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长说得好,高考不仅仅是一场文化考试,它还是对孩子综合素质的考核,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考核。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比高考更重大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们必须学会独自面对。
淼淼还有半年就要应对中考了,学习已经明显很紧张。其实,眼下的中考也像高考一样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看着孩子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真是心疼不已。她每次去参加考试,我们从来不会刻意跟她强调什么,该注意的平日里都已讲得差不多了。她考试回来,我们也不会追着问她考得如何。前段时间,他们进行了升入初三以来的第一次模拟考试,单人单桌,判卷儿按A、B、C……分等级来判。第一天从政史考场上走出来,淼淼的脸就沉下来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超水平地砸了”,说完那些,一个人沉默着走进自己的房间。这种情况,要搁以往,我们肯定会跟进去安慰她一番。那天,我和淼爸谁也没有进去,我们当什么也没发生。她一个人郁闷够了,一个人去上学,临去上学前,自己站在镜子前努力地笑:“没关系,下面几场努力!”还好,她自己调整得不错,下面的都正常发挥。最后总成绩出来了,尽管她的政史成绩不如意,还是没太影响她的总成绩,考了全年级第五名,还挺不错。
去参加她的家长会,班主任给每位家长发了一封信,信是考试之后孩子们写给父母的。班主任要求我们家长看完孩子的信当场给孩子写一封回信。我拿到淼淼的信,读来心里真是又心酸又欣慰:
“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些天,我的内心经受了很强烈的波折。尽管你们一次次跟我说,不用太在意试卷上的分数,只要通过考试找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好。可面对眼下这样的一个大环境,我们又怎么能不在意成绩呢?我知道你们也会在意的。第一天考试,我的政史就做砸了,当时真是郁闷死了,我那可怜的小心脏,头一回承受那样的打击。好在,我自己慢慢调整过来了……”
“亲爱的孩子,祝贺你,祝贺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更要祝贺你一个人闯过失意、郁闷的难关,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投入到下面的考试与学习中去。你的情绪变化,爸爸妈妈看得清清楚楚,可我们没有站出来安慰你,也请你理解我们的苦心。孩子,你在一天天长大,必须学会如何面对这些——压力、挫折、失败、委屈,甚至绝望,唯有在这样的承受中,你才能变成一个足够强大、自立,等你离开爸爸妈妈的庇护之时,才能自由地飞翔!”我在淼淼信的后面附上这样一段话,不长,我相信她能懂。
把一场又一场的考试看作平日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了,孩子再走向中考、高考的考场时还会那么紧张吗?四年后的夏天,淼淼也将走进高考考场了,我希望她走进高考考场时,就像平时背着书包去上学一样。我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平静中完成那一场人生中的大考。
4状元榜,何时休
高考录取工作已进行了大半,各中学的名牌大学,一本二本上线率也已基本划定。那天,淼淼从外面回来,跟我讲笑话似的讲了一件事:“我们学校三年前考出去的两名学生,今年考上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了,有位还考了全区文科状元,我们学校在大力宣传呢。宣传得我直想笑,这跟我们学校还有多大关系啊?”
“呵,还有些小学也会宣传,宣传某状元在某小学读过书。”
“当状元就是好啊,全社会都宠着。”淼淼不由发感慨说。
“我却并不认为就有多好,尤其现在每年的状元榜,实在是没有这种必要。”
“为什么没有必要,妈妈你讲来给我听。”其实,淼淼不提,我也正要给她讲讲这个话题。
随着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状元榜也轰轰烈烈地粉墨登场。县状元、省状元、文状元、理状元,网络、纸媒、各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从状元的考试感受到状元们平时的读书方法,平时默默无闻埋头书堆的学子们,因为“状元”的头衔,而一举闻名。人们在羡慕这些状元优秀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背后的故事。似乎他们一下子成了一座小宝藏,身上有着供人挖掘不尽的点子与线索。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是。
状元榜,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把状元榜当成大批家长与学子们前进的动力,未尝不可,只是如此兴师动众地宣传“状元”们,我认为大可不必。
首先,这“状元”的得来,有着很大的偶然性。有些平素成绩相当好的学生,可能会在某一场考试中失利而与“状元”擦肩而过;有些平时成绩并不很突出的学生,却可能因为在考场上少了压力而超常发挥,反而意外捧得“状元”的头衔。依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成者王败者寇,你平时学得再好,方法再科学,你没成为“状元”,你的那些方法也就随着你的名字销声匿迹了;反之,你是“状元”,再笨拙无方,你的那些经验也就成了宝贵的经验,值得人去借鉴学习。从年年对各地高考状元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状元的学习经验方法各不相同,有些甚至会是完全相反的两种道路,可他们都有幸成了状元。你听哪一种?
