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云泉的故事
20094900000002

第2章 爱因信仰而璀璨(1)

这个人的心似乎是用两种材料做成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钢。他善良重情,不知曾为多少百姓的疾苦流下热泪;然而他又坚韧强硬,遇不平之事,会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置生死于不顾。

这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人,他每天面对的都是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碰到的是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做不尽的是烦事、难事和窝囊事。然而,他却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深深的感情。正是在这个号称“机关第一难”的岗位上,他以22年的春秋让生命之火最炽烈地燃烧,他用志气、骨气和血气证明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存在价值。

这是一个为了信仰和理想而战的人,他尽全力工作,不求人们记住他一个字,只愿人们懂得一个理:共产党好。

2005年3月,我们见到了他,身前的办公桌上有一张醒目的公示牌-“1号接待员”。他,就是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

爱是一种心贴心的情感。

1996年秋季的一天,一位面色枯黄的老人,跪倒在泰州市政府门口,身上到处都沾满了呕吐物,散发着一股股难闻的酸臭味。他叫孙玉宝,是里下河贫困村的一个孤寡老人。前不久,他身患胰腺癌,无钱做手术,绝望中来到这里,只求死后政府能为他买一身寿衣。

张云泉望着老人哀伤的眼睛,喉头发哽,一把将老人从地上抱起来,一直走进信访局的接待室。他用湿毛巾为老人擦干净脸和身上的污秽,又端来一杯热茶,送到老人的嘴边,看着他一口一口地喝下去。随后,他叫来一辆三轮车,把老人揽在怀里,坐上车,送进了医院,接着他四处奔走,为老人筹集医疗费。

终于要手术了,老人红着眼圈对前来看望的张云泉说:“医生要求直系亲属签字,我没成家,无儿无女,咋办?”张云泉握着老人的手轻轻地说:“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我就是你的儿子,这个字我来签!”老人泪如雨下。

手术做了5个小时,张云泉在手术室外等候了5个小时。随后的日子里,他和同事们每天给老人送去可口的饭菜,帮他洗头洗澡。那年中秋节的晚上,张云泉没有回家吃团圆饭,下班后匆匆上街买了月饼,赶到病房。老人望着月饼,张了张嘴,失声恸哭……

出院那天,张云泉领着信访局的干部到医院为老人送行。老人拽着张云泉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含着泪反复地念叨着:“你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好啊!我要把这些告诉全村的人。”

像孙玉宝这样的上访百姓在张云泉的牵挂中成百上千。他有一个活页记事本,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他都记在上面,解决一个,扯掉一页,22年里,不知扯掉了多少页。然而这扯掉的,却成为老百姓情感中永久的珍藏。

2004年农历腊月二十,张云泉的“女儿”方小娟出嫁了。婚礼上,新娘依偎在张云泉夫妇身边,甜美地笑着,一双大眼睛里却闪动着抑带怀住的泪水。从乡下赶来的方小娟的亲友们简直惊呆了,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身着婚纱、亭亭玉立的新娘,就是8年前跟着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上访11年、被收容、遣送150多次的“野、丫头”。

是的,小娟曾是一个不幸的小姑娘,她4岁时,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戚华英不堪打击,得了偏执性精神病,一口咬定丈夫是被人谋害的。从1986年起,她带着年幼的女儿走上了一条注定没有结果的上访路。艰辛的上访生活,让年幼的方小娟落下了一身病,也养成了她叛逆、倔强、冷漠的性格,她不相信任何人。

张云泉知道了这个小姑娘的事,下决心要救助她。1997年的一天,得知方小娟回乡的消息,他立刻驱车上百里,赶到她的家。谁知,车子在门口一停,就有人叫起来:“上面来抓人了!”一个头发蓬乱、眼神茫然冷漠的少女倚在门框上,斜着大大的眼睛敌意地盯着张云泉。凭直觉,他判断出她就是方小娟。他亲切地朝她走去,突然,一条黑狗从门后扑了过来……那一瞬间,张云泉没有恼怒,有的只是更深的心痛。他记起曾经读过的一则有关印度狼孩的报道,他想:方小娟即使是个狼孩,我也要把她感化过来,让她过上本该属于她的幸福生活。

他喝住黑狗,走进了这个破败的家,不声不响地收拾起散落满地的锅碗瓢盆、坛坛罐罐。方小娟愣愣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就是上面来的信访局长!

