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处世哲学,也并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可取,只是如果太泛化的话,那还是有些不太好。比如婚姻,如果明明知道那是一潭令两个人都要窒息的死水了,为什么一定还要“泡”在里面,硬要维持下去呢?所谓孩子,所谓面子,这些因素难道真的就该成为死亡婚姻存在的理由吗?很多人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一直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可是到最后,往往孩子的幸福无从说起,大人的面子也没保住。反反复复地折腾,到最后还得痛下决心,将那个负心的人彻底地抛到一边。
所以,有时候有些事情不能将就,当断则断,该放弃就要忍痛放弃。如果早点懂得放弃,也不至于让自己一再受委屈,弄得心力交瘁。
至于那些总是犹豫不决的人,这个世上是没什么东西能帮助他们形成迅速决断的行动习惯的。因此,一个人试图面面俱到是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的。决策就是决定性的、不可更改的,一旦做出就要尽力执行,就算有时候会犯错,也比那种事事求平衡、总是思来想去、拖延不决的习惯要好。当我们致力于形成一种快速决策的习惯时,哪怕在最初这种做法显得有些机械,它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信心。所以,这样的人便需要获得一种全新的独立精神。
犹豫不决的人常担心事情的凶吉好坏,今天做出一个抉择,明天会发生更好的可能性,总是不敢做决断。他们因此失去很多好机会,埋没很多好想法。
良机稍纵即逝,犹豫不决的人很难抓住机会。
雷厉风行难免会犯错误,但总比什么也不敢做强。
威廉·沃特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永远徘徊于两件事之间,对自己先做哪一件犹豫不决,他将会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个人原本做了决定,但在听到自己朋友的反对意见时犹豫动摇、举棋不定,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个性软弱、没有主见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无所成,无论是举足轻重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积极进取,而是宁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说干脆是倒退。古罗马诗人卢坎描写了一种具有恺撒式坚忍不拔精神的人,实际上,也只有这种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种人首先会聪明地请教别人,与别人进行商议,然后果断地决策,再以毫不妥协的勇气来执行他的决策和意志,他从来不会被那些使小人物们愁眉苦脸、望而却步的困难所吓倒——这样的人在任何一个行列里都会出类拔萃、鹤立鸡群。”
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的人,无论在哪个方面他都不会强大,在生命的竞赛中,总是容易被那些坚定的人挤到一边,因为后者想做什么,立刻去做。可以这样说,拥有最睿智的头脑不如拥有果敢的判断力。
成千上万的人在竞争中溃败而归,仅仅因为耽搁和延误。而数不胜数的成功者因为在关键时刻冒着巨大风险,迅速做出决定,创造了财富。
智者说:“使一个人形成果断决策的个性,是生命成长中道德和意志训练方面最重要的工作。”
一个父亲试图用金钱赎回在战争中被敌军俘虏的两个儿子。这个父亲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和一笔赎金来救儿子。但他被告知,只能以这种方式救回一个儿子,他必须选择救哪一个。这个慈爱而饱受折磨的父亲,非常渴望救出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他无法决定救哪一个孩子,牺牲哪一个。这样,他一直处于两难选择的巨大痛苦中,结果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处决了。
快速决策和异常大胆使许多成功人士渡过了危机和难关,而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几乎只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狼道智慧之七十:果断取舍,不拘一格
在狼确定目标后,它们从来都不会毫无目的地去攻击它们,而是先了解对手,它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口中之物,然后再抓住机遇。在面对目标时,狼学会了取舍,所以狼的一生在攻击目标时很少失误。
操兵如狼,进退取舍也要会使用。学会取舍,人生才能做到浓人而淡出,才能超脱自然和恬淡生活。看透得失的道理,会更加轻松把握一切而笑看云起云落、鸟飞鸟归。
鲁迅先生曾经对“拿来主义”作过一番评论:“我们要学会取舍,对于好的东西,诸如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取’,要拿来。对于又好又坏的,我们可以取它好的一面,如鸦片,可送入药房,对于无用的如‘姨太太’,我们要‘舍’。”
上述的一段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取舍。的确,当今正处于世界快速发展时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们要学会取舍,正如同打开一扇窗,我们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防止飞虫进入。对于好的要取,对于坏的“糟糠”便要舍。
现代的人很喜欢包装自己,将自己包成“洋”货,自以为很前卫、很“酷”,但却不知其实不过是取别人的糟糠而已。有一则报道:一家方便面厂用几百万向国外购得一套制造方便面的流水机器,结果却安装不了,一问才知道是国外已被淘汰的旧机器。如此“取”的损失可真是代价惨痛,所以,学会取舍就显得更重要了。孔子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尚且如此,那我们呢?那家方便面厂的“取其糟糠”便是让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如此“借鉴”我们要不得,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取舍。
在现代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会有很多新鲜事物进入我们的眼界,由于我们处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各方面不够成熟,且模仿能力较强,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取舍,取其精华,舍其糟糠;不要好坏一齐接受,一不小心,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终身悔恨不已。
但愿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出现那些不好的事情,多一些“取其精华”,少一些“取其糟糠”,做到取舍得当。
一个年轻人非常羡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于是他跑到富翁那里询问他成功的诀窍。
富翁弄清楚青年的来意后,什么也没有说,转身就到起居室拿来了一只大西瓜。青年迷惑不解地看着,只见富翁把西瓜切成大小不等的三块。富翁把西瓜放在青年的面前说:“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呢?”
