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发现水果
20193300000013

第13章 核果类(5)

研究发现,梅含有柠檬酸等有机物,可以刺激肠胃提高细胞组织的活性;同时,还可以增加肠胃内的酸性,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繁殖。柠檬酸的另一个特点,它能使钙离子为肠壁吸收,所以,梅、梅干等食品对缺钙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品。

乌梅是传统中药,可用于治疗喉痛、喉炎、慢性下泻等。乌梅还有抗过敏的作用,实验表明:乌梅(1:1)水煎剂及其合剂能减少豚鼠因蛋白质过敏性休克及组织胺休克引起的死亡率,证明乌梅可以抗蛋白质过敏。

临床进行体外试验发现,乌梅对人体子宫颈癌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据报道,取乌梅27个在卤水1000毫升中煮沸取汁,日服6次,饭前饭后各1次,每次2~3毫升,适于治疗体表的癌症,如宫颈癌、阴茎癌等;亦可作擦剂,有效率达87%。在服药期间忌红糖、白酒及酸、辣等刺激物。

临床还发现,乌梅醋外敷可治足跟痛。乌梅与醋都属酸性,因此乌梅醋具有酸敛作用,对于足跟跟骨滑囊无菌性炎症引起的足跟痛(足跟部长期暴露,受到寒邪的侵袭,导致冬季足跟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炎症吸收的效果。

梅根:性味酸、平;无毒。功能调和气血,收敛止痢。治风痹、胆囊炎、瘰疬。梅露:为花蕾的蒸馏液。清代陈淏子《花镜》:“蒸露点茶,止渴生津,解暑涤烦。”并能解先天胎毒。梅核仁:清暑,明目,除烦。白梅花(花蕾):味酸涩,性平。清代叶桂辑录的《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舒肝,和胃,化痰。可以治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等病症。

中药上常将乌梅与其他药物配伍,制成一服散、固肠丸、玉泉丸、乌梅丸等,分别治肺虚久咳、久痢滑泄、虚热消渴和呕吐腹痛症。单用乌梅的民间小验方也有不少,比如饭后服乌梅1~2个,可止呃逆;乌梅煮汤加少量白糖代茶饮,治头痛失眠;乌梅去核取肉,烧炭研末,芝麻油调和涂于患处,治头疮背疮;中风、牙关紧闭,可用乌梅肉擦之;乌梅外用还可软坚,消胬肉,治足跟痛、鸡眼等。

食用须知。

梅味极酸,胃酸过多者不宜食;感冒发热,咳嗽多痰,胸膈痞闷之人忌食;菌痢、肠炎初期忌食。

据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载:“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滞、外感未清、女子天葵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并忌之。”

俗语云:“桃饱人,杏伤人,梅子树下埋死人。”这是因为在乌梅的成熟期的果实中含有氢氰酸物质,有剧毒。因此,入药均用未成熟的果实加工成乌梅、白梅应用。

中医认为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春之全气,所以味最酸,凡疾病初起及胃酸过多者忌服,多食易损坏牙齿。

民间验方。

1.咽喉肿痛:乌梅50克,双花100克,雄黄20克,研末炼蜜为丸,每重3克,每食1丸,含化徐徐咽下。

2.久咳不止: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量研为末,每次6克,睡前蜜汤送下,或再加半夏、杏仁制成一服散服。

