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狼道智慧
2014600000037

第37章 进退有据八面玲珑(4)

随着曾国藩地位、影响的提高,他为国尽忠的观念更加强烈。他不仅要求自己做到“忠君敬上”,而且要求他周围的人也这么做。他认为在礼崩乐坏、王道不兴的乱世,只有各级官吏都把“孝悌仁义之经”作为教化天下民众的工具,使人人都懂得纲常伦理不可违的道理,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在曾国藩写给兄弟子侄的家书中,曾国藩更是屡次强调为国尽忠的大义。要求他们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远游,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都要关心国家大事,想方设法维护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此,曾国藩专门写了一副对联:

“入孝出忠,光大门第;亲师取友,教育后昆。”

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十六日,曾国荃升任浙江按察使,曾国藩在家书中恭贺弟弟的同时,告诫他:“唯当同心努力,仍旧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八字上切实做去。”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曾国藩显赫的战功带给他的不仅是声望,还有同仁的嫉妒。曾国藩作为通晓三纲五常,并且以此来作为自己行动准则的儒臣,深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深知声誉对一个人官运的影响,因此他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从而保全了自己,也壮大了自己的基业。

狼道智慧之八十三:屈己忍志,隐机以待

在草原上,每只狼都明白:如果草场在减少而我是一只羊,那么我想吃的不再仅仅是草,我会磨尖牙齿,去寻找生肉。正因为狼非常懂得进退的尺度,因此,它们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敌视,在政治斗争中尤其如此。善于保存自己,急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据,以存身也。”隐藏自己的才华,隐蔽自己的真实企图或目的,这是力量不足、处于劣势时以保护自己,以待今后东山再起的良谋。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只有懂得了韬晦有度、进退有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思古量今,以史为鉴,以事明理,以理示人,综合时事,与时并进,循循善诱;无论是在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还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都应该懂得韬晦之计。

韬晦之计,铸就多少成功者,而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这一法则,韬晦之计有其极大的隐蔽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使用韬晦之计,是把握中国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区分在使用韬晦之计经验时的善恶、美丑表现也是必要的,因为任何手段只是达到目的的途径,绝不能代替目的本身。韬晦有度,永远是智慧的形式之一。

中世纪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土耳其苏丹的宠臣,统治着阿尔巴尼亚的人民。当时,土耳其已经侵占了阿尔巴尼亚,为什么斯坎德甘心情愿地为其主子效劳呢?既然他是个侵略者的工具,为什么又要称他为民族英雄呢?

实际上,斯坎德是十分仇恨土耳其的侵略行径的,特别是在他幼年的时候,他曾作为人质被扣留在土耳其,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坎中。但他是个有心计的人,使用韬晦之术,取得了土耳其苏丹的欢心。苏丹送他进军事学校学习,并委以重任。他也俨然以土耳其的贵族自居,从根本上讲,似乎忘记了自己是阿尔巴尼亚人。

斯坎德受到了土耳其苏丹的信任后,尤其是当上了阿尔巴尼亚行政长官之后,就开始与各地的反土耳其力量联络,百姓们也希望他能够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进行复国运动。但斯坎德认为这不是一个好时机,绝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并且会给人民带来更大的不幸。

后来,被土耳其占领的匈牙利人民开始起义了,斗争的烈火越烧越旺,土耳其统治者为了镇压起义,从阿尔巴尼亚抽调兵力。斯坎德终于等到了有利时机,他从紧张的前线抽兵回地拉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阿尔巴尼亚的所有军事要塞,成功地完成了复国任务。

当土耳其调集大量军队进攻刚复国的阿尔巴尼亚时,斯坎德却将部队化整为零,巧妙地隐蔽起来,并且传出风声:“斯坎德已经躲进深山丛林。”

这是斯坎德的又一韬晦之计,他自知敌不过土耳其的大军,也了解阿尔巴尼亚各部族首领的妥协动摇性,所以从公开的战场转入到地下斗争。他不失时机地调动部队,并加以集结和训练。正当土耳其庆贺再次征服阿尔巴尼亚时,斯坎德的大军犹如从天而降一般,出现在地拉那附近,不知所措的土耳其人就这样被包围了。