张云泉成了戚家的常客。每一次来,他都会带来日常生活用品。得知小娟有胃病,他便带她求医购药;了解到小娟有上学的愿望,他又立刻联系学校,让她直接插班上了5年级,书费、学费、书包、文具,张云泉一一为她备齐。

15岁的方小娟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心中的冰山在慢慢融化,她开始主动做母亲的工作,让她住进了精神病医院。一次,在陪小娟去医院看望母亲的路上,张云泉认下了这个干女儿。那一天,方小娟笑了,笑得天真烂漫,这个小姑娘已经记不得自己有多少年没有这样笑过了。

不久,张云泉把小娟接到了自己家中,夫妇俩像对待亲女儿一样地关爱她、教导她。昔日那个衣衫破烂、蓬头垢面的流浪儿变成了一个衣着整洁、漂亮的小姑娘。她不仅学会了写字、算账,还完成了电脑初级、中级的学习,后来又去学插花,成了泰州一家鲜花店的插花师。

张云泉操心了整整8年的方小娟终于长大成人,她以美丽、善良、聪慧迎来了自己的爱情。张云泉夫妇喜得合不拢嘴,为“女儿”准备了全套嫁妆,泰州风俗该有的全有了。眼下,在这个隆重的婚礼上,小娟最感激的人就是张云泉,她流着泪说:“我从小没有父亲,是干爸让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父爱。我真的很开心!”

“信访干部要像甘露一样一滴一滴流进群众的心田。群众高兴了,我就高兴!”这句朴实的话语,渗透了张云泉22年中对人民群众的一腔赤子之情。他曾常年资助一位叫沐苏鹏的孤儿上学,一直到这个男孩当上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他曾为一个身患尿毒症需要换肾的女工四处化缘筹钱,让她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文字在这里是苍白的,它根本无力记下张云泉留在群众心里的一桩桩,一件件。22年来,他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年批阅落实人民来信2000多封,接待群众2000多人次;义务帮扶过200多户特困家庭,为上百名群众求过医、购过药,先后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4万多元救济困难的群众。许许多多原本素昧平生的人,把这位信访局长当作自己的家人。

爱是一种心贴着心的情感。张云泉对人民群众的爱,就是这样一种心贴着心的爱。他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欢乐着他们的欢乐。他说:“有困难,就找我张云泉。即使我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也要奉献我的一腔真情!”

他帮绝望的老夫妇新生-

一句“共产党好”让爱有了最幸福的回报。

1983年秋天,35岁的张云泉被调入泰州信访办工作。当时,他对这个许多人不愿来的“冷门岗位”正处于苦闷之中。一天早晨,他还没有走进办公室,就被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人截住了。来人叫王德元,是60年代的大学生,由于当时所处时代的种种原因,他失去了公职,先是下过煤矿,后经人帮助找了一份代课教师的工作,这期间还经历了妻子失踪、儿子饿死的悲惨遭遇。旧伤未平,眼下又添新痛,他面临着即将被精简的困境。

王德元一腔悲苦讲得泪流满面,张云泉同情万分听得满面泪流。他对王德元说:“我来帮助你!”他为王德元填好来访登记,给了他回程的路费。随后,他调查情况,按照政策协调此事,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最终为王德元解决了公职身份和工资待遇。

感动不已的王德元给张云泉写来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不久,又专程登门送来锦旗。他拉着张云泉的手说:“我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学生听了,并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党恩》。”

这件事给了张云泉很大的震动,他从中看到了信访工作的价值。他说:“我能用自己的行动,让群众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政府,我付出,值得!”他给自己立下誓言:“群众把我们看做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

有人曾问过张云泉:你每天接触到的大多是社会中负面的东西,它们会动摇你的人生信念吗?他回答:“正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让我更坚定了为党工作的信念。一个理想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然,要我们这些党员做什么?”

2001年“五一”劳动节,农民李庆余的独生子打工时不幸在煤气泄露事件中中毒身亡。晚年丧子的剧痛使他一夜之间白了头。老两口终日以泪洗面,不知多少回,他们相依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望着儿子单位下班时涌出的人流,希望那个熟悉的身影能再次出现。有一次,李庆余的老伴因悲伤过度,昏倒在阳台上,跌断了手臂。

一直协调处理这件事故的张云泉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决心把老两口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他走进了老夫妇的家,对他们说:“请你们放心,只要共产党存在一天,就保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人管,让你们享受人世间的温暖!”

