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有些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小区里谁家孩子愚笨,一幅傻相。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听后,在他的大脑中就会储存进这个信息。当他在某个时候碰到父母所议论的那个孩子时,他就会嘲讽他:“瞧你那傻样,难怪考试总是不及格呢。”
其二,孩子嫉妒心强。当看到某个同龄人比自己优秀时,嫉妒心强的孩子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找对方的缺点,哪怕是芝麻丁点儿的缺点,也会被他夸大成“大西瓜”,并紧紧抓住别人缺点不放。
其三,父母教育方式不妥当。部分父母教育孩子时,喜欢用过分的赞美之词,时间一长,孩子就有了优越感, 就会认为自己“十全十美”。这样,孩子由于骄傲自满的心理作祟,也容易用蔑视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人,用过激的话语去伤害别人的心灵。
那么,当父母发现孩子爱嘲笑别人、喜欢逞口舌之快时,应该怎么做呢?最佳的方法就是干预,立即劝阻或制止孩子,并让孩子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同时父母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言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告诫孩子与人谈话时要尊重他人,不要口无遮拦,不要怎样痛快就怎样说;要考虑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孩子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能注意到这些细节时,他就会因言辞得体而受人欢迎。让孩子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父母可以让孩子设身处地,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让孩子问问自己:如果别人总说一些伤害自己的话语,那么自己的感觉会是怎么样呢?告诉孩子与人讲话时言辞要谦逊,不要太直率。有些非说不可时,也要绕开不宜直言的“雷区”。告诉孩子不要揭人“伤疤”,不要使用侮溽性的语言。
叫对方的名字而不是绰号
名字虽然是一个人的符号,并不代表什么实际意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视名字如“脸面”。名字往往代表着尊严,因此当你在公众场合热情地叫人名字而不是“喂”或其他代名词时,人家就会觉得非常高兴,并因此而愿意和你亲近。但是,很多孩子并没有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他们眼里,名字并不重要,因此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任意给别人取“绰号”,或直接叫对方的“绰号”。其实,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大多数绰号常带有侮辱性,有的绰号还是别人生理缺陷的直接标志。这样,不管孩子和对方的关系如何,如果孩子叫他绰号而不是名字,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是报复。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叫别人的绰号或随意给别人起绰号时,都要立即制止,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否则,孩子就会因为常给别人乱起绰号和叫别人绰号而不受欢迎。而这,无疑会影响到孩子的正常交往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小军,你为什么和白梦打架?”张老师和蔼地问小军。
“老师,白梦在同学们面前总是叫我‘土豆’,从来没叫过我的名字。”小军委屈地接着说,“我爸妈是早市上卖菜的,以前放假时我帮他们一起卖过菜,有一次白梦和她妈妈一起在我们家的菜摊前碰到我帮爸妈卖菜,所以……”
“小军,这件事是白梦不对,她应该尊重你,叫你的名字,而不是给你乱起绰号,我待会儿让她向你道歉,但是你打人也是不对的。”
“老师,我一定改正。”
“好,老师相信你!”
“张老师,快去看看,王子杰把白梦的作业本撕碎了。”
“白梦,怎么又是她?”老师边朝教室走去,边问那个来喊他的同学。
“白梦下课时在走廊里喊王子杰‘铁拐王’,还去抢他的拐杖。王子杰急了,想去追她又追不上,就去撕了她的作业本。”
“白梦,老师不是对你讲过叫人绰号是不礼貌的行为吗?你不是答应老师要改正吗?”张老师把白梦叫到办公室后,问道。
“张老师,我也想改,可就是改不了。其实叫人绰号没什么了不起的呀,我妈就从没叫过我爸的名字。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听她叫我爸‘眼镜’,我爸从来没有生气过呢!”
听了白梦的话,老师哭笑不得,他只好耐心地对白梦说:“叫人绰号,甚至是以别人的缺陷为绰号的行为,都是极不礼貌的,轻则让人反感,重则伤害对方的自尊。”
“张老师,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吧,我觉得叫人绰号既形象,又挺好玩儿的。”白梦天真地辩解道。
张老师见白梦如此“顽固”,知道单凭学校教育效果不理想,便决定和白梦的父母通电话,希望他们能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白梦的父母在电话里爽快地答应了。可一挂断电话,白梦妈妈就对丈夫说:“瞧瞧,我还以为是多大的事呢,不就是孩子喜欢叫人绰号吗?就这点小事也值得惊动我们,你说呢? ‘眼镜’。”
“对,‘花瓶’,你说咱们家白梦那么乖巧的一个孩子,就是有个喜欢叫人绰号的小毛病,这不算什么大事呀!”