3.咳嗽、胸闷、少痰、口渴:乌梅10个,杏仁10克,加糖水煎服。

4.痢兼渴:麦门冬100克(去芯),乌梅2个,加水煎取汁咽含。

5.茵痢:乌梅18克压碎,加香附12克,水煎,早晚2次服。

6.久痢滑泻:乌梅20克取汁去渣,加粳米100克煮粥,食时加冰糖适量;或乌梅肉20克,水煎,饭前服。

7.急性胃肠炎:青梅煎汁浓缩成麦芽糖状,每次5克,每日3次,饭前加红糖服。

8.便痢脓血:乌梅去核烧存性研末,每次6克,用米汤送下。

9.疮疖、头疮:乌梅肉烧灰细研,生油调敷;或乌梅粉、黄连粉各6克,取哈密瓜汁调匀涂患处,每日2次。

10.牛皮癣:乌梅水煎去核,浓缩成膏,每次服9克,每日3次;或乌梅30克,土元15克研末,瓜萎挤汁,一同调匀涂患处,每日1~2次。

11.钩虫病:乌梅25~50克,水煎空腹服。

12.无淤血型月经过多:乌梅、金樱子等量,水煎,每次服10克左右,每日3次,服7天。

13.风湿性关节炎、腰疼、坐骨神经痛:乌梅10克,葱须15克,大枣10个,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2次;或青梅浸酒密封1月以上,用酒擦患部。

14.月经过多、尿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饮乌梅汤止血收涩;或乌梅200克,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15.夏季腹疼、腹泻、呕吐:青梅250克,泡于白酒内1个月以上,每日食1匙。

16.性功能亢进:饮乌梅汤可益阴潜阳,收涩相火。

17.防暑消暑、生津止渴:青梅、桂花、白糖加水煎成酸梅汤饮。

18.胼胝、鸡眼、疣赘:乌梅肉加适量轻粉,米醋调敷,或制成青梅膏调敷。

19.足跟痛:乌梅适量去核加入醋少许捣烂,再加入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日敷一次,连用半个月即愈;或祁艾60克,乌梅10克,煎出药汁,倒入盆中,再将砖烧红放入药液盆中,患足放于蒸气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汁晾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在砖上趁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1~2次,7天为1个疗程。

20.风寒感冒:乌梅4个,红糖100克。加适量水,共煎浓汤,分2次服。

21.慢性气管炎:乌梅、黄精各60克,芙蓉叶120克,制半夏50克,醋、白糖各250克,先将制半夏浸于醋中24小时,再与其他味药同煎去渣,浓缩收汁加糖溶化成500毫升,装瓶备用,每日3~5次,每次半匙,含咽部,缓缓咽下。

22.消化不良:乌梅3克,大枣6个,加适量水,煎汤服,每日2次。

23.恶心:乌梅12克,冰糖适量,煎汤代茶饮。

24.胆石症:莲子30克,乌梅10克,煎汤服,每日1~2次;或乌梅15克,虎杖30克,川楝子18克,金钱草60克,大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

25.细菌性痢疾:乌梅肉30克,生姜10克,绿茶6克,以沸水冲泡,盖严浸30分钟,再加红糖,趁热顿服。

26.幼儿腹泻:乌梅3克,水煎,服用时加上少许盐,每日3~4次。

27.糖尿病:乌梅8个,党参60克,大枣15个,水煎20分钟后,加入冰糖再煎1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服;或乌梅50克,沸水冲泡代茶常饮。

28.盗汗:大枣10个,乌梅8个,武火煎至水沸后1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稍煮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

29.疟疾:乌梅、苹果各12克,大枣7个,槟榔25克,水煎饮汤,每日2次。

30.白痰风:乌梅肉50克,补骨脂60克,用白酒浸泡,2周后服用,并用药酒外搽患处。

31.蛔虫病、胆管蛔虫:乌梅10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每日1次;或石榴皮15克,乌梅10克,白果12克,水煎服,每日1~2次;或乌梅7个,川椒5克,川连6克,生姜2片,水煎服。

32.慢性咽炎:罗汉果15克,乌梅10克,丝瓜叶6克,水煎服,每日2次;或乌梅6克,青黛5克,黄连3克,共研末,吹患处,每日2~3次。

33.病毒性肝炎:乌梅40~50克,水煎服,每日2次。

34.神经性皮炎:乌梅60克,苦参100克,加适量醋浸泡7~10日,外搽患处,每日2~3次。

35.男性不育症:乌梅、党参各12克,细辛3克,干姜、当归、附子、黄柏各9克,黄连6克,花椒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36.中暑(面色苍白,汗出淋漓,血压降低,神志恍惚):乌梅30克,山楂20克,北沙参15克,西洋参、五味子各5克,加水煎2次取汁,加入白糖,每日1剂,分2~3次服。