斯坎德在这次战争中,牢牢地控制了阿尔巴尼亚的局面,不仅使侵略者闻风丧胆,那些动摇和妥协的贵族也信服了斯坎德。因此在欧洲,一个新兴的阿尔巴尼亚就崛起了。

狼道智慧之八十四:衡量轻重,进退有道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说:“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立身处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处世对一个人的重要。处世要懂得应对进退,懂得分寸拿捏,就好比“跳探戈”,能进的,向前跨进一步,不能进的,就要后退一步。总之,你要避免踩到别人的脚,否则这支舞就跳不下去了。

《尚书·旅獒》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有成功,前功尽弃,这是谁造成的?孔子回答说:是自己。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填平一块土地,虽然现在才倒一筐上去,但如果我们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最终大功告成,这是谁造成的?孔子回答:还是自己。所以,进退成败都在自己,而不是像俚语说韩信的那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就以韩信的事为例,成,萧何只有举荐之功;败,萧何只有谋划之力,而无论举荐还是谋划都只是外在的因素,真正内在的决定因素还在于韩信自己。因此,严格说来,不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是“成也韩信,败也韩信”。推而广之,则是成也自己,败也自己。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推之于外在的因素。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着力于把握自己,使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当然不是说不要外部条件和环境,不讲机遇,而是说,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对于处世的进退之道,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处治世立威望

正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身处太平盛世、社会安定时,就要养成道德威望。草上之风必偃。”德风威望不是造作而有,是慈悲的流露,是德行的显发。有威望的人自能受人尊重,受人信赖,无论团体、机关、组织,领导人的威望是带领团队或组织走向盛治的条件,也是创造意义价值的关键。

第二,处乱世用圆通

当社会秩序混乱,人我伦理关系失常时,就不能一味守成不变,必须圆通~点。圆通不是没有原则,而是不要太过计较细节,不要太过执著于成规。观世音菩萨因为耳根圆通,所以能循声救苦;金山寺妙善禅师因为善巧度化,解决众生苦难,所以被称为“活佛”,在举世滔滔时,有一点圆融方便,才能通达人情,自利利人。

第三,处高处要谦恭

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当你的事业愈大、地位愈高时,就愈要懂得“低头”的哲学。名企业家张姚宏影曾说:“我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向多少人弯腰鞠躬后才有的。”慈航法师也说过:“如果要人讨厌你,你尽可挺胸昂头。”谦虚恭敬不是客气,也不是虚伪,它是发自内心的柔软,是对人、事、物的尊敬、接受。处高位者能谦恭,就像金字塔一样,稳重而厚实。一个人愈懂得谦虚恭敬,才会更有人缘。

第四,处低处勤用功

有的人常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叹。其实,如果你真的很有能力,可是生不逢时;或是你很有德行,却不受人重视。处在这种低潮的时候,不要着急,也不要失望,只要你养深积厚,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一旦因缘成熟,不怕不会龙天推出。所以,一个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只要自己有实力,何患无成。

古人说:“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懂得进退得宜,出入有序,是做人处事的基本条件,否则纵使周知天下事,不懂进退,总是愚痴。尤其在进退间恭敬,在往来时宽厚,更是立身处世之道。

如果一个人言语举止没有分寸,就会有人批评他“不知进退”;如果一个人待人处世合乎法度,就会有人说他“进退中绳”。当一个人“进退维谷”时,就是说他陷入前进不了、又后退不得的窘境;一个人临事张皇失措,就是“进退失据”。一个人如果只知“进步”,那他只拥有一半的人生;还要懂得“退步”,才是完整的生命,所以,我们既要会进,也要会退。

圆满的人生,要像跳探戈一样,有进有退。如何进?何时退?其道甚大,必须运用智能,才能真正体会“韬晦有度,进退有方”的深奥。

狼道智慧之八十五:详尽调查,完胜敌人

在围捕大型动物时,狼群一般都要跟踪观察好几天,等到这些动物们吃了足够多的食物时,它们才开始袭击,因为这时候这些动物根本跑不快,抵抗能力也下降了许多。在每次攻击前,狼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因此,狼的一生在攻击中就会很少有失误。

在《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如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就会百战百败了。

不仅仅是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推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观点,它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决策制胜方略,同样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适用于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事实上,中外众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和众多长盛不衰的企业,都非常善于运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谋略的典范。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上,有一篇这样的文章:

“没有别人比妈妈更了解你,可是,她知道你有几条短裤吗?”