从白梦父母一唱一和的对话中,我们就不难找出白梦喜欢叫人绰号的原因了。我们也不难想像,如果白梦的父母不改掉自己的毛病,不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面的积极引导和教育,那么长大成人后的白梦,也会像她的父母一样,无论住在哪里,都会因爱给人乱起绰号而与邻居不睦,与同事不和,与亲友关系疏远。
事实上,记住别人的名字并且乐意叫别人的名字,除了表示你对对方的尊重以外,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记住了陌生人的名字,你就多了一位朋友。
教育您的孩子与人沟通时,叫对方的名字而不是绰号,这与教给他生存的技能同等重要。如果您发现您的孩子也喜欢叫别人绰号,那么要立即制止,并且进行正确引导和训练,直到孩子改正为止,千万不要以为那是一件无足轻重,或是好玩、好笑的事情。父母相互之间不要叫绰号,更不要给别人起绰号,这样孩子就没机会“活学活用”了。不要鼓励孩子给别人起绰号。叫别人绰号,即使是善意的,也要尽量避免。发现孩子给人起绰号时要制止,而不是放任不管。经常把“谢谢”放在嘴边 一只蚂蚁准备到河对岸去建立新的家庭,但是河上没有桥。正在危难之际,河边的柳树上飘下一片枯叶,刚好落在河水边,蚂蚁赶忙爬了上去,随着柳叶漂到了河对岸。
“谢谢你!”蚂蚁满怀感激地对柳叶说。
由于一时未找到理想的安身之地,夜晚来临时,这只蚂蚁被冻得瑟瑟发抖。一条蚯蚓见了,忙热情地邀请蚂蚁到它的洞里过夜,蚂蚁欣然同意了,并真诚地向蚯蚓表示了谢意。
第二天,蚂蚁在寻找新家的途中,由于粒米未进,在它感到又渴又饿时,一只乌鸦送给了它一粒豌豆,蚂蚁接过豌豆后,又真诚地对乌鸦说了声“谢谢”。
两个过路的人见了后,一个人说:“蚂蚁的运气真好,处处都能得到帮助。”
“不是蚂蚁运气好,它之所以能处处得到帮助,是因为它常把‘谢谢’挂在嘴边。”另一个人说。
可是,现在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沟通技巧都不会,更不用说在讲话时使用“谢谢”或其他礼貌语言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却是这样的几幕:
镜头一
“小朋友,这儿有个空位置,你坐吧。”公交车上,一位中年人站在过道上,他旁边座位上的乘客刚下车,位置空了,他自己没坐下,却招呼着站在自己前面的一个1 O岁左右、背着书包的男孩。
听见了喊声,小男孩返身坐到了座位上,什么都没说,却坐得那么理直气壮,好像这座位早就应该让他坐似的。
镜头二
“杰华,来,瞧瞧姥爷给你买了一本童话书,是郑渊洁叔叔的新作,你不是最喜欢看他的书吗?”
“怎么今天才买啊,我早就想看了。”杰华一把抢过书,抱怨了一句,就躺在沙发上,旁若无人地看了起来。不要说感谢的话,就是连正眼看都没看姥爷一眼。
镜头三
“冰凌,尝尝姨妈炸的鸡腿。”姨妈说完,朝冰凌碗里夹了一只。
冰凌用手抓起鸡腿就往嘴里送,她一直低头啃着炸鸡腿,直吃得满嘴满手都是油。瞧那模样,就知道她对炸鸡腿的味道很满意。可直到姨妈收拾桌子,从她面前清理走一堆鸡骨头时,也未听见她说一个表示感谢的字。
这些孩子之所以不知道说“谢谢”,与他们成长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家庭教育失误有关。在生活中,当父母自身不懂得经常向人说“谢谢”或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时,孩子肯定对“谢谢”两个字很陌生,他们会认为别人为他们所做的、所付出的是理所应当的,自己可以坦然接受。因此,在这些孩子的字典里没有“谢谢”两个字。
事实上, “谢谢”两个字很简单,也很容易说出口,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字有着神奇的作用,它是与人沟通时融洽气氛的良药。一个经常把“谢谢”挂在嘴边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也一定是一个人见人爱、人见人疼、具有好人缘的孩子。
因此,教育孩子经常对人表示真诚的感谢,是父母必须给孩子上的一课。如果您还没有给孩子上这一课,那么就赶快行动吧,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下班回到家时,当孩子为你接过公文包,递上拖鞋,倒上一杯茶水时,别忘了说一声“谢谢”。父母之间也要常说“谢谢”,不要把什么都视为理所当然。发现孩子该说“谢谢”时,却无动于衷,要及时批评、教育。
不幸灾乐祸、不嘲笑别人
下雪天,道路很滑,赵正锋和孙明一起朝学校走去。突然,“啪”的一声响,赵正锋不小心脚底一滑,重重地摔倒在雪地上。
“哈哈,瞧你满身是雪,活像一只北极熊。”孙明没有去扶赵正锋,反而大笑道。
“你这人怎么这么损!我摔得浑身疼痛,爬不起来,你还笑!”赵正锋气愤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