其次,状元榜的排行依据只是卷面上的分数,说得更确切一点,那只是一个分数的排行榜,这个排行榜可以说明某些学生会读书擅长应试,除此之外,实在不能说明其他什么。分数与能力成一定的正比关系,但也不完全是。高分低能,低分高能,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并不少见。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洗衣服,不懂如何与人交际,这样的例子似乎也并不少见。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状元360》节目,感觉那里面的“状元”真是不虚“状元”的名字,那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苦干苦练出来的,没有过硬的本领,行业状元还真不好当。
再次,“状元榜”到底有多大推广的价值与意义还有待商榷。同事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考出来五百六十多分的好成绩(在广西,这个分数已超出一本线五十多分),按正常的录取,她可以填报一所很好的重点大学一本。让人想不通的是,孩子除了报考清华一所学校外,再没有报考其他的学校。她的理由很简单:以她的能力,明年考取一个省理科状元都不成问题。她根本就没想走,早已做好回校复读的打算了。不知道,她的这个决定将会给她的命运带来如何的转折,只听她满怀斗志要考明年的状元这话,心里就难免替她生出丝丝的担忧。“状元”的头衔,对一个学生来说就有如此重要吗?
看过一份调查表,那些昔日考场上的文理状元,在进入大学乃至走上岗位后,其表现并不都是那么突出优秀,有一些甚至可用“泯然众人矣”来做一个让人遗憾的批注。可见,那个状元头衔,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好运。与漫长的人生路相比,那不过是他们人生路上的一个小站。以后的路辉煌与否,还须他们以后的努力来见证。只不知,这状元榜为何还会一年一年地红火下来,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但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成才的途径越来越多了,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样一次人生中的重要考试,对那些“状元”学子们以后的发展,或许会更好一些。
5越来越“薄”的教科书
要期末考试了,淼淼从学校里抱回一大堆的书和资料,堆了满满一沙发,在慢慢整理。各科教材各归一类,各科的复习资料各归一类,那一大堆书与资料,她整理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整完。整理完,坐在沙发上叹气:“妈妈,我有一个发现,我发现我们的教科书纸张是越来越薄、越来越脆了。你看下,我读小学时的课本,这纸张摸起来多舒服,你再看我们现在的。”她拿着两本语文书让我对比着摸。
她说得一点没错,小学里用的书,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倒是现在用着的,边边角角已经破损得不成样子。倒不是她管理得不好,那些书的纸张实在太差了,颜色暗黄无光泽不说,还特别薄,尽管她已经小心地在外面包了层层书皮,还是没抵挡住它的残破。
面对她递上来的教科书,面对她一脸的不悦,我一时间沉默,不知道该如何对我的孩子讲。我从来都不愿意把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传递给她。
孩子们的教材,我们祖国花朵的精神食粮,都可以做得如此偷工减料了。是我们现在的纸张缺乏吗?可你走进书店,那些装帧豪华的套装书,洋洋自得地占据了书架的半壁江山。翻开来,厚实洁净的纸质,边缘刀锋一样地硬挺,质量确实非同一般。当然,它们骄傲也有它们骄傲的资本,翻一翻书后面的价格,任你是如何喜欢它,也不得不悄然收回手,仔细思量一番:如果把那些书搬回家,那个月的生活费是否还够支出。那些看起来高贵豪华的书后面是高昂的利润空间,所以,才会被打扮装饰得如此华丽体面吧。孩子们的教科书,就没有这个优势了,义务教育,有些地方连书本费都已经免了,等于是白送给孩子们看的。
面对孩子的教科书,忽然莫名地怀念从前。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读书的,读的村里的小学。全校不过三个老师,几十名学生,每学期发新书,学校不要钱,让学生自己到山上采集树种,挖点草药,老师拿去换了钱,就抵了课本费。除了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这些课本外,根本没有什么多余的复习资料。那些课本,发下来,白纸黑墨满篇墨香的。一年一年读下来,没有教辅书的我们一样把基础打得牢牢的,写一手漂亮的字,写满纸漂亮的文章,算术、地理、自然学得都不错。我们从那有限的几本教科书里,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起步——真善美的辨别,远大理想的追求,就从那里开始。今天的条件,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应该比过去好很多了,为什么孩子们的教科书却是越来越“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亏谁都不能亏孩子。”这样口号式的标语,我们常常在某些学校的院墙外或者城市的大街上看到,可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不亏孩子?“大头娃娃”毒奶粉,受害的是我们的孩子;“三聚氰胺”毒牛奶,受害最深的也是我们的孩子;“5?12”大地震中,多少本可以不必早夭的花季生命,却因为劣质的教学楼而命染黄土……这一群原本最应该受到保护最没有自卫能力的孩子,倒成了某些不法之徒赚钱捞钱的工具。想来,怎不让人心痛?
