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张云泉的故事
20094900000011

第11章 浇铸连心桥的赤诚之心

-张云泉的动人故事。

从踏上泰州这片古老的土地起,张云泉的大名便深刻心头。他的事迹,震撼着人们心灵,催落了许许多多人们的泪花。22年,在信访岗位上,张云泉用他党性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架设起一座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苦熬出来的汉子。

张云泉从不避讳自己的苦出身。他1948年6月出生在一个半渔半农的贫困家庭。说到小时候的苦,张云泉大颗大颗的泪珠滚落下来。他的童年是在一条破渔船上度过的,10岁前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夏天光着膀子,冬天用麻袋布裹身。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堂,长大后每每经过学校大门,总是心里酸酸,暗暗落泪。但童年的苦难成了他日后的一笔财富。有人说信访工作很苦,他说不苦,比比先烈,比比英雄,比比困难群众,比比自己的童年时光,这点苦实在算不了什么。

1969年,张云泉参军入伍,在海军部队接受特种兵训练。他刻苦努力,很快学会了军事技术,1971年在党的生日那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自从到了部队以后,一直没有放松学习,这个习惯保持到复员回地方,持续在22年的信访工作中。

有人说,信访局是个筐,什么困难都往里装。张云泉笑笑说,信访工作面对的是难事、烦事、窝囊事,但都是人民群众的事,群众把我们看做希望,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他说,信访工作直接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稳定,意义大着呢!我不求惊天动地,只求问心无愧。

“我就是你的儿子”

一天,张云泉上班时,看到市政府门口跪着一位老人,头顶一张旧纸。张云泉走上前将他头上的纸片取下,一看心里不由一震,这是一张烈属证。张云泉忙将老人搀进信访室。

这位老人叫孙玉宝,是里下河地区的特困村民,终身未娶,无子无女。他父亲在渡江战役中牺牲,那张烈属证上还有粟裕将军的签名。

张云泉问他为什么事上访,孙玉宝说:“我生病住院,一生积蓄的1730元在一个星期就用光了,我要求政府在我死后替我买套寿衣。”张云泉听罢,心里一阵震颤,二话没说,推起一辆三轮车,赶紧先把老人送往医院。孙玉宝患了胰腺癌,平时靠养鸡养鸭维持生计的他,实在无力过此难关,张云泉忙向市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建议捐些钱给他切实的帮助。市领导当即带头捐款。随后,机关干部和乡镇村干部、群众也纷纷捐款,终于凑了一笔手术费。

在孙玉宝手术前,张云泉到医院看望他。老人紧紧握着张云泉的手,流着泪说:“医生说动手术要直系亲属签字,我无儿无女,谁来签呀?”张云泉忙说:“我来签。”

孙玉宝说:“你又不是我的儿子,何必担这个风险呢?”张云泉说:“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儿子,我就是你的儿子。这个字我来签!”

这以后,张云泉经常到医院看望老人,还替他买了餐券。一次,张云泉又来到医院,只见孙玉宝趴在洗碗池边捞着人家吃剩的饭菜往嘴里塞。他急步上前,一把抓住孙玉宝的手:“为啥!我给你的50元餐券不够吗?你怎么不同我说呀?”孙玉宝说:“你给的钱我舍不得用。我怕日后养不了鸡鸭,拿什么来还你啊?再说,吃剩的米饭多浪费呀,都是好大米,一粒米要七斤四两水才能长成……”

张云泉听了,异常难过。因为,医生已关照他做好料理孙玉宝后事的准备。一个生命垂危的农民,他的淳朴,让张云泉感慨万千。

他要让孙玉宝安安心心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以后,张云泉哪怕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去看望。中秋节那天,他买了盒月饼去医院,与老人共度中秋。孙玉宝已经咬不动月饼了。他将月饼拿在手里,一遍又一遍地摸,望着张云泉说:“张局长,听说你也经常‘挂水’(输液),千万要保重啊!”说罢,潸然泪下。

