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诚信中国:中国企业信用危机报告
20136500000022

第22章 信用回归,敢问路在何方--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刻不容缓(1)

我国已经加入WTO,“信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新的“瓶颈”,企业信用问题已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整肃信用秩序已被写进了国家的“十五”计划。今年“两会”期间,“诚信”更是许多代表谈论最多的话题。因此,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已是当务之急!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为此献计献策。目前,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大力推动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突破口,重在信用记录、信用征集和信用保证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其中个人信用征集、企业贷款登记、企业信誉管理等工作已在一些地方起步。一项旨在重建信用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启动,一个建立在社会主义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时代已经开始!

一、信用管理:中国企业薄弱环节。

信用缺失给企业的竞争带来了巨大障碍。在面对国际竞争时,由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落后,使许多企业丧失贸易机会;由于惧怕贸易风险,不敢采用灵活的结算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认为,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以西方国家为例,所有商业贸易的90%采用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用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主流。而反观我国的情况,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

“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很多国外厂商正是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购买其他国家商品。”孙孚凌同时指出,西方企业在高比例信用销售的同时,能够保持极低的坏账率,得益于西方国家已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企业在内部也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而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在信用销售能力和管理水平方面相差甚远。企业竞争既在比拼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又在比拼信用和信誉。信用管理水平如不迅速提高,将使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很多缺陷,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更是没有建立起来,突出表现在:

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薄弱。企业中普遍缺乏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经济纠纷大量出现。企业建立授信制。对避免“三角债”现象的发生,避免坏账损失,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授信工作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派生,是财务管理的一个专门组成部分。简单地说,就是对应收账款和商品销售的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部门连接业务部门、分厂之间的桥梁,也是企业与诚信客户保持永久联系的纽带。这就要求授信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和评估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全方位地了解本企业和具备社会交往能力。应该说,授信制度的设立,强化了企业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

二、信用评估中介机构缺乏合法经营。评估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无序,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这种信用评估机制的不健全,使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信用建设的动力。企业今天欠下另外一家企业的货款,明天通过另一个银行账户又可以从别的银行借到贷款。从社会层面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企业的失信行为仍然起不到应有的强约束作用。

三、缺乏企业信息获取和检索的途径。政府部门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资讯没有开放,如公安、工商、人事、税务、统计等部门掌管着大量的管理社会的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

四、政府对信用市场管理薄弱,没有建立起国家信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政府对从事企业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缺乏监管,因信息生成环节管理不严格,造成虚假信息盛行。立法不够完备,就不能切实保障债权人利益。如《企业破产法》于1986年通过时,我国的企业改革尚未开始,故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而未能充分体现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该体现的基本原则,以致切实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一些案件的审理上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一些基层法院受当地企业与政府的影响,在司法过程中有意偏袒企业利益,而损害债权人利益。健全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不佳,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信用意识、国家缺乏信用管理、社会信用环境较差和对信用违规行为缺乏惩治机制。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信用秩序混乱状况,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在严厉打击信用违规行为的同时,要致力于长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将企业信用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机制。

许多企业家都会对目前企业外部恶劣的信用环境表现出万般无奈和担忧。他们认为,在“拖欠别人账款是本事,按时付款是傻瓜”成为一些不良经营者的信条时,企业的努力是徒劳的,解决信用问题,只能依赖于外部信用环境的根本改善。企业是否真的对信用风险束手无策?我们认为,企业作为信用的持有者和授予者,无论对于解决自身的经营风险问题,还是对于整个经济体系中良好信用环境的建立,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行企业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就是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制约客户的信用行为,使守合同、重信用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种自觉的理性选择。这一制度的最根本效能,在于在企业内部形成对销售行为和交易决策的制约机制。在我们处理的千百个拖欠案例背后,上演的几乎都是同样的悲剧: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纷纷建立以高额报酬为特点的激励机制,以及以此为导向的销售管理体系(如销售承包制和买断制)。在这种制度下销售人员往往忽视收账风险,盲目交易,而管理人员往往由于不掌握详细的交易情况及客户背景、缺少审批决策的依据,贸然签约,酿成货款血本无归的苦果。企业即使对销售人员制订了销售业绩与款额挂钩的考核、奖惩办法,也会由于提成奖励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其承担的风险责任而起不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上述销售和管理决策严重失控的局面,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这种制约机制的主要特点是,以新增设的信用管理部门,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并以此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这种制约机制,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交易决策极限和拖欠风险职责更加明确,以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而且会使企业的销售管理体制从目前的以对销售员的管理为主,拓展到最终以对客户的管理为主这样一种现代销售管理模式上来。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主要是控制和防范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客户信用风险可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发货。

信用部门应始终监控运输单据的制作与货物的发运过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信用部门应命令有关人员停止发货。一是付款迟缓,超过规定的限期。当客户拖延付款时,信用部门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提示客户。如客户仍拖欠不还,一旦超过规定的贸易暂停限期,就应停止发货。各企业对于贸易暂停期限应有明确规定,一般来讲信用期越长,贸易暂停限期越短。二是交易金额突破信用限额。信用限额是依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综合评定出来的,交易金额突破信用限额会给企业自身带来坏账风险,尤其在信用限额是由于客户延期支付而被突破的情况下,控制发货措施就很必要。

2.监督和检查客户群。

监督制度是规定对正在进行交易的客户进行适时的监控,密切注意其一切行动,尤其是付款行为,对于高风险客户或特别重要的客户还要予以多方面的监督。检查制度是指不断检查与更新客户原有的信用信息。

