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信访工作,关键是心里要永远装着群众。”
2005年1月29日,泰州城中一场特别的婚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喜宴上,除了两位新人的农村亲戚,还坐着不少省市有关部门领导。新娘方小娟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眼里闪着激动的泪光。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一袭婚纱、亭亭玉立的新娘,曾经是往返南京、北京等地上访几年,先后被收容、遣送150多次的“老上访”。
出生在兴化农村的方小娟,4岁时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一直依附于丈夫生活的母亲戚某不堪打击,得了偏执性精神病,认定丈夫是被医院谋杀的。从1986年起,她就带着年幼的女儿四处上访为丈夫“讨说法”。漫漫的上访路,不仅耽误了方小娟的学习,让她落下了一身病,还养成了她倔强、冷漠的性格。
1997年8月的一天,听到母女俩回乡的消息,张云泉立刻驱车百余里赶到她家。看过太多世态炎凉的方小娟充满敌意的眼睛紧紧盯着张云泉,不但不让他进门,还放出了一条黑狗……张云泉喝住黑狗,走进这个破败的家,不声不响地收拾起散乱的锅碗桌椅,平平常常的举动消融着小娟心头的坚冰。从此,张云泉成了她们家的常客,送她上学,带她治病。后来,张云泉干脆认方小娟做了干女儿,使一颗漂泊的心终于找到了温暖的港湾。在张云泉夫妇的悉心照料下,方小娟出落成了一个懂事的大姑娘,还学会了电脑打字和插花。如今,方小娟是当地一名能干的插花师。看着干爸给她操办的如此体面的婚礼,方小娟动情地对张云泉夫妇说:“我今天的幸福是你们给的,你们是我最亲的人。”
“人无难事不上访”,张云泉常说:“来上访的群众都是有一些实际困难的,我们干信访工作,关键就要心里永远装着群众,群众把我们看成希望,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多年的信访工作,让张云泉结交了一大批像方小娟这样的“穷亲戚”,他义务帮扶过200多户特困家庭,为上百名群众求过医、购过药,先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4万多元救济困难群众。
“我最大的满足就是让群众从。
我们的身上看到共产党好。”
在泰州市春晖路上,有一座小小的售货亭,与其他售货亭不同的是,在售货亭橱窗的上方贴有5个大字-“共产党万岁”。每当别人问起缘由,店主人李庆余就会讲起张云泉。
2001年“五一”,兴化市茅山镇农民李庆余的独生子在外派期间不幸煤气中毒身亡。晚年丧子的打击,让李庆余很快就黑发变成了白头,丧失生活希望的老两口甚至一度打算服毒自尽。参加事故处理的张云泉把这一切记在了心里,针对他们的实际困难,张云泉跑了许多部门,想办法把老两口的户口从农村迁到市区,办理了低保。“放心吧,只要共产党在一天,你们就一定有饭吃、有衣穿、有人管。”打那以后,逢年过节,张云泉都要拎着东西来看看他们,拉拉家常。后来,张云泉又资助2600元帮李庆余办起了售货亭,“有事做,才能使他们老有所养,慢慢忘记伤痛。”从此,老两口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2002年7月1日,售货亭开张了。李庆余花50元做了“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贴在售货亭上。他说:“我要感谢张局长,他是我们身边看得见、用得上的‘三个代表’,更要感谢共产党,是共产党培养了这样的好干部!”
正如别人评价的那样,“张云泉帮人不是帮一时帮一事,而是帮到底。”像李庆余这样因为张云泉,而从心底里道出“共产党好”的,还有下河地区某村的贫困孤寡老人孙玉宝。面对群众的赞誉,张云泉则说:“我出生在一个半渔半农的贫苦家庭,如果不是党的培养,我就不会成为一名国家干部。信访干部在群众眼里就是政府,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我们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最大的满足,就是群众从我身上看到共产党好。”
“我受气不要紧。只要群众心平气顺就好。”
1998年中秋节,当张云泉还在医院治疗被打伤的左眼时,一场即将暴发的非法群体性上访又使他拔掉针头赶到了现场。
原来,泰州市杨庄村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酒后驾车的肇事司机仗着父亲是干部,态度很是蛮横,被激怒了的死者亲属与前来处理事故的干警发生了冲突,上千人聚集在公路上阻塞了交通,并准备次日大规模到市里进行非法的群体性上访。张云泉一到现场就被团团围住,哭的、骂的、推搡的、吐唾沫的都有,个别人还煽动掀翻汽车。张云泉克制着一步一步走进死者家中。在遗像前,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并按当地吊唁的风俗从怀里掏出600元钱,用一张白纸包好放到了遗像前,霎时,喧嚣的场面静了下来。张云泉转过身大声说:“我鞠三个躬。第一个躬,是我本人并代表信访局全体同志向死者志哀,向家属和亲友们表示慰问;第二个躬,是代表肇事者向死者和各位请罪;第三个躬,是代表政府向你们承诺,一定会合情、合理、依法处理好这件事。”