售货亭里几多情。

我先后两次采访满头白发的李庆余。只要提起张云泉,老人便抑制不住泪流满面。他说:“张局长真是个好人,要不是他无私相助,哪有我的今天。”

李庆余老人其实并不老,刚入花甲之年。这个兴化农民长年累月天南海北跑供销,儿子也成家立业,在泰州某集团企业派驻外地的一家公司任销售科长,一家人本该融融乐乐过日子。不想,2001年,李庆余的独生子因意外事故身亡。李庆余经受不了打击,几天的时间头发就全白了。独生子一死,老人生活也陷入困顿。老两口觉得活着没意思,买了“药水”,准备双双随儿子而去。

这时,有人给李庆余指了条路,说去找找信访局的张局长,他会帮你。当时,李庆余并未抱多大希望,犹豫再三决定试一试也好。张云泉听完李庆余拌和泪水的叙述,眼圈微微发红,说:“李大哥,不要太伤心。只要共产党在一天,你们一定有饭吃、有衣穿、有人管。”

李庆余起先将信将疑,以为张云泉是用好言好语在搪塞。哪知,张云泉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他依据户籍政策,将李庆余夫妇的户口从兴化迁到泰州,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群体。随后,张云泉每逢过年过节,总要买些东西上门看望李庆余夫妇,一坐就是一个小时,边唠家常,边“缝补”他们那破碎的心。后来,张云泉从长计议,帮着李庆余办了个街头售货亭,还资助他1000元。在筹建期间,张云泉又先后3次给了李庆余600元。2002年7月1日,售货亭开张时,有人问给售货亭取了个什么名字,李庆余说:“我心里已经想好了。”他花了50元钱,请人印制了5个大字“共产党万岁”,端端正正贴在售货亭上方。当售货亭在鞭炮声中开张时,李庆余闪动着泪光,四处张望寻找张云泉,却不见他来。张云泉自有做人原则:“我记得的是有困难的群众,不记得的是要感谢我的人。”

认了一个干女儿。

张云泉有个干女儿叫方小娟,我见过两回。一次,她用泪水叙述悲情;又一次是花店里的鲜花丛中她绽开了笑脸。

方小娟命运坎坷。她家在兴化,4岁时爸爸突发脑溢血去世。她妈妈因经受不住沉重打击,患上了偏执性精神病,怀疑丈夫是被医院害死的。从1986年起,她妈妈就带着她越级上访,不停地往返于南京与北京之间。方小娟说,前后11年,赴京上访大约150次。母女俩捡破烂、吃剩饭、住桥洞,苦不堪言。方小娟就在漫漫上访路中长大,脾气变得古怪。

张云泉了解到这一情况,便留意她们的行踪。1996年夏天,当张云泉得知方小娟母女回到兴化时,便急急赶去。谁知,还未踏进方家门,村里人就叫起来:“上面来抓人啦……”于是,方小娟挡在门口,横眼冷对,不但搁了一条长凳,还放出一条狗来示威。张云泉喝退那条狗后,朝方小娟点头微笑,而方小娟怒目相视,一股野性咄咄逼人。张云泉说:“我们不是来抓人的,是来帮你们解决困难的。”他好不容易进得方小娟的家门,默默收拾起锅碗桌椅、坛坛罐罐,又拿起扫帚清扫……

14岁的方小娟用疑惑的眼光望着张云泉,觉得这位信访局长十分和气,怨恨的心里露出了一丝亮光。这以后,张云泉成了方家的常客,每来一次不是带着吃的用的,就是塞上二三百元接济她们。张云泉听说方小娟要上学读书,非常高兴,马上为她联系学校,为她准备了学费、书费、书包、,学习文具。张云泉还为方小娟的母亲求医购药,安抚她那颗破碎的心。后来,张云泉认下了这个“干女儿”。

