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充分发挥金融、工商登记年检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社会各相关中介组织的作用,共同开展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工作。资信评级结果作为中小企业向信用担保机构申请担保、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以及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政策扶持、效绩评价、信息发布、实施分类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基本原则: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监督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在开展资信评级工作中,各有关机构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规与政策,坚持“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严格按照规范的资信评级方法与程序开展工作,严格履行相应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不断提高资信评级的工作效率和评级结果的使用效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
三、中小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资信评级的具体要求。
(一)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在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监督下,我省将委托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山西信保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和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其他社会专门中介组织共同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试点工作。承担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工作的各有关机构要及时向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通报信息,反馈存在的问题,各机构之间也要互通信息、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做好评级工作,为我省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工程,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受委托的各评估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级工作,应在确定重点、典型引路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省内中小企业要正确对待资信评级工作,把其作为进行信用提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契机。同时,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还将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资信评定的信息发布制度,组织、指导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不同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通报有关中小企业的资信评定结果,作为实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信用征集是资信评级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工作涉及经贸、财政、税务、工商、金融、技术监督及政法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加强与承担资信评级任务的试点机构的联系和配合,积极支持这些机构的工作,提供法律、政策范围内所调查企业的信用信息记录,努力实现相互间的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四)各市地经贸委、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将资信评级工作纳入本地区、本行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和推动工作之中,积极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定期(每年一次)开展资信评级工作。通过开展资信评级,逐步建立本地区、本行业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以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净化和改善我省的信用环境,推动我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五)社会各界要积极利用资信评估结果,将其作为进行市场经济活动的参考依据,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加强对资信评级工作的监管。
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工作是一项有利于企业、有利于社会的长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试点机构。由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并实施动态监管,研究和帮助试点机构解决发生的政策性问题,推动全省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工作向纵深发展,保证各中介组织的健康成长。
山西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2002年发展计划。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我国政府将在经济的宏观管理、法律政策的修改完善等方面加大力度,以适应入世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国内一些非幼稚、非受保护的行业开始直面世界经济贸易的冲击和挑战,国内中小企业将直接感受到各世贸组织成员国经济竞争浪潮的压力。因此,2002年将是国内经济发展不平静的一年。公司在新的一年的发展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国家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公司风险控制、规范运营的发展原则,以“强素质、促发展”为主线,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深入开展担保工作。
全年的总体任务:一是信用担保额达到2亿元;二是继续以融资担保品种为主,在今年已尝试开展的履约担保新品种的基础上,加大对商品买卖合同履约的担保力度,并探索开发财产诉讼保全担保等新品种;三是加大与城市担保机构的共保、分保业务量,并开始探索再担保运作的规程规则;四是将优偿率控制在当年担保额的5%以内,将担保损失率控制在当年担保额的2%以内;五是完成山西信用担保协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初步开展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工作。
(一)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基础管理对公司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公司将在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管理力度,不断使管理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一是继续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适应新形势、新需要有序开展;二是以财务电算化、档案管理计算机化为重点,全面探索现代化办公模式,使公司办公系统更加自动化和网络化;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和考核体系,从内部强化服务力度和风险控制力度;四是抓紧完善文明单位创建的各项工作,切实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制度,迎接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验收检查。确保验收检查一次达标通过。
(二)提高业务素质,服务上升一个新水平。
业务素质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控制能力的水平发挥高低。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公司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一是加强对国际担保惯例和国家新出台的包括WTO各项规则在内的政策措施的学习和熟练运用;二是通过组织培训和业务考察等方式方法,系统学习担保业务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担保操作的最新技能;三是在充实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实行员工末位淘汰办法。
(三)加大担保力度,总额再创一个新纪录。
对科技、潜力产品型企业的扶持是我公司的服务特色。新的一年内,要继续围绕国家和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加强对高科技、潜力产品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扩大与财政、经贸和科技、高新开发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范围,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及时捕捉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信息,努力解决其融资担保存在问题;二是在已有反担保措施的基础上,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资产状况,侧重探讨其专利权、专用权、著作权、冠名权、专营权等反担保措施设定的规律规则;三是通过共保、分保和开发新品种等形式和途径,努力扩大信用担保规模。
