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这个标题不是劝孩子摆正心态,而是建议家长调整自己的心态——你究竟是以何种心态来对待你的孩子的?你是真的为TA未来的人生所考虑,还是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很不幸,有时“爱”只是一个幌子,因为这个幌子实在是大义凛然,旁人大多不敢质疑,也不愿质疑。所以有些心态有偏差的家长一向将其作为一幅道义大旗,对外四处宣扬。在他们心里,不是真正的为孩子的自身发展而考虑,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孩子的成就,来弥补自己完不成愿望的失落感和沮丧感。这些家长已经将孩子当做了一个可供比较夸耀的“物”,而不再是一个“人”。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成绩比其他孩子好,就可以弥补自己的工资比其他同事低的沮丧感。自己的孩子成了班干部,就可以消除自己工作多年,却无法升迁的挫败感。他们更喜好的不是和他人比拼自身的能力和工作成就,而是逼迫自己的孩子做出一项项成就,然后向自己的同龄人炫耀自己的孩子。这些家长的这类行为,更类似暴发户炫富的心理,需要通过炫耀一些附属物,来掩盖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无能。现今,很多无能的子弟在拼爹,也有很多无能的家长在拼子女。
3、 注意别给孩子“伪授权”
【真实案例】 芳菲的儿子 11岁
自从“授权”给孩子以后,芳菲的心就悬到了嗓子眼。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学校最近在开展“尊重孩子意愿”主题教育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家长为孩子授权,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这本是亲子关系互动中最为关键的,可芳菲却担起心来,“让孩子自治,这能行吗?”
但学校的活动还是要配合的,作为“开明”的家长,芳菲很快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可以给孩子授权,但作为家长拥有最终“监督权”,对,就这样干。
在与儿子举行了多轮“谈判”之后,儿子被迫妥协下来,答应了看似不平等的“条约”,即自己对自己的事情有决定的权利,但要受到芳菲的监督。
很快,儿子就感觉到了被“垂帘听政”的烦恼,比如,周末,儿子想要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到郊外野餐,可芳菲却认为野餐会耽误周末学习,并且这几位同学有一位的学习并不突出,孩子和他们在一起会不会受到影响,于是很决绝的否定了这个想法。
又有一次,儿子的班上民主竞选班干部,由于儿子成绩和人缘都很好,大多数同学都对儿子当选班长充满了信心。当儿子将这个消息“反馈”给芳菲时,芳菲犹豫了。
按说,让儿子参加竞选锻炼一下自己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未尝不可。但班长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在管理班级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学习,任何事情一旦有可能影响到学习,芳菲就不干了。
考虑在三,芳菲还是要求孩子放弃了这次机会。
很快,儿子就不愿意了,明明说好了授权给自己,可根本上还是妈妈说了算,自己这个小“光绪”被包办的依旧没有过多的选择机会,依旧要做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
对于控制欲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授权”。因为控制者会觉得,我一旦授权下去了,对方就脱离了我的控制。于是,伪授权应运而生。
中国是个强调了几千年“控制”的国家。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家长最为陌生或缺乏的意识,在于培养幼儿自主意识。一味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听话”甚至是“顺从”,让家长们认为“孩子年龄小,少不更事,所谓的自主独立根本无从谈起”。
家长们会有种种的理由,来干涉孩子的自由。比如,从小到大,孩子几乎都是在自己的照顾下成长,事情总是家长提前安排好,主意总是家长替孩子拿,大包大揽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扛,孩子自己根本不需要操心。说到底,家长心里没底其实就是怕一旦真正授权给孩子,孩子在选择上会出现错误,甚至走上弯路,索性不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可怕的是,明明心里不乐意,还想要体现自己作为家长“开明”的一面, 在到底要不要给孩子进行“授权”的问题上,别有心机的给孩子进行“伪授权”。“大事听我的,小事让孩子自己做主”,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家长眼中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小事情,哪怕去洗个苹果,在家长看来也是危险的事情——万一孩子摔倒了怎么办?万一把水溅到衣服上怎么办……自然也就没有了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这样只能是孩子不开心,家长不放心,严重的反而会更加造成孩子与自己的隔阂与代沟,使得矛盾不可调和。
明智的家长要懂得,授权给孩子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放手不管,让孩子高度自治。这样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我们所说的“授权”,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它能够为孩子塑造创造力、适应能力、自立、自主、坚强意志等品质,而这些品质则在决胜这样的一个快节奏、高效率、大信息、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缺少这种性格的孩子,往往在遇到问题时表现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他们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不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长期以往,这样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过度包办,本身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在消极被动的生活中导致自己的自信心受挫,缺乏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当选择的机会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他们往往把握不住,失去机会,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需要听从父母的决定。
