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云泉的故事
20094900000001

第1章 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在泰州市信访局接待大厅窗外,是一片枝繁叶茂的竹林,微风一吹,沙沙作响,不禁使人想起清代当地诗人郑板桥的名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到张云泉对困难群众的情,多少人会记起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多少人会讲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多少人会流下一行行滚烫的热泪!每当群众身处困境,他风尘仆仆的脚步总会穿梭在大街小巷,给他们带去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忧民所忧。乐民所乐”

今年3月3日,殷伟摇着轮椅到信访局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八个大字:心系困难群众,关爱弱势群体!当买来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起,他紧紧握住张云泉的双手,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

1989年,市一建公司工人殷伟在援外施工时从脚手架上掉下来,致使下肢瘫痪,这个家顿时乌云压顶。工伤手续又迟迟办不下来,多年花去了巨额的医疗费,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998年底,殷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信访局。在张云泉和风细雨的开导下,殷伟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临走时,张云泉拿出200元钱,对殷伟说:“兄弟,把这点钱带上,办点年货,先把年过了。”殷伟怎么也不会想到,第二天一早,张云泉竟然拿着米、油和水果来到自己的家。

在张云泉的关心下,1999年6月,殷伟的工伤鉴定手续办好了。从此,张云泉逢年过节就到家里探望,还兄弟长、兄弟短地叫个不停。

不久,殷伟又犯起了愁:由于修路拆迁,他将被安置到20多平方米的解困房。这么小的地方会给摇着轮椅的他行动带来不便,儿子也大了,怎么住得下呢?殷伟狠了狠心,再次来到信访局。

任劳任怨的张云泉四处奔波,多方协调,终于让殷伟住上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这是殷伟做梦也未曾想过的呀!

以人民之忧为忧,以人民之乐为乐,这是张云泉最朴素的情感。谁为人民造福,人民就把谁铭记在心。

朱秀兰因病致残,丈夫离她而去,她几次写好遗嘱,准备了结此生。有一次,她拨通了张云泉的电话,张云泉劝她放下包袱,专程买了一只花篮送到病床前。

关尔洋夫妇因住房问题上访,受到张云泉的接待。从此,逢年过节张云泉就提着东西去看望,还给关尔洋送去一件毛背心。

20多年过去了,那只花篮和那件毛背心还一直被珍藏着。

“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

有人说:“信访局是个筐,什么困难都往里装。”脸色枯黄、身上沾有呕吐物的孙玉宝老人摇摇晃晃地来到信访局,竟是请政府帮助解决一套寿衣。他患有胰腺癌,没钱做手术。张云泉听后一阵心酸,打来一盆清水,把老人的衣服擦干净,联系了一辆三轮车,亲自把老人送到医院。

要动手术了,老人却犯了愁:自己无儿无女,开刀签字的事怎么办?张云泉拉着老人的手说:“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我就是你的儿子,这个字我来签。”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张云泉在手术室外也整整等了5个小时。手术很成功,张云泉为老人买好饭票,并常常抽空来看望。

老人的病治好了,张云泉和同事来到医院,接老人出院。老人泣不成声地说:“是信访局救了我这条老命,我回去告诉全村的人,共产党的干部好啊!”

“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这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心声,是新时期一个共产党员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注解!

某百货公司职工胡克明一家被错误下放,1986年,老胡和老伴朱兰连续到市政府上访,成了“老大难”。

张云泉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孩子的工作要紧,我们先想办法解决户口问题,其他事情慢慢来。”张云泉东奔西走,把老胡一家的户口办好了,从此成了胡家的常客。

去年老胡双目失明住院,有一天,朱兰打好了洗脚水,放在床边,老胡踩翻脚盆,水流了一地。心情烦躁的老胡想起了往事,嚷嚷着要去上访。

儿子只得拨通了张云泉的电话,张云泉一到医院,连忙把地拖干,重新打了一盆水,亲自为老胡洗起脚来。此举无声胜有声,老胡的热泪滴落在低头洗脚的张云泉的头上。老胡动情地说:“虽然我前半辈子遭了不少冤枉罪,但今天一个共产党的局长能给我洗脚,我死了也闭眼了。”

老胡弥留之际叮嘱家人:“我死后,谁也不准去政府上访,不然真对不起张局长。”朱兰满眼泪水地告诉记者:“今生我没法感谢张局长,只想到信访局帮忙扫扫地,可张局长说什么也不让!”张云泉继续关心着朱兰的晚年生活,登门家访,帮助她解决生活难题。

“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

张云泉说:“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凡是老百姓向我反映的特殊困难和疾苦,我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这是我的责任!”

2002年10月,泰州创建文明城市,要把旱厕改成水厕,这本来是件好事,老城区某处却发生了一件怪事:在旱厕原地上改建水厕,建了4次,竞被推倒了4次,这可急坏了附近200多个无厕可上的居民。

张云泉来到现场,很快就找到问题的症结:家家离不开厕所,家家都怕靠近厕所,厕所离谁家近,谁就不干,推倒了事。张云泉与群众反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厕所离几家距离相等。

由于两个多月没有厕所,粪便、鸡肠、鱼腩、烂菜根等一片狼藉,发出恶臭味,绿头苍蝇满地乱飞。群众请来一个瓦工量距离,他捂着鼻子说:“这么脏的活,不干!”只见张云泉从瓦工手中拿过卷尺,脱下鞋袜,走进垃圾堆,前后左右地量着,头上、衣服上落了不少苍蝇。不一会儿,他捡起一块砖头,往量准的地点一放,问道:“就这里了,行吗?”

群众感动了:“行行行,张局长,就是差那么几厘米,也不要紧。”他们主动用脸盆打来清水,冲去张云泉脚上的脏物。

张云泉并不是一味地“春风化雨”,他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张云泉看不惯的是“拿老百姓的事不当事的公务员”,最恼火的是“顶着共产党员的金字招牌往党和政府脸上抹黑的干部”。

1991年夏天,泰州发大水。市北郊的一座茅棚里,住着一对无儿无女、年近花甲的盲人夫妇。一天夜里,茅棚被风掀翻,两人被迫住进一座拱桥的桥洞里。住桥洞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老两口摸索着来到本应解决他们困难的某公司想找个安身之处。当时负责人明明在场,却说不在。

盲人夫妇找到张云泉,张云泉立即打电话,哪知道这位负责人打起了官腔:“这个问题嘛,要按程序办,先由本人打报告,然后由居委会、办事处复查,再由主管部门报批……”

张云泉再也听不下去了,吼着说:“我和你闭着眼睛从家里走到办公室试试!走不了多远,就要被汽车撞死!”他看着手表一字一顿地说:“现在是9点,如果下午3点还没有动静,我就用板车把他们拉过去,用斧头劈开群众举报你滥用职权占着的空房!”

不到中午,这个单位就派人给盲人夫妇搬了家。是夜暴雨如注,桥洞果然浸泡在水中。好险呀!

张云泉就是这么一个刚柔相济的人,他的刚在于维护社会公平的一身正气,他的柔在于对人民群众的一腔深情,他把对不正之风的恨和对人民群众的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系,人民日报记者程少华,龚永泉。)

2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