可尽管这样子,我还是会告诉我的孩子:不能因为这些就排斥整个世界。因为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有阳光,也有黑暗;有伤害,也有温暖。美国母亲安妮?斯通在《致世界的一封信》说:“(世界)教予他知道,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豪杰存在;每有权诈小人,必有献身义士;每见一敌人,必有一友在侧;让他见空中的飞鸟,日光里的蜜蜂,青山上的繁花,静思其中亘古绵传之奥秘;教予他,磊落的失败远比欺骗更荣耀;教予他,坚持自我信念,哪怕人人言错;教予他,宁愿以最高价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绝不能出卖良心和灵魂;教予他,置群虻的喧嚣于不顾,在自觉正确时要挺身而战。(世界)请温柔地教予他,但是,不要骄纵他。请尽你所能。”
安妮?斯通的这一番话正道出了我的心声,我希望我的孩子,还有千千万万个孩子,都会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与一位母亲的绵绵深情。我还想告诉这个世界,告诉千千万万已经做了爸爸妈妈或者将要做爸爸妈妈的人,当你们的利益与孩子们发生冲突时,请更多地倾向于孩子,替孩子们想想。谁家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啊,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我们也都会为人父母。
6我爱这片多情又多难的土地
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杀人案终于在这个夏天落下帷幕,案件以药家鑫被判死刑,走上刑场而告终结。
一个很有意味的日子,6月7日,多少如药一样年轻的学子们正在高考考场上埋头挥汗,为自己的明天拼搏,这个昔日考场上的骄子却已步上断头台。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更何况性质又是如此之恶劣。可偏偏有什么专家学者站出来说出什么“激情杀人”,把一池清水搅得浑不见底。药家鑫被执行死刑,还法律正义的面孔,也还受害者及其家人一个公道。原本并不复杂的一个案子,却因种种原因最终变得扑朔迷离,这是那些最初在网上关注到这条新闻消息的人们所未曾想到的。好在,这世上,毕竟是正气压过邪恶,受害者终可以泉下瞑目。
对于整个事件的进展,我并没有持续跟踪关注,只等这个案子尘埃落定,我才长长舒了口气。打开网页,那两天各大新闻网站上,药家鑫的名字仍然占据着很显眼的位置。只是,与前些天不同的是,以他为题的文章不再是对他的强烈声讨,而变成了一种反思——是谁害死了药家鑫。
是谁害死了药家鑫?很多人都在这样问。
有一位网友激愤难忍,在网上留言说:“你们这些网络暴民,把一个年轻的生命送上了黄泉路,这下你们满意了吧?”有大学里的教授在博客里撰文,大批特批中国目前的教育,言下之意,是中国目前的教育把药家鑫送上不归路。文中还说,如果中国的教育继续这样下去,还会有下一个、下下个药家鑫冒出来。也有人把药之死归结为这个社会,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扭曲了杀人者的心灵……
给出的答案太多,我瞪大眼睛在找,找了半天找到的差不多都是同一种声音,虽然文字形式五花八门——就是中国目前的教育,就是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总之,药家鑫是被这个大环境给害死的。
为什么唯独没有人从犯罪者的家庭,从犯罪者本人来分析一下?是那个原因太过明显也太过浅显不值得一提么?
一家人在家里说起这件事,我心里有颇多不服气,也有颇多的不理解。其实,看一下,很多社会悲剧之后,我们都习惯从社会找原因,最终一归结,都是社会的错,都是环境的错,倒好像那杀人者也成了受害者了。
问淼淼:“你觉得是谁害死了药家鑫?”
淼淼的回答很直接:“他自己啊,或者说是他父母。”
孩子的思维没有那么复杂,但我觉得她的回答很是痛快淋漓。
试想,若是一个从小被父母教诲——要善良,要感恩,要敢于承担,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这样一个孩子,即使某一天不幸遇上这样的事,他会像药一样去做吗?停车救人,或者心慌无主弃伤者而去,但他不会掏出身上的刀子残忍地向躺在血泊中的女子再捅上几刀吧?他一定下不了手。再看药的父母是如何做的,事发之后,他那通天的父母,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把所有的证据都准备好了,法律、道德、受害者家人的哭声泪水,他们视若无睹。他们只是在想如何挽救自己的孩子——一个犯下滔天大罪的杀人者。这样的父母,会给他们的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少年啊?
说起被很多人不满、批判着的中国教育,我也想说两句。诚然,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是存在着很多的缺陷、问题,但它也不能为所有的悲剧埋单。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挤在高考这条路上,每年也有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从校园里走向社会。药家鑫之流毕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在一条积极向上的路上前进着,他们多是教育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