不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这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其实,关于培养幼儿自主意识,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幼儿教育要求家长们一定要改变以往的观念,充分重视孩子自主意识培养,充分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的环境和机会。
家长们不妨真正给孩子授权,尊重自己的孩子,大胆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相信孩子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对孩子的言语上,尽量不要使用简单粗暴的回答方式来给予肯定或否定,尝试为孩子构建一个自由宽松民主的精神环境,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独挡一面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
【自我测试】
借助表格使你的观点变得准确。
人在采取决断时,难免会有向自己观点偏颇的倾向。尤其是和你在观念上进行PK较量的还是你的孩子的时候,很多人会在潜意识里为了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导致控制欲发作,而产生下意识打压孩子思想的做法,然后产生了事事包办的欲望。这个时候,列一张优劣清单表,有助于你正确地看清事实。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表格里每一个空格都需要填写,因为不存在完美的事物,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观点毫无缺陷,或者孩子的观点毫无道理,那么你就要明白——你的控制欲已经发作得非常严重,开始蒙蔽你的双眼了。
下面以事例中的提到的郊游为例,列一张清单。
优劣清单:
事件(郊游野餐)
益处:
我(芳菲)的观点:锻炼儿子的社交能力,培养情商。
孩子(儿子)的观点:和朋友玩耍,了解自然,心情愉悦。
缺欠:
我(芳菲)的观点:耽误周末学习。会被成绩不好的学生影响。
孩子(儿子)的观点:妈妈不高兴,要给脸色看。
一顿野餐就会耽搁掉孩子的学习?这样的事情并不可能发生,最可能的情况只是孩子的学习早就出了问题。做母亲的在无法提高孩子成绩的时候向其他情况迁怒。就是没有这顿野餐,这类的家长也会抱怨:听了一首歌曲影响了孩子成绩、看了集动画片影响了孩子成绩,蹲了会儿茅厕耽误了孩子学习……以及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而除了智商以外,目前情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太多的报道早就揭示出了一些高智商的成人所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时间远的有硫酸泼熊的刘海洋,近的有在《爱情魔方》里声名大噪的清华女。情商的缺欠使人变成了怪物和极品。在这种事件屡发不止的如今,芳菲仍旧大力隔绝儿子和同龄人之间的来往,这也显示出了芳菲思想的陈旧和顽固。
由此表可以看出来,芳菲最终做出的选择(阻止)其实并不比儿子为了一时开心所作出的选择高明到哪里去——母子两人所持有的,都是停滞性的短期即时观点,并没有真正地考虑到长期意义。
【我的意见】
如果尊重,请真的尊重。
由事例我们不难看出芳菲给孩子进行“授权”的内在出发点是“显得开明”,换句话说,她是为了使自己在外人眼里看起来比较圆满高大才同意对孩子进行授权,而内心她并不愿意让孩子真正做主。
在日常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人,在交往中,常常把“我尊重你”和“我支持你”一类的言辞放在口边,但是你真的选择了TA所不喜欢的那个方向时,对方就要勃然大怒,有些没那么明显的,也要时时刻刻对你摆脸色,用尽各种冷暴力的方式向你表明:TA其实并不尊重你,那些“尊重”一类的说辞,不过是跟你客气客气。对于这类人,我们的评价向来只有一个词以及它的同义词——“假惺惺”。
很多人忽略了孩子的辨别能力,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以为一些虚与委蛇的方式就可以将孩子哄骗过去。但是事实正相反,孩子们往往都带有天生的直觉,他们比成人更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比成人更不容易受到哄骗。家长的这些“伎俩”不仅无法缓解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反而会因为这种“欺骗”行为,在亲子之间造成更大的隔阂以致怨恨。
这些连在自己家里都必须生活在欺瞒中的孩子,会比其他的小孩儿更容易学会用似是而非的言辞欺骗他人,因为这在他们眼里,是正常又普通的事情,完全没有任何不妥。事例中的“儿子”,是一个性情比较软弱的小孩儿,他最终习惯于长久地依附于自己的母亲,而如果他是一个性格强势的孩子,很可能会为了摆脱操纵而在青春期做出许多非常叛逆乃至偏激的事件。
近几年的一个小品使一句台词变得流行:用谎言来验证谎言,得到的也必然是个谎言。而我们也可以说,用欺骗的方式控制你的孩子,得到的回报也必然是一场带着“乖顺”面具的欺骗。
4、 我的孩子不听话
【真实案例】 梦洁的儿子 12岁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梦洁。自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是个绝对的行家里手,在她的教育理念中,“没有孩子做不到,只有自己想不到”。