3.信用额度审核。

信用管理人员应对授予信用额度的客户适时定期审核,一般情况下一年审核一次,对正在进行交易的客户和重要客户的信用额度最好能半年审核一次。每一次审核都要严格地按程序进行,信息收集工作尽量做到全面、及时、可靠,不能因为是老客户就放松警惕,或者习惯性地凭以往的认识分析其信用状况。审核结果要及时通报给业务人员。

4.贸易暂停。

当发现客户有不良征兆时,首先考虑的措施就是贸易暂停,停止发货或者收回刚发出的货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损失的进一步发生。

5.巡访客户。

在危机发生时,销售部门信用部门都应各自与客户进行会谈,以收集客户的信息。第一次接触一般都会听到客户信心十足的答复,困难只是暂时性的,没有想像得那么严重,但这可能是破产的前兆。在可能条件下,销售部门与信用部门应该联合巡访客户。巡访要达到:评估客户的生存能力;就付款安排达成协议,确定以后的交易额度。巡访过程中应注意不要被客户的假象所迷惑。客户可能会充满信心地许下一堆承诺,此时信用部门便要仔细分析这些解释与承诺的合理程度,回后立即将会议记录发给客户,一旦客户不能兑现,即说明他们的确处于危机中而不能自拔。在巡访中,客户外在的特征很值得注意。因为他们难以隐藏,如库存过多或拒绝对外公开库存量等。对客户的巡访应及时进行,最好在付款迟缓或引起纠纷而未达到危机之时便去会谈。

6.置留所有权。

置留所有权简称ROT,即企业在商品售出后保留它的所有权,直到客户偿付货款为止。理论上讲,这是一项无任何额外成本又能有效避免风险的措施,它使得企业在得不到偿付时可以恢复其对商品的所有权。但在实际运作中,它并不能完全规避信用风险。因为商品的所有权虽掌握在企业手里,但鉴于企业未实际占有或使用货物,也就不能进行有效控制。

7.坚持额外担保。

如果客户处于危机中但仍有回旋余地时,客户可能会要求继续交易以维持运转,此时便应坚持额外担保。最低限度的担保是开立商业票据,一旦不能兑现便可立即停止交易。

防范客户信用风险可从以下业务环节人手:

环节一:接触客户。

选择客户。接触客户的直接目标就是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交易。在选择客户的过程中,常见的方式有电话或信函联系、实地考察访问、对其各类文件(如营业执照)的审查及专门的资信调查等。套用一句俗语:正确地选择客户是交易成功的一半。

环节二:谈判。

确定信用条件。从最初与客户协调到双方达成一致协议,此过程中的目标是确定信用条件,包括给予信用的形式(如付款方式)、期限和金额。这方面的失误往往直接造成严重的拖欠。

环节三:签约。

寻求债权保障。交易双方的合同是信用的根据和基础。合同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日后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合同也是解决欠款追收的最主要文件,因此应格外注意。此外,为确保收回货款,要使用一定的债权保障手段,如担保、保险等。

环节四:发货。

实施货款跟踪。销售部门以放账的形式售出货物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直接问题就是如何对形成的应收账款进行监控,保证及时收回货款。此时信用管理的目标是如何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在这一环节上,我们企业目前普遍缺少有效的方法。

环节五:到期收款。

早期拖欠的催收。在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中,货款到期日往往被忽视,客户迟付几天,甚至十几天通常被认为是在合同的范围之内。事实上,货款退付现象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且有可能是造成长期拖欠的隐患。因此,企业怎样在货款被拖欠的早期进行适度的催收,同时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是销售经理和财务经理较为头疼的问题。

环节六:收款失败。

危机信况的处理。如果客户在一定的拖欠时间范围内没有付款,或者有逃避付款的企图,此时应视为收款失败,即发生呆账或坏账。这时,企业必须面对追账问题。

加强对上述6个业务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是一个企业防范信用风险,减少呆坏账损失的关键。

建立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诚信为本的民族。清朝时晋商的钱庄票号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很多老字号也是依靠信用而百年不衰。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问题受到巨大挑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造成目前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比喻:“我国有的国有企业就像一座庙,经营者就像是过夜的和尚,过一夜就走,不用承担信用缺失的风险。”《知识经济》主编刘韧对民营企业聚集地北京中关村的信用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民营企业信用一般都较好,但是,为加快物流速度和资金周转,很多企业做生意采用赊账经营。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赊销就容易引发信用危机。”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我国“入世”后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课题。

建立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就是要定期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去年北京中关村仅科惠光公司倒闭案,就很能说明问题。仪科惠光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糟糕,一直负债经营,而且为了营业额好看就高价进货,低价销货,窟窿越来越大。从信用管理角度看,这是一家“高风险”公司,不能与他做生意,更不能赊销。可是,有上百家公司把货物赊销给仪科慧光公司,没有一家公司考察它的信用状况。结果,仪科惠光公司倒闭了,拖欠款几千万,这上百家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还有,银广厦公司在案发前套了很多银行的贷款,但是其中一家天津银行在评估银广厦公司时,发现该公司财务状况存在很多疑点,因此没有把两亿多的贷款贷给银广厦公司,结果,这家银行幸免于难。企业经营过程中,会接触许多不同的客户,必须对新老客户的资信状况了解清楚,然后评估是否可以授信。建立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才能准确把握商机和信用风险的区别。

建立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可从企业的商务信用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