,“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熟谙了马可·奥勒留的这些原则和理念,可以让我们在任何境遇都欢愉如常。

团体和个人是利益共同体

那对蜂群不好的东西,对蜜蜂也不是好的。

那不损害国家的事情,也不会损害公民。

对所有看来是损害的现象都适用于这一规则:如果国家不受其损害,那我也没有受到损害。

马可·奥勒留强调整体概念,强调整体和个体的利益一致。在现实中,个人利益经常被视为团体利益的对立面,这种倾向不利于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服务团体,也给团体的蓬勃发展蒙上了阴影。

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我们与群体共生共荣。任何损害群体的事,最终都会影响到个人。同样,有益于群体的事,个人也会受惠。时常问问自己:你能为普遍利益做些什么?

电影《美丽心灵》在2001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影片描述的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小约翰·纳什的一生。片中有一幕暗示了纳什所要证明的理论。

纳什和他的四位同事看见一个金发美女和她的四位朋友走进了房间。纳什的四个朋友都为她的魅力所倾倒。

其中一位朋友说:“且慢,你们都忘了吗?回想一下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一个教训——就竞争而言,个人的野心会为全人类造福。先生们,古老的理论是人人为自己,而那些开始新生活的人们将忠实于他们的朋友。”

考虑以上情形后,纳什认为,亚当·斯密的这个理论需要作一些修改。如果他们都去追求这位金发美女,并且互相排挤,那么很可能谁都追不到她。而且这样会得罪其他女孩。谁愿意做第二?所以最好的策略是,他们都不去追求那位金发女郎,这样就可以取悦其他女孩,而且每个人都可获胜。

他说:“亚当·斯密说,‘最好的结果是这组中的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对吗?’这就是他所说的。”

对吗?不完全对,因为最好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做对自己和团体最有利的事情。这才是最主要的。

事实上,纳什的平衡理论最初应用于游戏中,后来才应用到生活的不同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战争,甚至植物学中。在经济学上,纳什证明了有更好且更文明的方式可以获得财富,而不是无节制地谋私利。他证明,文明合作远比竞争更有效。

点石成金:

最好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做对自己和团体最有利的事情,这体现了一种“文明组织学”。应用到现实生活,那就是每个人都应在考虑团体利益的前提下,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要求我们对组织尽心尽责,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利益,这是最理想的模式。我们深信,神圣而“看不见的手”会协调每件事,并揭示这个隐藏着永久财富的秘密。

“那不损害国家的事情,也不会损害公民”,马可·奥勒留永远把个体的利益和整体利益放在一起来考虑,这种观念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所要遵循的原则。

幸福生活所需很少

你看到一个人只要把握多么少的东西就能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就会像神的存在一样;因为就神灵来说,他们不会向注意这些事情的人要求更多的东西。

要总是把这牢记在心: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确实是很少的。

斯多亚派哲学追求一种节制的境界——节制物欲,节制感情。马可·奥勒留说,“要总是把这牢记在心: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确实是很少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对于功利的追求从来都是永不停息,永不满足的。人们心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这样的心灵是无法获得宁静和幸福的。面对诱惑,如果不能保持理智,不能学会知足和珍惜,我们的心就会折磨我们。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幸福并不需要拥有太多,如果为了追求一些多余的东西而破坏了内心的平静,是得不偿失的。

人们常常需要提醒,才会想起自己拥有的幸福。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还能自由呼吸,你就比在这个星期中离开人世的人更有福气。”

“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危险、被囚禁的孤寂、受折磨的痛苦和忍饥挨饿的难受……你已经好过世界上5亿人了。如果你能够参加一个宗教聚会而没有侵扰、拘捕、施刑或死亡的恐惧,你已经比30亿人更幸福了。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足够的衣服,有屋栖身,你已经比世界上70%的人更富足了。”

“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日’数据显示,全球有36个国家目前正陷于粮食危机当中;全球仍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重。在发展中国家,有两成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而在非洲大陆,有三分之一的儿童长期营养不良。全球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如果你的银行账户有存款,钱包里有现金,你已经身居于世界上最富有的8%之列!如果你的双亲仍然在世,并且没有分居或离婚,你已属于稀少的一群。如果你能抬起头,面容上带着笑容,并且内心充满感恩的心情,你是真的幸福了——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这样做,但是他们却没有。如果你能握着一个人的手,拥抱他,或者只是在他的肩膀上拍一下……你的确有福气了——因为你所做的,已经等同于上帝才能做到的。”

“如果你能读到这段文字,那么你更是拥有了双份的福气,你比20亿不能阅读的人不是幸福很多吗?”

一位美国老师曾给他的学生讲过一件令其终生难忘的事情。

“我曾是个不会满足的人,”他说道,“但是,1934年的春天,我走过韦布城的西多提街道,有个景象扫除了我所有的不满和忧虑。事情的发生只有十几秒钟,但就在那一刹那,我对生命意义的了解,比在前10年中所学的还多。那两年,我在韦布城开了家杂货店,由于经营不善,不仅花掉所有的积蓄,还负债累累,估计得花7年的时间偿还。我刚在星期六结束营业,准备到‘商矿银行’贷款,好到堪萨斯城找一份工作。我像一只斗败的公鸡,没有了信心和斗志。突然间,有个人从街的另一头过来。那人没有双腿,坐在一块安装着溜冰鞋滑轮的小木板上,两手各用木棍撑着向前行进。他横过马路,微微提起小木板准备登上路边的人行道。就在那几秒钟,我们的视线相遇,只见他坦然一笑,很有精神地向我呼:‘早安,先生,今天天气真好啊!’我望着他,突然体会到自己何等的富有。我有双脚,可以行走,为什么却如此自怜?这个人缺了双腿仍能快乐自信,我这个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的?我挺了挺胸膛,本来准备到‘商矿银行’只借100美元,现在却决定借200美元;本想说我到堪萨斯城想找份工作,现在却有信心地宣称:我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工作。结果,我借了钱,找到了工作。”

人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有这些,没有那些,总是不肯提醒自己已经拥有什么,这样的话,他们永远无法满足,也永远活在需求和匮乏之中,过一种幸福生活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多,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需要提醒才能注意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