37.白发:乌梅10克,枸杞子、桑葚各15克,水煎服,每日1~2次。

38.乙型肝炎、肝大、肝区痛、食欲减退:乌梅20克,虎杖30克,炙甘草5克,水煎汁,每日1剂,分2~3次服,2周为1个疗程。

39.矽肺:乌梅10克,海带50克,皂刺3克,水煎服,每日2次。

40.多汗症:乌梅、炒酸枣仁各12克,白芍15克,水煎服,每日1次。

41.暑热烦渴:梅花、白菊花各10克,玫瑰花15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服。

42.高血压:白梅花3克,草决明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服。

43.外伤出血:白梅花10克,煅存性,敷于伤口。

44.呕吐:乌梅花10克,洗净,用沸水冲泡,每日代茶饮。

45.胆囊炎:生长多年的梅树根100克,水煎服;研末内服可治黄疸。

46.子宫脱垂:乌梅树根30克。加水、酒各半煎服。

相关链接。

梅花欢喜漫天雪。

隆冬时节,严寒无情地封锁着大地。此时,黄菊已残,桃李未华,真可谓是“万花纷谢一时稀”,而唯独梅花“凌寒独自开”。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品格,为人们所吟咏赞赏。

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古称梅有四贵:“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我国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命笔吟咏。《诗经·小雅·四月》中就有“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的句子,《图经》中则有“梅实生汉中川谷”的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诗中写道:“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其爱梅之情,溢于言表。宋代张镃《玉照堂梅品》有“梅花为天下神奇,而诗人尤所酷好”之说。南宋杰出词人陈亮写道:“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付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借梅言志,表达了自己坚持抗金至死不渝的信念。

历代诗人中,爱梅成癖者,要数宋代的陆游,他的诗词中,竟有百余首为咏梅之作,他那首《卜算子·咏梅》更是脍炙人口。毛泽东同志读了这首词,曾“反其意而用之”,也写下了一首《卜算子·咏梅》,其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出了梅花特有的风格—“报春不争春”的美好品德。

在我国近代的十大名花选评中,梅花冠群芳之首,许多人士主张定梅花为国花。

天然维生素丸—红枣。

红枣为鼠李科枣属植物。古有良枣、美枣之称,又称大枣、小枣、干枣、刺枣等。

红枣原产我国,从酸枣演化而来。近代考古资料表明,枣的栽培始于7000年以前,在河南新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曾发掘出枣的遗留物。远在周朝时,枣和稻已经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且定期收获。大枣最早的栽培中心,为晋陕黄河峡谷地区,渐及河南、河北、山东等黄河下游一带。大约在2500~3000年前传至西亚,然后经波斯、叙利亚传入地中海沿岸,再至欧洲各地。1837年才由欧洲传入美洲。但是,国外从我国引进的一些枣的品种,几乎没有大面积的栽培,因此,至今世界上的红枣绝大多数都是我国产的。红枣维生素C的含量为百果之冠,英国研究者曾用鲜枣在136位虚弱病人中做试验,凡是按医嘱连续吃枣的患者,其恢复健康的速度比单纯依靠服维生素药物的患者恢复健康的速度快3倍以上,因此,红枣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

在我国古籍中,关于枣的记载很多,《诗经·豳风篇》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之句,并有枣与棘(酸枣)之分的记载。“豳风”是陕西彬县地方的古代歌谣,主要记述了周室先人公刘至太王间部落时期的活动。可见早在奴隶制社会以前,枣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就已相当密切。《彬县志》认为现在当地的枣产区在周朝就称之为“枣林川”、“枣林坪”,可见在那时枣树已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又据《广志》载:“文王时,有弱枝枣甚美,禁之不令人取,植树苑中。”从其所反映的栽培地域说明栽培枣的中心地带与周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带相一致,说明陕、晋是枣的最早栽培的地区。