这以后,张云泉将方小娟接到家里,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供她吃饭穿衣上学。方小娟上完小学已是21岁的大姑娘,张云泉又为她找了个工作。去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张云泉为方小娟操办了婚礼。婚礼隆重体面,方小娟身披婚纱,满脸幸福。张云泉举着酒杯向她祝福时,她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滚滚而下。“爸爸……”

矛盾漩涡中的三鞠躬。

张云泉那催人泪下的柔情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他铮铮铁骨的故事同样感动人心。他说过这样几句话: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便利和安全让给同志。他常常冲在第一线,冲向矛盾的漩涡。他被人打残了左眼,咬伤过手指,他身上有十多处伤痕。群访的矛盾激烈,张云泉总是不畏艰难,不怕牺牲。

1998年的一个夜晚,泰州某镇发生一起致人死亡的恶性交通事故,由于肇事司机的言语激怒了死者亲属,他们与前来处理交通事故的警察发生冲突,并准备第二天纠集上千人阻断高速公路。这个时候,张云泉致残的左眼再度发炎,正在医院治疗。他获知这一信息,深知事态严重,马上拔下针头,跃起身来……陪伴在一旁的妻子急了:“你左眼已经残疾了,如果右眼再遇不测怎么办?”张云泉说:“放心,没有那么多危险。相信我会处理好。”

张云泉一到现场,立刻被上百人团团围住。哭的、骂的、吐唾沫的、推推搡搡的,情势一触即发。张云泉深知,此刻说一百句话不如以情动人。他走进死者家里,向遗体深深三鞠躬;又从袋里掏出600元钱,用一张白纸包好,放到遗像前。这时场面寂静无声。就在这无声胜有声的寂静中,张云泉转过身子,大声说道:“我鞠这三个躬,第一个躬是我本人并代表信访局全体同志向死者志哀,向亲属和亲友们表示慰问;第二个躬是代表肇事者向死者和各位请罪;第三个躬代表政府向你们承诺,定会合情、合理、依法处理好这件事。现在,请死者的‘老娘舅’(辈分最长)同我谈……”

张云泉用智慧和情感的力量迅速及时地化解了一起即将发生的群访事件。当他返回医院时,左眼流泪流血,整个人都瘫倒了。

“不在掌声中倒下”

张云泉的铮铮铁骨,还体现在做人的气节上和对待金钱的态度上。2001年,他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在人民大会堂作了一次演讲,感动了所有人。会后,一个日本商人专门找到他,请他挂着奖章去企业留影、讲话,时间1小时,报酬2万元。张云泉摇摇头。这时,一个翻译对张云泉说:“2万元是否太少?可以商量,最高给你6.6万元怎么样?”张云泉问他:“你是中国人吗?”他说:“兄弟,我绝对是中国人。”张云泉拍拍他的肩膀:“兄弟,我是真正的中国人!”说完快步离去。一旁的俄罗斯商人望着张云泉的背影,打了一个响指,跷起大拇指……张云泉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我在困境中长大,我不会在掌声中倒下,脊梁骨一定要挺得直直的。”

记者去了张云泉家里,见了他的妻子丁秀兰。尽管丁秀兰对丈夫有一肚子“怨气”,可十分钦佩他的品格。张云泉有妻有儿有儿媳,还有90多岁的老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妻弟妻妹,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亲属谋过一点私利。有些干部要同他搞“人情交换”,说要替他儿媳调个工作,但要张云泉也为他亲属安排个工作。张云泉谢绝了,说这种事不能做,我们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谋私。

丁秀兰说:“张云泉这个人‘太呆’、‘太傻’,太苦、太累。他是个好丈夫,我心疼他,真舍不得他。他肝不好,胆囊也不好,这一个月来一直是白天工作,晚上输液。我真担心,他会被累垮……”丁秀兰泪光闪动,说不下去了。

张云泉的动人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他哭过、笑过、愤怒过、快乐过。他是一个普通的信访干部,是群众的贴心人。他把对党的赤诚之心和对人民群众的赤诚之心,浇铸在信访工作这座“连心桥”上。

(作者系新尼晚报特派记者钱勤发)