他的一番话,使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可坐下来谈事时,现场又是人多嘴杂,张云泉问:“谁是死者的老娘舅?老娘舅辈分最大,他说话最算数,让他跟我谈。”受到尊重的老娘舅袁海荣立即喝住众人,和张云泉谈起了事情的处理。从傍晚到午夜,张云泉一只手捂着流血流泪的左眼,一边和群众坦诚交换想法,连一口水都没喝,说得声音嘶哑,终于感化了群众,把一场即将发生的集访事件提前化解了。
当张云泉离开医院时,妻子丁秀兰哭着劝他:“当这个‘受罪’、‘受气’的官干什么?你左眼已经残了,再去这些场合,万一右眼也被打坏了,我们一家怎么过啊?”他说:“这‘受气’的官我不但要当,还要为老百姓当好,我受气不要紧,只要受了委屈的群众把气出在我身上可以心平气顺了,我愿意受这份气。今天我去了,风险在我个人,不去,风险就影响一方的稳定。”
“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
张云泉曾多次被误认为是个“冒牌局长”。
因为工作关系,他每年都要到北京出差几次。“住像样一点的宾馆花销太大,省下钱用在困难群众身上多好!”张云泉总是自带电饭煲,拣便宜的小旅馆住。2001年春,张云泉又住进了一家房间里没有卫生间、没有电视的小旅馆,并自己用电饭煲煮粥和烧菜。服务员心里嘀咕,堂堂的地级市的局长,哪能这么寒酸,该不是假冒的吧?服务员悄悄报警后,民警核查证件后证实了他的身份。服务员钦佩地说:“像您这样的局长,我还真没见过。”相似的情形,张云泉在江西赣州等地也碰到过。
张云泉从1983年开始干信访,1998年就当上了泰州市信访局局长,2001年他又担任了市政府副秘书长。凭他的职务,凭泰州市委、市政府对信访干部的关心,张云泉完全有条件给妻子换一份像样的工作,可他没有这样做。妻子丁秀兰所在的商场倒闭,一直是一个每月拿三四百元的普通职工。此外,他的亲戚中有八九人下了岗,可他从没有利用自己的关系为他们找一份工作。他的理由只有一个,“帮群众的忙,我理直气壮。为自家人谋利,我直不起腰杆,说话总感到底气不足!”
22年中,张云泉坚持骑自行车上班。22年中,张云泉很少在家度一个完整的中秋节,吃一顿完整的年夜饭,但在孤寡老人的家中,在贫困群众家的守岁席上,在那些最需要党和政府关心的人身边,到处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张云泉常说:“我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信念上要与革命先烈比,工作上要与模范人物比,生活上要与困难群众比,只有找准这三个比较,我才能够做到对组织、国家和群众问心无愧。”一身正气干信访,两袖清风当公仆,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信访工作就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
张云泉常对同事说:“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我作为信访局的领班人,就要当好连心桥上的一块砖,时刻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泰州市经济开发区寺巷镇西徐村的失地农民还记得,是张云泉向市里提出方案,让符合条件的村民应保尽保,拨出23万元补偿困难群众,并修通了水泥路。泰兴第二捕捞公司渔民们还记得,是张云泉帮他们调整了一座大桥的设计方案,方便了他们行船……
22年来,张云泉平均每年接待来访2000余人次,拆阅处理来信2000余封,接听来访电话上千个。因为说话太多,他的喉部动过两次手术……他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更没有节假日。
张云泉善于处理复杂的信访事件,更注重研究信访工作的规律,他先后总结出了“三个零距离”、“四种能力”和“五心”等信访工作方法。张云泉的成长,同时也离不开泰州市各相关部门联动构建的大信访的格局和机制。在泰州市领导的支持下,张云泉先后建议、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四套班子领导到信访局轮流值班、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年轻干部到信访一线锻炼、集中处理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民事大调解等20多项工作制度。群众上访有1/3属于涉法纠纷,律师参与信访,不仅为上访者提供了依法解决问题的路径,也大大减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压力。2003年8月以来,泰州市共有律师300多人次接待上访群众500多批,提供咨询850多人次,参与调解处理矛盾400余次,避免群体性上访事件40多起。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称赞:“这个经验很好!”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优秀的信访干部,近年来,张云泉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模等荣誉称号。受过他帮扶的群众没有忘记张云泉,他们给他写来了感谢信,送来了锦旗。而在张云泉眼里,荣誉更是一种鞭策。他说:“我最需要铭记的,是那些急需我帮他们解决困难的群众,而不是要感谢我的人,看着那些来时怒气冲冲的群众舒心地笑着走出信访局,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作者系,农民日报记者,李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