到春秋战国时期,枣的栽培地域和规模有较大发展。《战国策·燕策》载,苏秦游说六国,当游到燕国时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韩非子》上记述:“秦饥,应侯谓曰:‘王苑之枣栗,请发与之。’”说明当时枣树已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北魏时,皇家曾规定成年男子每人要种枣树5棵,以备灾荒。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将枣与桃、李、栗、杏并称为“中国五果”。枣在我国历代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一是《孙子兵法》,二是红枣。足见红枣在当时所受的重视程度。

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重视枣品种的选育,并不断选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最早记载枣品种的是《尔雅》,该书记载了11个枣品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42个品种。我国第一部关于枣的专著—元代柳贯的《打枣谱》,曾记述了73个枣品种,清代王灏著的《广群芳谱》记载枣品种达87个。据《中国果树志·枣卷》(1993)中记载,我国有枣树品种700个。

目前我国枣的栽培,除东北严寒地区和青藏高原外,已遍布全国各地。按产地分为南枣和北枣两个生态型。南枣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丘陵地区,多零星栽植,果实虽大,但不如北枣甜。北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栽植面积大,产量高,品种多,质量好,名扬中外。到2000年我国枣产量超过150万吨,其中产枣最多的5省按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这5省的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左右,其中河北省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目前我国枣树的栽培面积和产量遥居世界之首,国内外枣市场几乎被我国独占。

按果形枣可区分为大枣、小枣、圆枣及葫芦枣等。

在大枣产区中,特别值得介绍的是陕西的清涧县。自1993年起,沿黄河、无定河的“两河三岸”建成了红枣林带,覆盖全县12个乡镇的500多个村庄,惠及12万人口的数十万亩枣园工程,全县红枣加工、保鲜储藏的大中型企业数十家,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红枣加工基地,1995年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陕西彬县的晋枣、条枣、狗头枣亦久负盛名,其中晋枣每个重约50克,为枣中之冠。山西交城、文水产的骏枣,被誉为“枣中之王”,皮薄、味馨、极甜,曾在巴黎博览会上受到好评。山西稷山县的稷山枣为枣中之魁,其品种有板枣、长枣、圆枣、柳灌枣、葫芦枣、蛤蟆枣、猪牙枣等10多个品种,其中尤以板枣出名。稷山枣色泽鲜红,肉厚核小,素以“大枣小核,小枣没核”而著称于世。河南的大枣以新郑的灰心枣和鸡心枣最为著名。鸡心枣因其形似鸡心而得名,其特点为肉与核仁分离,摇之有声,风味尤佳,是稀有名果。此外,河北的赞皇大枣、山东的冬枣和浙江义乌大枣,质地风味各具特色,均为上品。

小枣中最享盛誉的为金丝小枣,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高。小枣中有种核已退化的无核枣,皮薄肉丰,枣核若有若无,被称为空心枣或虚心枣。山东乐陵、河北沧州的无核小枣,北京密云小枣均为小枣之上品。

圆枣近于圆形或短圆形,北京地区俗称“老虎眼”。较好的品种有陕西大荔圆枣、山东茌平圆枣、河南的灵宝圆枣和甘肃的敦煌圆枣。北京郊区有品质极佳的郎家园枣,为京东一代有名的脆枣,此枣还可做北京名食之一—枣脯。据说它还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御厨师为其途中食用而制作的枣食品。

葫芦枣,有的上尖下圆,有的细腰头粗,有的状如秤锤,故有梨枣、秤锤枣和壶瓶枣之称。壶瓶枣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山西太谷产的壶瓶枣就是这种古枣的后裔,汁多、肉甜、味馨、核小,成熟之后采收不及时会坠地自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