(四)发挥协会作用,开创行业发展的新局面。
要积极利用协会的行业协调优势,引导全省担保机构加强合作、规范发展,共控风险。一是完善协会宣传管理方法,充实业务宣传内容,为担保机构争取一个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二是通过资信评估等手段开展行业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各地担保业务发展状况,帮助解决行业发展的1~2个热点难点问题,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三是逐步制定行业的工作标准,促使各地担保规范发展,维护行业业务的整体安全性;四、组织各地担保机构、专业资信评估机构开展自身和中小企业资信评级工作,探索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评价业务,搭建省信用担保体系信用信息平台。
4.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特点。
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寻保难问题,当前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与国外不同,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处于萌芽或初创阶段。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具有以下特点:
(1)资金筹集多元。针对地方财政吃紧的实际,各地采取“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多元募集滚动发展”的方针筹集担保资金。主要表现为四个“一块”,即:①政府投入一块。地方政府将担保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前几年每年拨款形成担保能力,以后逐年补充以建立补偿机制。②受保企业风险保证一块。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担保机构对受保企业收取一定的风险保证金,从而既增强了信用约束,又拓宽了筹资渠道。③担保机构多方筹集一块。担保机构以吸引专业担保机构参股、争取企业法人投资、广泛组织募捐等办法筹集资金。④经营收益补充一块。担保机构的存款利息及保费收入除用于业务开支、风险准备外,其剩余全部用于补充资金。上述做法发展了原来扶持中小企业由政府“一肩挑”的传统模式,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源共同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问题,避免了担保风险全部转嫁政府特别是财政的弊端。
(2)服务对象公平。各地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限制,明确提出选择担保对象要“不问出身,重在现实表现”,只要是有前景、有产品、有市场、资金回笼快的“三有一快”企业,无论国有、集体、民营和个体私营企业,也无论工业、流通企业、担保机构都积极提供服务。
(3)业务操作规范。为确保信用担保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各地力求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资金管理。担保资金须定额存储、专户管理、监督使用,严禁证券投资。二是规范准入条件。凡受保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连续正常运转一年以上;资产负债率在当地平均水平以下;近期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及民事、经济纠纷;生产经营正常且有赢利能力:主要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顺应结构调整方向。三是规范组织管理。设立由当地经委、财政、协作银行及受保企业代表组成的监管会,负责担保机构的重大业务决策与管理;将审核、承保、监督、代偿四大关键环节分离,明确业务规范,做到相互制衡;工作人员采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并从制度上约束操作行为。四是规范收费标准。对担保对象、品种、期限、总量、放大倍率均作出明确规定。
(4)注意防范风险。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把可能形成的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各地建立了规避风险的五项制度:一是目标预警。规定担保机构年度代偿总额达到或接近担保资金总额的10%,或代偿损失达到或接近担保资金总额5%时,担保机构运作须亮“红灯”,即对担保条件、程序、方式等进行修订调整。二是信用记录。担保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对受保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记录:连续三年以上信用优良者可逐步实行银行授信制度;不讲信誉者,由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联手,不提供担保贷款服务。三是风险保证和反担保。担保机构规定,一旦发生代偿损失,先用企业风险保证金抵充。同时,对3B级以下企业,承保时即要求提供反担保。四是运行监测。担保机构必须对受保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现金流量等财务状况进行跟踪,一旦受保企业出现信用恶化信号,即联手采取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五是债权追偿。对到期的担保贷款,担保机构与银行提前联合发出催款通知书,共同督促企业按期还款对逾期担保贷款或发生代偿,担保机构即采取让反担保人履行代偿义务、处理抵押质押物、提起法律诉讼等一系列措施,依法追偿以保障债权。
近三年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止到2000年12月底,全国30个省、区、市共建立担保机构203个。其中有13个省初步建立了再担保机构。在203个担保、再担保机构中,企业法人占50%;事业法人占35%;社团法人占15%。上述担保机构通过政府预算拨款、资金划拨、会员企业风险保证金、企业入股等方式共筹集担保资金60余亿元。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拨款占45%;经委、科技、计划及企业主管部门出资占30%;会员企业及个人出资占15%;资产划拨占10%。按照5倍的放大倍率和担保机构承担70%的贷款风险、发放半年期银行贷款推算,预计可为中小企业提供近400亿元信用担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问题。
当前,深化试点内容,完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着重规范下述问题并形成制度:一是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二是资金资助及补偿制度;三是受保企业与担保企业及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四是风险控制与损失分担制度;五是担保业行业维权与自律制度;六是政府的协调及监管制度。此外,为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央及省级再担保体系,探索组建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协会。二要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范产权转让。三要搞好香港“创业板”上市,推动境内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形成,规范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间的产权交易。四是鼓励民间投资创办中小企业的鼓励政策,选择有条件的中小城市进行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试点。五要支持以融资为重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要探索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担保为切入点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回顾近三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工作历程,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处于萌芽或初创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
(1)信用担保具有杠杆功能,为政府所用时即为准公共品。这一特征决定了政府的定位和对担保的价值取向。信用担保可凭借自身的实力与能力承担数倍于自身资产的担保责任,具有放大与杠杆功能,是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准融资方式。当信用担保这一功能为国家所利用时,就可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引导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转换为财政性资金扶持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发展中小企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应定性为准公共品,政府出资设立正体现了这一社会功能。政府出资决不意味着政府直接操作,政府在信用担保中的职能主要应定位于规范、扶持特别是监控。上述特征决定了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评价主要不在于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应主要体现为由此而产生的扩大就业、培植财源、增加税收、繁荣经济和实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