这一天,老两口悄悄扔掉了前两天买来的一瓶敌敌畏,这原本是他们想在儿子“六七”这天喝下的。张云泉让他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为了让这对老夫妇能安度晚年,张云泉在市委领导同志的支持下,把他们的户口从偏远的农村迁入了市区,并办了最低生活保障。老两口的心平静了,想着活下去就应该做点事,便考虑开个小售货亭。张云泉一听,连声说:“好!我帮你们想办法。”他又开始一趟趟跑邮政局、城管局、税务局等部门,办妥了一切手续。听说建棚子还差点钱,他连夜送来1000元。老两口知道这位局长养家糊口不富裕,说什么也不肯收他的钱。张云泉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说:“我小你两岁,咱们算是兄弟,你现在有困难,我这个做弟弟的能不管吗?”老夫妇含泪收下了钱。

2002年7月1日,售货亭开张了。这之前,有人曾建议李庆余一定要给小铺子起个时尚的名字,他笑笑:“到时候你们会看见的。”谁也不知道,他已经悄悄地花50元钱请人打制了5个字。开张这天,这5个金色的大字方方正正地镶在了售货亭的上方-“共产党万岁”。从此,这个小售货亭成为泰州市街道上的一道风景。李庆余说:“我要感谢张局长,更要感谢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好干部!”

爱因情而生,爱更因信仰而坚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让人民群众有发自内心的对共产党的感情,让张云泉享受了最幸福的回报。他说:“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党的群众工作,就是要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我作为信访局的领班人,就要当好‘连心桥’上的一块砖。我最大的满足,就是让人民群众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

他为一桩16年冤案的奔波。

-无私无畏才能爱得风骨铮铮。

王友德是泰州某企业中层干部,20世纪80年代,他在一起经济案件中因当地极“左”路线的扩大化而蒙受冤屈,被错判入狱。他患病的父母急火攻心,先后离世。为洗刷罪名,讨回清白和公道,1985年他出狱后便开始了上访申诉,16年间,他数十次到北京、南京等地上访,先后给各级信访部门和法院寄出了上万封申诉材料,用去的纸有一吨多重。1996年,在申诉上访始终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他找到张云泉说:“如果不能讨回清白,我就把当年害我的人杀掉,然后自焚,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捍卫做人的尊严!”

张云泉一连几天都睡不好觉,王友德的遭遇让他有一种很深的负罪感。他想:当年的极“左”路线让一个善良的人遭受如此痛苦,我作为一个信访局长一定要用行动向他赎罪!他对王友德说:“你不要做蠢事,要相信党和政府对你的问题会正确处理的。”

张云泉对事情作了深入调查之后,他为昭雪王友德的冤案一趟趟地出差,一次次地到有关法院,一遍又一遍地与坚持原判的几位法官摆事实,据理力争。

法官们为张云泉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所折服,终于做出了重新审理此案的决定。最终依法使王友德的冤案得到彻底解决。

1999年6月11日,1米78个头的大汉王友德在接到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无罪的判决书后,号啕大哭,他卷起裤管,裸露膝盖,向张云泉磕了三个响头。

张云泉也流泪了。他扶起王友德,心痛地说:“我们对不起你。如果没有这样的冤案,16年你可以为党和人民做多少事情啊!”

张云泉办公室的墙壁上有一个很大的镜框,里面镶嵌着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的一段话:“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他在20多年的信访工作中,始终以这句话为行动准则,对种种漠视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妥协。

这样的事在张云泉的经历中很多。他曾痛斥一个有后台的包工头的不法建筑行为,喝令他立刻停工;他曾领着一位叫徐宇的贫苦青年,向一个由于自己的过失而导致徐宇母亲高位截瘫而又拒不执行法院赔偿判决的某企业负责人要钱,他愤怒地说:“如果你再不给钱,我就自己来解决问题!”那人怕了……

张云泉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只要老百姓有理,我宁可得罪一个官,绝不得罪一个百姓。”的确,他从不以恩赐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他要做的是一个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赎罪”、“赔礼”、“补救”工作的党的干部。

爱,在很多的时候可以见出一种风骨。张云泉对人民群众的爱正是这样一种见风骨的感情,坦荡,坚定,无私无畏。他说:“人民的满意是我们信访工作的最高标准。”

多年的信访工作在他身上留下斑斑创痕。

-爱需要一种忍辱负重的胸怀。

张云泉有一个习惯动作,经常掏出手帕擦拭左眼,他平时总带着一副墨镜,办公室的窗帘常常是紧合的。原来他的左眼曾受过致命的一击。

那是1998年10月,泰州一家国有企业面临破产。消息一传出,全厂炸开了锅,1700多名工人聚集在厂部为人员分流问题向厂领导讨说法。两天过去了,一名工人因情绪过激引发脑溢血,当场死亡,事态急剧恶化,场面几近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