青年盯着最大的那块说:“当然是最大的那块了。”
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用吧。”
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了最小的那块。在青年人还享受最大的那块西瓜的时候,富翁已经吃完最小的那块。接着,富翁微笑着拿起剩下的那块,还故意在青年人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其实,那块最小的和最后一块加起来要比最大的那一块大得多。
青年明白了富翁的意思:虽然富翁吃的西瓜没有自己吃的大,却比自己吃得要更多。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适时地放弃眼前的利益,是获得更大成功的前提。
取舍之间,彰显智慧。人生的成败在于取舍。有能者善取,通悟者懂舍。取舍有道,张弛有度,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那什么才是我们应取的,什么又是我们该舍的?
鱼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则舍鱼而取熊掌。这便是取舍的基本境界——择优而从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以反映个人志向的高低。志向高的,才会选择熊掌;志向远的才会有能力去取熊掌。正如大鹏与麻雀,一个胸负壮志,在苍穹下振翅高飞俯瞰大地;一个心胸狭窄,在树林间胡乱穿梭不晓青天。所以取舍的第一层含义,便是要我们树立远大理想。
生和义,也是不可两全的,于是便舍身或者取义。这便是取舍的更高境界——通悟。世间万物,皆不能永存,今日取得也终有一天会消逝。只有有限之上的无限,才是永恒,才是真正该取的。以人度之,这便是生存之上的思想与精神。有人一生无忧无虑,却碌碌无为最终被人遗忘;有人一生屡遭磨难,却精神崇高虽身死而灵魂犹存。所以取舍的第二层境界就是要求我们通悟自然,通悟生命。
智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舍弃自我的至高之境,只有在有限的个体融人无限的群体与自然时才能达到。所以,取舍的最高境界是与群体、大自然的融合。雷锋说:“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便是个体与群体的融合。伟大的牛顿说:“大自然就像是无边的海洋,而我就像海滩上一个拾贝的孩子,永远不知它的广博。”最能读懂自然的他,这样指出自身的渺小,这便是个体与大自然的融合。因此,取舍的最高要求,就是可以达到舍弃自我,投入群体和大自然中。
如果你想当一名考古学家,那么你就得舍弃城市里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舍弃娇嫩白净的肤色;要想当一名科学家,就得一丝不苟地努力;然而,要想出家,就得舍弃尘世的五欲之乐;甚至要想成佛,就得累劫行菩萨道。人,为什么不多一点坦诚,少一些掩饰?为什么不多一点忠厚,少一些诡谲?为什么不多一点纯真,少一些欺诈呢?
当然,人,不可能什么都得到;人,更不可能十全十美。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取、如何舍。
舍取是一种态度,简单是一种心境。人生之旅,有山有水,有风有雨,人走在山水风雨中,只有学会舍弃,保持简单的心境,才能生活得踏实、轻松、安详、幸福。
人们还是不要过分地贪婪。事实上,世界上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富豪,对“简单”也似乎情有独钟,人们很难从其穿着上发现其富有,有的只是“简单”。要知道,“简单”丝毫掩盖不了,也销蚀不了他们富有的财产。
当然,简单的生活不是强调人生无为、不思进取。生活中,要争取你该争取的,追求你应追求的,做到取舍有度。
“取”是一种本事,“舍”也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只有先取,才有后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