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在此刻享受当下
20106000000027

第27章 不断学习,及时弥补人生的缺憾(1)

每个人都会有不足和缺点,那么,我们如何去弥补人生的这些缺憾呢?告诉你,那就是学习,不断学习是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所以,学习是伴随人生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这样,才会塑造完美的自己。

终生学习的本领

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

有家电视台曾举行了这样一种民意测试,“你是愿意在过去生活100年呢,还是在未来生活100年?”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居然有2/3的观众选择了过去!而这个电视栏目是以20岁左右的青年观众为主的时尚节目!

这说明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即面对信息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瞬息万变,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心深处的危机感。因而,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新情况,就要学习,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适应新时期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

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以使自己多习得一些知识,更在于可以使自己不断地与时俱进以至开阔更大的人生视界与生命内涵,令自己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有更多的机会及实践的可能性。

目前,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1992年,全美企业员工中仅接受企业正式拨款学习的人数就增加了400万,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个半小时学习课程。因此,全美企业员工的总学习时间增加到1.26亿小时,相当于25万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换句话说,大约要建好几十所和哈佛大学规模相当的新大学,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需要。

目前,美国已有26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学习的效益也日趋明显。在摩托罗拉,每花一美元投资在学习上,就可以连续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产力。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是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探求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为才能。无需设备,无需书本,无需老师,也无需按部就班地学习,自己积极的努力就是唯一的关键所在。

一个人愈能储蓄就愈易致富。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富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在农业社会和后农业社会,财富的源泉是土地。而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财富的源泉转为劳动力。到了19世纪末,随着铁路、电话和电报等的出现,财富越来越以资本的形式出现。而在如今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财富和资本就是知识。

许多人都认为爱因斯坦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这种获取知识的能力,仿佛是一个人在选择适当的工具以从事知识开拓,以利于今后的人生。

要记住,知识和技能才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对于这一点,犹太人体会可谓是最深刻的,因为这是由血与火锻造成的经验。

公元70年,犹太人悲惨地失去了国家,从此流落他乡,过着漂泊动荡的生活。他们深感自己是“没有祖国的人”,一切财产随时都有被夺走的危险,只有知识和技能是可以携带的。有这样一个传说,犹太人在父亲和老师一起被海盗抓走时,如果所有的金钱只能赎回其中一个,那么他就会先把老师救出来。犹太人世代相传的箴言就是: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段妙语:“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剥光,一个子儿都不剩,然后把我扔到大沙漠去。这时只要有一支商队经过,那我又会成为亿万富翁。”他为什么如此自信,因为他拥有知识与能力这种无尽的财富,同时他也深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知识这种东西,无论你学了多少,它都将在你的脑中累积,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永远也不会消失。所以尽可能多地拥有它吧,你的命运也就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有一天,福特公司里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工程师维修了3个月丝毫不见起色,只得请来权威斯坦因梅茨。这位权威人士只在电机的某个部位画了一条线就使电机正常运行了。所以有人嫉忌妒地说斯坦因梅茨向公司要一万美元,他是勒索。因此,斯坦因梅茨在付款单上写道: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画在哪儿——9999美元。

多么巧妙的回答。我们每个人都会画线,然而并不是都知道该画在什么地方,这正显示了知识的价值。

品悟人生

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

在读书中寻找乐趣

我们都有这类体验,人逢喜事精神爽,干起事来有力量。学习也是如此,乐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愉快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有助于主动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反之,不良的心境则会影响身心健康,妨碍工作和学习顺利开展。

读书虽可神游古今,乐趣无穷,但是世间上确实有不少人不懂得享受读书的乐趣。例如:官高权大,春风得意的人,他不容易体会读书的乐趣。富贵荣华,耽于吃喝玩乐的人,那有闲情读书?俊男美女,以亮丽的外表吸引人,他那里注意内涵?所以不想读书。声音大的人,也不喜欢读书。没有读书的同好,或者为生活忙碌的人;尤其好狡辩的人,一派歪理,强词执着,不肯吸收正常的知识,这些人都难以体会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乐趣乐无穷!有的人读地理名胜,可以遨游天下;有的人读历史典故,可以和古人接心神交。有的人爱好文学,春花秋月,情境义理,妙味无穷;有的人喜欢理工,一个细胞,一粒分子,他也可以从中找出另外的一番天地。