然而,乔基国际调查公司知道!

“你妈妈知道你往水杯里放多少块冰块吗?”

可是,可口可乐公司却知道!

可以看出,在经营管理上,国外的某些公司为了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对消费者有关情况的了解,竟然超过了母亲对儿女的了解。有的甚至是连消费者本人都不甚知道或者从来没有了解过的东西或事情,他们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几乎是毫厘不差!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知道人们在每杯水中平均放3.2块冰块,每人平均每年看到该公司的69条广告。

又比如说,麦当劳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准确地知道在某个国家,每人每年平均吃掉156个汉堡包、95个热狗。而汉堡公司更是绝妙,它曾经秘密地调查过,消费者在使用卫生纸时是叠起来用还是折起来用,甚至还有各自的比例是多少的记录。

美国的73%的企业都有非常正规的市场调研部门,专门负责对产品的调查、预测和咨询工作,每一个产品在进入新市场时,都要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就是为了及时了解到消费者的使用情况。

非常显然,“知己知彼”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这也是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决策者又怎么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呢?做出正确无误的决策更是不可能的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指导思想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非常明白,但是,在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能够真正地做到知己知彼的人似乎没有几个。

在广州,有一家用电器公司认为南非既然是非洲国家,一定非常热,因此就只带去了冷风空调器,当到了南非后,才发现天气非常冷!后悔当初没有带冷热两用空调器去。

还有一家企业更为离谱,南非根本就不种植甘蔗,而带去的参展产品竟然是甘蔗大砍刀。

类似这样可笑的“知己”不“知彼”的例子有许多许多。

虽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经典智慧名言是我们的国粹,但是有许多的老外对这一智慧却比我们的一些国人更为精通,运用得更为细致,更加深入,在运用上更是值得称赞。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衣冠楚楚的外国人小心翼翼地敲开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普通居民的大门。这个外国人在主人的热情引导下,进屋后不仅仔细地观察了这套居室的布局和厨房、卫生间的结构,而且还认真仔细地了解家中各种家电的品牌、功能,还向主人询问了有关购买和使用这些家电的具体情况。看到这位客人对所有家电都非常感兴趣,主人感到十分惊讶,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位客人就是瑞典伊莱克斯公司的首席执行总裁!

出乎意料的是,跨国公司的执行总裁竟然亲自深入普通老百姓家搞市场调查,对于我们的许多人来说,这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外国人却把这看作是一种必需的工作程序。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对“知彼”的重视程度。

人们历来都视“知己知彼”为经营决策的前提,同外国人相比,我们的决策者在这一方面做得究竟如何呢?我们应当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比如:是否对国内外的市场行情了解得很仔细、很深入?是否对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消费心理了解得很透彻?是否对竞争对手的各种情况明察秋毫、了如指掌?是否对目前的潜在市场具有准确的预测和估计?类似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反思一下。

从1997年开始到现今,又有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大踏步地成功进入了中国市场。刚开始,该公司的广告词就只有简单朴实的六个字:尊重人,看重人。再加上一个非常醒目的CIS形象而已。

当人们熟悉这个CIS形象之后,或者说是这个品牌形象已深人人心后,在家电市场上,我们会发现这个品牌的一系列产品有十多种,惊讶之余,同一品牌的系列办公用品又铺天盖地而来;紧接着,可以说是在全国所有的化妆品商场上,在非常显眼的位置上开出了同一风格的品牌专柜,从粉底霜到睫毛膏,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漂亮玻璃瓶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十分抢眼,众多爱美人士对此都强烈地关注。

对于这些铺天盖地、整齐划一的铺货行动,可以看出当时运作市场的人并不是等闲之辈,而是一群非常了不起的营销精英。

他们为什么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迅速成功地占领市场呢?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那就是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调查研究下足了功夫,做到了真正的“知彼”:对消费者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和把握。

从这个例子来看,我们会很容易明白,“知己知彼”是商家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它应当成为商家的座右铭,应当是商家经营决策的基本法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