靠着这样的理念,梦洁一直把孩子当作娇嫩的蓓蕾来呵护、管束,但突然有一天,梦洁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发生了改变,最直接的表现为不听话。
比如,在教育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梦洁就一直认为“学海无涯苦作舟”,每次看到孩子读书的时候,总不忘以“资深教育专家”的身份对孩子进行指导一番,将自己认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孩子,要求孩子不能只读书,还要动手抄课文,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抄课文可以在遇到生字词的时候能够正确的书写,确保在考试中不犯拼错单词,提笔就写错别字的低级错误。
可孩子却有着自己的学习习惯,读书背诵可以培养自己的语感,抄课文不仅耽误时间,更重要的是埋头苦抄到后来自己什么也没记住,学习效率低下,妈妈的学习方法实在是不高明,自然不愿意听话。
不仅学习,就连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孩子喜欢吃的菜梦洁认为都是所谓的“垃圾食品”没营养,自己辛辛苦苦在厨房烹饪的大餐孩子又不喜欢,吃饭总是挑三拣四,梦洁看不过去自然会对孩子进行反复的说教,可没想到的是自己说的越多,孩子听进去的越少,“不听话的孩子”,梦洁只能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
一个原本活泼健康开朗且人见人爱的孩子,却因为梦洁期望过高,要求过多,管教过严,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听听下面这些抱怨吧:
“真的很头疼这个孩子,让他干什么偏不干什么,我的话只是耳边风。”
“和这孩子几乎没什么好说的,说的再好她也不听,干脆直接点,用我的河东狮吼来震慑她才行。”
“我感觉自己都说烦了,他却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嘴上说的和实际干的偏偏相反,典型的两面派。”
“我的孩子爱反驳,我说的他似乎比我还有理,真是没法管!”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想要孩子听话,其实并非难事,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想要孩子听话,千万不要进入两个误区!
“超限效应”,为了强化孩子的记忆,做家长的只能通过“反复说”、“说反复”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单调的几句话不停的在孩子耳边重复,希望这样能得到孩子的重视并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事,这绝对是一个教育误区。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一句话,在人耳边重复3次以上,这种言语刺激对刺激对象的作用会逐渐减弱,使人不可避免的出现排斥性。孩子也如此,面对我们喋喋不休的重复说教,要求过高当然让孩子会从心底出现厌倦、逆反的情绪,压力过大导致“超限效应”适得其反,并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效果,“不听话的孩子”便出现了。
“模棱两可”,这样的家长往往表现为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喜欢使用选择性语言,而很少把自己的要求完完全全的告诉给孩子。这种选择性语言通常表现为:“你能不能怎样?”看起来一团和气,家庭和睦,其实这样的话语中带有一种不肯定的要求,能或不能都是合情合理的,会让孩子认为有空可钻,认为既然是能不能的话,那就没必要都能,不能也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孩子往往办事拖拖拉拉,意志薄弱,不能持久,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想法设法的去克服,而是瞻前顾后的想要放弃。这就要求家长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使孩子感到目标明确,没有商量的余地,千万不要用请求的语气,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是需要认真去做的。
当然,对孩子下发命令也是需要技巧的,这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性格、爱好等特性,对症下药,才会起作用,也决不能为维护家长“尊严和权威”而乱下命令,强迫孩子屈服于自己。要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孩子的精神承受能力较弱,面对高压手段,除了被动的听从,心里却是一百个不乐意,时间一长,逆反心理阻碍了亲子间正常的交流,容易造成亲子间的代沟,想要孩子听话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不妨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先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一下,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多提出一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多让孩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拿出一些没有道理、孩子不情愿做的事情反复要求孩子。
多说孩子爱听的话,孩子才能事事听话。
【我的建议】
亲子之间,反而最容易出现“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状态。很多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却对自己的孩子一无所知。说到底,还是高高在上控制欲作祟,他们认为孩子的观点不值得考虑,甚至认为孩子除了自己灌输的观点以外,不应该也不可能会有其他的观点。处于对对方观点一无所知的状态,一切都凭着想当然来进行,这样就难免要在交流中碰钉子。而碰了钉子之后,发觉自己孩子毫无了解,就会导致控制欲发作的更加严重。这样又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建议家长,先放下自己的架子,切实地和孩子交流一下,你就会发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