读书,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智能、感情、经验,可能是别人毕生的体验,而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劳而获,岂不是无限的快乐吗?如果不肯读书,无异放弃了世界上最可贵的财富。

一个人如果不能不断的读书,吸收新知识,好比存在银行的存款,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势必收支不平衡,将会形成严重的亏空状态,等到资本耗尽,人生也就停摆了。

很多名人都谈到过读书的乐趣,其中以欧阳修的读书三乐——马上、厕上、枕上最为著名。欧阳修的读书法的确是人生至乐之境,这也说明读书是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有兴趣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而没有必要非要求得一个好的环境——读书是个人的兴趣所至,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给他任何好的条件也没用;而喜欢读书的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随手翻开书来阅读。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诚然是古代那些清贫的读书人为了慰藉自己而给自己的鼓励,有点阿Q精神。但是我倒不觉得这三句话是对古代读书人的讽刺,我认为,这是他们坚持十年寒窗苦读的精神动力,没有了这动力,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苦?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欧阳修那么洒脱,社会上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像李白、欧阳修、苏轼等这些人那么愤世嫉俗,大部分的穷书生是从这三句话中得到了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这也是一种读书的乐趣。

品悟人生

读书,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智能、感情、经验,可能是别人毕生的体验,而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劳而获,岂不是无限的快乐吗?

读懂一本书,做好每件事

如果有人问你这样的问题:你心中最为向往也最为恐惧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将来干什么?做人难,首要难在安身立命。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小的个人;大世界人太多,这么的人与人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挤。时空莫逆,来路莫测。人生在世,要吃要喝要穿要住要建功立业要养家……

千难万难,第一难确实就是如何给自己在这个拥挤的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难怪人年轻的时候最向往的是它,而最怕的也是它——我将来干什么?有位先生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

20年过去,向往已成昨日黄花,恐惧也灰飞烟灭,人生坐标上,我的双脚迂回曲折了那么久那么久终于立定了,我摸索得太久,付出得太多,从懂得发问“我将来干什么”到我“干”了“什么”,花去了将近20年的时间。20年的生命代价教给我一点诀窍,我愿将它告诉现在的朋友,即:读懂一本书,精干一件事。

18岁或许早一些,你差不多已经高中毕业,在人类高容量的知识库里,你算扫了盲。这个时刻,如果你上了大学,很好;没上成,也没关系,因为你已经具备了从各类书架上挑选适合你胃口的某一类专业性的书籍来阅读的能力,也具备了寻师问友的能耐。花上三四年时间,只要真正下功夫,你完全可以把某类专业修学完毕。这时候,你的脚下有了一片坚实的土地。就在你自行修学的同时,你已经找到了一件谋生的事做,只是你也许不满意。

你心中的“将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你当然可以对你的现状不满意,完全可以,也应该,因为你还年轻。但你千万别太着急,也不要怨天尤人。记住你已有一块坚实的土地,因此,你在你拥有的土地上“打井”——你将你已有的知识整理一下,选定其中一本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书来学。这回你不是记忆性地学了,而是钻研!当你把它完全给“看透”了,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智慧跃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你甚至可以找出这本书的谬误与纰漏。这时,你在某个学问领域,就具备了讨论、探索、发挥、创造的能力。你可以干点什么了!

不必把专家学者看得太神秘,他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有的青年会说,我不爱读书,不想做学问,不想做任何一个领域的哪个“家”,那我该怎么办?怎么办?去学做一件事。真学。修汽车、煎大饼、画画、养花……可做的事太多了。你选一样你喜爱又有相应条件的事一心一意做了去,哪怕诸如刻印章之类的“雕虫小技”,你学会了,做精了,世界的某个位置就属于你的了。

老话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建功立业可谓早,至于通常的安身立命,三十才立就嫌晚了一点。一个人,在二十五六岁时如果还没拥有相对稳定的职业,会急的。所以,务必在刚刚成为公民的那个年龄就得着眼于未来。不荒废时光。毋贪眼前之乐,年少时尽量多学点文化,打开眼界,拓宽思路,培训智慧,年稍长后才有在生活的夹缝里游刃的资本。不要自卑自贱,也不要好高骛远。人活在世,读透了一部书抑或精干一件事,就不用心慌,就是有挫折,也是暂时的。社会机制本身必然为学有所专的人提供机会。因为社会的运转需要这样的人。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有一笔资本,年轻人是否想过,你的资本在哪里?实际上,资本在你自己身上,是努力、进取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搞建筑首先应当打图样,筑路不能把材料随地乱铺,雕刻也不能随意拿起石头来乱刻一阵就能成功;同样,做任何事,都要先有一番计划与准备不可,草率成就不了事业,历史上也从未有过这种例子。社会上很少有在年轻时没有打好基础,到后来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般的成功者,在晚年所获得美满的果实都是因为他们在年轻时就播下了好的种子。

这个时代越来越需要的是受过训练的人。在过去,任何人,只要品行不太坏,做事有头绪,就可以获得工作。但是,现在已经不行了。许多人都受过好的教育,处理一些事情也有经验,似乎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但是他们却仍过着平凡的生活,甚至一败涂地。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他们从不肯努力求学,无力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到年岁大时后悔已晚。许多人后悔自己年轻时耽误了求学的机会,以致现在失去一个良好的工作机会;也有人说,现在虽然积累了许多钱,但因缺乏经验,以致今日没有什么成就。一个人,岁数大了、钱也有了、天资也不笨,可是因缺少某方面的学识与训练,因此对他所想的工作不能胜任,这多么可悲。更可悲的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到了中年后萎靡不振,失去了自信力,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要知道,平时在学识与经验上的努力,是你在危急关头最有力的支持者。一个建筑师,平时只要拿出一半的经验,就足以应付一般工作,可是到了重要关头时,就必须搬出他所有的技术、学识与经验来应付,他的“资本”到那时才会一显真相。又比如,一个商人,平时他可以随意经营,但不会就此永远下去,他必须学会更大的本领,好在遇到逆境时搬出来应付。

同样,一个人初入社会时,也要有尽可能多的准备,在事业初创时,或许只要一部分学识就足以应付,但到了他的事业渐渐发展大了的时候,就必须把所有的学识都搬出来应用了。累积起来的学识与经验,是成功的资本,年轻人必须储存这些资本,应当集中精力、毫不懈

怠、积年累月地去进行。这样累积起来的资本,才是无价之宝,你必须趁年轻时,把握机会,努力学习,那么你将来的“收成”一定会很可观。

若你做事没有进步的话,这是最可怕的。当你初离学校时,可能抱着很大的希望,想尽一切力量,完成一桩伟大的事业;或者打算努力自修,以求做事进步,准备开始去过愉快的社会生活;或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庭。

但等你刚一开始工作时,一切外界的诱惑就纷纷来到,它们使你不能安心自学、工作,甚至把你拖入堕落的深渊里。若你对工作不再感兴趣时,那就糟了,一切人生的愉快、幸福、安乐全都将离开你。除非你幡然醒悟,痛下决心,重新踏上一个求进步的轨道里;不然的话,

随着你的年纪渐增,才能开始渐退,就只好过着失败的生活了。

请你现在就下定决心!不论你的情况怎样,不要忘记“求上进”,不随意消耗任何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你的学识、经验、思想没有一样可以不求进步,若你能这么去做,即使你的工作受阻时,也会有力量求得恢复。

品悟人生

只要具有真才实学,就不怕各种阻挠。你若没有大笔财富,世人也会看重你,你的本领是他人无法抢走的。

时刻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语不假。实际上,许多人身处困境之时,为了改变自身处境,能够积极筹划运作,积极进取,从而取得一些成就,改变了自己的环境。但当他处于优越的环境之中时,舒适、优越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斗志,丧失了进取之心,满足于眼前的一切,最终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